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2862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docx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docx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

中国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经验

  循吏,意指奉公守法、勤廉施政、出类拔萃的州县级地方官吏,相当于现在市、县两级地方主官。

无论是在巩固统治根基、导民化俗、改革创新、安定一方社会方面,还是在群体数量、个体素养、施政能力、理政业绩方面,循吏的表现都堪称一时之最。

循吏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和主导群体。

正是因为循吏的存在,数千年来,老百姓才对政府充满敬仰、依附、归属之情;正是因为循吏的存在,才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正是因为循吏的存在,才使中国政界始终保持了勤政、廉政、善政、德政、惠政、实政的主流传统和正面典范。

应该说,中国古代政府的威严和信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循吏的施政作为、道德教化和人格魅力。

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循吏的全面系统分析,以期理出其主要的共性特征,总结其积极的理政经验,以资时下地方官员从政之鉴。

  一、循吏盛兴的基本原因

  中国古代循吏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

历朝历代都涌现了一批有作为、有才华、有贡献的循吏。

每一阶段的循吏盛兴都有一些共性的规律可循,兹举如下:

  1、政局稳定是循吏盛兴的“维生素”。

政权是循吏的基本依托,只有政局平稳,循吏盛兴才有基础和前提。

《魏书·良吏传》谓“后之为吏,与世沉浮。

”《宋史·循吏传》云:

“承平之世,州县吏谨守法度以修其职业者,实多其人。

”皆是此道理。

西汉初期,“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循吏始得以兴盛。

”《汉书·循吏传》。

李世民“削平乱迹,湔洗污风,唯思稼穑之艰,不以珠玑为宝。

以是人知耻格,俗尚贞修,太平之基,率由兹道。

”《旧唐书·良吏〈上〉》。

金世宗“承海陵凋之余,休养生息,迄于明昌、承安之间,民物滋殖,循吏迭出焉。

”《金史·循吏传》。

由此可见,稳定的政局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风,才有循吏的盛兴。

  2、吏治有方是循吏盛兴的“膨胀剂”。

古代循吏发展史表明,凡是吏治有方,管理有制,张弛有度,选用有法,循吏必然勃兴。

汉宣帝时,“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

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

……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

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

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汉书·循吏传》。

这段话里包含三种吏治制度:

一是任职制度;二是考察制度;三是选拔制度。

这套制度对后世影响颇大。

《旧唐书》是这样评价的:

“汉代命官,重外轻内,郎官出宰百里,郡守入作三公。

世祖中兴,尤深吏术,慎选名儒为辅相,不以吏事责功臣;政优则增秩赐金,绩负则论输左校。

选任之道,皇汉其优。

”唐代“洎天后、玄宗之代,贞元、长庆之间,或以卿士大夫涖方州,或以御史、郎官宰畿甸,行古道也。

”所以循吏辈出。

辽太宗时期,“抚有燕、蓟,任贤使能之道亦略备矣。

……时又分遣重臣巡行境内,察贤否而进退之。

是以治民、理财、决狱、弭盗,各有其人。

”《辽史·能吏传》。

这里表明辽太宗创立了巡视制度。

刘宋时,“守宰之职,以六期为断,虽没世不徙,未及曩时,而民有所系,吏无苟得。

”《宋书·良吏传》,创立了官吏任期制。

明洪武五年,“下诏有司考课,首学校、农桑诸实政。

日照知县马亮善督运,无课农兴士效,立命黜之。

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

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明史·循吏传》。

《清史稿·循吏传》也指出了这一点:

“圣祖平定三籓之后,与民休息,拔擢廉吏,如于成龙、彭鹏、陈瑸、郭琇、赵申乔、陈鹏年等,皆由县令洊历部院封疆,治理蒸蒸,於斯为盛。

世宗综覈名实,人知奉法。

乾隆初政,循而勿失。

国家丰亨豫大之休,盖数十年吏治修明之效也。

  3、清明政风是循吏盛兴的“润滑剂”。

政治风气是循吏施政的政治环境,政风的清明、宽松与否直接关系到循吏的兴衰。

班固认为汉代“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先,故文、景以后,循吏辈出。

”元初“风气质实,与汉初相似。

世祖始立各道劝农使,又用五事课守令,以劝农系其衔。

故当是时,良吏班班可见,亦宽厚之效也。

”《元史·良吏〈一〉》。

《后汉书·循吏列传》云:

“光武长于民闲,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

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韂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宫房无私爱,左右无偏恩。

建武十三年,异国有献名马者,日行千里,又进宝□,贾兼百金,诏以马驾鼓车,□赐骑士。

损上林池□之官,废骋望弋猎之事。

其以手夡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

勤约之风,行于上下。

数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

广求民瘼,观纳风谣。

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

自临宰邦邑者,竞能其官。

  4、领导垂范是循吏盛兴的“导向标”。

汉代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成为天下循吏争相效仿的榜样。

汉宣帝“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

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

”为天下群吏作表率,所以汉宣帝成为古代循吏崇奉的明君,为后世所称道。

《元史·良吏〈一〉》云:

“自古国家上有宽厚之君,然后为政者得以尽其爱民之术,而良吏兴焉。

  5、循吏自强是循吏盛兴的“强心剂”。

汉代“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

”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宽三人都是当时杰出的大儒且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受当权者器重成为一代名吏。

《汉书·循吏传》。

再如晋代刘毅,虽然面临贿赂公行、营私成风的污浊吏界,仍能禀公直言,抗拒卖官。

隋代梁彦光等“立严察之朝,属昏狂之主,执心平允,终行仁恕,余风遗爱,没而不忘,宽惠之音,足以传于来叶。

  二、循吏衰败的主要原因

  世间万事万物盛衰有时,兴亡有律。

循吏亦然。

归结起来,循吏衰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腐败是首因。

腐化的政治环境是循吏腐败的首要原因。

“及建武之兴,虏难猋急,征役连岁,不遑启居,军国糜耗,从此衰矣。

齐世善政著名表绩无几焉”。

(《南齐书·良政传》)。

“有魏初拓中州,兼并疆域,河南、关右,遗黎未纯,拥节分符,多出丰氵市。

政术治风,未能咸允,虽动贻大戮,而贪虐未悛,亦由网漏吞舟,时挂一目。

”《魏书·良吏传》。

  2、吏治衰颓是主因。

明代“英、武之际,内外多故,而民心无土崩瓦解之虞者,亦由吏鲜贪残,故祸乱易弭也。

……神宗末年,征发频仍,矿税四出,海内骚然烦费,郡县不克修举厥职。

而庙堂考课,一切以虚文从事,不复加意循良之选。

吏治既以日媮,民生由之益蹙。

”《明史·循吏传》。

“末造财政紊乱,新令繁兴,簿书期会,救过之不遑。

又迁调不时,虽有洁己爱民者,亦不易自举其职。

论者谓有清一代,治民宽而治吏严,其敝也奉行故事,实政不修,吏道媮而民生益蹙。

迨纪纲渐隳,康、雍澄清之治,邈焉不可见。

观此,诚得失之林也。

”《清史稿·循吏传〈一〉》。

  3、政风不良是诱因。

晋武帝司马炎“光启霸图,授方任能,经文纬武。

……当此时也,可谓农安其业,吏尽其能者欤!

”但是当时政风不良,“贿赂于此公行,结绶者以放浊为通,弹冠者以苟得为贵,流遁忘反,浸以为常。

”以致循吏不兴。

《晋书·良吏传》。

“但廉平常迹,声问难高;适时应务,招响必速。

是故搏击为侯,起不旋踵;儒弱贻咎,录用无时。

此则已然于前世矣。

”《魏书·良吏传》。

“高祖膺运抚图,除凶静乱,日旰忘食,思迈前王。

然不敦诗书,不尚道德,专任法令,严察临下。

吏存苟免,罕闻宽惠,乘时射利者,多以一切求名。

”《隋书·循吏传》。

  4、首辅乱纲是恶因。

《清史稿·循吏传〈一〉》云:

“及后权相用用事,政以贿成,蠹国病民,乱萌以作,故循吏难振。

”。

“季叔浇漓,奸巧多绪,所以蒲、密无为之化,难见其人。

”《魏书·良吏传》。

“爰及惠怀,中州鼎沸,逮于江左,晋政多门,元帝比少康之隆,处仲为梗,海西微昌邑之罪,元子乱常,既权逼是忧,故羁縻成俗。

莅职者为身择利,铨综者为人择官。

”《隋书·循吏传》。

  5、官吏自堕是内因。

循吏衰败不仅有外在的原因,官吏自身随波逐流、甘于堕落是最关键的原因。

“既炀帝嗣兴,志存远略,车辙马迹,将遍天下,纲纪驰紊,四维不张。

其或善于侵渔,强于剥割,绝亿兆之命,遂一人之求者,谓之奉公,即时升擢。

其或顾名节,存纲纪,抑夺攘之心,以从百姓之欲者,则谓之附下,旋及诛夷。

夫吏之侵渔,得其所欲,虽重其禁,犹或为之。

吏之清平,失其所欲,虽崇其赏,犹或不为。

况于上赏其奸,下得其欲,求得廉洁,不亦难乎!

”《隋书·循吏传》。

  三、循吏的历史演化

  不同历史时期,循吏的发展演变、选拔任用、施政方略、制度建设、群体分布、命运流程等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唐朝循吏多集中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后,所以就决定了唐朝循吏的基本特点,一是在大乱之后的抚民安民、化民导民、富民利民、荒政管理方面有较大作为的地方官吏。

二是在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直言善谏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地方官吏。

三是在治理边疆、对外交往、平讼断狱方面有突出政绩的地方官吏。

再如清朝循吏,由于清朝由于社会关系较以往各为复杂,政府职能更为宽泛,政务更加繁多,对循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要道德教化、办学兴礼、治盗平乱、治军剿匪、平冤断狱、治荒救灾、治水保民、治边安民、治妖抑邪、对外交往统合起来,综合施治。

因此清朝循吏的素质修养、能力要求、施政措施、理政规划比以往更具全面性、系统性、合理性和综合性。

  四、循吏的主要特点

  综合起来,历朝历代循吏具有如下鲜明的共性特征:

  1、好学、博学、勤学、讲学、治学、兴学、劝学、助学是古代循吏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绝大多数是勤奋好学的典范,或学有所长,或学富五车,或才华横溢。

一是大多精通经义。

如魏朝裴佗“少治《春秋杜氏》、《毛诗》、《周易》,并举其宗致。

举秀才,以高第除中书博士。

”魏朝窦瑗“瑗年十七,便荷帙从师。

游学十载,始为御史。

”魏朝羊敦“性尚闲素,学涉书史。

”魏朝苏淑“立性敦谨,颇涉经传。

”汉代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汉代任延“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

南齐裴昭明“少传儒史之业,泰始中,为太学博士。

”魏朝宋世景博览群言,尤精经义。

晋代杜轸博涉经书,博闻广涉,奏议驳论多见施用,与李骧并称“蜀中二郎”。

二是精于治学,著书立说。

如南齐虞愿“著《五经论问》,撰《会稽记》,文翰数十篇。

”三是热心兴学。

如南齐虞愿“在郡立学堂教授。

”任延:

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傜役。

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

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汉书·循吏列传》。

四是全力助学。

汉代文翁,在成都市中修起学官,“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

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

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

五是开堂讲学。

如清朝张沐任内黄知县时,亲自在明伦堂开坛讲学,授业数百人,还邀请名士孙奇逢到内黄县讲学。

在四川资阳县时,军务之余仍坚持讲学。

退休后又在汴中开堂讲学,两河之士争相趋附。

六是学有所专。

如清代陆在新由于熟谙经济理论,康熙五年以策论得举。

清代童化长于名法学说,出佐郡邑治。

  2、行孝、倡孝、劝孝、励孝、荐孝是古代循吏的第二个特征。

一是躬亲孝道。

如魏朝杜纂:

“后居父丧尽礼。

郡举孝廉,补豫州司士”。

南齐傅琰“遭母丧,居南岸,邻家失火,延烧琰屋,琰抱柩不动,邻人竞来赴救,乃得俱全。

琰股髀之间,已被烟焰。

”南齐刘怀慰,父亲“死于义嘉事难,怀慰持丧,不食醯酱,冬月不絮衣。

养孤弟妹,事寡叔母,皆有恩义。

”二是劝孝教化。

中国第一循吏孙叔敖,“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做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

”“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三是倡孝化民。

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

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

《汉书·循吏传》。

又王涣、任峻之为洛阳令,“明发奸伏,吏端禁止,然导德齐礼,有所未充,亦一时之良能也。

”《后汉书·循吏列传》。

任延“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

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

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

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

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

其产子者,始知种姓。

咸曰:

“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

”多名子为“任”。

”《后汉书·循吏列传》。

四是鼓励孝道。

秦彭“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

乃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

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劝勉之。

吏有过咎,罢遣而已,不加耻辱。

百姓怀爱,莫有欺犯。

”《后汉书·循吏列传》。

许荆“和帝时,稍迁桂阳太守。

郡滨南州,风俗脆薄,不识学义。

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

”《后汉书·循吏列传》。

  3、化民、抚民、安民、利民、富民是古代循吏的第三个特征。

大凡循吏“深得民心,民众思念。

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汉书·循吏传》。

杜纂“正光末,清河入房通等三百人颂纂德政,乞重临郡。

诏许之。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蔬食弊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

”(《魏书·良吏传》)。

羊敦“兴和初卒,年五十二。

吏民奔哭,莫不悲恸。

诏曰:

‘故广平太守羊敦、故中山太守苏淑,并器业和隐,干用贞济,善政闻国,清誉在民。

方藉良才,遂登高秩,先后凋亡,朝野伤悼。

追旌清德,盖惟旧章,可各赏帛一百匹、谷五百斛,班下郡国,咸使闻知。

’”(《魏书·良吏传》)。

苏淑:

“出除乐陵内史。

淑在郡绥抚,其有民誉。

始迳二周,谢病乞解,有诏听之,民吏老幼诉乞淑者甚众。

后历荥阳太守,亦有能名。

淑清心爱下,所历三郡,皆为吏民所思,当时称为良二千石。

”(《魏书·良吏传》)。

许荆“荆少为郡吏,兄子世尝报雠杀人,怨者操兵攻之。

荆闻,乃出门逆怨者,跪而言曰:

“世前无状相犯,咎皆在荆不能训导。

兄既早没,一子为嗣,如令死者伤其灭绝,愿杀身代之。

”怨家扶荆起,曰:

“许掾郡中称贤,吾何敢相侵?

”因遂委去。

荆名誉益着。

”《后汉书·循吏列传》。

刘宠“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

母疾,□官去。

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汉书·循吏列传》。

  古代循吏都有一颗恤贫之心。

如杜纂“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

”(《魏书·良吏传》)。

裴佗“所得俸禄,分恤贫穷。

”(《魏书·良吏传》)。

羊敦“雅性清俭,属岁饥馑,家馈未至,使人外寻陂泽,采藕根而食之。

遇有疾苦,家人解衣质米以供之。

朝廷以其清白,赐谷一千斛、绢一百匹。

”(《魏书·良吏传》)。

  4、德政、惠政、严政、实政是古代循吏的第四个特征。

循吏是一群政绩突出的官吏。

如裴佗“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行河东郡事。

所在有称绩。

为赵郡太守,为治有方,威惠甚著。

转前将军、东荆州刺史,郡民恋仰,倾境饯送,至今追思之。

”(《魏书·良吏传》)。

窦瑗“声誉甚美,为吏民所怀。

及齐献武王班书州郡,诫约牧守令长,称瑗政绩,以为劝厉焉。

”(《魏书·良吏传》)。

裴昭明“昭明历郡皆有勤绩。

”(《魏书·良吏传》)。

若杜诗守南阳,号为“杜母”,任延、锡光移变边俗,斯其绩用之最章章者也。

又第五伦、宋均之徒,亦足有可称谈。

《后汉书·循吏列传》。

张恂“迁常山太守。

恂开建学校,优显儒士。

吏民歌咏之。

于时丧乱之后,罕能克厉,惟恂当官清白,仁恕临下,百姓亲爱之,其治为当时第一。

”《魏书·良吏传》。

宋世景“世景既才长从政,加之夙勤不怠,兼领数曹,深著称绩。

”《魏书·良吏传》。

明亮“后除阳平太守,清白爱民,甚有惠政,声绩之美,显著当时。

朝廷嘉其风化。

转汲郡太守,为治如前,誉宣远近。

二郡民吏,迄今追思之。

”《魏书·良吏传》。

  5、清明、清贫、清苦、清正、清廉、刚正是古代循吏的第五个特征。

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古代循吏的突出特点。

如裴佗“佗性刚直,不好俗人交游,其投分者必当时名胜。

清白任真,不事家产,宅不过三十步,又无田园。

暑不张盖,寒不衣裘,其贞俭若此。

”(《魏书·良吏传》)。

窦瑗“寻除广宗太守,治有清白之称。

广宗民情凶戾,前后累政咸见告讼。

惟瑗一人,终始全洁。

……宗室以其寒士,相与轻之。

瑗案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仇疾。

官虽通显,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

”(《魏书·良吏传》)。

羊敦“公平正直,见有非法,敦终不判署。

”(《魏书·良吏传》)。

虞愿“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

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彻无隐蔽。

后琅邪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

‘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

’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

褚渊常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

渊叹曰:

‘虞君之清,一至于此。

’令人扫地拂床而去。

”(《南齐书·良政传》)。

刘怀慰“不受礼谒,民有饷其新米一斛者,怀慰出所食麦饭示之。

…因著《廉吏论》以达其意。

太祖闻之,手敕褒赏。

…明帝即位,曰:

‘刘怀慰若在,朝廷不忧无清吏也。

’”(《南齐书·良政传》)。

裴昭明“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罢任,刺史王蕴谓之曰:

‘卿清贫,必无还资。

湘中人士有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

’昭明曰:

‘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以鸿都之事仰累清风。

’…及还,甚贫罄。

世祖曰:

‘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

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

’…常谓人曰:

‘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

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

’故终身不治产业。

”(《南齐书·良政传》)。

  古代循吏大多廉政勤劳。

如“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王曰:

“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汉代著名循吏龚遂,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

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

“郎中令善愧人。

”及国中皆畏惮焉。

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

王曰:

“郎中令何为哭?

”遂曰:

“臣痛社稷危也!

愿赐清闲竭愚。

”王辟左右,遂曰:

“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王曰:

“不知也。

”曰:

“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

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

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

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通《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

”王许之。

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

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

”《汉书·循吏传》。

任延“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

“善事上官,无失名誉。

”延对曰:

“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

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

”帝叹息曰:

“卿言是也。

”《后汉书·循吏列传》。

张恂“恂性清俭,不营产业,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魏书·良吏传》。

  古代循吏轻视钱财。

如杜纂“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赏帛五百匹。

数日之中,散之知友。

时人称之。

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痤,纂以私财殡葬。

由是郡县标其门闾,”(《魏书·良吏传》)。

  敢于直谏也是古代循吏的共性特征。

虞愿“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

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

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

‘卿至湘宫寺未?

我起此寺,是大功德。

”愿在侧曰:

“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

罪高佛图,有何功德?

’”“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

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赌戏,抗每饶借之,曰:

‘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

”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

愿又曰:

“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

’”(《南齐书·良政传》)。

  6、治产、治水、治灾、治盗(匪)、治军、治吏、治狱、治赋、治市、治妖、治豪强、治边疆、治外交是古代循吏的第六个特征。

  古代循吏的施政活动遍及当时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且成效显著。

如在督促农事方面颇为勤勉,如杜纂“劝督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

”(《魏书·良吏传》)。

在征蛮平边方面也涌现了不少循吏。

裴佗“蛮酋田盘石、田敬宗等部落万余家,恃众阻险,不宾王命,前后牧守虽屡征讨,未能降款。

佗至州,单使宣慰,示以祸福。

敬宗等闻佗宿德,相率归附。

于是阖境清晏,寇盗寝息,边民怀之,襁负而至者千余家。

”(《魏书·良吏传》)。

  治吏严格、善于用人也是古代循吏的一贯风格。

如羊敦“然其为治,亦尚威严。

治有能名,奸吏跼蹐,秋毫无犯。

”(《魏书·良吏传》)。

“王堂、陈宠委任贤良,而职事自理。

”《后汉书·循吏列传》。

刘矩“灵帝初,代周景为太尉。

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

不与州郡交通。

”《后汉书·循吏列传》。

  古代循吏大多有平冤断狱的突出才能。

如傅琰“太祖辅政,以山阴狱讼烦积,复以琰为山阴令。

卖针卖糖老姥争团丝,来诣琰,琰不辨核,缚团丝于柱鞭之,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

二野父争鸡,琰各问“何以食鸡”。

一人云“粟”,一人云“豆”,乃破鸡得粟,罪言豆者。

县内称神明,无敢复为偷盗。

”(《南齐书·良政传》)。

裴昭明“郡民龚玄宣云神人与其玉印玉板书,不须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惑众。

前后郡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治罪。

迁射声校尉。

”(《南齐书·良政传》)。

“汉代著名循吏黄霸,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

霸少学律令,喜为吏,”“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

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语在《胜传》。

胜出,复为谏大夫,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

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语在《胜传》。

胜出,复为谏大夫,”《汉书·循吏传》。

王涣“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髃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筭。

”《后汉书·循吏列传》。

童恢“复辟公府,除不其令。

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

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以劝励之。

耕织种收,皆有条章。

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

比县流人归化,徙居二万余户。

”《后汉书·循吏列传》。

宋世景“世景明刑理,著律令,裁决疑狱,剖判如流。

”《魏书·良吏传》。

  一些循吏不仅善于理政,而且还善于治军、善于用兵。

如傅琰“升明二年,督益宁二州军事。

建元元年,进号宁朔将军。

四年,征骁骑将军,黄门郎。

永明二年,迁建威将军、安陆王北中郎长史,改宁朔将军。

”(《南齐书·良政传》)。

  治事安民、维护治安是古代循吏的一项基本功。

如刘怀慰,任齐郡太守时,“怀慰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垦废田二百顷,决沈湖灌溉。

”(《南齐书·良政传》)。

任延“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

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

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

延即发兵破之。

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

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

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胡骑休屠黄石屯据要害,其有警急,逆击追讨。

虏恒多残伤,遂绝不敢出。

”《后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