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高一经济基础知识复习三1 简纲 应对期终考试.docx
《1215高一经济基础知识复习三1 简纲 应对期终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15高一经济基础知识复习三1 简纲 应对期终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15高一经济基础知识复习三1简纲应对期终考试
高一经济基础知识复习(三)1
第六课:
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2011年12月15日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P.26)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P.26)
(1)生产资料公有制地位: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经济内容:
(三个)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
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公有制。
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
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4)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
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29)
(1)主体地位体现:
A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能简单地从数量和比重上衡量,而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质的优势上,即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包括对社会资本的支配和控制,以比较少的国有资本支配和控制较多的社会资本,是国有经济控制力强的表现,是提高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关键。
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公有制作用:
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P.30)
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P.31)
(1)内容:
(三个)
个体、私营、外资
(2)地位:
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个体、私营经济(P.31-33)
(1)涵义:
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人私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2)促进作用: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B扩大了社会就业,近期更发展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
C已成为支持地方经济的主体。
D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7.发展外资经济(P.32-33)
(1)内容:
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通常称为“三资企业”。
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2)意义:
A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借鉴国外的科学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B有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扩大我国的生产建设规模;
C有利于加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D有利于给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并培养出一批业务精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8.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P.35)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P.37)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
10.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P.37)
(1)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2)按劳分配,就是把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使劳动者获得的个人消费品同他的劳动支出成正比,以决定社会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1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39-40)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具体形式包括:
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
1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41)
效率:
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公平:
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
13.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P.45)
(1)涵义:
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
(2)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是:
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七课: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1.现代市场的特征(P.53-55)
(1)市场:
指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
(2)特征:
A统一:
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区域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开放:
指市场同时向所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购买者敞开,不看“级别”,不问所有制,没有行业垄断,没有地区封锁,只要你有力量并且愿意,都可以进入。
开放,不仅指一国范围内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市场开放,还指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开放。
C竞争:
指各经济主体为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各种自我保护行为和扩张行为。
D有序:
指有完备的市场运行规则,进入市场的每一经济主体都能自觉维护和遵守它们,以此使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得到协调。
2.市场交易的原则(P.55-56)
(1)自愿,即没有他人意志的强加。
(2)平等,意味着进入市场的交易双方不存在社会地位高低之别和社会身份贵贱之分,他们是完全对等的两方。
(3)互利,即通过商品交易使双方都得到好处,而不能只是一方赚钱,让另一方利益受损。
3.资源配置的内容和方式(P.58)
(1)内容:
一是资源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问题;
二是资源分配后其使用的有效性问题。
(2)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的方式和市场的方式。
与此相联系,存在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运行体制。
一个社会如果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各种经济资源,即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这个社会选择的就是市场经济。
4.市场经济的作用(P.59-61)
(1)合理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一是在不同的行业之间,资源通过市场流动,会逐渐趋于一个较优的配置比例,使每一行业的资源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二是在同一行业内部,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资源会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企业。
(2)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平衡。
供给与需求的大体平衡是整个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必须条件。
而市场能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使其达到大体平衡。
市场的这一作用,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3)为各类经济信息的传递提供广阔的“平台”。
(4)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此作用,促使企业积极进行产品的刨新、技术的创新和经营管理的创新;
引导投资者学做高明的投资者,帮助消费者成长为理智的消费者。
(5)择优汰劣。
市场经济的这一作用是通过企业的竞争实现的。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P.62)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必须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促使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1)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主要是规范企业行为
一方面,企业的投资、生产、销售、分配、赢利等等都要置于法律的规范和制约下;
另一方面,企业的产权关系、财务关系,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也都要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
(2)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
(3)用法律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
(4)用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5)建立和健全各类法律服务中介机构。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建设(P.63)
(1)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
自我负责不仅指对自己负责,
还指对社会、对家庭、对相关他人的负责,即要使自己的经济行为尽可能为社会、他人和自己都带来好处。
(2)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普遍笃守诚信原则,不仅会使交易变得容易,并且无形中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成本,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
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即是诚信经济。
(3)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有强烈的自信心;
有永不言败、不畏挫折的勇气;
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7.宏观调控(P.65-69)
(1)涵义:
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原因(必要性):
A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市场调节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调节,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难以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国家如果通过科学的预测,并运用有效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适度干预,则可避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严重失衡,从而保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B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国防、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都需要耗费资源。
不以赢利为目的,其资源配置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C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D特殊作用:
在保护公平竞争和限制垄断方面,
在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方面。
(3)目标:
总: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A计划手段。
计划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一种手段。
B财政政策。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最后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C货币政策。
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流通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最后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银行的利息率是影响货币流通量的一个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第八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P.72)
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全球化、
金融运作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利用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P.73)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全球化市场体系的形成为标志。
(1)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2)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成为全球范国内生产的组织者,成为国际间商品、技术和资本流动的主要参与者。
3.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P.75)
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快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的影响:
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加大了晷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4.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P.76-77)
(1)机遇:
①为我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广阔地了解世界市场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不足,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选择。
③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还为我们引进技术、输出劳务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使我国在利用国际上的资金、经验、人才、技术等方面受益匪浅。
(2)挑战:
①它使我国身处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
②它使我国经济遭遇动荡的可能性增大。
③我国面临如何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考验。
5.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P.78)
(1)是一个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组织。
目标:
各成员国(地区)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地区)的经济发展。
(2)各成员国(地区)间实行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A最惠国待遇原则是各成员国地区间平等地进行贸易的重要保证,也是避免贸易歧视、贸易摩擦的重要基础。
B国民待遇的标准是外国人和本国人的待遇相同。
国民待遇原则是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补充和延伸。
C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的经济政策、法令及条例都必须公布,是实现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的保证。
D公平竞争原则主要是指反倾销和反补贴。
(3)重要作用:
A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国(地区)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C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并在其宗旨中明确规定要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份额,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6.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意义(P.81-83)
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利益。
(P.81-83)
(2)有利于我国平等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活动,促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多地扩大出口。
(3)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更好地利用外资。
(4)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5)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7.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P.85-86)
(1)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8.对外开放(P.87-89)
(1)涵义: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2)主要形式:
A对外贸易,是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包括进口和出口。
B利用外资,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和吸收国外间接投资。
利用外资要始终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原则。
C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包括引进先进设备和部件、新型优质材料、专用产品设计、材料配方、管理方法,以及派出人员接受培训和聘请技术专家等。
9.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P.90)
(1)为什么要实施?
A是我们党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方针。
B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
(2)涵义: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就是要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
(3)具体要求:
A它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把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加快发展自己。
B也必须兼顾对外贸易伙伴的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平等受益、互惠互利。
(4)怎样实施?
A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B积极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实践证明,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有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0.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P.93)
(1)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下实行的。
(2)二者关系:
A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B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增强本国自力更生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实力。
1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P.94-95)
(1)为什么?
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日趋加强,从而加剧了各国经济安全的敏感度。
(2)怎样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A坚持发展经济,努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
B提高抗击国际经济冲击的免疫力。
要抓紧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体制,保障国家产业安全、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
要加快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反倾销、反补贴等WTO规则,依法保护国内产业,有效保护国内经过努力可以形成优势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