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9615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案.docx

《初中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教案.docx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2011-03-14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案1

初中物理教案?

?

?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伏安法测电阻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实验。

因为,它既涉及学生对相关重要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又涉及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采用许多学校推荐学生使用的“VCM仿真实验”软件,它是为学生拓展课堂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而研发的。

用VCM仿真实验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课堂课外都可以随时地、反复地亲自动手做实验。

同时,作为对学生物理学习知识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它还是学生成绩考核的必出题之一。

因此,怎样让学生理解实验、学会实验、做好实验,真正掌握实验所包含的物理要领和实验技能,就成为许多教师探索的课题之一.

初中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

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

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

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

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

(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

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

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

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

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

1kW=103W1MW=106W

  练习:

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

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

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

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

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

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

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

(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

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

(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和可得

  指出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

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

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

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

(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

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

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

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

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2

  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一、滑动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

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

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师:

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师: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4)师:

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师:

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

(鼓励各种想法)

  (6)展示图片:

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现象共同点和原因.

  生:

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

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生:

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生:

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生:

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

  生: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

  

(1)布置小活动.

  

(2)师:

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

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

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

  生:

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

  生:

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

  生: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生:

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

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师:

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

  

(2)师:

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举例如下:

  实验操作(简单表述)滑动摩擦力大小

  1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2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3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

  4木块平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5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组讨论,包括器材和实验步骤,并且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考虑.

  生:

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

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

研究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

研究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

研究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4.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

  师:

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收集数据.

  5.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师:

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但我们不作深入研究,只作为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

  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

  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6.总结与评估

  师:

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

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吗?

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考.

  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演示实验:

筷子提米

  

(2)师:

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行举例.

  生:

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

  生:

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

  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视频:

磁悬浮列车.

  播放气垫船图片

  

(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

  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

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平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

  (4)总结:

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

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思考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小活动:

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对比发现,摩擦力变小了.

  生:

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益摩擦.

  生:

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来减小有害摩擦.

  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课后作业相应练习册;小论文:

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教学反馈

(1)学生对一些摩擦现象虽然较熟悉,但有时意识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学一开始意识不到摩擦的重要意义.

  

(2)科学探究中猜想阶段发现凭学生的感觉不合理的猜想还是较多的.

  (3)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匀速时读数容易把握不准.

  (4)对于摩擦的一些现象和运用学生兴趣很大.

  备注根据教学情况可把这些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接着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以及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办法.

  说明:

需要视频目录:

(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

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

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

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

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