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9999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docx

《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docx

高三语文高考前限时练试题

高三年级限时练语文试题

时间:

2019.5.12时长: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有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的,将依法受到惩处。

这一消息大快人心。

长期以来,一些英雄不仅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而且还不时遭受个别人的诋毁和亵渎。

一些污蔑英雄的不实言论,甚至得到所谓网络名人的追捧和转载。

这不仅损害了英雄形象,抹黑了我们的党史、军史和国史,更是抹黑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虚者,模糊虚构也;无者,否定抹杀也。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则,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曲历史事实,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

在当下,它常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方式,随意改变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

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有人仅凭死亡将士的数量就简单得出“国民党领导抗战”的结论,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加主观臆断的结果。

从抗日战场分工来看,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了正面战场,但并没有领导敌后战场。

从抗日战争的过程来看,在不同阶段,国共两党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发挥了领导作用,推动抗日战争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

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在国内抗战中的作用开始递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主战场,抗击了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

正是基于上述事实,我们强调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的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

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却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加以美化以达到“重写历史”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与国内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往往看法迥异,这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优越性尚未得以全面体现,这就为“媚外主义”提供了理由。

从国内背景来看,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负面影响在逐步显现,经济利益的矛盾甚至冲突正在向政治层面升级。

在思想领域,学术自由和学术无序的界限有所模糊,思想矛盾通过“互联网+”正呈现“网络暴力”和“多数暴政”的趋势。

英雄和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

这些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帮助人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些精神一旦被冷落、亵渎或抹黑,我们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和衡量是非的标准。

没有英雄,是可悲的;不尊重英雄,是可耻的。

对于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我们要认真对待,深刻分析,防患于未然。

(摘自《别让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文中所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项是()

A.某记者根据自己对医生的采访,认为被火灼烧是最高级疼痛,非常人所能忍受,邱少云在烈火中坚持不喊不叫的事迹不符合生理学,是根本不可能的。

B.由某电影公司出品的古装武侠爱情剧《戏说乾隆》,虽然尊重乾隆微服私访的基本史实,但内有大量的“戏说”成分,这让部分观众难辨真伪。

C.某节目主持人在一段私下聚会的视频中发出感慨,认为不该“一边倒”,跟美国对抗,不该抗美援朝,让中国错过了统一祖国的大好时机。

D.某大学教师在课下跟他的学生们说,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是“游而不击”,借机发展自己的队伍,准备和国民党打内战,夺取胜利果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说起,指出立法背景是出现了损害英雄形象,抹黑党史、军史和国史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和行为。

B.文章第三段从概念入手,深刻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则,用多种手段歪曲历史和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本质。

C.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通过对抗日战场的分工和抗日战争的过程的分析,用列数字等方法,剖析了“国民党领导抗战”这一观点的片面之处。

D.文章是按照“摆社会现象”“揭问题实质”“挖问题根源”“说问题危害”“谈解决办法”的思路,层层推进,有序展开议论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进行模糊虚构、否定抹杀,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

B.如果任由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化侵略战争的思潮和行为泛滥,人们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思想就会出现混乱。

C.如果出现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曲历史事实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D.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在不断发展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建制度自信,才可能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清除“媚外主义”的土壤,进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联动。

一方面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向农村投入与聚集;另一方面对标城市补齐农村短板,在诸如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等领域焕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吸引力。

    实现乡村振兴,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

城乡融合发展要立足乡村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属性、乡村风格的发展路径,让乡村平等地汲取城市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

乡村广阔的沃土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乡,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力量源泉。

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文化深度交融,推动城市“新传统”与乡村“老传统”和谐交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净化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正向作用,引领乡村发展走向全面繁荣兴盛。

    (摘编自林志鹏、刘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光明日报》2018年6月1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乡村社会正在经历极其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原有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某些成分,已难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作努力的方向,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强有力的党建加强乡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整合乡村各个群体的力量,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第三,严厉打击乡村黑恶势力,维护好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建设平安乡村。

第四,建立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第五,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摘编自张翼《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3日)

  材料三: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无害化厕所正在普及,返乡创业迎来了热潮……如今的乡村,正行驶在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上。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历程,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崛起,从土地流转试水再到特色乡村的遍地开花,正是发端于最基层农村农民的改革实践,让广袤乡村迸发出强大的内生活力。

今天的乡村大地上,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资金互助组,这些农民自己创造的新事物,朝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领袖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比如,如何防止村级组织行政化,提高村规民约认同度,让乡村人气更旺,都需要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实现乡村善治,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以村规民约、新乡贤、家规家训等方式,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推动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

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激情,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

    (摘编自朱磊《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人民日报》2019年3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民富方能国家盛。

上述三则材料都表现了 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视。

  B.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弥补城乡差距,建成小康社会。

  C.从乡村治理的角度看,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凝聚群体力量,又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以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环境。

  D.大包干吃大锅饭、发展乡镇企业和特色乡村、实行土地流转、组建资金互助组等农民创造的新事物有助于汇聚乡村振兴的合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生动力与外来助力相得益彰,树立“城乡等值”“共存共荣”“共建共享”的新理念,才 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B.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从社会治理角度进行强有力的制度建设。

  C.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是对标城市输出物资援建乡村,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向农村投入

与聚集,补齐农村短板,带动农村发展。

  D.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

农民必须强化农村发展的主体意识,承担起这一伟大使命。

6.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应该注重发挥哪一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阐释这一方面时,这三则材料又各有什么侧重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耧车

李锐

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耧车跟在后。

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

脚步起伏,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神话的开头。

下了整天春雨。

一夜醒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

转眼,薄雾散尽,树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炬,东一簇西一簇地燃烧着。

布谷鸟叫声远远传来,忽隐忽现,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

“牛牛,你累吗?

累了就歇歇吧。

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

“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

“爷,你累吗?

老福田笑起来:

“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

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

镶了铁犁铧的三条耧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着老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谷种顺着空芯的耧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里,随即,又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

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却冷清清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

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耧车,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

一垄三行,一去一回。

渐渐地,播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

爷爷又问:

“牛牛,咱歇歇吧?

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

“爷,再走走吧,爷。

老福田说:

“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

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

“那就让花摇摇歇歇吧。

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

黄牛身后,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塄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

布谷鸟叫声又响起。

牛牛说:

“爷,好听。

老福田说:

“是呢,怪好听。

牛牛说:

“爷,你说是谁告给它的,为啥它种谷的时候就叫呀?

这个问题有点难,老福田想了想:

“是老天爷告的,山上树绿了,连翘花开了,布谷子就知道自己该叫了。

牛牛叹了ロ气,说:

“也不知道去了南柳村还有没有布谷子叫了?

老福田心里一动,孙子说的是拆迁并村的事。

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桥、修路,还要修建采煤厂,洗煤厂,焦炭厂。

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人少的小村,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

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每家一幢院子。

到了“新农村”,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矿上工作。

为这事,南柳村还扩建了新学校。

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

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

孙子的担心老福田答不上来。

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谷鸟。

老福田只好把青筋暴突的老手伸出来,轻轻地放在孙子圆圆的小脑袋上。

牛牛忽然转了弯儿:

“爷,花摇摇为啥会驾耧啊?

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

“都是慢慢调教的。

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话,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

牛牛又拐了个弯儿:

“爷,咱的耧是你做的吗?

“不是。

“那是谁做的?

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

“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耧车到底咋来的。

”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

“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

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头上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梦。

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提示,造出这个好使的三脚耧车,一架耧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

从此往后,天下百姓春天摇耧,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孩子,师傅教徒弟,子子孙孙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

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

“完了。

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椴木做的三脚耧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在黄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

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塄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牛牛,来,歇好了,还得把咱的地种完。

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年万年,收了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种了,就变成荒地了,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

“爷,你说的是啥呀爷?

老福田摆摆手:

“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

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走动了,牛铃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田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

布谷鸟又在叫,东一声,西一声……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老福田关于拆迁并村的插叙补充交代了老林沟即将消失的故事背景,使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B.“耧车”这一传统农具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它是农耕历史的见证,象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作者不直接表明看法,而让故事本身来呈现主题,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静、冷峻的色调。

D.老福田和孙子之间关于“耧车”制作者的对话,除表现了祖孙之间温馨的亲情外,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

8.有评论家认为李锐小说的语言兼具诗性和口语化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9.“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这句话,既是理解老福田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

运少好学,涉猎经史。

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

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

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

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

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

为露门学士。

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

抑挫豪右,号称强直。

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

既至,谓日:

“卿言太子如何人?

”运日:

“中人也。

”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日:

“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运上疏日:

“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

先王制礼,安可诬之。

”书奏,帝不纳。

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

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

帝大怒,将戮之。

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

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

“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

”乃赐御食以赏之。

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

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

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

频历二县,并有声绩。

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

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

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公除:

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

舆榇(chèn):

载棺

以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

B.“崩”,指死亡。

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诸侯或皇后死称“崩”,皇子、公主或者宠妃死称“薨”。

C.“庶人”,也叫“庶民”。

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降级叫左迁、迁谪、迁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

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如同《孝义传》中记载的人物。

B.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

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

C.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

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

他希望做一名从容的谏官,然而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5分)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别刘秀才

许浑

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鄠杜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

许浑:

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

三献:

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楚武王均不被认可,后来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

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

并将该壁命名为和氏璧,以表彰卞和献玉的真诚。

鄠杜:

鄠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中的“三献”是说诗人多次科举却无功而返,含蓄地表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诗歌颔联描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的情景,他走上大道,在春天到达鄠杜赏花

C.诗歌颈联写诗人所见,萤光被灯照后变暗,河岸上宿雁被桨声惊飞,从中可看出船行的状态。

D.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静。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德行高尚却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述了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

(3)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乐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个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目前我国要真正________地应对可能发生的超级太阳风暴及其引发的灾害,除了技术准备外,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一个空间天气或空间气象发展战略。

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走在前面,2017年再次更新了空间天气国家战略,将空间天气灾害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由美国各部门多机构联合协作,各领域行业专家共同编写预案,在灾难爆发之前制定对策。

其次还需要一颗在L1点上“为地球站岗”的卫星。

在这第一个烽火台上,美欧的SOHO和ACE卫星为人类立下了________,而这两颗卫星已经老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号召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目前距上一次超级太阳风暴已经159年了,而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大停电的太阳风暴也是近30年前的事了,按照目前科学家们关于“超级太阳风暴百年一遇”的说法来粗略计算,________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需要对太阳风暴、空间天气灾害有足够的认知。

空间天气灾害是“难防御可减缓”的,以当前人类的预警水平,(        )。

反之,如果我们不知道相关知识,在灾害来临之时就会__________。

评估表明,对空间天气灾害的认知不足,将是未来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

因此,空间天气知识普及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空间天气灾害减缓措施同等重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行之有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措手不及

B.卓有成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措手不及

C.行之有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手足无措

D.卓有成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手足无措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的类似卫星。

B.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这种呼声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C.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D.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它被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我们知道如何应对,才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B.除非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否则就难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C.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