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9905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语文Ⅰ(必考题)和语文Ⅱ(附加题)两部分,其中语文一共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高考全部范围。

语文Ⅰ(必考题)

1、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朝历代都不乏游记佳作,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不绝。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白朴的《天净沙·秋》等等。

这些诗、词、曲杰作虽不一,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历代相传的游记华章。

A.口碑载道留传体裁

B.口碑载道流传题材

C.脍炙人口留传题材

D.脍炙人口流传体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支持、尊重、保护原创,同时也要尊重投入者在文化创作中必可替代的作用。

B.生态教育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对象包括决策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普通公民。

C.这样做,既吸收了受众广泛参与报道,使报道实现多维度视角,呈现丰富的价值取向,又使报道变得具有说服力、人情味、丰富多彩。

D.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决策以来,何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古典诗歌常见“对仗”手法,下列诗句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C.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D.红泥亭子赤栏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与开合之意相称。

①所谓开合,就是指文章的展开和收束

②合者,“收束之笔也”

③文章要写得生动曲折、波澜跌宕,就要注意开合

④开者,“推而远之也”

⑤收要收得拢,接要接得住:

或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或水到渠成,读者自明文理

⑥作者写人叙事、议论说理,必得先写事情的缘起,然后铺陈拓开,把事物的真谛展现于读者的眼底

A.④⑥②⑤①③

B.⑥④②⑤①③

C.①②⑤④③⑥

D.③①④⑥②⑤

5.下列对“大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徽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图形简洁大气,富有动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B.图形融合了女子网球顽强拼搏的运动精神和中国书法的刚健沉实,一丝不苟。

C.图形由一只凌空飞跃的网球、激情挥拍的运动员、遒劲有力的书法线条等元素组成。

D.图形体现出大连现代城市的时尚与奔放,同时也展现了大连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重刻《杨椒山集》序①

清毛奇龄

少读王章传②,涕泗被面,骤出对客不能饰,客讶问故,曰:

“吾读王仲卿传故也。

”既而读杨椒山自著年谱,惊曰:

“此非仲卿乎?

予尝入史馆,询椒山传,同馆官曰:

“未阉也。

”曰:

“此一代有数人物,当特为起草,而俟阉分乎?

”同馆官不答。

既而微闻同馆有进札子者曰:

“孝宗非令主,阳明非道学,东林③非君子。

”谓“夫儒者言事,但当以迂全不以激骫,东林之争每始于意气而终于朋党,此皆嘉、隆间戆直诸习有以开之。

”盖暗指椒山言也。

予曰:

“然则如汉王章者非君子耶?

”曰:

“章不识轻重,亢言杀身,何有乎君子!

子不读胡氏致堂诸中论乎?

其于两汉人物,率诋之不直一钱。

是以朱氏传王荆公为名臣,而称秦会之太师为致有骨力,何则?

不轻举也!

夫以岳忠武之死,而犹讥其横、刺其直,向前厮杀而无所于变也,他可知矣。

”予气塞而罢。

然而归邸检旧史,见赵宋两朝,当君国之惨,死事者不下十百,而《宋史忠义传》并无一讲学之徒厕身其间,然后知薄事功并薄气节,皆宋学之陋,而非恒情也。

今予去史馆又十年余矣。

康熙丁丑,同邑章子钰,有感于椒山之为人,取椒山所传年谱与其生平诗若文,合上下卷,将刻以示世,而属予不叙。

予读之,泪滴滴下,一如畴昔读王章传时,虽不讲学,不汩其本心。

而章子以艺林之豪攻经生家,年不及贾生,独能发奋慷慨,闻椒山之风而兴起焉,且复辑其遗文,惟恐其不伟于后而汲汲示世,此非君子之所用心乎!

近之言学者,动辄轻事功而贱气节,至有讦阳明之学以明得意者。

夫阳明事功固所宜薄,然而气节者君子之梗概也,椒山不幸与王章同,两汉儒术久为宋学所不许,而阳明又不幸而龙场以前同于椒山。

道学既难言,而两人气节又百不如权相之骨力,然而犹尚有读其书感其为人,惟恐其不传于后,而汲汲示世如章子者,则是人心之未亡,而君子之犹可为也。

世有见斯集而兴者乎?

其亦以予之读钟卿传者读之,可矣!

(本文有删改)

【注】①杨椒山:

明代人,曾任吏部主事,敢于直言。

②王章:

字仲卿,汉代人。

因敢于直言被害。

③孝宗:

明孝宗。

阳明: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

东林:

东林党人,明晚期政治集团,他们议论朝政,批评人物。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涕泗被而被:

覆盖

B.而侔阉分乎侔:

等待

C.率诋之不直一钱率:

直率

D.今予去史馆又十年余矣去:

离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争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读王章传到读杨椒山年谱,把杨椒山与汉代的王章相提并论,说明两个人的共同命运,既是令人悲叹的,也是令人敬重的。

B.作者的同乡章钰要刻印杨椒山的文集,嘱咐作者作序,作者很有感触,并为有更多的人能和自己一样读了杨椒山的文章有所感动而高兴。

C.作者在史馆任职时,有人非议王阳明、东林党人、王章等人,并为秦桧辩护,令作者气愤,他查看有关史书,认为这是一种偏见。

D.文章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如“此非仲卿乎”“其亦以予之读仲卿传者读之,可矣”等,写得痛快淋漓,感情真挚,对自己的观点也无所掩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且

复辑其遗文,惟恐其不伟于后而汲汲示世,此非君子之所用心乎!

(4分)

(2)夫阳明事功固所宜薄,然而气节者君子之梗概也。

(4分)

9.作者为什么推崇杨椒山?

对于一些人鄙薄杨椒山,作者是怎么看的?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子瞻①枯木

黄庭坚

折冲②儒墨③阵堂堂,书入颜杨④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注】①子瞻:

苏轼,字子瞻。

②折冲:

这里指调停、协调。

③儒墨:

儒家和墨家。

④颜杨:

唐朝书法家颜真卿和后周书法家杨凝式。

(1)如何理解“胸中元自有丘壑”一句中的“丘壑”?

(2分)

(2)诗中两处引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4分)

(3)结合全诗,分析“故作老木蟠风霜”的内涵。

(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逍遥游》)

(2)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3),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4)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李牧《阿房宫赋》)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

(7)子曰: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8)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菩提本无树

熊召政

①五祖寺在黄梅东山上,虽然其规制比之省城归元寺、当阳玉泉寺,略欠恢宏。

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说放在鄂省,就是放诸全国来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   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

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

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③ 禅僧们依汉土的文化习惯,称自家门派的开创者为祖。

依其传承的谱系,则初祖达摩来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则都是大别山人。

前二位在山北,后二位在山南。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为骄傲。

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大别山是红色革命根据

地,是一支英雄的山。

却不了解它同时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见鸟忘机的佛国禅峰,不但产生了四位禅宗领袖,而且还培植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的宗教智慧与情怀。

    ④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场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潜山的天柱山、黄梅的双峰山与东山。

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我都专程拜谒过。

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嗽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

⑤老实说,这四处祖庭,东山的风景不算最好。

禅是静谧的、安宁的,它的生机如枝头开放的鲜花,虽然灿烂,却无声无息。

东山喧闹了一些,过多的俗声,使满月莲花境界稍受影响,也侵扰了诸佛的庄严。

但是,专程前来拜谒的旅人,若有参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风禅骨,一定能够剔去嚣杂,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间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阶上,听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舂米的和尚吟诵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⑥这个舂米的和尚释名慧能,他目不识丁,曾被五祖弘忍称作“獦狚”,这含了一点点贬损的意思。

慧能千里迢迢到五祖寺来,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只能到厨下做苦力。

三年后,他却因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脉的袈裟传给了他。

    ⑦在湖北这片土地上,有两件事在历史中都具有典型的意义。

一是刘备看中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拔擢为“军师”;二是弘忍看中慧能,让其成为接班人。

若按各自当时的情况看,刘备麾下,不但有关羽、张飞与赵云,还有大谋士徐庶。

诸葛亮寸功未建,只凭一个《隆中对》就立即受到重用,用现在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连城市户口都没有。

而慧能呢,只是一个厨房里的杂役,弘忍门下,一千多个弟子,可谓众星灿烂,特别以神秀为首的十大弟子,个个都是“博士后”,与他们比,慧能只能算是一个“农民工”了。

但仅凭二十字偈,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六代领袖。

尽管事后看,诸葛亮与慧能的选拔都是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种选拔难免遭到世人的非议。

中国用人,历来论资排辈。

若刘备与弘忍两人,不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起用新人,则诸葛亮与慧能,恐怕就会混迹于众生,终老江湖了。

    ⑧基于此,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⑨  我个人认为,政治领域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佛教领域中慧能的《菩提偈》,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

慧能之前的五祖,规定了禅宗

的方向,但尚未让禅宗走向民间。

让佛教走向大众,用智慧启迪人心,慧能是第一人。

    ⑩ 凡是智慧的,必是大众愉悦的;凡是众生愉悦的,必是简便的。

有《六祖坛经》传世的慧能,早成了令人景仰的智慧大师。

弘忍毕生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发现了慧能。

  ⑾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多次到五祖寺参谒。

前不久,我再次去到那里。

在五祖传衣钵处,新盖了一座祖师殿。

殿角有一棵参天古树。

导游小姐说那是菩提树。

一位年轻的游客茫然地问:

“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吗?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树呢?

⑿导游小姐不知如何回答,只

是微笑着。

我看到这一幕,忖道:

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样的对话,便是禅家活泼泼的机锋了。

(本文有删改)

12.简要赏析文章第四段划线句子。

(4分)

1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2分)

(2)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2分)

14.简析第七自然段写刘备请诸葛亮和弘忍看中慧能的作用。

(6分)

15.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删去,这样使文章更简洁,你赞同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吃草与吃肉

林语堂

近来在编纂一本中文字典,觉得心情平静得多,省了多少是非。

因此感觉做学问工作如吃草,做文人时论如吃肉。

编报纸,做时论,平时事,正人心,息邪说,比较含有人与人之接触,必有仇敌。

做学问,做考证,考经史。

编字典,自然而然少是非,而且自有其乐。

寻发真理,如牛羊在山坡上遨游觅食。

两种工作都重要,但须各凭其性情而行,不能勉强。

这个意思,可扩而充之。

世上只有两种动物,一为吃草动物,包括牛羊及思想家;一为食肉动物,包括虎狼及事业家。

吃草动物只管自己的事,故心气温和善良如牛羊;吃肉动物专管人家的事,故多奸险狡黠,长于应付、笼络、算计、挟持、指挥……前者,学人、发明家等,只对学理事物有兴趣,而在社交上却常要羞羞答答;做委员,喝听差都不大行。

后者如刘邦、朱元璋一类英雄豪杰,用兵用将,料事如神,而对于子曰诗云,一听便头疼,糊里糊涂。

食肉者搏击食草者,食草者也常藐视食肉者。

思想家一方羡慕事业家,一方又看不起事业家。

世间食肉之徒,偶尔读两本书,就在书中觅黄金屋、颜如玉、钟重禄,哪里是真正懂得食素之味?

学问兴趣他们是不懂的。

偶尔出洋,偶尔留学,第一目的就是看准学位头衔。

他所读的政治法律及大学管理法,可以让他回来当议员委员,高官俸禄,养父母,给妻子,并不是在研究政治学说学问上做工夫。

袁中朗描写此种人心理极好。

“吏趣者,其人未必有才,但觉官有无穷滋味,愈劳愈侠,愈苦愈甜,愈谈愈不尽,不穷其味不止。

若夺其官便如夺婴孩手中鸡子,啼哭随之矣。

”(《与张幼于书》)此语便含食草者对食肉者的讥笑。

我想这类专管别人家事的工作,其意义还在一个木匠做一个木盒之下。

但是不让食肉者管别人家事,他心里就不高兴。

食肉者也轻鄙食草者。

“议论空疏”“阔论高谈”“咄咄书空”是文人之罪。

而文人也常有令人轻鄙之处。

食肉者对文人表示轻鄙,非搏击文人时,而是秦莽文人时。

此种秦莽文人,我想仍不是真正读书种子,是借食草之名求食肉之便,还应该归入食肉类去。

他们一旦得意,仍善于互相倾轧,弄权舞弊,作威作福,恃势凌人。

“文学无用”之说也是对的。

革命是干的,不是谈的。

打虎就得上山,站在高楼绮窗前高唱:

“打啊!

打啊!

”我总觉得滑稽。

声势愈凶猛愈形其滑稽。

他为什么不上山去?

我老是问。

所以高谈革命者,我根本就把他归入食肉之类,他是以食草之名求食肉之便。

站在绮窗前而喊打虎之人,笑别的站在绮窗前而不喊打虎之人,那叫做滑稽。

站在绮窗前而不喊打者,笑别的专在起床前喊打虎者,那叫作同情的幽默。

他好像说:

你只能喊打,而我充其量也只能喊打,你我都只能喊,然而喊是无用的。

打而不喊者上上;打而且喊者次之;不打亦不喊者居中,有自知之明;喊而不打者中下;自己喊而以骂别人不喊者为能事者,斯为下矣。

(选自《宇宙风》第14期,1936年4月,有删改)

16.文中的“食草者”和“食肉者”各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17.“食草者”和“食肉者”怎么看待对方?

(6分)

18.请简要概括最后一段的论述思路。

(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问题不限,诗歌除外。

每逢新生入学,一位教师都会给学生讲一遍“手握青苹果”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独自到沙漠去冒险,

他丢失了全部行李,迷失了道路,他一时慌了,翻遍了所有口袋,终于在一个裤子口袋里发现了一个苹果。

他闻了闻这个青苹果,觉得这是一个水库,是一个粮仓,且无比清香。

他握

着这青苹果,朝一个方向走去。

每每精疲力竭时,他就手握青苹果看一看闻一闻,又向前走,直到第三天黄昏时分,他惊喜地看到了绿树红花,原来他已经走出了沙漠。

语文附加题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语文I(必考题)和语文II(附加题)两部分,其中语文II共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高考全部范围。

语文II(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

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

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21.选文中涉及的“造字法”是。

(1分)

22.根据材料,解释“右文”的含意。

(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品《呐喊》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如闰土、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

B.《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个“硬汉子”,他费劲周折捕到了一条马林鱼,却在途中被鳄鱼啃光,但他凭着智慧和勇敢,在艰苦的环境中实现了生命价值。

C.《女神》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风格雄起壮美、形式自由活泼、多用比喻与象征,《凤凰涅槃》《炉中煤》《天上的街市》等都是其中的名著。

D.《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娜农是巴尔扎克人物画廊中不朽的形象之一,她外表丑陋但又十分忠诚,最终她适应了那个金钱社会,她身上还留下了老葛朗台的影子。

E.爷爷和翠翠去顺顺家看船,大老和二老都看上了美貌的翠翠,二老派人提亲,翠翠不回答,二老再次来提亲,爷爷就明了翠翠的心事。

兄弟俩知道实情后相约唱歌竞争。

24.简答题(10分)

(1)下面的这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请仿照示例,完成另五项。

(5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

三顾茅庐北拒:

北拒曹操

①收二川:

②排八阵:

③六出:

④七擒:

⑤东和:

(2)《红楼梦》中“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中的“此儿”指谁?

他为什么挨打?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讲到哭,也正和笑一样,可以分成多少种类: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那是寡妇凄怨的哭;贾宝玉偶然一句两

句话不对头触恼了妹妹,林黛玉便遮面

而哼哼唧唧,那是打情骂俏的哭;曾子死了,曾晰竟因哭子而丧气明,那是发自天性的真挚的哭;楚霸王在鸟江别虞姬高唱“虞姬虞姬奈若何”而声泪俱下,那是英雄末路悲壮的哭;还有那风流皇帝陈后主向人诉苦说“此间日以泪洗面”,那是追怀往事抑郁的哭;至于像阿斗太子在晋武帝前背完了“先人坟墓远在岷蜀……”,因为没有眼泪便紧紧地闭上两眼以代哭,那便是傻孩子的假哭,卑卑不足道了。

然而我们不要轻看了哭呵!

哭之为用,正大已哉!

大到有意想不到之效力!

你看那楚国的申包胥,只消一哭三天,便打动了秦国的“义愤”——但也许是发慈悲,义军一出,已经亡了的楚国便得因而复国,这种苦便不同凡响!

吓,你只想,一哭三天,该多么难!

这种哭。

莫说是秦国,就是天地也该为之动容,而鬼神有知,也该陪着他哭,才算是合乎天理与人情!

不过,申包胥究竟已经是“古之人”了,而现在的世界又似乎和“七雄时代”也有点两样。

所以当去年日本兵一声不响地夺取了我们东北半边天下的时候,虽说某公曾因之而“悲愤痛哭”,而某帅也曾因之“泣不成声”,但究竟不能一哭三天;因为不能一哭三天,所以虽说两公的哭是发乎中,而凝乎泪,精忠诚挚,有天在上可以作证,但国际联盟究竟似乎比泰国差得太远,始终不肯发慈悲,把

日本那张贪婪的口掰开,要回我们金瓯无缺的东北来!

(节选自黎烈文《哭》,有删改)

25.作者为什么列举申包胥“哭”的例子?

(5分)

26.试联系全文,概括“哭”的主要原因。

(4分)

27.结合全文,简述我们应如何看待“哭”。

(6分)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脍炙人口:

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口碑载道:

形容到处都是群众称颂的声音。

流传:

传下来或传播开。

留传:

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体裁:

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题材:

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2、D(A用词重复,“必须”就是必要的意思,应删除“要”。

B并列不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包括了“职业教育”,同时,“公民”不能与“决策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并列。

C搭配不当,“其有”不能与“丰富多彩”搭配)

3、A(B上句“少小”与下句“论功”不对仗。

C上句“柏梁”“铜雀”为汉代所建的柏梁台和铜雀台,二者皆为地名。

下句中的“古时”“清吹”并非地名,故上下句并不对仗。

D上句“亭子”,名词,下句“环转”,动词,词性不合)

4、D(③为总起,提出文章的“开合”问题,下面按解释“开合”的顺序排列)

5、B(“刚健沉实,一丝不苟”错,应是“舒展洒脱”)

6、C(率:

一律,一概)

7、B(“为有更多的人能和自己一样读了杨椒山的文章有所感动而高兴”与原文不符,原文表达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和自己一样读了杨椒山的文章有所感动”)

8、

(1)而且又编辑他的遗文,只怕他在后世不伟大而急切地印出来给后人看,这不是君子的用意吗?

(得分点:

辑、示各1分,句意2分)

(2)王阳明的功绩固然应该轻视,然而气节是君子的关键。

(得分点:

薄、梗概、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1分)

9、作者认为气节是君子的大要,而杨椒山是极有气节的人;(2分)鄙薄杨椒山的人,借用朱熹的史论贬抑杨椒山,轻视气节,企图用中庸之道来麻痹人们,作者在文中加以无情地揭露。

(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年轻时读王章的传记,满脸眼泪鼻涕,匆匆忙忙出来会客来不及整治清洁,客人惊疑询问缘故,我说:

“是读了王伸卿传记的缘故。

不久读了杨椒山自己写的年谱,惊讶说:

“这不是王伸卿吗?

我曾经在史馆任职,询问杨椒山传记的情况,同馆的官员说:

“还没有抓阉。

”我说:

“这是一代中极难得的人物,应当特别替他起草传记,却要等抓阉吗?

”同馆的官员没有回答。

不久又隐约听到同馆有人上奏议事书信说:

“明孝宗不是好君主,王阳明不是道学家,东林党人都不是正派人。

”说“读书人说事,只应当以委曲求全,不能以偏激枉法,东林党人的争端常常从闹意气开始,而以结成派系告终,这都是受到嘉靖、隆庆年间那种刚直而固执的风气的影响。

”大概暗中指的是杨椒山。

我说:

“那么像汉代的王章也不是君子吗?

”回答说:

“王章不知道轻重,因为言论刚直被杀,怎么说得上是君子!

您没有读过胡氏致堂的那些史论吗?

他对两汉的人物,一概斥骂,一钱不值,因此朱熹为王安石作传,列为名臣,儿称大师秦桧是极有能力的人,什么原因?

行动不轻率随便!

在岳飞的死一事上,还是讥刺这样、那样,只知道向前厮杀而不知道灵活应变,其他更可以知道了。

”我生气而说不出话只得作罢。

然而回家后查看旧史,看见北宋、南宋两朝,在国家危亡的悲惨时候,死难者不下几十上百人,但是《宋史。

忠义传》中并没有一个讲理学的人置身其中,这样以后知道了轻薄功绩和气节,都是宋代理学的浅陋之见,不是常情。

现在,我离开史馆又过了十多年了,康熙丁丑年,同县的章钰,对椒山的为人有感触,选取杨椒山所写的年谱和他生平的诗文,合编为上下卷,将要刻印给世人看,而嘱咐我写序文,我读了这些文字,眼泪一滴滴流下,和过去读王章传记时一样,他们虽然没有讲学,但是不会埋没他们的良心。

章钰凭着艺坛的豪气研究经学家的学问,比贾谊年轻,唯独能够发奋激昂,听到杨椒山的风骨而兴奋起来,而且又编辑他的遗文,只怕他在后世不伟大而急切地印出来给世人看,这不是君子的用意吗?

近来求学的人,动不动就轻视功绩和气节,甚至有攻击王阳明的学说而自鸣得意的。

王阳明的功绩固然应该轻视,然而气节是君子的关键,杨椒山不幸与王章相同,两汉的儒学长久被宋代以来的理学多反对,而王阳明又不幸地在被贬龙场以前跟杨椒山相同。

道学已经说不清,而杨、王两人的气节又远远不如权臣的力气,然而尚且还有像章钰这样读他的书感叹他的为人,只怕他的声明不能流传后世,而急切地印出来给世人看的人,那么,这是人们的良心还没有消亡,君子还可以有所作为的明证。

世上有看了这本子集而有所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