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1125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docx

《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docx

薛瑛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

2017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

“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吃)②或曰(有人)③啖菱须去壳(剥掉)④欲以清热也(想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B)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守株待兔(shǒuzhūdàitù)解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跑)②因释其耒而守株(放下)③冀复得兔(希望)④而身为宋国笑(自己)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三、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划横线字解释。

(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2)吾忘持度(尺寸\尺码)(3)宁信度(尺寸\尺码)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先自度其足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

而置之其坐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探究:

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四、为学一首示子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

___边境__②吾欲之南海:

__到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而_④是故聪与敏_所以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对比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立志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注释】

(1)牧:

放牧牲畜。

(2)窃:

偷偷地,暗中。

(3)辄:

总是(常常)、就。

(4)挞:

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

通“何”,为什么。

(6)潜:

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

拿着书。

(8)达旦:

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

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

恬:

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①窃入学舍私下,偷偷②辄默记总是(常常)、就③儿痴如此读书入迷

④恬若不见安祥的样子⑤父怒挞之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通“何”,为什么

16、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六、战国策·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

‘吾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⑤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

①大行(háng):

大路。

②方:

正在。

③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

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

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

18、①

①吾欲之楚。

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

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七、日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

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20、解释划横的字:

1、是非君子之道(这)(做法)2、以待来年然后已(停止)

21、翻译下面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是非君子之道

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八、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

①楚:

古国名。

②折:

调头。

旋:

转弯。

③椎:

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

突然。

犯:

碰到。

⑤柁:

同“舵”。

徐:

慢慢地。

是:

话。

 舟师:

传授驾船技术的人。

顾:

回头看。

椎:

动词,用椎敲。

渚:

水中小洲。

遽:

就,遂。

尽:

全部。

22、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

始折旋疾徐(慢)乃四顾胆落(看)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椎鼓径进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24、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

九、睹雁烹燔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

“获则烹。

”其弟争曰:

“宜燔。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烹:

煮。

舒雁:

栖息的雁。

燔:

烧,烤。

讼:

找人分辨是非﹑曲直。

社伯:

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剖:

切开。

已而:

随后。

索:

寻找。

25、解释划横线的词。

(1)将援引射之(牵引)

(2)宜燔(应当)(3)烹燔半焉(烧)(4)已而索雁(寻找)

2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27、本文涉及几个人物?

谁的观点正确?

为什么?

答:

三个人,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十《宋史·岳飞传》选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失,皆同中,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③;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28、选文的观点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

只有经受住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

29、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

A.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好读书,不求甚解

B.再发,又中一鼓作气,再而衰

C.以所爱良弓赠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飞由是益自练习益慕圣贤之道

30、翻译下面的句子。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

31、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

答:

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

十一、教  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①,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②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③。

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④,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⑤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⑥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⑦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俗谚曰: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⑧!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注释】①中庸之人:

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

 ②节:

约束,限制。

 ③匮:

柜子。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

 ④稚:

儿童。

⑤笞(chī):

用竹杖、荆条打。

 ⑥恣:

放纵。

⑦诃:

同“呵”。

怒斥、喝斥。

3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

A. 下愚虽教无益(好处)    邑人奇之(认为……奇特)

B. 师保固明(本来)        处处志之(做记号)

C. 宜诫翻奖(反而)        互相轩邈(高大)

D. 导习之矣(引导)        动心忍性(使……坚韧)

3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河曲智叟无以应

B. 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     义不杀少而杀众

C.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       吾妻之美我者

D. 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本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

B.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

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数目,一定用诚实之心对神说实话。

           

(2)诚哉斯语!

这话确实有道理!

十二

(一)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

……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

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

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

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

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①校雠:

校对。

②藉:

借助。

③经年:

一年以后。

3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探求)

C.自谓可将十万(带领)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

3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CD)

A.乃撰《广雅疏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先帝不以臣卑鄙

C.全队溃覆,几为所禽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D.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3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译文:

(王念孙)被罢免官职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②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

“古人岂欺我哉!

译文:

(刘羽冲)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

“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

39、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王念孙为考证一字而博涉万卷,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值得推崇;刘羽冲则盲从典籍,泥古不化,落得可悲下场,我们要引以为戒。

十三知难

知之难乎哉!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

然而天下皆曰:

“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此知之难也。

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

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4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非知其姓与名也(知道)

(2)千不得百焉(一千(人))

(3)夫不具司马迁之志(具有,具备)(4)则几乎罔矣(迷惑无所得)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C)

A.知之难乎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B.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其如土石何?

C.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而欲知屈原之志温故而知新

4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译文:

读他的书,(能)理解他的言论(或:

学说),而且能懂得他有这样言论(或:

学说)的愿因罢了。

43、问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

答:

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

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十四、《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

习之中人④甚矣哉!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

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

渐渐扩展。

③踬:

跌绊。

④习之中人:

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4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

增加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

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

踩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

告诉

4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顾而笑曰: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

“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47、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48、《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十五归钺早丧母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

钺数③困,匍匐道中。

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

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

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

钺往涕泣奉迎⑧。

母内自惭,从之。

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

奉母终身怡然。

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注释】①归钺:

人名。

②喋喋:

说话没完没了。

③数:

屡次。

④依依:

依恋的样子。

⑤窃:

偷偷地。

⑥致:

送达。

⑦饥:

饥荒,年成不好。

⑧奉迎:

迎接。

奉,敬辞。

⑨卓:

高。

4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

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

“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④)

50、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A.①父大怒逐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由是:

因为这样,因此

(2)钺贩盐市中市:

市场,集市

(3)而己有饥色色:

脸色

(4)奉母终身怡然怡然:

高兴地样子

52、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归鉞流着泪说:

“母亲,我接您来了。

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

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

“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

那我就跟你走吧。

53、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

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物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十六韩康伯数岁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

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裈③。

”儿云:

“已足,不须复裈也。

”母问其故,乃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注释】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

②〔襦(rú)〕短袄。

③〔复裈(kūn)〕夹裤。

裈,裤子。

④〔下〕下身。

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54、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止得襦(同“只”)两股战战(大腿)

B.母殷夫人自成之(缝制)胡不见我于王(看见)

C.寻作复裈(不久)便扶向路(原先,从前的)

D.母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每至晴初霜旦(下霜,降霜)

5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母殷夫人自成之当余之从师也

B.母问其故其如土石何

C.乃答曰乃重修岳阳楼

D.火在熨斗中而柄热潭西南而望

56、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B)

A.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C.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年聪慧”的意思。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伤仲永》)

译文:

①从此,(大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或:

立刻完成)。

②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或:

立即)就能完成(或:

写好)。

(2)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①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或:

不须要)再做夹裤哇。

②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暖和的,所以不须要(或:

不需要)了。

十七、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

“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

“自分已死久矣!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嗟呼!

义士!

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

通“无”,没有。

②信义安所见乎:

信义在哪里显现呢?

见:

通“现”,呈现。

③春秋:

年纪。

④夷灭:

被杀。

⑤子卿尚复谁为乎:

你又替谁(守节)呢?

⑥亲近:

皇帝的侍从。

⑦斧钺:

古代兵器,汤镬:

古代大锅。

⑧卫律:

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

⑨衿:

衣襟。

⑩决:

通“诀”。

5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武使匈奴明年 /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 (《唐睢不辱使命》)

B 为武置酒设乐 /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C 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

D 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两章)

59、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

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6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译文:

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嗟呼!

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