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0082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docx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docx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doc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页至3页,第Ⅱ卷3页至10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

(3分∕题,四题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隽永/眷念怆然/创伤溯流而上/夙兴夜寐

B.揪心/啾唧纰漏/脱坯奴颜婢膝/刚愎自用

C.湖畔/装扮怄气/枢纽间不容发/黑白相间

D.篆书/椽子空白点/空城计愚公移山/向隅而泣

2、下列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008年,山寨产品大举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

追本溯源,“山寨”一词发迹于广州方言,来源于一些仿冒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功能实用、廉价而且大受低端消费者推崇。

A.登堂入室B.追本溯源C.发迹D.而且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在这次校运会上,他们班取得了年纪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关键在于善于动员和启发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C.教育部决定在全国10个省(直辖市)进行京剧教学试点的通知几天来引起巨大争议,在所有的质疑中,15个学唱曲目有13个为“样板戏”成为最大焦点。

D.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成、研制、发射、跟踪、测控核试验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

4、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么会走到一起呢?

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1)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

(2)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和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3)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

(4)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5)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A.

(2)

(1)(3)(4)(5)B.

(2)

(1)(3)(5)(4)

C.(4)

(1)

(2)(3)(5)D.(4)

(2)

(1)(3)(5)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

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后征拜议郎。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

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

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

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妻每谏恢曰:

“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恢叹曰:

“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遂上疏谏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

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窦宪因是厉州郡迫胁。

恢遂饮药死。

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闻而矜之矜:

怜悯

B、后永以事被考考:

拷问。

C、恢谢不与通谢:

拒绝

D、乃称疾乞骸骨乞骸骨:

病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C、窦宪因是厉州郡迫胁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D、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7、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②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

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本郡太守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

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乐恢妻子常常劝乐恢做人不要太耿直,乐恢表示尽管不忍心,但仍需尽忠职守。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

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第Ⅱ卷(共126分)

9、请用“∕”为以下文段中的划线句作断句。

(3分)

平与母俱匿野泽中。

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之。

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菜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

“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遂还诣贼。

众皆大惊。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4分)

②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3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己亥岁感事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简要赏析(3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

(4分)

四、默写:

(四题选三题,共6分)

1、《醉翁亭记》中描述山间四时景色之变化:

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

2、《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两句是:

;。

3、《琵琶行》中的一句“,。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绝妙的声音的类比联想。

4、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

”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

五、现代文阅读:

(16分)

“和”之内涵与定位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

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

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

“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

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

《说文》:

“继者,续也。

”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

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

据《左昭·二十年》载:

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

他认为:

“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

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

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

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

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

“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2.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3、“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4分)

4.“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4分)

六、选考阅读(15分):

请先在答卷上选择选考的题号

(一)或

(二),再按要求作答:

(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

隔壁的樱花第广龙

早晨,阳光新鲜,又经历了一场夜里的细雨,道路隐约湿痕,尘土安静着,我有了走走的心情,我去看樱花。

樱花就在隔壁的院子里,开了快三天了。

听说了,我却没有过去。

当时想过,仅仅想过了而已,身子还是不动弹。

不是远,不是被谁拦挡,隔一堵墙,铁门大开着,抬脚就到,就几步路。

要是在这边院子里,我来回走,停一下,就把樱花看了。

一定天天看,一直看到樱花谢落。

就因为要到另一个院子里去,我就耽误了看樱花。

似乎,专门看樱花,是很奢侈的。

似乎,到另一个院子看樱花,也是一个决定,而我不愿轻易做一个这样的决定。

我已经看到这一排樱花树了,大约有五六十株,生长在道路两旁,树冠上全是盛大的樱花。

看过去,满眼樱花。

我站在一株樱花树下,仔细看,层层花瓣,紧凑,肉质,娇弱,簇拥着张开,红白相间的颜色,很热烈。

我嗅到了花香,也是浓郁的,很快充满了我的鼻腔。

我马上就联想到,这是日本的樱花,这是来自另一个国度的树种。

我看到法国梧桐,我就不会这么联想,即使名字前面缀了法国两个字。

这也有些奇怪。

大概,樱花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吧。

大概,我的头脑中,留存了太多和樱花相关的信息,历史的,感情的,让我无法把它当成纯粹的树木来看待。

但它的确是树木,春天开花的树木。

而且,我迟了几天才来看樱花,却与这些无关。

只是与隔了一堵墙有关。

就这么简单。

我说的院子,不是过去的那种院子,土墙,平房,安静的门环,或者一户人家,或者十户二十户人家,不是的。

这样的院子,在家乡,在我小时候,是住过的。

如今,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说的院子,大的名字,应该叫小区,里头是楼房,高层的,多层的,人们一层一层地,居住在高处。

我就住在六层,上下一次,腿脚酸困。

住在楼上,身体不接地,对于季节,对于风雨变化的感知,是麻木的,迟钝的。

人和人相互也陌生。

我对门住着谁,我不知道,只在恰巧一起进各自的门出各自的门时,会点一下头。

和院子里的其他人,更谈不上交往。

但我熟悉院子里的各种树木。

我楼下栽种的三棵法国梧桐,我每天都在窗户前看一阵子。

从第一片叶子萌芽,到最后一片叶子凋零,我都亲眼见证。

我平时出门早,会像一头动物,在这棵树下站一会儿,把那棵树身摸一摸。

我喜欢树,树木在春天生长,在冬天睡眠,都被我关心。

似乎,这些树木跟我有血缘关系。

我是外来的,从很远的地方,到这座城市谋生。

我曾经因为饥饿睡在床上两天不起来,如今依然不断遭遇白眼和欺骗,生活的不安和紧张,一直伴随着我。

我要过上幸福日子,可是,幸福离我是多么遥远啊。

可是,我还是拥有幸福,和树木在一起,我是幸福的。

可是,树木幸福吗?

树木和我一样,也是外来者。

在这个小区里,泥土,空气,阳光,都和树木的出生地不一样啊。

有的树木不能适应水土,干枯了,死了。

还是有更多的树木,根扎深了,枝杈延伸,腰围变粗。

树木似乎明白,这里虽然陌生,是他乡,但这里是居住地,靠自己的努力,依然可以把年轮扩展。

我就这样认同着这个小区,认同着我晚上睡觉,睡着了做好梦也做恶梦的地方。

甚至,对于这个小区,我有了某种微妙的好感。

甚至,我觉得,这是别人的小区,也是我的小区。

只是,我失去了许多,原来的,我觉得正常的,应该永远属于我的,都失去了。

可能是一顿饭,可能是一次和父亲的谈话,可能是一片月光下的阴影……

隔壁院子里的樱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看呢?

樱花原来生长的泥土,更遥远,但也在隔壁的院子里,美丽着头顶的天空。

樱花被种下,大概也有十多年了,以前,大概有八九年吧,我竟然没有留意过。

隔壁小区的院子,和我居住的小区的院子,只是隔了一堵墙,一扇门,有时从外头回来,图方便,我也穿越隔壁院子的后门。

我怎么就没有在一个春天,稍稍抽出一点时间,关注一下这一排生长着的樱花呢。

也许,我曾经从樱花树下走过,樱花的花瓣,落在我的肩膀上,但我心里有事,便不经意地忽略了。

有时候,人连自己也左右不了。

我没有预想到我会离开家乡,但如今已漂泊了数十年,我没有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想法,但我去年已经贷款把这里的房子买下了。

这个时代,会朝向哪个方向,也存在许多未知。

我有迷失,也有惆怅,我有喜悦,也有幻想,但无论如何,我已经不能从人生的原路返回了。

明年,后年,我会在哪里,这同样无法确定。

只有春天是准时的,樱花的开放是美好的。

这个春天,我要看樱花。

下一个春天,我一定还要再看樱花。

专门到隔壁院子里看。

就几步路,不难。

我应该有看樱花的心境,即使它开放在另一个我没有居住的院子里。

我要让樱花,进入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里,应该有樱花。

(选自《散文》2008年第8期)

1.文章的第4自然段描写了樱花的什么特点?

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2.作者说“这个春天,我要看樱花。

下一个春天,我一定还要再看樱花”,“我

要让樱花,进入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里,应该有樱花”。

作者这样说的意图是什

么?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分)

3.请结合文章反映的社会背景,说说本文的现实意义。

(6分)

(二)实用文阅读(人物通讯)

草木知音吴征镒吴晶晶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结缘草木

这位一生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什么植物也没有种,那些花草树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

“现在我的身体不行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

我搞了一辈子植物学研究,仍感到学无止境。

”这位老科学家说。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古话说的是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

吴征镒院士曾亲笔书写了这八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

他经常对年轻人讲述这八个字的意义,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吴征镒和植物打交道,第一位启蒙老师竟是家里的后花园。

五六岁的他最爱去花园里玩耍,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

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大植物学家。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践行着“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来自于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

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或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2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在昆明郊区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他还用了整整10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之一。

“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

”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

“摔跤冠军”

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

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

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

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

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

“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

”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记录。

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

除了植物的名称,科、属、种,定名人,发表日期,分布区及用途外,他还详细描述历代植物文献中的记载,一丝不苟。

和吴征镒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吴老是真正“沉在下面”做学问的科学家。

壮心不已

耄耋之年,吴征镒仍在关注着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

“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

”他的秘书杨云珊说。

2003年、2004年、2006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三部共计430余万字的专著;2007年,他在91岁高龄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

“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

我的能力有限,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92岁的吴征镒,爱着每一片绿叶,他的生命之树也因此而常青!

(摘自“新华网”2008年1月8日,题目有改动)

1.文章标题中为什么称吴征镒为“草木知音”?

(4分)

2.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这篇人物通讯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5分)

3.吴征镒从事植物学研究的事迹能给我们哪些启发?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

(6分)

 

七、语言运用(12分)

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再写一个句子。

(6分)

例句: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

深渊。

2、下面有两个情景,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中错误的言论。

(6分)

(1)有人随地吐痰,别人批评他:

“随地吐痰不卫生。

”他貌似有理地说:

“有痰不吐更不卫生。

(2)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

别人批评他:

“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

”他嘻皮笑脸地回答:

“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八、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威力。

风说:

“我来证明我比你行。

你看到那儿那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

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于是太阳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大到成了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愈急,老人把大衣裹得愈紧。

终于,风放弃了。

然后太阳从云后走出来,对老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不久,老人开始擦汗,然后脱掉大衣。

太阳对风说:

“你看,还是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吧!

根据上述材料,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3分∕题,四题共12分)

1、C.(A.juàn、chuàng/chuāng、sù;B、jiū、pī、bì;

C.pàn/bànòu/shūj¡ān/j¡àn;D.zhuàn/chuánkòng/kōngyú)

2、B。

(A。

登堂入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B。

追本溯源:

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C。

发迹:

指人脱离困顿状况而得志、兴起。

D。

而且:

表递进,不符合句意,此处应为“而”。

3、C(A.语序不当。

应将“融合”和“交流”互换位置。

B.搭配不当。

“动员和启发”改为“提高”D.谓语残缺。

在“独立”前加“具备”)

4、A。

文段论述的中心话题是高科技与艺术的关系。

(2)句紧承李政道的话。

照应前文,应先谈“智慧”,再谈“情感”,应先

(1)后(3),而(4)为对

(1)(3)的比喻性总结。

(5)是对中心话题更深层次的阐述。

二、文言文阅读:

(22分)

5、D(乞骸骨:

告老还乡)

6、C(因:

介词,“因为”;副词,“于是,就”。

A、以:

介词,表原因。

B、乃:

副词,于是就。

D、其:

指示代词,他)

7、D(排除法,④是间接表现乐恢的耿介,⑥只说明了乐恢忠言未被采纳,不得志。

8、C(“尽管不忍心”一语理解有误)

9、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菜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每错、漏两处扣1分)

10、①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

(“数”1分,“众”1分,“举”1分,“归”1分)

②古人有保全自身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

”(“容身”1分,“……的说法或做法”1分,“以言取怨”1分)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

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

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

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

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

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