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0552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3 背 影

知识与技能

1.品味文章质朴的语言。

2.学习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4.理清线索,把握中心。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小组合作;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主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1课时

1.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重点)

2.重点探究,明确行文线索。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提问1:

听读课文并思考: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提问2:

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分小组朗读、交流这些句子,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

重点探究,明确行文线索

提问3:

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

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提问4: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可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自然段?

明确:

这两自然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做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

家中境况可想而知。

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

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提问5: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试试看,你能发现吗?

明确:

①“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

文章开头,回忆(惦记)背影;父亲买橘,细看(刻画)背影;父子分手,远望(惜别)背影;文章结尾,再现背影。

“背影”是文章的明线。

②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父子情深”是文章的暗线。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

2.品味语言,感悟父子情深。

(难点)

3.分析写法,领悟文章特点。

(重点)

4.联系生活,拓展写作空间。

(难点)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从而顺利转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提问1:

体会加点动词的精妙。

语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

①加点的词都是什么词性的词?

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②为何用“攀”不用“抓”?

③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④“倾”字妙在哪里?

明确:

①动词。

动作描写。

强调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②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字多么令人揪心啊!

③“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紧张啊!

④“倾”字用得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微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这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目标导学二:

品味语言,感悟父子情深

提问2:

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体会话语中包含的感情。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明确: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也表现了父亲的坚强。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明确:

“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

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明确:

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嘱儿子来信以使他放心。

(5)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

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提问3:

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写了自己四次流泪。

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表现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①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②感动之泪(望父买橘);③不舍之泪(父子离别);④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提问4:

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

在咀嚼“背影”这一意象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与之相伴而生的泪水。

请细读课文,说说“背影”与泪水之间的关系?

明确:

“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背影”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情深,“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所以本文以《背影》为题。

文中的“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

作者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感情真挚。

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者以充盈泪水的双眸在追寻审视父亲的“背影”的结果。

在这里,“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组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构思方式,也构成了这篇文章特有的情感结构空间。

目标导学三:

分析写法,领悟文章特点

提问5:

小组讨论:

本文有何写作特点?

明确: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②客观写实的白描;③细致入微的细节;④事件的真实;⑤观察的仔细;⑥情感的真挚。

目标导学四:

联系生活,拓展写作空间

提问6:

《背影》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请运用这种方法,以《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为题,写一个片段。

示例:

上学后,父亲的手是一双安慰我的手,我被人欺负了,或是受了委屈,父亲就常常用那双好大好温暖的手轻抚着我毛茸茸的小脑袋,说着安慰我的话,我顿时笑逐颜开,那不正是因为我喜爱父亲的手吗?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评句。

2.小组合作运用较成功。

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不足之处

  任务安排还不够合理,第1课时任务较轻,第2课时的任务较重。

14、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

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预习作业:

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

叙事散文。

(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

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

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

出生在哪一个省?

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学生: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

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

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主宰倦怠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旁逸斜出婆娑(suō)

秀颀(qí)

2、解词:

见注释。

六、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5、理清思路:

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

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

按照这条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七、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

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

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所见)

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

“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

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

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八、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

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

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

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15、散文二篇

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 《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

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

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

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

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

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

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

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提问6: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

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

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

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

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

你了解罗素吗?

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

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

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

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

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

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

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他追求爱情,他说:

“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

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

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

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

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

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

可取之处

  这两篇散文,属于哲理散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敏锐思考,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征服了广大读者。

学习这样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与作者争鸣,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共鸣和争鸣环节,让学生既能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又能辩证地对待前人观点,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不足之处

  哲理散文侧重对情感的抒发,所以老师的引导占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6 昆明的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重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难点)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

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

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提问2:

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

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

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

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提问3:

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明确:

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

深情品读,体会情感

提问4:

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把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段落深情地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

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

结合其他同学的意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地,自由地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

在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

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

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目标导学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节选)

提问8:

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

氛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