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8682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docx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docx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

 世纪之交,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政治的高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党中央的决策变为甘肃人民的实际行动,实现西部大开发甘肃大发展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十五”甘肃开发规划由本规划及水利、公路、铁路、民航、电力、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科技、教育、人才等专项规划组成。

规划依据国家确定的西部开发重点领域并结合甘肃实际而制定。

近期开发目标和重大项目主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年度计划来实施。

  

  一、甘肃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甘肃与陕、宁、新、青、川和内蒙古接壤,光热、土地、生物、旅游、矿产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经过50多年建设,形成了有特色的工业体系,具有一定科技实力,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科研基地。

兰州是“一五”国家重点建设城市、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也是国家级西北商贸中心。

这种特殊区位,加上较好的工业、商贸、科技基础和资源条件,决定了甘肃在西北大开发中将发挥重要的依托作用和联结西北省区、促进东西部地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有史以来,甘肃一直是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连接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内地经济向少数民族地区辐射的主要过渡带。

加快甘肃的开发建设,将示范、带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甘肃地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和西北沙尘暴的重灾区,其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安全。

改善甘肃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甘肃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为黄河、长江下游竖起一道生态屏障。

  甘肃自然环境较差,贫困人口较多,发展难度大,从根本上改变其相对较落后的面貌,对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全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依靠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壮大城市经济,大力振兴科技教育,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原则

  

  1.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努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

  2.坚持扩大开放。

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加强东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参与甘肃开发,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

  3.坚持突出重点。

要以兰州为重点,以陇海、兰新线甘肃段为依托,大力发展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城市经济,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提高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形成大开发的支撑点和西陇海兰新甘肃段经济带,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

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防止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不断开创大开发新局面。

  5.坚持科教先行。

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

  6.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同时,高度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7.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大开发顺利进行。

  8.坚持自力更生。

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各方面的支持,又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艰苦创业精神,开拓进取,走出一条大开发的新路子。

  

  (三)目标

  

  初步设想,西部大开发战略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着力打好开发基础。

“十五”期间,甘肃大开发有明显进展。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

财政收入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基础设施条件有较大改善。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由2000年的1850万亩发展到2056万亩,总节水面积从990万亩发展到1465万亩。

5年新建和改造二级以上公路3000多公里,其中高速八级公路1000多公里,实现国道主干线在甘肃境内高等级化。

铁路、民航、电力、通信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城市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33.3万公顷,宜林荒山造林66.7万公顷,治理沙漠化面积61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9.04%提高到10.30%。

新增种草面积23.5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面积177万公顷。

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全省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9.6∶44.8∶35.6调整到15.4∶46.6∶38.0。

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10%。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30%以上。

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

全省十种有色金属的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占全国的1/5左右,比2000年增长61.8%;在市场占有率有较大提高的同时,深加工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780万吨,约占全国的1/10,比2000年增长66.4%。

以马铃薯、玉米、酿造葡萄、果蔬草等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体系初具规模。

建成若干个优质中药材集约化生产基地,生物药品工业增加值比2000年翻两番左右。

  ——科技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到2005年,全省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全国普遍采用的先进水平,30%以上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实现“普初”和达到省颁扫盲标准,74个县实现“双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7万人;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4万人),高等教育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0%。

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2万人,人才占从业人口的比重达到9%。

  ——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916.3元增加到6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28.7元增加到1830元。

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到2010年,全面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合理经济结构框架初步形成,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大幅提高,良性开发机制初步建立,为全面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开局。

  

  第二阶段,到2020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大见成效,特色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经济结构基本合理,特色经济初具规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

  

  第三阶段,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懈地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把甘肃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甘肃。

  

  三、开发重点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

  

  要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高效利用的原则,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抗旱与防汛结合,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供排水价格改革,按照流域水系和经济区域加强管理,强化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调度,实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

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以大型骨干工程为龙头,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坚持“三水”齐抓、大中小并举、突出节水的水利建设方针。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十五”期间,除疏勒河农业灌溉工程外,基本完成目前在建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九甸峡水利枢纽和引洮一期工程立项建设;抓紧“引大济西”、“引大济黑”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和重点调蓄水库的前期工作,创造条件,适时开工建设。

  

  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要进一步搞好梯田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基本完成15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完成19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和18座大中型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

加强对建成和在建水利工程的管理。

大力发展中小水电。

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抓好节水。

要把节水放在首要地位,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实用节水技术。

继续抓好节水灌溉示范县和节水增产重点县的建设。

完善和提高“121”雨水集流节灌工程。

尽快启动利用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的节水灌溉工程。

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节水型工业、服务业和节水器具,搞好污水处理和回用,努力建立节水型社会。

  

  到2005年,全省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7.5%,节水面积占灌溉面积的71.3%;集雨节灌面积由2000年的336万亩发展到586万亩;25度以下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基本解决剩余258万人的饮水困难和300个重点村镇的供水。

到2010年,全省灌溉面积达到2210万亩,总节水面积达到1963万亩,集雨节灌面积发展到836万亩,再解决415个重点村镇的供水。

  

  2.交通

  

  要以干线公路高等级化改造和干线铁路扩能提速为重点,加快公路、铁路、机场和油气管道建设,逐步形成以兰州为中心、以干线铁路公路为主骨架、布局合理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公路:

要突出高等级化和路网改造。

“十五”期间,围绕“四纵四横四条重要路段”主骨架公路,加快国道主干线公路以及省道和重点路段改造,建设以兰州为中心、外联周边省(区)、内通地县乡村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

重点建设兰州忠和至海石湾、刘寨柯至白银、山丹至猩猩峡、安西至敦煌、兰州至平凉、康家崖至临夏、天水经甘谷至定西、兰州至刘家峡、兰州至郎木寺、兰州至罐子沟等高等级公路。

  

  到2005年,实现国道主干线在甘肃境内的高等级化,兰州与地州市所在地用高等级公路连接,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汽车(或机动车)。

到201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万公里左右;国道主干线在甘肃境内路段和兰州至各地州市所在地基本实现高速化,兰州到西安、西宁、银川可当日往返,到省内大部分地州市所在地也可当日往返。

  

  铁路:

以扩能、提速和完善路网布局为目标,实现陇海、兰新线甘肃段的复线化和提速。

重点建设兰州河口南至武威南复线和武威南至嘉峪关、河口南至西宁(甘肃段)的电气化改造,争取新建兰州至广元、兰新线至敦煌、平凉至三原(甘肃段)等铁路。

  

  民航:

在完成中川、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基础上,扩建、改造嘉峪关、庆阳机场,新建夏河机场。

积极协调做好天水、鼎新、张掖等机场的军民共用工作。

争取建设兰州国际联运中心。

力争到2010年形成以中川机场为区域枢纽、省内支线机场布局合理、航线畅通的航空运输网络。

  

  管道:

配合中油集团公司建成兰州经成都至重庆成品油管道和西气东输新疆经甘肃至上海、青海涩北经西宁至兰州、陕北靖边至庆阳地区输气管道以及管线配套工程。

  

  水运:

结合旅游业发展,重点整治、开发黄河刘家峡至白银航运段。

  

  3.电力

  

  要优先发展水电,择优发展火电,加快电网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优化全省能源结构。

“十五”期间,开工建设小峡、乌金峡和柴家峡水电站、刘家峡排沙洞扩机、西固热电厂燃气改造、兰州燃气电厂、连城电厂二期、靖远电厂三期以及安西、玉门风力发电等工程;做好张掖黑河流域水电滚动开发和白龙江白水江水电开发;加快黑山峡(小观音)水电站、张掖电厂、永昌电厂扩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到2005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以上,其中水电345万千瓦、风力发电5万千瓦、天然气发电1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370亿千瓦时。

到2010年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以上,发电量达到470亿千瓦时。

“十五”期间,要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330千伏网架,新建或扩建330千伏变电所13座、变电容量174万千伏安。

到2002年,农村户通电率达到95%。

  

  4.通信信息

  

  要坚持通信信息业超前发展战略。

继续重点加快和完善公众网建设,发展各种接入网;逐步实现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三网”互联;建立省级信息交互网,建设省内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积极开发建设有线电视、广播数据传输网;尽早建成全省电子商务网络体系的基本框架;推动传统通信网向智能网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通讯事业,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提高电话和上网用户的普及率。

重点建设兰州第二通信枢纽、本地局用交换机扩容、骨干网光缆、移动数字网、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宽带视频网、宽带城域网、高速宽带公用信息网、兰州信息港等项目,适时引入第三代移动CDMA通讯。

到2005年,基本建成初具规模的信息化网络体系,电信光缆总长度达到5万公里,固定交换设备总容量达500万门,移动通信交换设备总容量达400万门,IP网络站点达到3万个,ISP/ICP达到30个;电话和上网用户的普及率分别达到22%和1.86%;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63%和92.14%;计算机装机总量达到30万台套,80%的计算机联网应用;农村通话的行政村达到100%。

  

  5.城市基础设施

  

  用5~10年时间,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基本建成全省县城及以上城市的道路改扩建、供水扩建、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沿江、沿河城市(含县城)的污水集中处理等工程,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

兰州等省辖市以及敦煌、张掖、酒泉、武威等市要抓好城市道路扩建、水源保护与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

兰州市要完成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兰州轻轨交通和环城高速通道工程。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1.生态保护与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以综合治理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和河西等重点地区的荒漠化防治为主要内容,遵循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科技先导、综合治理、建管并重、讲求实效的原则,搞好天然林保护、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植树种草、梯田建设、防沙治沙、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等工程,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和服务,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城镇。

  

  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地区。

要结合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三化”草场治理以及相配套的小型水利、农村能源等工程的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草,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在立地条件好的地区,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恢复和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内陆河流域。

要以治理重点风沙区为突破口,带、片、网兼顾,乔、灌、草结合,防、治、用并重,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严格控制开荒扩种。

结合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的实施,不断提高中、东祁连山地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保护和发展绿洲农业。

  

  加强生态保护。

在做好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

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

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黄河玛曲湿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进行抢救性保护。

对西成铅锌矿区、四大煤矿区、庆阳油田等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强制性保护。

  

  到2005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1万平方公里,25度以上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还草。

到2010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10.2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0.8%。

  

  2.污染治理

  

  要强化对“三废”污染治理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各类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切实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

加强黄河甘肃段、泾河、渭河等主要河流的污染防治。

在兰州、白银等大中城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重视农村环境保护。

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

重点建设兰州污染治理工程、西北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场等项目。

到2005年,各流域水质达到相应水域的国家功能标准,兰州、白银、金昌、张掖城区的二氧化硫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Ⅲ级标准。

到2010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总量控制目标,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3.国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要加强国土资源法规政策体系建设,把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采用价格等经济杠杆以及节水、节能等节约资源技术,搞好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耕地占用,注重土地整理与复垦,有计划地合理开垦荒地,改造中低产田,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加大对甘川陕交界区、祁连山等重点区域和主要成矿带、大型矿区外围和深部的勘查找矿、酒泉和庆阳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以及河西、陇东等区域地下水勘探的力度。

加强基础测绘。

建立健全全省环境、气象监测和地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

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到2005年,全省农业初步实现产品优质化、布局合理化、商品品牌化、经营一体化,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56.6:

27.4:

16.0调整到43.0:

36.7:

20.3。

到2010年,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林牧业基地。

  

  1.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

要重视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四大技术体系,大力推广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抓好旱作农业示范县建设。

加快种子、植保、沃土、优质、节水等技术体系的创新和提高,完善全省农业综合技术体系。

加强农业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和动植物保护等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广、普及农业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高度重视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和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全省择优择强培育建设10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推广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

开展农业标准化及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服务。

  

  2.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供给能力。

要把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稳定和保护基本农田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品质,保证全省粮食的有效供给、合理储备。

  

  3.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

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到2005年,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把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到3500万亩(加上复种共41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万吨左右;粮经饲种植结构由2000年68.9∶26.2∶4.9调整到66.6∶27.7∶5.7;农产品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30%,其中优质粮的种植面积达到35%左右。

在区域布局上,河西地区要充分发挥灌溉农业的优势,重点发展优质商品粮、酒用原料、优质蔬菜、优质牧草、对外制种及沙产业;中东部地区要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大力发展加工型马铃薯、花卉、蔬菜、优质林果;南部地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恢复植被,加快发展药材、油橄榄等特色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生产。

  

  4.大力发展草产业,积极发展畜牧业。

要充分发挥我省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特殊优势,把畜牧业发展成我省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通过草场改良、人工种草、优化畜群品种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和转变养殖方式,积极发展牧区畜牧业,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突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业,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

到2005年,全省草地保留面积达到3800万亩左右,年加工草产品30万吨;牛羊猪存栏达到2700万头(只)左右,肉类总产量达到78万吨,畜产品商品率达到68%以上。

同时,要继续抓好牧区示范工程建设,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草地资源。

下大力气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质量。

  

  5.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要选好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培育一批包括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在内的上规模、上档次、能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紧紧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促进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转化增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要立足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和规模生产,大力开发新产品,培育和发展优质名牌产品。

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提高我省农副产品的加工水平。

要推动乡镇企业积极兴办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为主的龙头企业,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同时,要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鼓励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巩固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建立起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支柱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多种经济成分互为补充,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产业群体和甘肃特色的经济结构,实现三次产业的全面升级。

  

  1.工业结构调整

  

  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通过调整、改造、改组和实施标志性工程,培育壮大有色冶金新材料、石油天然气与精细化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生物药品等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具有甘肃特色的工业经济结构。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在有色、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电子、信息、制药、轻纺、食品等重点领域和行业,要加快开发新产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大力调整产品结构。

要重点发展机电、镍铝稀土等出口产品,大力开发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精细化工和名优新特等出口产品,基本建成以优势资源为主的10个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2)抓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继续规范、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抓好50户大企业,改造培育50户中小企业成为"小巨人"。

在项目立项、风险投资、信贷扶持、推荐上市、资产重组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的龙头企业。

采取股份合作制、联合、兼并、出售、改组、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加快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转向"专、精、特、新"。

发展中小科技型企业,培育技术创新群体。

  

  (3)加快产业技术结构调整。

要实施一批重大改造项目,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有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