本科毕业设计蝎子无冬眠养殖技术全套.docx
《本科毕业设计蝎子无冬眠养殖技术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蝎子无冬眠养殖技术全套.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毕业设计蝎子无冬眠养殖技术全套
本文由网络资料整理合并所得,内容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三农书屋:
一、概论
(一)蝎子的种类及分布
蝎子在我国中药学上称为全蝎或全虫,由于其后腹部的形状和问荆的茎相似,故又称为问荆蝎。
蝎子是已知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之一,化石记录可追溯到4.25亿年前的志留纪。
它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全世界共有600多种。
蝎子性喜温热,分布在世界上除寒带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我国有记录的有15种,如东亚钳蝎、斑蝎、藏蝎、辽克尔蝎、十腿蝎等。
斑蝎主要分布于台湾省;藏蝎分布于西藏和四川西部;辽克尔蝎分布于中部各省和台湾省;十腿蝎分布于豫、陕、鄂三省交界地区;东亚钳蝎亦称马氏钳蝎,在我国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其中河南、河北、山东最多,福建、台湾等地也有分布。
以下介绍的均指东亚钳蝎。
(二)蝎子的用途
1.药用
蝎子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
我国对蝎子的认识与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诗经》等古籍的记载,我国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蝎子是人类防治疾病的药物,并已经投入到临床应用。
宋《开宝本草》始用“蝎子”的名称,明《本草纲目》将其列在《虫部》之中,对蝎子的形态、用途、炮制方法及蜇伤防治等,均作了详尽的阐述。
全蝎入药有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结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癫痫抽搐、风湿顽痹、半身不遂、中风、瘰疬、破伤风、疮疡等症。
目前,以全蝎配伍的汤剂达百余种,用全蝎配成的中成药有60多种,如中国药典方“再造丸”、“大活络丹”、“七珍丹”、“牵正散”、“止痉散”、“中风回春丸”等均以全蝎为主要成分。
世界上有些使用中药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药用全蝎主要从我国进口。
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蝎毒中的毒蛋白不仅含量高,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对性病、癌症等疑难病症均有很好的疗效。
2.食用
蝎子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做为滋补晶食用,如油炸全蝎、蝎子滋补汤、蝎酒等。
以蝎子为原料制做的食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是一种药膳,具有良好的滋补和保健作用。
目前,蝎子食品正在逐渐兴起,已成为宾馆、酒家必备的菜肴,深受中外宾客的青睐。
3.开发利用
保健品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蝎子研究的日渐深入,以蝎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被开发出来,制成许多成品,如“蝎精口服液”、“蝎粉”、“蝎精胶囊”、“中华蝎补膏”等。
制做工艺品:
用蝎子制成的工艺品生动、新颖、奇特,顿受现代青年人的喜爱。
国内有人将其用塑料包埋制成观赏品,在美国有人将其制成圣诞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三)人工养蝎的前景
有关资料表明,蝎子资源现有可供市场量仅能达到需求量的30%左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这个突出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需要加强保护野生蝎子资源加以缓解,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人工养蝎进行解决。
人工养蝎具有许多便利条件。
主要有:
第一,投资可大可小;第二,占地面积小,劳动强度小,城乡男女均可从事养殖;第三,蝎子排粪量小,无臭味,不污染环境;第四,蝎子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很少遭受病害;第五,淘汰下来的蝎子仍可入药,不影响利用价值;第六,蝎子繁殖速度快,产仔率高。
人工养蝎,不仅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医疗用药的需求,还能使这一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避免有4亿多年历史的蝎子灭绝。
同时,由于蝎子市场缺口大,销路畅通,供不应求,价格呈上涨趋势,因而人工养蝎是一项理想的家庭副业生产,可创造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今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蝎子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人工养蝎必将造福十社会、造福于人类。
二、蝎子的生物学特性
(一)蝎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1.蝎子的外部形态
东亚钳蝎的成蝎一般体长4—6厘米,全体13节(一说18节,头胸部为6节合成),背面紫褐色,腹面淡黄色,全身表面有层几丁质化的硬皮。
动物学上,把蝎子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三部分(图1)。
(1)头胸部。
又称前体,较短。
头与胸愈合,前窄后宽呈梯形,背面有坚硬的背甲,密布颗粒状突起。
近中央处的眼丘上有l对中眼,前侧角各有3个侧眼排成一斜列。
中眼和侧眼皆为单图l蝎子的外部形态眼,视力很差,只能感光而不能成像。
蝎子的头胸部由6节组成,故有6对附肢:
l对螯肢、l对触肢、4对步足。
螯肢(图2)亦称口钳,位于头晌部最前方,由3节组成,可动指内有锯齿状突起,有助食作用,可将捕获物撕裂、捣碎。
触吱(图3)又称钳肢、脚须,由6节组成: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掌节(有一不动指和可动指作捕取食物和感触之用)。
4对步足生于两侧,内连神经与肌肉,为行动器官。
步足由了节组成:
基节、转节、腿节、膝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末端有2爪。
步足后l对均比前l对长,即第l对最短,第4对最长。
步足的基节相互密接,形成了头胸部的大部分腹壁。
第l一2对步足的基节和螯肢及触肢的基节包围成口前腔,口位于口前腔底部。
第3—4对步足的基节间有一略呈五角形的胸板(图4)。
(2)前腹部。
又称中体,较宽,由7节组成。
背板中部有3条纵脊。
第l节腹侧有2片半圆形的生殖厣(生殖腔盖),下面为生殖孔。
第2节腹面两侧各具一栉状器,为短耙状,呈“八”字形排列,上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是重要的感觉器官。
栉状器有齿,一般为19或21个(雌性为19个,雄性21个)。
第3—7体节腹板较大,在两侧有侧膜与背板相连。
侧膜有伸缩性,因而腹部可舒张或缩小。
第3—6节腹面的左右各有1个圆形书肺孔,分别与相应的书肺相通,是外界与体内气体交换的通道,有呼吸作用。
第7节呈梯形,前宽后窄,连结后腹部。
头胸部和前腹部较宽,合称躯千。
(3)后腹部。
又称末体或尾邵。
后腹部细长如尾状,橙黄色,由5节组成,能向上和左右卷曲,但不能向下弯曲。
各节背面有中沟,背面至腹面还有多条齿脊。
第5节最长,深褐色,其腹面后缘节间膜上有一开口,为肛门。
第5节后为一袋状的尾节,内有l对白色的毒腺。
尾节最后方为一尖锐毒针,毒针近末端靠近上部两侧各有1个针眼状开口,与毒腺管相通,能释放毒液(图5)。
蜇刺可以用来攻击天敌和捕获猎物,也是蝎子用来自卫的武器。
2.蝎子雌、雄的区别蝎子雌雄异体,成蝎的两性差别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长、体宽不同。
雄蝎体长4—4.5厘米,体宽0.7一l厘米,雌蝎体长5—6厘米,体宽1一l.5厘米。
(2)触肢的钳不同;雄蝎触肢的钳比较粗短,而雌蝎的则比较细长。
(3)触肢可动指的长度与掌节宽度的比例不同。
雄蝎为2:
1,雌蝎为2.5:
1。
(4)触肢可动指基部不同:
雄蝎该部位的内缘有明显隆起,雌蝎无明显隆起。
(5)躯干宽度与后昵部宽度的比例不同。
雄蝎上述之比不到2,雌蝎的则超过2.5。
(6)胸板下边的宽度不同。
雄蝎的胸板下边较窄,雌蝎的则比较宽。
(7)生殖厣软硬程度不同。
雄蝎的较硬,雌蝎的则比较软。
(8)栉状器的齿数不同。
雄蝎一般为21个,雌蝎则为19个。
3.蝎子的内部构造
蝎子各体节由背板和瞠板组成。
各节有节间膜相连,能自由伸缩。
体腔内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感觉器官、生殖等系统和内分泌腺,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图6)。
(1)消化系统。
蝎子的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管和唾液腺组成。
消化管分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
食道下方有团葡萄状的唾液腺,蝎子进食时,唾液腺能分泌消化酶,并将其吐出体外,在体外将食物消化成肉糊状,而后吮吸入前肠。
中肠位子前腹部中央,肠壁的上皮细胞可分泌消化液,促进食物分解。
中肠是蝎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
后肠位于后腹部中央,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蝎子前腹壁内侧,有一串串褐色葡萄状腺体,这是储存营养的盲囊。
盲囊的大小不固定,它与发育程度有关:
蜕皮前蝎子肥胖时,盲囊就肥大;蜕皮后由于营养转化,盲囊就瘦小得多;孕雌蝎在卵子发育阶段,盲囊占去绝大部分空问,而临产前则收缩得很小。
(2)呼吸系统。
呼吸主要靠书肺进行。
书肺位于第3—6腹节的书肺孔下面,每节1对,共4对书肺。
书肺具有一个坚韧的囊,它是由腹侧壁内陷形成的。
书肺孔是蝎体与体外气体交换的通道。
由于肌肉的舒张和收缩,书肺吸人外界新鲜空气中的氧气,通过书肺中的微血管进入心脏,供应全身,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循环系统。
蝎子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在蝎子的前腹部,可见到蝎子的背板下面有1条乳白色管子有规律地搏动,这就是蝎子的心脏。
蝎子的心脏呈管状,共分8室,每室有1对心孔,前后各有大动脉分支。
血液五色,在体腔内流动,由于心脏的不断跳动和前腹部的胀缩,血液循环不止。
血液在输送氧气的同时,把各种养料输送到体内各器官组织,新陈代谢产物由马氏管.(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血液还传送各种酶,对蝎子的机体起调节作用。
(4)排泄系统。
蝎子的排泄系统由2对马氏管组成。
马氏管细长,壁薄质脆,开口于中肠和后肠连接处。
其游离端部闭合,浸浴在血液中,可从血液中吸收各种代谢产物,将其送入后肠,混入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5)神经系统。
主要由脑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
脑神经节又称咽上神经节,不发达,呈双叶形,位于食道的背面,分支到触肢和步足。
咽下神经节由1对粗而短的围咽神经与脑神经节相连。
腹神经索呈索状,是由咽下神经节向后伸出的纵神经,具有7个腹神经节。
交感神经中心和脑紧密相连,包括1个咽前神经和到达肠部的2对后神经。
从中枢神经还分支出许多分支神经,分别到达眼、栉状器、附肢和生殖厣等处,纵贯全身,支配蝎子的运动、捕食、交配、产仔、蜕皮、排泄等活动。
内脏神经则支配内脏的各种功能。
(6)感觉器官。
包括眼、触毛、栉齿突。
蝎子有l对中眼和3对侧眼,但视觉迟钝、畏光,基本上没有搜寻、跟踪、追捕及远距离发现目标的能力,但能在黑夜中行走和捕食。
蝎子全身表面遍布触毛,以附肢表面最多。
腹部各体节相接处的凹陷裂缝上都盖有一层薄膜,其表皮下有感觉细胞和毛状突起,这些都是灵敏的感觉器。
因此,蝎子对噪音、震动都有感觉。
蝎子的栉状器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有触觉、识别异性和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7)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的四周皆被消化晾的盲囊所包围。
生殖器官的开口(生殖孔)位于前腹部第l节的腹面,外有生殖厣覆盖。
雄蝎生殖系统位于前肠中部和肠腺之间,有精巢l对,呈梯形管状。
精巢各连一细长的输精管,管的末端通入膨大的贮精囊,再通入生殖腔。
贮精囊能分泌粘液,粘液把精液包起来,形成一个略呈棒状,长约1厘米的精荚(图7)。
雌蝎生殖系统位于前肠腺体之间,为1对梯形网状卵巢,每个卵巢都有一根很短的输卵管。
输卵管连接小的纳精囊,开口于生殖腔(图8)。
(二)蝎子的生活史
蝎子的捕食能力较弱,具有耐讥耐渴能力,因而蝎子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在一定条件下,蝎子缺食半年仍不致饿死。
常温下,蝎子从仔蝎到成蝎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蝎子的繁殖期4—5年,每年产l眙,寿命7—8年。
蝎子的卵细胞在卵巢内发育期约1年。
蝎子交配受精后,受精卵在母体内约经40天完成胚胎发育,产出仔蝎。
产仔时间一般在7—8月份。
仔蝎刚产出后,爬伏于母蝎背上。
仔蝎不取食,靠其腹内残存的卵黄为营养。
仔蝎体长1厘米左右,乳白色,体肥胖,附肢短,活动能力弱,一般头朝外尾朝内成丘状群集在母蝎背上。
仔蝎刚产出为l龄,以后每蜕一次皮增加l龄,蝎子一生共蜕皮6次,7龄即为成蝎。
适宜条件下,仔蝎出生后第5天,便在母蝎背上完成第1次蜕皮,进入2龄。
蜕皮时,小蝎用尾刺勾住母蝎背部间隙或其他小蝎蜕下的皮,并不断地扭动身躯。
蜕皮后有的小蝎会跌落在母蝎周围,但很快又会爬上母蝎背部。
2龄幼蝎体色加重,变为淡褐色,体重增加,体形也变得细长。
再过5—7天,幼蝎便离开母蝎背部独立生活。
这时,幼蝎的活动能力增强,尾针可以蜇剌,并能排出少量毒液,有捕食小虫的能力,夜间便四处活动,捕获食物。
幼蝎在9月份可蜕第2次皮,成为3龄蝎子,体长可达2厘米以上,体重也有所增加。
3龄幼蝎在40天左右吃肥贮积足够的营养准备越冬。
10月下旬进入冬眠,翌年清明前后起蛰,5月以后随气温升高,幼蝎,进食又达到一个高峰。
6月份蜕第3次皮成4龄蝎子,8月底蜕第4次皮成5龄蝎子,然后进入冬眠。
第3年6月和8月各蜕1次皮,成为成蝎。
一般到第3年末即达到性成熟,到来年夏天开始繁殖。
蝎子每次蜕皮后由于不断进食,体重逐渐增加,体长也呈跳跃式增长,见表l。
创造恒温(25—39℃)条件,可以部分地改变蝎子的生活习性,全年均可生长发育,各次蜕皮间隔时间明显缩短,从仔蝎到成蝎只需250天左右,见表2。
交配过的雌蝎,3—4个月即可繁殖1次,全年可繁殖2—3次:
(三)蝎子的生活习性
人工养蝎必须创造适宜蝎子生存和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因而应该对蝎子的生活习性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
1.栖息环境
蝎子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常潜伏在碎石、土穴、缝隙之间。
它喜欢安静、清洁、温暖的环境,对声音有负趋性,轻微的音响能使蝎子惊慌逃窜。
噪音会使蝎子烦躁不安,发情、怀孕、产仔的蝎子特别喜欢安静场所。
蝎子喜清洁,遇到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刺激性的异味,会远远避开。
2.活动规律
蝎子在常温下有冬眠习性,在立冬前后入蛰,翌年清明前后出蛰,全年蛰伏期在6个月左右。
蝎子休眠时,大多成堆潜伏于窝穴内,缩拢附肢,尾部上卷,不吃不动。
生长期蝎子昼伏夜出,白天躲在石下或缝隙中,极少出来活动,一般在黄昏出来活动,凌晨2—3时返回窝穴内栖息。
蝎子行走时,尾干展,仪尾节向上卷起;静止时,整个
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于前腹部的背面或卷起平放于身体的一侧,毒针尖端指向前方。
受刺激后,尾刺迅速向后弹,呈刺物状态,毒针碰到实物便排出毒液
3.捕食习性
蝎子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蜘蛛、小蜈蚣和蚊类、蝇类等多种昆虫,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蝎子喜爱吃的饲料虫有以下特点:
鲜活、体软多汁、大小适中,含丰富蛋白质和脂肪,无特殊气味。
蝎子捕食能力较低,对饲料虫的感知凭感觉器官的功能,主要乘各种饲料虫在身边活动时用钳捕捉。
对个体较大的饲料虫,蝎子先用毒针将其剌蜇麻醉。
由于蝎子无口器,消化方式为体外消化,先从体内分泌消化液,将捕得的饲料虫消化为汁液,然后再吸食。
蝎子的食量很大,饥饿的蝎子一次可吃掉与自身体重相等的饲料虫。
蝎子每隔3—5天进食一次,有时也食入少量的风化土。
蝎子的进食具有周期性规律,这是由蝎体内营养消耗过程所决定的。
蝎子在大量进食时,所获得的营养较多,其中一部分供应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剩余营养则以糖元或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
由于营养过剩,随之进入弱食期,出现食欲降低、食量减少的现象。
几天后,正常的代谢消耗使旺食期贮存的营养物质基本耗尽,再次进入旺食期。
如此周而复始,旺食期与弱食期交替出现。
成蝎的周期性进食规律表现较为突出。
4.水分
蝎子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分,水分缺乏,将影响机体活动的顺利进行。
蝎体内的水分在不停地消耗着。
其消耗方式有3个:
一是体表散发水分;二是通过粪便排出部分水分;三是通过书肺的气体交换散失水分。
因此,蝎子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相应的水分,保持体液平衡,维持身体需求。
蝎子对水分的获取主要有3个途径:
第一,通过进食获取大量的水分,如黄粉虫体内含水量达60%左右;第二,利用体表、书肺孔从潮湿大气和湿润土壤中吸收水分;第三,蝎子体内物质在代谢过程中生成水。
其中前两个途径是蝎体水分的主要来源,因而当环境湿度正常、食物供应充足时,蝎子不需要饮水。
蝎子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水分不同。
例如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因大量消耗水分,对水分的需求量大些;蜕皮期间,由于蜕皮生理的需求,蝎体对水分的需求量更大。
5.温度
蝎子属变温动物,它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完全受温度支配。
蝎子在-2—42℃之间能够生存。
但是,在-2—0℃、40—42℃时,蝎子仅能存活5个小时左右。
蝎子冬眠的温度为0一12℃,最适宜的冬眠温度为2—7℃。
当温度长期高于7℃时,蝎子冬眠不踏实,躁动不安,体内新陈代谢加快,体内贮存的营养消耗过快,易出现早衰而不能安全越冬的现象。
蝎子在12℃以上开始活动。
在12—24℃时,蝎子活动日引司短、范围小,机体生长处于缓慢状态。
温度达到25—39℃:
寸,蝎子的交配、产仔才能进行,生长发育处于良好状态。
蝎子处于42℃以上的高温下,活动很快失常,继之昏迷,半小时左右脱水死亡。
6.湿度
蝎子对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环境湿度很大程度地影响着蝎子的生活。
这里所说的湿度有两方面的含义:
(1)土壤湿度。
土壤湿度指蝎窝内上壤的含水率。
蝎子绝大部分时间居于蝎窝内,土壤湿度的高眠对蝎子生命活动影响很大,具体见表4。
(2)大气湿度。
大气湿度又称相对湿度,指周围环境的大气湿润度。
大气湿度偏低或偏高,都会影响蝎子对水分的获取。
一般说来,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一些。
活动场所过于干燥时,若饲料虫供应不足,则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激化种内竞争,引起相互残杀;蝎子栖息的窝穴则要稍干燥些。
窝穴若过于潮湿,会孳生有害微生物,诱发疾病的发生,影响蝎子的正常生活。
7.种内竞争
种内竞争是自然界优胜劣汰这一普遍规律的反应,对维持生态平衡,物种延续和进化都很有利。
蝎子的种内竞争,主要表现为蝎子与蝎子之间相互攻击:
大攻击小、强攻击弱、未蜕皮的攻击正在蜕皮的或刚蜕过皮尚未恢复活动能力的。
蝎于的种内竞争有其诱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重缺食、缺水。
(2)相互干扰严重。
(3)温度、湿度等生态因素恶化。
(4)争夺空间。
(5)争夺配偶。
8.其他
蝎子除上述习性外,还有以下特征:
(1)胆小、怕惊扰,尤其是发情蝎、孕蝎和产蝎。
(2)畏光。
蝎子对强光呈负趋性,怕日光曝晒。
(3)怕风。
(4)怕水。
(5)怕农药。
少量乐果、敌敌畏就能使蝎子致死。
三、蝎场规划
合理规划蝎场是科学养蝎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场址选择
蝎场的位置应首先考虑有利于防疫和防污染,因此,场址应远离疫区和污染区。
由于果园要经常喷洒药液,所以附近有大片果园的地段不宜建造蝎场:
另外,所造场地应背风向阳,无噪音干扰。
为了便于建造温室,要求所造场地应地势平坦,排水便利,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光照充分,通风条件良好,且有清洁而充足的水源(自来水或深井水均可)。
养蝎事业具有长效性,因而场地应具备稳定性。
(二)蝎场布局
蝎场应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部分。
生产区由育种室、繁殖室、育肥室、幼蝎室、供种室、饲料室和温室组成。
若在无冬眠养蝎的同时采用常温养蝎,
可在室外划分若干小区,这些小区由若干饲养池组成。
生活区由业务室、宿舍、食堂、仓库、厕所等组成(图9)。
四、种蝎
搞好蝎子的繁殖工作是提高人工养蝎经济效益的关键,培养优良种蝎是搞好繁殖工作的基础。
种蝎不仅决定着雌蝎的产仔率、仔蝎的成活率,对幼蝎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种蝎的来源
有的养殖户从野外捕捉或购回野生蝎子做种蝎进行繁殖。
对于养殖户尤其是初养者来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原因有三:
第一,野生蝎子与人工养殖的蝎子生活习性有所不同。
人工创造的生态环境在温度、湿度、密度、饲料虫结构、栖息环境等方面与野生环境有较大区别。
野生蝎子由野外自然环境进入人工创造的小生态环境难以适应,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必然受到影响;第二,野生蝎子性情凶悍,人工高密度混养会激化其种内竞争,造成大吃小、强吃弱的相互残杀现象;第三,由于野外环境比较恶劣,野生蝎子在受孕后营养往往供应不上,仔蝎在母体内不能很好发育,捕捉的野生孕蝎所产的仔蝎,多数体质较弱,成活率偏低,有的孕蝎还会产出一部分死胎。
养殖户最好从人工养蝎单位引进种蝎或自己选育。
1.引种
引进种蝎时,要对所引之蝎有详细的了解,如种蝎的品种、蝎龄、雌蝎是否有孕等情况。
可恨据需要择优选购青年蝎、成雌蝎或孕蝎(怀孕前期)。
要挑选个大,体长在4.8厘米以上,肢体无残缺,并且健:
比、行动敏捷、静止时后腹部卷曲,前腹部肥大、皮肤有光泽的蝎子。
选种时,要注意雌雄比例的搭配。
有的养殖户为了多获仔蝎而只选雌蝎不要雄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雌蝎受精后,虽然精子在纳精囊内可长期贮存,供终生繁殖用,但繁殖率逐年降低,且仔蝎体质较弱,成活率偏低。
为了提高雌蝎的产仔数量和所产仔蝎的质量,种蝎需要年年交配,因而引进种蝎时必须引进适当数量的雄蝎。
根据蝎子的交配规律,雌、雄比例可按3:
1进行搭配。
引种时间除了蝎子怀孕后期和产期,其他时间均可进行。
运输时,要注意密度不可过大,否则易使蝎子挤压受伤,造成孕蝎流产或形成死胎。
常用的运输方法:
先把种蝎装入洁净、无破损的编织袋中,每袋重量在1.5公斤左右。
然后把编织袋平放在运输箱中。
运输箱要具备良好的通风性能。
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
夏季运输要注意预防高温,冬季要防寒。
投放种蝎时,每个池子最好一次投足。
否则,由于蝎子的认群性,先放的与后放的种蝎之间会发生争斗,造成伤亡。
若确实需要多次投放时,可先向池内喷洒少量白酒,以麻痹蝎子的嗅觉,待酒味扩散后,光放的与后放的种蝎便能相互接受。
种蝎进入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叵的过程。
刚投入池子的蝎子在2—3天内会有一部分不进食,因此不可大量投喂饲料虫。
要不断观察蝎子活动和进食情况,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安全。
发现蝎池出现漏洞或防逃材料有睨裂现象,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运输时,如果有死亡或伤残的蝎子,要及时清理出来,及时加工成药用全蝎。
2.育种
养殖户除了向人工养殖单位购买种蝎,也可自主进行选育。
现以我场对种蝎的选育为例进行说明。
蝎子的生长速度与产仔率是两个负相关的性状:
产仔数越多,个体越小,生长得越慢。
蝎子的生长速度与产仔率这两个性状很难在同一品种内同时表现优良。
所以,选育种蝎时,要单独培养父系和母系,父系侧重于生长速度快慢和个体大小,母系侧重于产仔率和成活率。
我们以太行山蝎子做父系、伏牛山蝎子做母系,按四系配套杂交法进行选育(图10)。
分别在太行山蝎子、伏牛山蝎子这两个品系内部挑选优良个体,按近亲繁殖的方法培育出若干个具有一定特点的纯体系,此为一级杂交。
对——级杂交所生产的后代进行生产性状测定,从中选出最佳的杂交组合进行配套杂交,此为二级
杂交。
为了使遗传性状稳定,二级杂交要进行多次。
一级杂交和二级杂交都是在同一品系内部进行的杂交。
通过一、二两级杂交,即可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父系和母系。
在父系和母系之间再选择优良体系进行杂交,此为三级杂交。
四系配套杂交通过三级杂交完成,具有强大的杂交优势,培育出的蝎子将不同晶系的优良性状集于一体。
(二)蝎子的提纯复壮
由于变异、退化等因素的影响,种蝎的优良性状在生产过程中,随子代的繁衍而具有不稳定性,故杂交种蝎在繁殖两个世代后,需要进行提纯复壮。
在4—5龄蝎群中,选择个大、有光泽、肢体健全、健康活泼且适应性强的个体,专池精心饲养。
待这些蝎子交配、产仔后,将体壮、产期早、产仔率高的雌蝎挑出放入专池,然后往池中放入适当数量的优良成堆蝎进行交配繁殖。
为了保留和发挥种蝎的优良性状,此项工作要经常进行。
五、常温养蝎技术
人工养蝎在我国自50年代开展以来,常温养蝎所占的比重很大。
这是一种传统的养蝎技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其技术已趋于全面、成熟。
近年来,虽然无冬眠养蝎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常温养蝎因其设备简陋、技术简单、管理方便,在短时间内这种养殖方式还会存在下去。
(一)引种时间
常温养蝎的引种时间一般安排在春末夏初或秋季。
这是由蝎子在一年四季中的活动情况决定的:
初春蝎子刚出蛰,未大量活动,体力尚未恢复,盛夏进入产仔时节,冬季气候寒冷;而春末夏初和秋季,无论从气候还是蝎子活动情况来说,都是运输的大好季节,另外,春末夏初即将进入繁殖期,便于当年产仔,提高养蝎经济效益。
(二)养殖方式
常温养蝎的主要方式有缸养、盆养、坑养、池养等。
其中池养是较为理想的养殖方式。
其他几种形式比较落后,已多不采用。
现仅将池养方式介绍给读者。
蝎子池养一般有两种方式。
1.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