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3196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语言,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背诵《归园田居》,引出作者陶渊明。

生活在东晋,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读音。

缤纷(bin)豁然(huò)俨然(yǎn)阡陌(qiānmò)垂髫(tiáo)

拜诣(yì)屋舍(she)便要(yāo)还家语(yu)云邑(yì)人

2.交流所查找的成语。

(1)鸡犬相闻:

鸡和狗的叫声可以相互听得到,指距离比较近,多表现一种安宁的氛围。

⑵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3)怡然自乐: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无人问津:

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

渡口。

(5)世外桃源: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3.走进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4.本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虚拟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动乱社会的厌恶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指导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方法指导:

-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

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四)积累字词,把握情节

1.翻译课文,积累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字典、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质疑交流,小组内互相讨论不明确的问题,不统一的在全班内交流。

(3)班级展示,将疑难及重点字词交流后记住并翻译全文。

重点字词:

①古今词义的不同:

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味道)新鲜 ;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古义:

不值得今义:

不充足,不满

   ②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 (   房子);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不久  );

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

③通假字 

a具答之(“具”通“俱”:

详细,详尽。

) 

b便要还家(“要”通“邀”:

请,邀请。

) 

c处处志之(“志”通“志”:

做记号,做标记。

) 

④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

c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对外人说起。

2.把握情节

(1)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内容,整理出渔人的行踪。

要求:

①语言要准确。

根据提示,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②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提示:

桃林--    桃源--    桃源--    桃源--

发现桃林进入桃源作客桃源重访桃源(未果)

(2)学生齐读课文。

(五)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的意境

提问: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你是从文中的哪些

地方看出来的?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选一个景点,

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示范: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

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学生交流后明确: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

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

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1)提问: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

男女、老幼、渔人

(2)提问:

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

之乐。

学生明确:

①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

安居乐业。

②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③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④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⑤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

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

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

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还可以有其它理解。

(六)合作探究,了解写作目的

速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完成下面的问题:

1.桃花源是真实存在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小组内交流,统一答案后以小组形式派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

1.不是真实的。

理由

(1)桃林面积广(夹岸数百步),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中无杂树),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里作者就渲染出一幅仙境的图景。

(2)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一派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即使与世隔绝,也会出现阶级分化,也会产生新的统治者。

(3)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地方与世隔绝,经过几百年的时间,竟然与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社会发展完全没有关系,这也不可能。

(4)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可见渔人顺着旧路回去,到处都作了标记,而“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也可以说明这是一处虚构的地方,可遇而不可求。

(5)“南阳刘子骥,……未果,寻病终”也说明了桃源的不存在。

(6)“不足为外人道也”与最后两段相呼应,一方面说明桃源中人不想受到外界的打扰,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说明这是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地方。

2.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割地投降。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

赋税徭役繁重。

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憧憬着一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的情趣。

三、拓展提升

有人说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总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

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

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定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四、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

五、比较阅读阅读《主题丛书》中与本文相关、相近、相似的文章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导入新课

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两篇文章虽然相距几百年,但后人却常常很自然地把它们联在一起。

他们象一对孪生姐妹,以其特有的光彩步入文学艺术殿堂。

两篇文章不仅呈现的主题相似,而且都托物言志,运用陪笔。

在结构的安排上,两篇文章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两篇文章。

七、检查预习

1.生字的注音

德馨(xīn)苔痕(tái) 鸿儒(rú )案牍(dú)颐(yí)蕃(fán)淤泥(yū)  

濯(zhuó) 洗涤(dí)   清涟lián) 亵玩 (xiè)逸(yì)噫yī) 鲜(xiǎn)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陋室铭》本文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爱莲说》作者借喜爱莲花表达自己在污浊的世间永保清白的节操和正直的品德。

八、《陋室铭》的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指导朗读

(1)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根据课下注释和字典翻译课文,画出难懂的字词,在小组内交流,在班内展示重点字词句。

(1)有仙则名:

著名

(2)有龙则灵:

灵气,神气(3)斯是陋室:

这(4)惟吾德馨:

惟:

只是,德馨:

品德高尚(5)苔痕上阶绿:

长到(6)草色入带青:

映入(7)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8)往来无白丁:

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9)无丝竹之乱耳:

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10)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形:

使身体劳累(11)何陋之有:

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1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1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1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来来往往说说笑笑的人都是学问渊博者,没有无知识的人。

(二)研读课文,赏析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思考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完成。

问题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明确:

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2)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请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明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引申: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教师板书:

山水 比兴 引陋室-----德馨 

(3)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

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

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

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

“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教师板书:

对偶 拟人 写景-----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

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师板书:

对偶 衬托 写人------高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教师点拨: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师板书:

虚实 正反 写事-------有趣

教师总结: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教师点拨: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

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板书:

类比 隐含 立志-----高远

(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

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教师点拨: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

“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孔子回答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教师板书:

引经据典 表态------高洁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探究文章主旨

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

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结合写作背景)

明确: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

教师不可规定统一答案,学生思有所获就是创新。

 

(四)小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在学生背诵声中结束学习。

(五)拓展赏析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教师点拨: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

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

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

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九、《爱莲说》的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1)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2)朗读指导:

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判断论,其中有,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3)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求读出美感。

2.根据课下注释和字典翻译课文,画出难懂的字词,在小组内交流,在班内展示重点字词句。

(1)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2)可爱者甚蕃:

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

相当“可爱的(花)” (3)晋陶渊明独爱菊:

唯独。

(4)世人甚爱牡丹:

很(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

连词,表转折,却。

(6)濯清涟而不妖:

连词,表转折,却(7)中通外直:

(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8)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益:

更加(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

连词表转折,却;焉:

助词,可不译(10)予谓菊:

谓:

认为(11)花之隐逸者也:

之:

结构助词,的(12)陶后鲜有闻:

鲜:

少。

(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二)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学生齐读课文

2.小组讨论问题,在班内展示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①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

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突出莲的清高;

③“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④“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⑤“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明确:

不是。

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

分别比作什么?

明确: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①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

陶渊明。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

师: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

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②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

世人。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

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指导朗读第二段。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是什么句式?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