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2400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八编明代文学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

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2)市民队伍扩大、复杂化,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

3)审美趣味的变化雅文学和俗文学的融合和双向流动

4)出版、书肆等硬条件的成熟

三,王学左派的兴起

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

2)禅宗思想的影响

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

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

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

3)冲破旧有藩篱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词海》)。

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变迁包括:

A、小说创作状况的历史演变

B、小说观念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六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先秦、汉代)

(一)创作:

没有现代意义的小说创作

1、神话、传说、寓言:

生动的故事性——丰富的形象——浪漫主义——讽刺性——对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的艺术积累与素材。

2、史传文学: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A、叙事艺术(战争描写、政治斗争等);

B、描写艺术(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环境);

C、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记传体)——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环境烘托、性格对比等;

2、杂记、笔记:

《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言短篇小说的先导。

(二)观念:

1、先秦时期没有文体意义小说观念,所谓小说是指肤浅琐屑的言论:

《庄子·外物》: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

2、汉代的小说是指叙议结合或叙述性文体:

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治国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二、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

(一)创作:

雏形状态的文言短篇小说:

均为小说集,篇数众多,内容丰富。

1、志人小说(轶事小说)——采集名士轶闻:

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

2、志怪小说——记述鬼怪趣事:

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陶潜《搜神后记》;

特点:

1、简短但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三王墓》;2、以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世说新语》;3、语言精炼;

但是:

1、过于简短——丛残小语、缺乏精细描写。

2、“实录”式创作、艺术虚构缺乏。

(二)观念

小说文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但仍非现代美学意义的小说概念:

1、殷云(南朝梁人)《小说》——以作正史所余材料汇集为一书——野史、笔记——以小说为史,未能区别以记实为原则的史学著作与以虚构为创作原则的文学著作之间的差异。

2、文体不纯:

笑话、无情节人或事的记录也列在其中。

三、成熟阶段(唐代)

(一)创作

唐传奇:

成熟的文言小说。

1、初盛唐——发端:

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族下加鸟)《游仙窟》;

2、中唐——兴盛:

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等;

3、晚唐——多作品集:

裴鉶《传奇》、牛僧孺《玄怪录》;

(二)特点: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爱情婚姻——士人心路——神仙奇遇——豪侠壮举

2、文体自觉(无其名而有其实)、艺术高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

“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A、叙述婉转、描写细腻、文辞华艳;

B、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结构完整;

C、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分明;

D、诗话结合、韵散相间、文备众体。

但:

1、文言与生活语言不一致,限制了对生活的精细表现(所写依然多文人生活);2、短篇容量的有限性,生活表现力的有限;3、史的影响、史家笔法

四、转变阶段(宋元)

(一)创作

白话小说的产生——开拓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广阔天地

1、说唱艺术(说话)——话本:

说话的底本(鲁迅)或:

用说话方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2、宋元说话的“四家”:

(1)小说(银字儿)短篇现实故事:

《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

(2)说经:

与宗教有关的故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3)讲史:

一朝一代兴亡故事:

《全像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平话》《三国志平话》);

(4)说铁骑儿:

武侠、战争故事《大宋宣和遗事》等。

一说合生

(二)观念;

小说概念:

a、说话的一种;b、泛指白话小说——均为文体意义——小说名实相符、但仍有自贬意识。

(三)宋元话本的特点:

1、小说意识的自觉引导小说创作逐渐迈向纯文学领域;

2、内容丰富多彩——自如的表现生活能力;

3、人物形象塑造:

数量众多——三教九流——市民形象——情节、环境、人物的更好结合——个性鲜明;

4、强烈的娱乐性需求引发的艺术特色:

A、情节曲折、悬念重重;B、描写细腻、生动传神;C、语言生动、通俗晓畅,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历史性飞跃、古代文学与文化由雅趋俗的变化)。

5、长篇章回小说的的形成。

五、兴盛阶段(明、清中期)

数量众多,体裁多样,流派纷呈,继承传统,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1、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

《东周列国志》等;

2、在“说铁骑儿”“扑刀赶棒”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

“说唐”、“说岳”、“说杨”等系列;

3、在讲经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等;

4、在“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人(世)情小说;

5、在“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社会批判小说;

6、直接整理、编辑、模仿“小说”话本而形成的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

7、在传统的文言短篇小说的基础上形成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文言短篇小说。

六、衰落阶段(晚清)

上述小说各流派全面衰落;各流派均呈末流状态。

1、侠义公案小说:

《三侠五义》、《荡寇志》、《儿女英雄传》等;思想上的正统化;艺术上的世井娱乐化。

2、人情小说的全面衰落与变异:

《品花宝鉴》、《花月痕》等。

参考书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一、章回小说的特征: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

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

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

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

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

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

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种。

2)明代的文学批评界可以说是“丹铅横飞,旗纛竿立”。

3)这些文人集团之间的论争有着鲜明的特色:

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主张的一致;不论是强调复古还是反复古,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使文学创作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历史演义小说:

源于宋元说话之首的讲史,鲁迅谓讲史的特点“是讲历史上的事情,及名人传记等;就是后来历史小说的起源”,历史演义小说一般以史书为基本依据,杂采野史笔记、传说轶闻,以编年为序,润饰创造,以敷演一朝一代兴衰存亡之故事、展现各色历史人物之风貌。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过程、版本

一、作者: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山东东平)或谓“太原人”,流寓杭州:

A、生卒年——元末明初(约1315—1385之间);

B、下层文人、通俗文学家;(有称其为施耐庵门人之说、有谓其乃“有志图王者”等各种传说,均不足信。

C、创作: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他“编撰小说数十种”;

戏曲《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还有“集体创作说”、“蒋大器说”(张国光)、“南方说书艺人集体创作说”(张志和)等,但应者寥寥。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A、历史著作:

晋陈寿《三国志》——史料充实、南朝宋裴松之注——补充史料、加以传说(近年有认为综合采用多种史书之说);

B、魏晋笔记:

《语林》《世说新语》——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初步文学化;拥刘反曹倾向初步显现;

C、唐诗宋词——吟咏、慨叹;诸葛亮等人物进一步理想化、深入人心;

D、元代“三国戏”(60多种)——三国故事的进一步文学化、市井色彩;

E、唐宋元说话——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痴。

”)、苏轼《东坡志林》:

“王彭尝云: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

”——“说三分”、话本《三国志平话》(元至治年间刊)——三国故事的系统化、小说化;

F、罗贯中: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该(概)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论者所言不一:

有“宋代乃至以前”、“元代中后期”、“元末”、“明初”、“明中叶”五种说法,除第一种外,均有不少响应者。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

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都堪称古代小说之最。

1、现存最早版本:

一般认为:

弘治甲寅(1494年)庸愚子(蒋大器)序、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则前有七言单句小标题。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并为120回,回前有双句回目。

2、今存嘉靖~天启刊本中有所谓书名为《三国志传》者近来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三国演义》最早版本(中有关羽次子关索故事)。

3、《三国演义》最通行版本: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志演义》。

毛氏父子对《三国志演义》除了对其主题、人物形象、情节构造、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全面评析外,还对作品进行多方面的改造与加工,鲁迅将其概括为“改”“增”“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理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消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

”尽管对该本评价高低不一,但首先毛氏父子的评点表现了较丰富小说理论,同时,其对作品诸方面的改造亦不乏精当之处,故流行甚广。

第二节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

众说纷纭——必须统一、规范主题概念;充分尊重、依据文本。

一、学术界对《三国演义》主题的主要观点:

1、“文革”以前,学术界对《三国》的主题的见解,可以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

(1)“正统”说;(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3)“忠义”说;(4)“反映三国兴亡”说。

2、“文革”以后,关于《三国演义》主题的主要观点:

(1)“赞美智慧”说。

(2)“天下归一”说。

(3)“讴歌封建贤才”说。

(4)“悲剧”说。

(5)“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6)“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7)“宣扬用兵之道”说。

(8)“人才学教科书”说(9)“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10)“总结历史经验”说。

(11)“乱世英雄颂歌”说。

进入九十年代,对《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研究有所深入,但对主题问题的探讨却不够活跃,专题论文较少。

二、对《三国演义》主题的基本看法:

乱世大众的政治伦理理想——向往国家安定统一,呼唤忠义智勇英雄(以沈伯俊说为主)

(一)、重大历史题材——以政治视角审视历史事件;以道德视角审视历史人物——政治观与伦理观的统一:

向往国家安定统一(反对制造动乱、分裂国家),呼唤忠义智勇英雄(批判奸邪无能之辈)。

(二)、从作品的具体描写看其主题:

A、高度赞扬蜀汉集团——既合乎其政治观,又合乎其伦理观——正面体现作品主题;

B、愤怒谴责董卓、袁术等反动集团——制造动乱之元凶、分裂国家之罪魁——反面体现作品主题;

C、对曹魏集团等的褒贬互现中体现作品主题(刘表、刘彰)。

(三)、对作品主题的评价:

A、作品政治观的进步性:

传统儒家的仁政理想——安居乐业;中华民族一贯的聚合力——三国时期的历史精神与元末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结合;

B、作品伦理观的进步与局限:

对智慧与勇敢的赞美无疑是正确的;对忠义的辨证理解——乱世之中对英雄的呼唤。

第三节《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三绝:

关羽、诸葛亮、曹操

一、关羽——良将的典范

1、历史上关羽形象人——神——帝的演进与《三国演义》之关系;

2、忠义的化身:

桃园结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第二十五回)——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义释华容道

3、盖世神威:

温酒斩华雄——斩彦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威镇荆州等。

集忠、义、勇于一身的理想英雄——作品主题的重要载体。

4、“爱而知其丑”:

刚愎自用、骄傲虚荣、大意轻敌。

二、诸葛亮——忠臣贤相的楷模

1、智慧的化身:

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智;——博望坡火烧曹军,赤壁之战智激孙权周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军、华容设伏,三气周瑜,“定计捉张任”、智取汉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

2、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加盟于为难之际,冒险出使东吴,率部入川,白帝城托孤后事事躬亲、独撑天下,鞍马劳顿、南征孟获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出师未捷、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3、品德高尚、仁义爱民;

作品第一重要形象:

郑振铎:

“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亮传’记。

平民百姓的理想贤相——德才兼备、忠义双全;

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内圣与外王的结合、王者之师的儒者理想风范。

三、曹操——集奸诈与雄豪于一体的权奸典型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多重矛盾性格的对立统一

不忠之行:

请天子田猎——带剑入宫弑董贵妃,后人有诗叹董妃曰:

“春殿承恩亦枉然,伤哉龙种并时捐。

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

忠君之举:

刺董卓,终身不篡位。

不义之徒:

杀吕伯奢全家——宫曰:

“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操曰: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仁人之心:

“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

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

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

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

心胸狭小、嫉贤杀才(杨修、孔融、祢衡等)——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多次颁布求贤令,重才轻德不拘一格的人才观)

阴险狡诈——谋略过人

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既是因为特定历史时期(三国乃至元代)正统意识的残存与乱世中传统价值观的迷失,也源于其作为封建政治家图王称霸的政治需要与自私自利的内在本质;还由于作者创作中的政治上肯定与伦理上否定的矛盾心态。

正因此避免了人物过于理想化而导致的虚假状态。

其他人物形象

刘备

张飞

周瑜

面目不清的女子形象:

奇女子貂蝉

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董皇后、何皇后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

罗贯中并非全然羽翼信史,而是采用了诸多手法,使得故事的讲述充满意味,比如对历史时间巧妙剪裁布局;大胆采用信史所无的传说;本末倒置;张冠李戴;等等。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包括:

单一性,指重要人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此一特征足以支撑起整个人物形象,类似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化与程式化;

稳定性,指主要特征稳定不变,缺乏纵横方向的变化,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和谐性,指人物内部诸因素基本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中,力求和谐。

主要表现在:

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回避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3)从全知全能到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限知视角的初步采用。

(4)扇形网状的结构方式。

(5)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6)文白相杂的语言。

典雅而不失灵动,与体制和谐,亦便于直接从史书中摘录材料。

二、地位和影响:

(1) 文学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

其巨大成功,招徕了后世无数的效仿之作,为后世的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非文学的首先是对于战争的详尽描写,直接为后世战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而成为战争特别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

它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如在中国北方非常流行的关公崇拜,民间的结拜情结,都受到《三国演义》的重大影响。

第二章:

《水浒》和英雄传奇

授课时数:

2

教学目的和任务: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水浒传》的绿林文化特征、高超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节《水浒传》成书过程、作者及版本

英雄传奇小说:

以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历史英雄或草泽英雄事迹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与民间创作,创造、形成一英雄群体,展示、描写他们或仗义行侠、或反抗统治、或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

(鲁迅等学者将其归入讲史类小说,但它不以展示朝代兴衰、图王称霸为主要内容,而以传奇英雄的英雄壮举为着力点,且多虚构,故与历史演义小说不同。

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传》为奠基与代表之作。

一、《水浒传》成书过程:

A、历史事实、历史记载:

《宋史》:

《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东都事略—侯蒙传》a、宋江起义于史有据,b、义军“三十六人”流动作战于齐魏之地,“官兵莫敢撄其锋”,c、终被张叔夜设计围困招降,d、曾率部征方腊——规模不大,无一百零八将、梁山根据地等。

B、民间传说:

南宋及金元时期阶级、民族矛盾尖锐,被压迫的民众、被欺凌的汉民族,无不渴望、呼唤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借宋江起义的英雄故事表现自己的理想,宋江起义英雄故事遂得流传——南、北两派水浒故事系统,各自吸收现实生活以丰富之——南北合流。

C、宋元说话与话本小说:

单个英雄故事——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载:

“公案类石头孙立”、“朴刀类青面兽”、“杆棒类花和尚、武行者”;英雄群体故事——《大宋宣和遗事》。

D、宋末元初画及画赞:

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赞》

E、元杂剧“水浒”戏:

三十多种——水浒故事之被喜爱、故事的进一步丰富化与文学化。

F、作家创作:

熔铸前人创作,充分发挥创造。

G、流传加工:

版本众多,不断加工改造。

二、《水浒传》的作者:

不同版本,署名不一。

A、施耐庵说——施耐庵:

元末明初人,四十年代在江苏省兴化县、大丰县发现施耐庵的坟墓和祠堂,大丰县白驹镇有施家舍、兴化县有施家桥,居民皆姓施,五十年代经组织考察,发现有文物:

墓、神主和墓碑、《兴化县续志》载明淮安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兴化县续志》在《文苑》中记载有施氏事迹,谓其“祖籍姑苏”,元至顺辛末进士,张士诚屡聘并亲招皆不至,时正作《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因惧祸遂“举家迁淮安”,“洪武初,徵书数下,坚辞不赴”。

或以为施耐庵即《幽闺记》的作者施惠(如吴梅等),或以为是明正德、嘉靖刻书家郭勋化名。

B、施耐庵、罗贯中说(含合作说与施作罗续说)

C、罗贯中说

三、《水浒传》的版本:

版本复杂,大致有两大系列——繁本与简本;

繁本:

文繁事简——文字细腻,故事情节少,一般无征田虎、王庆故事;主要有:

百回本:

“嘉靖残本”、天都外臣(汪道昆)序本、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

袁无涯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七十回本:

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等。

简本:

文简事繁——文字简略,故事情节多,一般有征田虎、王庆故事。

主要有:

双峰堂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传评林》等。

祖本:

明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署名“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即嘉靖武定侯郭勋家藏刻本“武定板”。

已佚,或谓有残本。

版本研究:

1、简本、繁本孰先孰后:

罗作简本,施加工为繁本(鲁迅、俞平伯说),繁本在先,简本在后,删繁为简(胡适、孙楷第说,赞成者居多)。

2、金圣叹、李卓吾、余象斗、袁无涯等对《水浒》的评点不仅有助于理解、认识《水浒》本身,而且是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宝库。

3、对金圣叹贯华堂刻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的评价争论:

A、金圣叹对《水浒》的评点与改造:

a、评——序文三篇、《读第五才子书法》、伪造施序、回前总评、回中夹批等;b、改——腰斩即删120回为70回、改大聚义为惊噩梦、假托古本更改字句;B、关于腰斩《水浒》:

或谓其思想反动,仇恨农民起义——其一、去掉招安与征方腊,未降低思想高度。

其二、保留情节精华,使作品情节更加集中,更体现出文人的现代意义小说观。

C、关于其评点的理论价值:

a、将《水浒》与《庄子》《楚辞》《史记》“杜诗”并列为才子书,体现了金圣叹对俗文学的重视;b、其评点文字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价值:

人物性格理论、情节构造理论、小说语言理论、小说创作技法理论等。

第二节关于《水浒传》的主题

一、对《水浒传》的主题争论及主要观点:

封建时代或赞其宣扬“忠义”,或斥其“悔盗”。

解放后主要观点有:

1、农民战争史诗说,2、宣扬投降主义说,3、为市井细民写心说,4、“忠奸斗争说”

二、侠义英雄的“义”的赞歌与悲歌——对《水浒传》主题的一种理解。

《史记·游侠列传》:

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不衿其能,羞发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李德裕《豪侠论》:

“夫侠者,盖非常人也。

虽以诺许人,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

1、侠——梁山好汉的本质——作者自称其为“江湖豪客”、水浒故事演化中之以单个豪侠故事连缀而成;

2、水浒对侠之“义”的全面展示与歌颂:

“义”是侠的基本特征,是水浒英雄的基本特征;《水浒》侠之义表现在:

a、仗义疏财,重义轻财;宋江、晁盖、卢俊义、柴进等;b、嫉恶如仇,伸张正义;鲁智深、李逵;c、江湖义气,兄弟之情:

宋江救晁盖、鲁智深之救林冲等;d、恩怨分明、恩仇必报:

武松、李逵等。

——崇尚义德、崇尚勇武的民族传统,弱小市民、被欺凌民族对英雄的呼唤

3、“义”与“不义”的矛盾冲突是《水浒》矛盾冲突的核心:

乱自上作、高俅之不义——王进离乡、林冲上梁山,梁中书不义之财——智截生辰纲,镇关西欺压良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辽国犯境——豪侠卫国等等:

揭露黑暗社会不义横行,歌颂侠义英雄“替天行道”。

4、侠之“义”在“忠”、“义”的矛盾中被不义之社会所毁灭:

a、“义”与“忠”的对立与矛盾,b、欲“忠”而不“义”:

屈从不义之徒、效命于王朝、征伐同道、手足相残、烟消云散。

——对统治者不义的进一步揭露。

☆《水浒传》与绿林文化的政治特征

(1)强调“逼上梁山”,即社会不公是造成好汉们啸聚山林的根本原因。

(尽管事实上并非全然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