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3185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docx

《《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docx

《短诗五首》《断章》优秀课例一

断章不断,短章不短

——《断章》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教师:

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中学章国华

观课点评:

浙江省金华永康教师进修学校司艳平

(2016之秋第105届浙派名师暨省初中语文名师网络工作室课堂教学艺术展)

一、风景导入,初读感知

屏显:

一起去看风景

师:

同学们,我们把多媒体上的四句诗抄到本子上。

生:

抄写诗句。

(播放背景音乐:

《故乡的原风景》)

屏显:

断章

卞(biàn )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完诗,我(看到了、想到了、体会到了、感悟到了)……

师:

我们都把诗抄好了吗?

生:

抄好了。

师:

好,上课。

同学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请坐。

我们是八(7)班的同学,是吗?

生:

是的。

师:

同学们,伴着一曲《故乡的原风景》,我们一起去看风景,看一看一首现代诗的风景。

这首诗很短,题目叫《断章》,作者卞之琳,只有四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接下去,同学们,我们先自由朗读3遍,读出你自己的感觉,呆会儿我请同学来展示一下,读一读,说一说对这首诗的感受。

下面我们自己读三遍。

开始吧!

生:

自由读。

师:

同学们,我们请同学来读一读,谁来读一读?

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师生:

鼓掌!

师:

旁边的同学,你来点评一下。

生:

我觉得刚才的同学把这首诗读得很好,她读出了自己对诗的感觉和味道,他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这首诗里面。

师:

但有一个小小的遗憾是?

生:

她没有把题目读出来。

师:

是的。

你能把它读一读吗?

你来试试看。

生: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生:

鼓掌。

师:

我们再请男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哪一位男同学?

生:

举手。

师:

很好,这一位男同学。

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师生:

惊叹!

(声音好听)

生:

对不起,忘了读题目。

师生:

(笑)

生: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师生:

鼓掌!

师:

好。

接下去,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来读,男同学读一三两句,女同学读二四两句。

我来读题目和作者。

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我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什么?

或者感悟到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准备好。

师:

《断章》,卞之琳。

男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女生: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男生: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女生: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师:

效果很好,只是声音轻了一点,我们再请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来读一读,有话筒,声音会更好。

师:

就请这两位。

我来读题目和作者。

师:

《断章》,卞之琳。

男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女生: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男生: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女生: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师生:

鼓掌。

师:

太好了!

我们班同学读诗读得很有感觉,我很想听听同学们读完诗之后,你看到了、想到了、体会到了、感悟到了…….

生:

刚刚,我用了我自己的感情去理解这首诗,然后我心中就浮现出了一个念头,你在桥上看风景,你的眼在追求美的事物,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也许此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美的事物,这大概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师:

风景背后还有风景。

下一位。

生:

我的眼中浮现出一幅比较优美的画面。

我也是跟刚才这位女生一样,把我的感情融入进去,我把我想象成桥上看风景的人,我的理解也差不多,这些共同构成了很美的风景。

师:

你不仅看到了画面,还看到了看风景的人,不仅看到诗中的人,还看到了自己。

生:

看完这首诗的时候,我的面前出现的是一幅很美的画。

夜色如画,一轮明月,良辰美景,一个佳人在桥上欣赏着美景,而此时,河畔边有一幢房子,一个人倚着窗子,看着画中人,画中景。

这是我对这首诗一个最直观的看法。

师:

你不仅看到了一个很美的画面,还看到了一段很美的故事。

我们班读诗的感觉真好。

刚才我们通过读,感觉到了我们自己眼中的风景。

其实,我们看到一些风景的时候,一定错过了一些风景。

(插评:

简洁明快的导入,开宗明义。

以不同方式的“读”撬开学生学习诗歌的心门,既荡起课堂的阵阵涟漪,又迅速让学生入情入境。

“读完诗,我想到了、看到了、体会到了、感悟到了……”,这个主问题的设置极其用心,不仅让学生建立起对诗歌的整体印象,还能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诗歌,与《断章》建立起对话、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想象联想,读出情趣

师:

同学们,看风景还需要我们想象和联想。

那同学们能够想象一下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个桥上的人和楼上的人,他们是怎么看的?

我们能不能模拟一下,比如你就是那个桥上的人,我就是那个在楼上看你的人。

我是站在哪个方向看你呢?

PPT:

屏显

断章

卞(biàn )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看?

生:

我觉得,可能是以一个侧面的角度,从楼上倚靠着看桥上的人。

师:

我是在你的后面,还是在你的前面?

生:

我觉得的是在我的后面。

师:

那我站到你的后面去。

师生:

(笑)

师:

这位桥上的人啊,你知道我在背后看你吗?

生:

我当时应该不知道。

因为没有感应,我在看前面的风景,肯定不会注意后面的。

师生:

(笑)

师:

那你知道我为什么看你吗?

生:

没有,我长得比较帅。

师生:

(笑)

师:

看来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啊!

换一个桥上人!

师:

这位桥上人,你知道我在你背后看你吗?

生:

我觉得,可能是不知道的。

因为当时我是专注地站在桥上看风景。

师:

你只看自己的风景,别人对你来说只是憧憬。

师生:

(笑)

师:

那你知道我在背后看你的时候,我是什么心情吗?

生:

欣赏吧!

师生:

(笑)

师:

为什么你会觉得我是以欣赏的心情在看你呢?

生:

因为我也用欣赏的心情看风景。

师生:

(鼓掌)

师:

桥上的人,楼上的我本来是来看风景的,现在你吸引了我,我来看你。

确实,我用欣赏的眼光来看你,那你是什么心情呢?

生:

我当时专注于看风景,并没有在意背后有没有人看我。

(插评:

这里的师生交流掀起了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师生的对话轻松活泼,又智慧幽默,教师的良好学养、身后底蕴彰显无遗。

“你看自己的风景,别人对你来说只是憧憬”,这样的点评语言,自然无痕,比起那些直白浅易的表达,高妙许多,且契合《断章》的情境,可谓是自然妙得,评价天成。

师:

我们再请同学说说看,除了刚才从背后看之外,还可能怎么看呢,从哪个方向看?

生:

我认为可能是两个人在对视。

师:

就像现在我和你一样,是吗?

生:

对。

师:

假如我在桥上看你,你会不会看我?

生:

不会。

师生:

(笑)

生:

我觉得风景更好看。

师:

看来风景比较好看,我还不够帅。

师:

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如果我在楼上看对面的你,你会看我吗?

生:

不会。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我是来看风景的。

师:

如果我长得很帅呢?

生:

那也不会。

师生:

(笑)

师:

看来你不是“外貌协会”的。

那我问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我们之间到底谁装饰了谁?

生:

我装饰了你。

师生:

(笑)

师:

那谁是主角?

生:

我。

师:

那有没有可能我装饰了你?

生:

没有。

师生:

(笑)

师:

我觉得有可能,你又不知道我。

如果是我装饰了你的梦,那主角的话变成谁了?

生:

你。

师:

主角相反了。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楼上的人和桥上的人同一个方向在看,面对面看,那背对着背,可以看吗?

生:

如果下面有水的话,是可以的。

师生:

(笑)

师:

这和水有什么关系呢?

生:

因为桥都是建在湖上的。

师:

那我眼睛看不到你,你眼睛看不到我,这怎么看?

生:

那就没办法看了。

师生:

(笑)

师:

我们再看看有没有不一样想法的同学?

生:

我觉得应该是可以的,因为桥建在湖上,通过光的反射,湖里面有倒影,通过倒影可以看到有人在看她。

并且从诗中后面两句可知,那个站在楼上的人,守着窗户,而窗户上的你可以看到倒影。

这样两个人就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师:

如果没有湖,没有倒影怎么办呢,还能不能看呢?

生:

沉默。

师:

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什么看呢?

生:

用心。

我觉得,两个人的心是相通的吧。

师:

哦。

我们知道,原来眼睛看不到还可以用心看,我的眼睛看不到你,你的眼睛看不到我。

但是我的心在看你,你的心在看我。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用心看。

师生:

(笑)

生:

我没有太注意。

师:

没关系,再请另一个同学说说。

生:

其实,听了老师刚才的一番话,我忽然想到了一个情境:

这两个人他们或许是认识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亲近的人。

在同样的一个特定的时刻,两个人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心里却想着对方,这个时候就相当于,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但他们共同望着一轮明月,心里是相通的感觉。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心里也有我。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很美的意境。

师生:

(鼓掌)

师:

很好。

其实,同学们,诗中怎么看,谁在看,它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和联想。

其实,我们还可以看出更别样的风景。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看一看,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看?

(插评:

如何带领学生沉入诗歌深处,教师的点拨挑收的火候是极其重要的。

在学生思维暂时滞涩时,教师敏锐察觉,抛出问题“刚才我们楼上的人和桥上的人同一个方向在看,面对面看,那背对着背,可以看吗”,学生层层思考,大悟,“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心里也有我”,这样的教学无痕无声,自然妥帖。

屏显:

点绛唇·蹴(cù)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yōng)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师: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

读。

师:

好,这首词李清照写到了主人公荡罢秋千起身,她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这时,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此时,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你能想象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看吗?

生:

我觉得吧,这是一种少女见到心上人很害羞,想回头看他,偏偏此时又去看青梅的样子,一种少女很羞涩的样子。

师:

怕看,又想看,想看又不敢看的样子。

你能想象一下她是怎么看的吗?

生:

我觉得,我的观点差不多也是这样。

女孩子碰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会有一些腼腆,想要看,又不想让他知道的这种感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当时心里的悸动,但是又有些慌张的感觉。

师:

你能想象一下她那个动作吗?

她当时的鼻子在干嘛?

生:

嗅青梅。

师:

眼睛呢?

生:

看那个帅气的男生。

师生:

(笑)

师:

心里呢?

生:

心里也是想着那个男生。

师:

这个动作,你能表演一下吗?

师生:

(笑)

师:

就把这个话筒当作那一枝青梅。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生:

表演。

师:

这是青梅(话筒)

师:

话筒对着……

生:

鼻子(表演)

师:

眼睛呢?

生:

眼睛看着你。

师生:

(笑)

师:

确实,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看。

刚才,我仿佛看到:

你的表情,欺骗了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欺骗了你的心灵。

这是一种多么古典又多么经典,多么有意思又多么有诗意的一种看啊,这种看,这种有情怀的看,在我们今天可能只能怀念不能相见了。

师:

刚才呢?

我们进行了想象和联想,看到了很多的风景。

接下来,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

读。

(插评:

联想和想象是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必讲的一个知识点,只是,大多时候,我们的教学呈现方式往往是“简单粗暴”型的,问题设置也过于直白。

教师的设计新颖别致,在极具匠心的引领里,让学生明了联想与想象在诗歌里的功效。

李清照《点绛唇·蹴(cù)罢秋千》的引入,不但增加课堂的厚度,而且让学生自然迁移,进一步深化既得的知识体验。

三、联系图形,读出理趣

师:

是的,同学们,看风景,看的是心情,看的是性情,看的是心境。

刚才,通过想象和联想,我们看到了这首诗中的一种情趣美。

那我们能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呢?

我们用什么办法看到更多的风景呢?

我们来读一段话。

屏显:

最好的诗是数学,我想做诗的感觉和解一道数学题的感觉是非常相似的,我觉得各种数字和形状都是充满感情的。

——福建文学评论家林兴宅(节选自《读书》)

生:

读。

师:

同学们,这段话给我们一种启示,其实我们的诗歌离数学很近。

那我们能不能借助一些数学图形来感悟理解这首诗呢?

大家看一下,我这里有几幅图,这几幅图,你认为哪一幅图和《断章》这首诗有关,请写出你的理由。

(理由越多越好)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再另外画一幅图,写出你的理由?

第二、结合图形,联系《断章》,写几句感悟或者有哲理的话?

(选做)

屏显:

1、你认为上面哪幅图和《断章》这首诗有关,请写出你的理由(理由越多越好)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再另外画一幅图,写出你的理由?

2、结合图形,联系《断章》,写几句感悟或者有哲理的话?

(选做)

师:

下面,我们拿起笔,静静地去想一想,看一看,写一写。

生:

(写、画图)。

师:

可以交流了吗?

同学们,还是再交流一下?

这样吧,没写好的,继续写,写好的,前后桌交流一下。

生:

交流。

师:

同学们,可以啦。

我们请同学来说说看,谁来先说?

生:

我觉得第三幅好。

也许在那一刻之前,我们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恰好是那一抹风景,让你我相遇,也让你我相识,两条并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恰巧在那一刻相交了。

人生苦短,相遇是缘,相识是信,相知是福,所以在你人生中出现的人,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所以请好好珍惜眼前人吧。

因为他们在你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师生:

鼓掌。

师:

太厉害了。

生:

我是选第一幅图,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圆。

因为我觉得,圆心到旁边的距离,那个角度正好像楼上的人看桥上的人。

然后,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和楼上看你的人,也就像围着一个圆一样。

这个圆它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交点,但是他们的心是互相心心念念的,这也像一个又一个的轮回。

他们不会在某处相交,也不会有交错。

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是互相想念。

原点到圆心的距离始终都是一样的,他们彼此心与心的距离也是一样的。

在圆里不会有交集,但是他们心的距离拉近了他们彼此空间的距离。

师生:

鼓掌。

师:

我们再请同学来展示。

生:

我是自己画了一幅图,是经过第二幅图的改变。

师:

请你去黑板画一下,然后讲解一下。

生:

画。

生:

首先,我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在这首诗中,我的想法是,这个女孩应该是在这个位置看风景,而那个男孩应该是在她前面的一个侧面看她,女孩虽然在看风景,但是她注意到了有人在看她,但是因为她内心的羞涩跟害羞,所以她装作没有看见的样子,但是他们的内心是超然的,不知不觉他们内心已经相印相通了。

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看似平行,实际上是相交的状态。

师:

那你觉得,他们到底是远还是近呢?

生:

其实,我觉得他们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

因为他们现在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好像是有一种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感觉,就好像是你突然之间,翩然地落入了我的画里,映入了我的眼里,进入了我的心里。

师生:

鼓掌!

生:

所以,我觉得他们会慢慢的,一点点地靠近,之后,还可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

师:

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一首歌:

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这是传奇不是传说。

师生:

鼓掌!

(插评:

课堂进行到这里,不得不对教师的教学思想啧啧赞叹。

诗歌的跳跃性、凝练性、无序性,总会让人有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感。

用哪种方式能让诗歌不再是传说,的确是检验教师能力的一个高标。

章老师化用图形让学生解读诗歌,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有据可依,有话可说,有理可阐。

教学支点的选取实在高妙。

师:

我们再请同学说说看。

生:

其实,我选择了好几个,因为他们都说了,所以我就说一下第二幅图,两条平行线。

按照我的理解,这两条平行线永远相望,他们是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

他们知道彼此存在,但永远没有相交,相伴相随,以你为梦。

这样的意境非常的美好。

就像是你和一个人,你们并不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但你们冥冥之间的一种联系就像命运的结点一样,即使你一个人行走,你身旁还有一个人心里有你。

你是她心中的一个梦。

师生:

鼓掌!

师:

我们请男同学也来说一下。

生:

我选的是第三幅图,他们之间一个眼神相遇了,他们是一种思念和期待的心情,然后他们相交了。

或许只是一瞬间的相交,之后他们各奔东西,永远不相见了。

师:

你的意思是这个相交的点是一个眼神,是吧。

这个交点或许也是一次相遇。

其实,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三幅图这个点啊,很多时候也和我们有关,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一个点。

你们同学三年的缘份,这是一段时光,三年之后,你们或许也像这两条线一样,各奔东西了。

师:

还有想说的吗?

生:

我觉得是第三幅图。

他们是你交织着我,我交织着你。

师:

你说的是人和人之间有交织的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和某个人的关系,我们没有发现,但并不表明不存在。

就像我和你们,因为一个机会,忽然之间就有了关系,所以鲁迅有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生:

虽然与另一个人相交一刹那,但永远留在了心里。

师:

同学们,这条平行线很多同学都认为是两个在看风景的人,那这两个人看的风景一样吗?

生:

我觉得,这两个看风景的人看的风景,有时候不一样,有时一样。

因为一个人一开始可能只是单纯地看风景,但是当她发现另外一个人在看风景时,那个时候,或许他们看一样的风景。

师:

那这两条线的平行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

我感觉到,平行的话,意味着当时只是一个偶然的相遇,但是这会让一个人的想法发生很大的改变。

当然,或者他们也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相遇。

生:

我觉得虽然他们想着对方,但是因为某种外在的原因,有可能是身份、年龄,他们的观念或者是家庭之类的,最后只能听从命运而无法追逐,但是他们又不甘心放弃。

所以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师:

平行意味着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平行意味着他们人生只能互相守望。

确实,这首诗能让我们感觉到了很多的理趣。

关于这首诗的感悟,老师也写了几句话。

大家看一下。

(插评:

师生之间的高效对话,高质交流,让课堂充满了哲理之美,人性之趣。

学生的回答从人生中来,到人生中去。

诗歌对生命的启迪,对人生的思考,全在师生的交流碰撞之中。

理趣与人文相得益彰,情感与思想自然天成。

第一幅,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

你是圆心,

弯曲的爱,

永远是半径。

生:

读。

师:

我觉得,这可能很像在座的同学和你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

第三幅一起来读一读。

屏显:

你是一条线,

我是一条线,

擦肩而过,

最想去的地方,

怎能半路就返航。

生:

读。

师:

这可能很像我和在座的你们之间的关系。

再读第二幅。

屏显:

我是一条线,

你是一条线,

生命的来往。

那么多人只是看客,

那么多人只是过客。

生:

读。

师:

这可能很像我们和下面的老师之间的关系。

(插评:

教师的下水诗歌再次掀起课堂波澜,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与喜欢再进一层。

教师对诗歌的精准把握,对语言的高度敏感蕴含其中,让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更加深刻,对语文的感觉更加直接。

师: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诗人卞之琳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显:

我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卞之琳

生:

读。

师:

是的,卞之琳他很看中他写的这首诗体现一种相对关系。

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诗歌一旦写成,诗人就死了,读者就诞生了。

很多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关于这首诗有这么一些主题:

除了哲理说之外,还有装饰说,还有情诗说,还有过客说,还有幻想说,还有匮乏说等等。

屏显:

《断章》主题

哲理说:

表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相对关系。

装饰说:

表现了一种人生互相装饰的悲哀。

情诗说:

表现了情感世界朦胧忧伤的相思。

过客说:

表现世间物是人非匆匆过客情景。

幻想说:

表现根本不存在的一种虚幻人生。

匮乏说:

……

师:

而《诗刊》主编认为:

屏显:

其诗(卞之琳的诗),表现了人生深层次的痛苦、孤独、命运和思索……—— 《诗刊》社主编、诗人高洪波

(插评:

诗歌的想象性、空白点给了读者以无穷无尽的解读空间,诗歌的主题不必大一统。

读诗读出千面,便会读出自我,读出个性,读出一时一刻的某种情绪,某个想法。

教师这样的开放性解读灵动活泼,民主自由。

四、联读诗歌,读出留白

师:

今天,我们可能不一定把这首诗里面的风景都看完,留给大家以后去看,这何尝不也是一种风景?

我们今天要读这首诗,还可能和另一首现代诗有关。

屏显:

生活

——北岛

读完诗,我(看到了、想到了、体会到了、感悟到了)……

师:

这首诗题目叫做《生活》,诗只有一个字,“网”,大家看一下,从这首诗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

这个“网”字,我有两种想法。

一个是我们的生活就像网一样,和无数人,无数事有着交集。

还有一个是,我们的生活是由许许多多的事编织成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像一个织网的人,要织出我们自己的生活。

生:

我觉得生活就像一张网,我们必须在网上生活。

如果网破了,我们就无法生活。

师生:

(笑)

师:

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

我妈不在家,我差点就饿着了。

师:

父母是你的网是吗?

没有这张网,你就饿着了。

还有吗?

生:

我也觉得生活就是一张网,我觉得网上有很多格子,有很多交点,每个点就是我们和别人的交集。

生:

我觉得生活中有很多网,比如说关系网、利益网、法网。

网有可能是好的,有可能是不好的。

比如利益网,现在社会上有一些腐败现象出现,这张利益网可以成为一些心存歹念不法之人牟利的途径。

但相对于他们,又有一张公正无私严厉的法网。

这张法网是这些人都逃不过的,所以说,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网。

师:

刚才同学们都提到,在我们生活中,生活就是一张网,有形的网,无形的网,善良的网,罪恶的网,亲情网,友情网,还有我们“一网情深”的互联网。

可能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离不开,我也离不开,我们必须在这个网上生活。

但是我觉得,我们今天读诗,需要在这个网上找到一个缺口,让这个网找到一扇诗意的门。

板书:

网——门

(插评:

好的课堂要前后呼应,串珠成线,这样的迁移与课堂导入在结构上遥相呼应,在主题上更进一层,营造出更阔达的课堂气象。

学生的回答表明着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层思索,这是语文的价值走向。

师:

今天,我们的生活太过于现实。

今天,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充实,可能恰恰需要一张网,让网多一个缺口,让心灵多一些诗意,这样我们的生活或许会变得更加有意思。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显:

让诗歌给我们的生活留白

在无形的时间里,坐在记忆的角落里。

我们自以为在看风景,

哪知风景背后依然有风景,

风景背后还可以看风景,

看风景,

看的是心情,

看的是意境,

看的是憧憬,

以及我们自己的心灵。

生:

读。

师:

是的,同学们,其实我们读诗歌,就是想给我们的心灵留一点空白,给我们的生活多一点诗意。

读诗就是送给我们自己一个封存的礼物。

屏显:

读诗,就是给自己一个封存的礼物

师:

如果我们的心里多一点诗意,多一点留白,或许我们就能够做到

屏显:

时光浓淡相宜,

人心远近相安

(插评:

多么美好、诗意而又语文的结课!

这节课在诗意中开启,在诗意中结束。

在诗意的探寻中去思考诗的情与理,去解读诗的心与境,让学生的心灵在诗意中净化与升华。

语文真美好。

师:

好,下课,同学们好,同学们再见!

师生:

鼓掌!

生:

老师再见。

生:

谢谢老师,文海欢迎你。

(面向观众老师)

师:

鼓掌!

【总评】

诗歌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诗歌特有的文本特质决定了诗歌教学必须要借助某种路径达到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融入诗歌的目的。

纵观章国华老师的这节《断章》,亮点多多,是一个较成功的诗歌教学的范例。

首先,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章国华老师的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