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1581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docx

《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docx

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答案解析

初三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同步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有专家说:

“就像1914年时那样,一起小事件就能够触发同盟义务,引发一场覆盖面更广的战争。

”这起“小事件”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三国同盟的成立

C.萨拉热窝事件

D.三国协约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据“就像1914年那样,一起小事件就能触发同盟义务,引发一场覆盖面更广的战争。

”可知,这起小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

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

年仅17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开枪刺杀了斐迪南夫妇。

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就是这样的一个偶发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C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在1917年爆发,A排除;三国同盟的成立没有直接导致一战爆发,B排除;三国协约形成没有直接导致一战爆发,D排除。

故此题选择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题干信息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2.近代英国政治家亨利﹒帕麦斯顿说:

“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

”一战中为自身利益而望风使舵、背叛“盟友”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答案】D

【解析】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从自身利益出发,脱离了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3.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情况表》(单位:

百万吨),导致1917年协约国一方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投降

B.俄国参战

C.意大利参战

D.美国参战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917年协约国一方军需品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1917年美国参战,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德国投降是在1918年11月11日,A选项排除;俄国参加一战时间是在1914年8月,B选项排除;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是在1915年5月,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4.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

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萨拉热窝事件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

②凡尔登战役后,德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③战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④1918年,同盟国战败宣告一战结束

A.②③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凡尔登战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一战的三条战线都在欧洲,即主战场在欧洲。

萨拉热窝事件不仅没能解决政治问题,反而成为一战的导火索;1918年,德国的投降标志着一些的结束。

故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B。

5.1919年1月,27个国家在巴黎召开国际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会议的主题是()

A.缓和列强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

B.安排一战后列强在西方的“新秩序”

C.规划一战后加强国际合作的问题

D.探讨克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战胜国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6.下图反映的是一战后调整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新秩序的一幅漫画。

漫画中“大合唱”结束后主要签署了()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雅尔塔协定》

【答案】A

【解析】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其中心议题是处置战败德国,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形成了一战后调整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新秩序,A选项符合题意;《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B选项排除;《慕尼黑协定》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C选项排除;《雅尔塔协定》是美苏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秘密首脑会议,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7.巴黎和会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能够佐证此结论的典型史实是

A.英、法、日三国操纵本次会议

B.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C.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

D.美国居主导地位而且获益最大

【答案】B

【解析】

因为题干是巴黎和会,可以排除CD,这两个选项是华盛顿会议的内容;英、法、日三国操纵本次会议,A项说法错误,应该是英法美。

所以答案选B

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相同之处是()

A.宰割中国

B.削弱英国

C.限制日本

D.瓜分德国

【答案】A

【解析】《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相同之处是宰割中国,因为《凡尔赛和约》将一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地位。

而两个条约并没有削弱英国,也没有瓜分德国,但是《凡尔赛和约》有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九国公约》有限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

故答案选A。

9.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苏维埃俄国某一经济政策:

“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A

【解析】

据“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取代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与“余粮归自己支配”不符,B排除;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余粮归自己支配”等不符,C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发生在苏联时期,与“苏维埃俄国”不符,D排除。

故此题选择A。

10.下列对下图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直接作用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C.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越美国

D.苏联在列宁领导下取得的成就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1928—1937年,苏联成功完成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例增加,说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实行的,A选项排除;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越美国是错误的,图片反映的比例没超过美国,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11.下表为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

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

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470

460

440—450

420—430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结合所学知识: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苏联放弃了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做法,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正是反映的苏联农业生产发展的这一状况,C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1921年,A不符合题意;经济大危机是在1929-1933年,主要涉及的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没有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在1939年,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2.下面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促使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呈现这一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农奴制改革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模式的推动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苏联模式”推动。

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C符合题意;农奴制改革的成功是在1861年,A排除;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1921年开始,1937年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B排除;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1917年,与苏联工业的飞速发展无关,D排除。

故此题选择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斯大林模式建立与影响的相关知识。

13.下列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B.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C.重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D.按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1928—1937年,苏联实行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ABD叙述正确,排除;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和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同之处是(  )

A.实现了民族的完全独立

B.封建王公是运动的领导者

C.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和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抗击的都是英国的殖民统治,D符合题意;印度民族大起义最终失败,没有实现民族独立,A排除;甘地不是封建王公,B排除;印度民族大起义最终失败,没有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C排除。

故此题选择D。

15.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下列史实能够说明此观点的是(  )

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俄国十月革命 ③华夫脱运动 ④卡德纳斯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故把ABD项排除;①③④项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反殖民运动,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C。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6分)

16.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20世纪发生的世界大战引起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德国外长皮洛夫宣称:

“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日光下的地盘。

——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说明德国有什么企图。

材料二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

“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代的祸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在“联盟体系”中德国属于哪一集团?

与之对立的是哪个组织?

材料三 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某战地记者的报道

(3)材料三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例伤亡巨大的战役。

(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参加的是哪一方?

(5)战争是人类的伤痛,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未来世界的美好祝福。

【答案】

(1)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投资市场。

(2)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3)凡尔登战役。

(4)协约国。

(5)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愿未来的世界和平永驻;人类和平共处;没有战争、没有硝烟;各国和谐发展;等等。

【解析】

(1)据材料“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日光下的地盘”可知,德国企图分割更多的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投资市场。

(2)根据“1914年”“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代的祸根。

”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联盟体系”中德国属于同盟国集团。

三国同盟:

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以德国为首。

与之对立的是三国协约,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以英国为首。

(3)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巨大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愿未来的世界和平永驻;人类和平共处;没有战争、没有硝烟;各国和谐发展;等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漫画《争吵与签约》

材料二 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独占了中国若干年,势力扩张不少。

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的利益,在战争已经结束,对战败国处置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英、美必然要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出于遏制日本的长远考虑,英、美在不损害它们利益的前提下,在________________上对中国的要求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____________关于山东问题“边缘谈判”的始末》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哪次会议上的争吵?

在会议上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三个国家?

(2)会议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

你怎样看待这个条约?

(3)材料二中的两处横线处应填写什么会议?

说出该会议召开的时间及地点。

该会议签订了诸多条约,它们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答案】

(1)巴黎和会。

英、法、美三国。

(2)《凡尔赛条约》。

这个条约对德国的处置极为苛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

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解析】

(1)据题干漫画《争吵与签约》内容,可知漫画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巴黎和会上的争吵。

在会议上起主导作用的是英法美三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控制。

战胜国怀着分赃和称霸的企图参加会议。

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这个条约对德国的处置极为苛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据材料二“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的利益,在战争已经结束,对战败国处置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英、美必然要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英美在不损害它们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会议上对中国的要求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为了解决美、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构成“华盛顿体系”。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中国又回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8.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们前赴后继地进行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说历史】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二 我们现在正用“……政策”来改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列宁

【名人评历史】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材料一、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计划”和“政策”分别指的是苏维埃俄国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

(2)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我们应该学习列宁的哪些品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苏联僵化的模式有什么特点?

这种体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有什么弊端?

【答案】

(1)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实事求是,有错则改,勇于纠正自身错误,等等。

(3)经济上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经济上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不受群众监督。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和分配。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材料二“我们现在正用‘……政策’来改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921年,苏俄在列宁的领导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据材料一、材料二可知,我们应该学习列宁实事求是,有错则改,勇于纠正自身错误,等等品质。

(3)根据材料三“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苏联僵化的模式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经济上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存在的弊端是经济上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不受群众监督。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

甘地写道:

“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武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任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

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

”“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1920年8月1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不合作”的纲领包括:

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泛滥。

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

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领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材料一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两点即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第一个、第二个阶段的斗争形式分别有什么特点,并各举一例措施进行说明。

(3)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

(1)甘地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

印度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使用武力难以对抗经济、军事力量强大的英国;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857—1859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的失败。

(2)第一阶段:

不合作,如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

第二阶段:

不服从,如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

(3)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解析】

(1)第一小问的理由,依据材料一“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可以得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

第二小问的实际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印度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使用武力难以对抗经济、军事力量强大的英国;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857—1859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的失败。

(2)根据材料二“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可知,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第一个阶段的斗争形式的特点是不合作,根据“‘不合作’的纲领包括:

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泛滥。

”可知,例子有如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

根据“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

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领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可知,第二个阶段的斗争形式的特点是不服从,如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

(3)本小问的评价,结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可知,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