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疗华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9904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频电疗华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频电疗华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频电疗华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频电疗华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频电疗华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频电疗华讲义.docx

《高频电疗华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电疗华讲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频电疗华讲义.docx

高频电疗华讲义

T5第四章高频电疗法

第一节高频电疗的理论基础

一、概述

高频电疗法即利用频率100KHZ以上的高频正弦交流电流治疗疾病的电疗法。

高频电疗的共鸣火花疗法始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现了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高频电疗。

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高频电疗有共鸣火花、短波、超短波、微波、毫米波等。

高频电疗所具有的热效应、热外效应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高频电的物理学特征

(一)电磁波特性

高频电流产生的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称为电磁场,电磁场向空间的传播称为电磁波。

电磁波具有波速和能量,波速近似光速,为300×106m/s。

根据公式可以计算波长或频率,V=·f,频率愈高,波长愈短,能量愈大。

高频电磁波波长的单位为米(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频率单位为吉赫(千兆赫)GHZ、兆赫(MHZ)、千赫(KHZ)、赫(HZ)。

(二)高频震荡电流的类型

高频电磁场由高频振荡电路产生,后者由感应线圈和电容器组成,给电容器充电,就会在电路中产生高频振荡电流,其振荡的形式有四种:

1.等幅振荡电流:

即振幅不变的振荡电流,如:

短波、超短波、微波。

2.减幅振荡电流:

即振幅逐渐变小致消失振荡的电流,现已不被采用。

3.脉冲等幅振荡电流:

即有规律性间断时间的等幅振荡电流。

其间歇时间长于脉冲时间,峰值功率大于连续振荡。

如:

脉冲短波、脉冲超短波、脉冲微波等。

4.脉冲减幅振荡电流:

即有规律性间歇时间的减幅振荡电流,其间歇时间长于脉冲时间。

如:

共鸣火花。

图4-1振荡电流的波形

三、生物物理学特性

(一)无电解作用:

高频电疗属于正弦交流电,故无电解作用。

(二)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

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脉冲电持续时间必须>0.01ms,而100KHZ以上高频电的脉冲持续时间<0.01ms,所以不能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

(三)电极不必接触皮肤:

容抗的计算公式为:

Xc=******,即容抗与频率成反比,高频电流的频率高达100KHZ以上,故间隔空气的电极与皮肤间的容抗小,电流容易通过,所以高频电疗时电极(辐射器)可以不接触皮肤。

(四)高频电流作用下人体组织的电磁学特性

1.导体特性:

人体组织中的血液、淋巴液、体液中的水分子、电离子(K+、Na++、Ca++、Mg+++、Cl—、HCO2—等)以及带电荷的蛋白质分子为导体,在高频电流的作用下,沿电力线方向来回移动,产生传导电流。

由于欧姆损耗可以产热,电流密度愈大或组织的电阻率愈大,产热愈多。

图4-2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

2.电介质特性:

人体的肌腱、韧带、骨骼、干燥的皮肤等具有电介质特性。

其电学结构为无极分子,在高频电场中,无极分子极化成有极分子,即偶极子。

而水、氨基酸等本身就是偶极子。

偶极子在高频电场中取向运动,产生位移电流。

由于介质损耗可以产热,频率愈高、电介常数愈大和电场强度越强时产热愈多。

图4-3电介子在电场作用下电荷的偏移

图4-4偶极子的取向

图4-5偶极子在高频电场作用下的取向运动

3.电容特性:

人体组织中既有导体又有电介质,在高频电场中的同一组织中可以同时存在电阻和电容成分,例如:

肌肉组织,其肌细胞膜内外为导体产生电阻,而肌细胞膜为电介质,与肌细胞内外构成电容体,具有电容特性。

且容抗小,高频电疗可以通过细胞膜,使电力线分布均匀。

图4-6低、高频电疗时,电力线在组织细胞的分布

4.磁性:

人体组织中的氮、二氧化碳是顺磁性物质,在磁场中被磁化后其磁感应强度比在真空中大;而氢、水等是逆磁物质,在磁场中其磁感应强度比在真空中小;铁、钴、锰等为铁磁物质,被磁化后磁感应强度比在真空中大很多。

所以人体组织的总的导磁系数近于1。

5.线圈特性:

在高频电磁场中,人体可以被视为由多个大小不同的线圈同心的套在一起形成的导体,由于电磁感应,在这些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即涡电流。

(五)高频电的生物物理效应

高频电作用于人体时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1.热效应高频电作用于人体组织时,可以产生明显的热效应。

(1)产热机理

①高频电作用下,组织内产生传导电流的欧姆损耗产生热,如前述(四)之一。

②高频电作用下,组织内产生位移电流的介质损耗产生热,如前述(四)之二。

(2)热效应特点

①为“内源”热,即为组织吸收电能后转变的“内生”热,而非体外热辐射的加热。

②热作用较深,可达体内深部组织,其深度依高频电的频率而别。

③热作用较均匀,包括皮肤、组织深部及体内脏器。

④热作用的选择性分布:

高频电疗的波长频率、治疗方法不同,其产热的分布不同。

例如:

短波电感法,在浅层肌肉产热最多,电场法在皮下脂肪产热多;超短波电场法,在各种组织中产热比较均匀;微波辐射在富含水份的组织中产热多。

(3)热效应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①止痛:

高频电疗的热效应可使多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减轻或消失。

Ⅰ神经痛:

热效应可以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疼痛冲动的传导而止痛。

Ⅱ肌肉痉挛性痛:

热效应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致痛物质的排出,从而缓解疼痛。

Ⅲ肿胀的张力性痛:

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静脉和淋巴的回流及渗出物的吸收,使肿胀消退,组织张力下降,痛减轻。

Ⅳ缺血性痛:

热效应改善血液循环,氧供增强,疼痛缓解。

Ⅴ炎症性痛:

适量的热作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肿胀的消退和致痛介质的排出,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炎性痛。

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热效应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明显增强。

Ⅰ通过轴突反射扩张血管。

Ⅱ热作用使血液温度升高时,兴奋血管周围的植物神经间质神经网,直接或通过轴突反射扩张血管。

Ⅲ热引起组织蛋白的微量变性,产生组织胺、血管活性肽等血管扩张物质。

2.非热效应

即为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时,无温热感觉的前提下,引发的生物物理效应。

非热效应时,体内同样存在离子的移动、偶极子和胶体粒子的转动、膜位的改变、膜通透性变化等理化过程,只是能量的转换尚未产生明显的热效应。

非热效应可以影响机体的生物学过程,例如:

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纤维结缔组织、神经纤维的再生、阻抑急性炎症等等。

三、高频电疗法的分类

高频电疗法的波长与无线电学的波段不同,可按波长(频率)和波形进行分类。

(一)按波长分类

表4-1高频电疗的波长分类

电疗名称

波段

波长范围(m)

波长(m)

频率(MHZ)

共鸣火花电疗

长波

3000~300

2000~300

150~1000

中波电疗法

中波

300~100

184

1.625

短波电疗

短波

100~10

22.1211.06

13.5627.12

超短波电疗

超短波

10~1

7.376.0

40.6850.0

分米波电疗

分米波

1~0.1

0.690.3278

433.932.78

厘米波电疗

厘米波

0.1~0.01

0.1225

2450.0

毫米波电疗

毫米波

0.01~0.001

0.083

36000

表中的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电疗皆属于微波电疗法

第二节短波电疗法

应用波长100~10m的高频正弦交流电所产生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电疗法,称为短波电疗法。

短波电疗以温热效应为主,故又称短波透热疗法。

目前短波治疗仪常用波长为22.12m,频率13.56MHZ或波长11.06m,频率27.12MHZ。

连续短波输出电压100~150v,功率250~300w,脉冲短波的峰功率100~1000w,脉冲持续时间25~400s,脉冲周期1ms,脉冲重复频率15~600HZ。

射频治疗的短波输出电压3000~4000V,功率1000~2000W。

一、治疗作用、机理

(一)治疗作用

1.短波的治疗作用以热效应为主

(1)改善组织血液淋巴循环由于热作用使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继短暂收缩后扩张,血流加快,组织营养改善,促进水肿吸收,炎症消散。

(2)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通过短波的热作用降低神经的兴奋性,缓解平滑肌及骨骼肌痉挛。

(3)改善器官的功能

①促进肺内慢性炎症吸收,改善换气功能

②增强肝内代谢,加强肝脏解毒功能。

③作用于肾区,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功能,促进排尿。

④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改善机体的适应能力。

⑤作用于胃肠区,缓解胃、肠痉挛,改善营养、分泌、吸收功能,促进骨折愈合和神经再生。

⑥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有利于炎症的控制。

2.脉冲短波的非热效应

7

3.短波的治癌作用

大功率短波透热可以杀灭、阻抑肿瘤细胞的增殖,用于癌瘤的治疗,常与放疗结合。

二、机理

1.电感场法

即利用盘绕体表或缠绕肢体的电缆或盘状电极或涡流电极作用于人体,通过高频交变电磁场使组织产生感应电流。

其机理为:

当高频交变电流通过电缆时,按电生磁的右手拇指法则,电缆周围将产生相应的交变磁场,根据高频电磁场作用下,人体具有的线圈特性,则在线圈内感应产生感应电流,即涡流电流。

涡电流属于传导电流,主要通过电阻较小的组织。

其欧姆损耗产生的热,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组织中为:

Q=Kf2H2g=Kf2H2/R,Q——产热量,K——常数,f——电流频率,H——磁场强度,g——组织导电率,——组织导磁系数,R——电阻率。

由上式可知:

组织的导电率愈高,或电阻率愈低,组织产热愈多。

肌肉组织的含水量多,导电率高,电阻率低,因此电感场法时肌肉内故产热多,而脂肪组织产热少。

2.电容场法

电容场法即利用电容电极间的高频交变电场作用于局部产生生物学效应。

在电容场中,人体电介质的特性突出,即产生位移电流为主,其介质损耗产热,单位体积内产热量为:

Q=0.96J2******,Q——产热量,J——电流强度,g——组织导电率,f——电流频率,*——组织介电常数,t——作用时间。

由上式可知,导电率和介电常数低的组织产热多。

脂肪的导电率和介电常数比肌肉低数倍至数十倍,故电场法治疗时脂肪组织产热是肌肉的数倍,而脂肪组织中血管少,血循环差,产热后不易散发,因此容易造成脂肪过热现象,而影响热作用的深度。

二、治疗技术和方法

(一)电极法

1.电容场法

(1)电极种类

1胶板式电极:

分大、中、小号板极,可对置和并置法,适于较平坦的治疗部位,胶板电极的皮肤面须衬毡或棉垫。

2玻璃电容电极:

分大、中、小号电极,可对置或并置,适于急性炎症、伤口、溃疡等的治疗。

(2)电极放置方法

1并置法:

将两电极置于治疗部位的同一侧,且两电极间距应大于两电极距体表间隙之和。

2对置法:

将两电极置于治疗部位的两侧,且两电极的间距应大于一个极的横径或直径;电极并与皮表并行,电极端的距离应大于两侧电极间隙之和。

3单极法:

将电极置于治疗部位上,另一极接地或置于远离治疗区之处。

(3)电极与体表的距离

1衬垫法:

在橡胶板电极与皮肤之间放由毛毡或厚毛巾做成的衬垫,根据剂量要求决定置放衬垫的厚度。

2空气间隙法:

将玻璃电极置于与体表上一定距离的空间,根据剂量要求决定距离的大小。

2.电缆电极法

(1)盘缆法:

根据需要将长约2~3米的电缆盘绕成饼形、袢形、栅形、螺旋形等置于治疗部位。

(2)缠绕法:

将电缆缠绕于肢体上,盘缆或缠绕电缆时,以2~3圈为宜,缆圈间距为2~3cm,盘、缠后留下的两端电缆以分缆夹固定。

电缆与皮肤间距1~3cm,以衬垫间隔。

(3)园盘电极法(鼓状电极法):

将有绝缘胶木盒盘状电极置于局部的治疗法。

3.涡流电极法:

将有绝缘胶木盒的涡流电极置于局部的治疗法。

图4-7腹部盘缆法

图4-8脊柱盘缆法

图4-9上肢缠缆法

图4-10双膝缠缆法

图4-11腹部盘级法

图4-12肩背部涡流电极法

(二)剂量、时间和疗程依患者感觉分四级,可用空气间隙的大小或衬垫的厚度获得不同的剂量。

1.剂量分级

(1)Ⅰ级:

无热量,无温热感

(2)Ⅱ级:

微热量,有微弱的温热感

(3)Ⅲ级:

温热量,有明显的温热感

(4)Ⅳ级:

热量,有强烈热感。

(只用于射频的肿瘤热疗中)急性病变宜用脉冲式,无热量;慢性病变宜用微热~温热量;肿瘤宜用热量。

2.治疗时间根据剂量分级要求,每次5~20min不等。

急性病变宜用脉冲式无热量,短时间。

3.疗程通常每日或隔日1次,10~20次为一疗程,急性病变可每日1~2次。

(三)注意事项

1.治疗室需木地板,治疗床、椅为木制品,暖气及水管等予以隔离罩,治疗仪必接地线。

2.除去患者身上一切金属物,禁止在有金属异物的局部治疗。

3.治疗局部应干燥,禁穿潮湿衣服及金属织物治疗,疗前擦去汗液,除去伤口的湿敷料及伤口的分泌物。

4.使患者保持适宜的治疗姿位,维持治疗局部的平整,对不平的局部宜适当加大治疗间隙;对双膝或踝两侧对置的治疗时宜置衬垫于膝(踝)间,以免电力线集中突起处,以保证电力线的均匀。

5.电极面积应大于病灶,且与体表平行。

6.两电极电缆不能接触交叉、或打卷,以防短路;电缆与电极的接头处及电缆与皮肤间需以衬垫隔离,以免烫伤。

7.治疗中患者不能触摸仪器及他物,治疗中要询问患者的治疗感觉,尤其对有感觉障碍者,以免烫伤。

8.禁用于恶性肿瘤(大功率热疗除外),出血倾向、结核、妊娠、局部有金属异物、心脏起博器植入者。

三、适应证与禁忌征

(一)适应症

1.主要适于亚急性、慢性炎症及疼痛

(1)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胆囊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盆腔炎、前列腺炎。

(2)脊髓炎、神经根炎、肌炎、周围神经损伤、坐骨神经痛

(3)肩周炎、滑囊炎、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扭挫伤、腰椎间盘突出症。

(4)血栓性脉管炎、急性肾功能衰竭。

2.无热量短波可用于急性炎症(同超短波)

3.短波高热疗法可配合化、放疗治疗肿瘤。

(二)禁忌症

恶性肿瘤(大功率热疗除外)、出血倾向、结核、妊娠、局部有金属物、心脏起博器植入者。

第三节超短波电疗法

即应用波长10~1m的高频正弦交流电所产生的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电疗法。

因超短波电疗应用电容电极产生超高频电场,故又称为超高频或超短波电场疗法。

目前超短波电疗仪常用波长为7.37m(频率40.08MHZ)或波长6m(频率50MHZ)。

输出功率:

大型仪200~400W,小型仪30~50W。

脉冲超短波的波长7.7m(频率38.96MHZ)或波长6m(频率50MHZ)。

脉冲持续时间1~100s,周期1~10ms,通断比为1:

25或1:

100~1000,脉冲重复频率100~1000HZ,峰功率1~20KW。

一、治疗作用及机理

超短波电场作用于机体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因频率比短波高,故非热效应比短波显著,而热作用比短波更深,更均匀。

(一)热效应的产生和非热效应和产生机理

1.热效应

超短波以电容场法作用于人体,体内并存传导电流的欧姆损耗和位移电流的介质损耗,但在超高频电容场中,人体的电介质特性更突出,故以位移电流、介质损耗产热为主。

与短波的电容场法产热机制一致。

(见本章第二节一

(二)之2)。

所不同的是:

超短波的频率高于短波,容抗较低,“脂肪过热”现象较短波轻,若脂肪层不厚,超短波可穿透至较深部位,故其热作用较短波均匀。

2.“非热”效应

超短波的“非热”效应较短波明显,其机理如前述(本章第一节二之2)。

(二)治疗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

(1)通过迷走神经影响心率,小剂量时心率减慢、心肌张力和收缩下降。

血压下降,大剂量时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2)小血管、毛细血管继短时收缩后持续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液循环改善,从而促进水肿的吸收、代谢产物、致痛介质等的排出。

剂量过大,可引起血管麻痹、瘀血、毛细血管栓塞。

2.对神经系统

(1)镇痛:

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抑制传导。

(2)中小剂量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过大剂量则抑制。

(3)中小剂量作用于头部可抑制中枢而嗜睡,大剂量可使脑脊髓通透性增强,使颅内压升高。

(4)作用于植物神经节或神经丛,调节相应脏器、血管的功能。

3.对网状内皮系统及免疫功能

中小剂量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使吞噬细胞数量增多,吞噬功能加强。

增加体内球蛋白、抗体、补体、凝集素、调理素。

提高白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白细胞干扰素的效价。

大剂量则抑制。

4.对内分泌系统

(1)作用于肾上腺,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皮质类固醇的合成增加,血中可的松类激素增加。

(2)作用于脑垂体,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清11-羟皮质酮增加,血糖继短时升高后下降。

5.对脏器

(1)作用于胃肠,可缓解痉挛,增强粘膜的血供和营养,改善吸收和分泌功能。

(2)作用于肝脏,促进胆汁的分泌,增强解毒功能。

(3)作用于肺部,使肺血管扩张,改善呼吸功能。

(4)作用于肾脏,使肾小球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泌尿增多。

6.对血液和造血器官

(1)中小剂量血沉短时内加快,凝血时间缩短,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嗜伊红细胞数和单核细胞数增多;大剂量则减少。

(2)小剂量刺激脊髓造血功能,网织细胞增多。

7.对生殖系统

小剂量调节失调的卵巢功能。

动物实验报告小剂量超短波使精子生成增多,大剂量可引起睾丸退变、坏死,精子减少,活动障碍,母鼠不孕。

8.对新陈代谢

小剂量增强组织代谢,使酶活性提高,氧化过程加强,促进细胞有丝分裂,肉芽及纤维结缔增生,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

大剂量则可抑制破坏结缔组织的生长。

9.对炎症的作用

超短波的抗炎作用显著,其机理为:

(1)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强了营养代谢,促进药物向病灶的进入和炎性介质、病理产物、细菌毒素的清除以及水肿的消散。

(2)增强了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促进入病灶的白细胞和抗体增多,吞噬功能加强。

(3)病灶内Ca++浓度增高,K+浓度减少,使组织的兴奋性降低,炎性渗出减少;使病灶的PH值向碱性转化,缓解酸中毒,利于炎症的逆转。

(4)电场不利于细菌的生长,间接抑菌。

(5)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抑制传导,止痛及阻断恶式循环。

(6)促进结缔组织、肉芽生长,利于修复、伤口愈合。

二、治疗技术和方法

超短波电疗一律采用电容电极的电容场法。

(一)电极种类

1.板极:

为金属电极外包以橡胶的板状电极,依面积的大小分为大、中、小号,小功率治疗仪为园形板极,大功率治疗仪为长方形或园形。

治疗时在板极于皮肤间置衬毡或棉垫。

2.玻璃电极

(1)园形玻璃电极:

为园形金属电极外包玻璃罩,罩内有空气间隙,分大、中、小号。

(2)体腔电极:

为园柱状金属电极外包玻璃罩,用于阴道者为阴道电极,用于直肠则为直肠电极。

(二)电极的选择

1.电极种类

(1)小而浅的部位,如眼、耳、鼻、喉及皮表,可选用园形板极。

(2)较深的病灶,可选用玻璃电极。

(3)较平坦的胸、背、腰等部位,可选用长方形板极。

(4)急性炎症、感染、伤口、溃疡等宜选有支架以空气为间隙的电极。

2.电极大小

除浅表的治疗外,电极应比病灶面积大,以电极的直径与病灶截面最大径线之比为1.2:

1为宜,使电力线作用深且均匀。

图4-13电极面积大小对电力线在人体内分布的影响

(三)电极间隙

间隙的大小决定电场作用的深度和均匀性,间隙小时,电力线密集中表浅处,间隙大时电力线分布均匀,作用较深。

对凸凹不表面的治疗,更应选用大间隙。

间隙的大小依治疗仪的输出功率和病变部位的深浅而定,通常微热量治疗时,小功率仪浅作用的间隙为0.5~1cm,深作用为2~3cm;大功率仪浅作用为3~4cm,深作用为5~6cm。

图4-14间隙大小对电力线分布的影响

(四)电极的放置法

1.对置法:

既将两个电极相对放置,使电力线贯穿治疗部位。

(1)两电极之间的距离应大于一个电极的横径。

(2)电极应于体表平行,而且两电极的近端间距应大于两电极的皮肤间隙之和,以使电力线均匀。

(3)两电极与皮肤的间隙应相同,否则电力线将集中于间隙小的一侧。

图4-15电极与体表的关系

 

图4-16电极一端过于靠近的电力线

 

图4-17电极间隙不等时的电力线分布

(4)对凹凸不平的体表,宜加大间隙以免电力线密集于凸起处。

图4-18加大电极间隙避免尖端效应

(5)当电力线需穿过小的接触面时,如双膝、双踝的治疗,其间应置衬垫,以免电力线密集于突起处。

图4-19双膝治疗时的两种情况

2.并置法:

既将两电极置于体表的同一侧,作用较浅。

(1)电极应与体表平行。

(2)对不平的表面需加大电极与皮肤间隙。

(3)两电极的近端距离不能太近,应大于电极间隙之和,以免电力线短路。

图4-20并置法时电极的正确与错误位置

3.交叉法:

既垂直方向上的2次对置法,使病变部位得到更均匀更充分的治疗。

用于付鼻窦、肺部、盆腔等处。

图4-21交叉法的电极位置

4.单极法:

既将一个电极置于治疗部位,另一极相背置于远离治疗部位之处,大功率仪尽量避免单极法,以减少电磁波污染。

5.体腔法:

将消毒的体腔电极置于阴道或直肠内,另一板极置于相应的腹部或腰骶部。

(五)治疗剂量、时间和疗程

基本同短波电疗法

急性病变宜无热量,短时间,慢性期宜微热量,15~20分钟,用于肾功衰竭尿闭时可用温热量20~30分钟,每日1~2次。

恶性肿瘤的高热治疗用热量,每次40~60分钟,每周1次。

(六)操作

超短波的操作程序基本同短波电疗法,治疗剂量的大小可以通过电极的空气间隙距离或衬垫的厚度或仪器输出档做调节,但无论哪种剂量,仪器的调出必须处于谐振状态。

(七)注意事项

同短波电疗法

三、适应症与禁忌症

同短波电疗法

第四节微波电疗法

既应用波长1m~1mm,频率300~300000MHZ的高频正弦交流电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电疗法。

一、分米波疗法

既应用波长100~10cm,频率300~3000MHZ的微波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用仪器的波长为33cm频率915MHZ和波长69cm频率433.92MHZ两种,一般多连续输出,功率为200~250W。

用于肿瘤热疗的治疗仪输出功率为500~700W。

微波波段接近光波,除具有电磁波特性外,还具有光波的特性:

束状单向传播、可被媒质反射、折射、散射、吸收。

分米波的频率高,除热效应外,还有非热效应。

(一)治疗作用及机理

1.分米波电疗的特点

(1)反射、吸收、折射:

分米波辐射人体时,可发生皮表对微波的反射,组织对微波的吸收和各层组织介面上对微波的反射、折射。

(2)热作用:

①含水多的组织吸收分米波多,故肌肉组织产热多。

②“脂肪过热”现象不明显:

因含水多的脂肪组织吸收分米波少,脂肪与肌肉分界面上反射不多。

(3)作用深度:

分米波穿透组织深度为5~7cm。

2.治疗作用

(1)对血液循环:

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尤其肌肉组织,营养、代谢提高,促进水肿吸收、炎症产物、致痛物质等的排除。

(2)对神经肌肉

①小剂量增强,神经系统的具备性,中大剂量则加强抑制过程。

②降低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具有镇痛作用。

③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

(3)对脏器

①心脏:

小剂量可减慢心率,改善心肌血供,减轻心绞痛。

②肺脏:

中小剂量,可减慢呼吸,缓解支气管痉挛,增加肺道气量,利于炎症吸收。

③胃肠:

中小剂量,可缓慢胃肠痉挛,抑制胃酸分泌;大剂量,可能引起胃肠粘膜出血、坏死、溃疡穿孔。

④肝脏:

大剂量可引起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

⑤大剂量分米波作用于脑、心、肺等,可引起充血、水肿、变性、坏死。

(4)对内分泌

①肾上腺:

中小剂量兴奋肾上腺交感系统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使血中11-脱氢皮质酮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大剂量则抑制。

②中小剂量提高胸腺、甲状腺功能,表现为淋巴细胞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