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37496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doc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doc

杭州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五常车辆段Ⅰ标段QC成果发布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

成果发布人:

范俊靓

2017年12月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

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五常车辆段Ⅰ标段QC小组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地理位置

杭州地铁5号线工程五常车辆段设于余杭区五常街道范围,段址西侧为规划荆长大道,南侧为在建海曙路,东侧为绕城高速,北侧为规划道路及余杭塘河。

本工程为杭州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五常车辆段Ⅰ标段,位于车辆段的西侧。

图1五常车辆段Ⅰ标地理位置图

2、工程规模

五常车辆段Ⅰ标段工程位于五常车辆段红线用地范围上盖开发区域内,占地面积约11.5公顷,建筑面积约3.85万平方米(不含上盖平台面积),上盖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两/三层平台)。

本工程结构类型主要为框架结构,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基础(直径800和1000mm),房建分界为轴号J-1、J-2,L-1处变形缝以西区域,站场土石方及地基加固分界为站场基线JDK0+397.352以西区域,主要包括轨道路基及道路工程、室外建筑环境及房屋建筑工程。

图2施工总平面图

3、桩基工程情况

本工程设计有Φ800和Φ1000两种直径的钻孔灌注桩,根据所受荷载不同划分三种类型,分别为ZH80A(Φ800,有效桩长41m)、ZH80B(Φ800,有效桩长50m)及ZH100(Φ1000,有效桩长50m)。

二、小组概况

本QC小组成立于2017年7月,小组成员13人,活动时间2017年7月25日~2017年12月20日。

小组名称

杭州地铁5号线五常车辆段Ⅰ标段QC小组

课题类型

现场型

课题名称

提高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

课题注册号

HR2017-09

活动时间

2017.7.25~2017.12.20

小组成员

13人

活动次数

21次

小组成员

成员

姓名

性别

职务

组内分工

接受QC培训时间

组长

陈光

项目经理

全面负责

36h

副组长

闻剑

项目总工

技术负责

36h

组员

邓晓虎

项目副经理

实施负责

36h

组员

奚根良

测量负责

数据分析

36h

组员

吴碧波

施工负责

方案实施

36h

组员

董兆基

安全负责

方案实施

36h

组员

王存世

质量负责

方案实施

36h

组员

范俊靓

技术员

方案实施

36h

组员

王康

质量员

方案实施

36h

组员

顾乾树

施工员

方案实施

36h

组员

张钱

资料负责

数据统计

36h

组员

管智福

班组长

方案实施

36h

组员

郑鑫鑫

班组长

方案实施

36h

三、选题理由

(1)工程体量大,钻孔灌注桩数量多,共计3227根桩。

争创“钱江杯”,要求钻孔灌注桩Ⅰ类桩达95%以上。

(2)检测已完成的440根桩,Ⅰ类桩406根,Ⅱ类桩34根,Ⅰ类桩率为92.3%。

图3灌注桩现状对比柱状图

制图人:

闻剑制表时间:

2017年7月25日

选择课题:

提高灌注桩Ⅰ类桩率。

四、现状调查

QC小组成立之后,项目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小组成员对已施工完成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整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将出现的影响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的问题进行了统计,本次共检测了最新开始的三个区块440根桩,检测结果显示Ⅰ类桩406根,Ⅱ类桩34根,Ⅰ类桩率92.3%。

对于各类质量缺陷统计如下:

表1钻孔灌注桩Ⅱ类桩缺陷调查统计表

序号

二类桩成因

频数(根)

频率(%)

累计频率(%)

1

缩径

15

44.1%

44.1%

2

夹泥

12

35.3%

79.4%

3

离析

3

8.8%

88.2%

4

裂纹

3

8.8%

97%

5

沉渣偏大

1

3.0%

100%

6

合计

34

100%

制表人:

闻剑制表时间:

2017年7月25日

图4Ⅱ类桩缺陷饼分图

制图人:

闻剑制表时间:

2017年7月25日

调查结果:

从调查统计表和饼分图可以明显得看出,二类桩的主要成因是“缩径”、“夹泥”,其累计频率已达到79.4%,是影响钻孔桩不能达到Ⅰ类桩的主要问题,是QC小组需主要解决的问题。

小组经过多次讨论认为,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成熟,出现“缩径”、“夹泥”、等缺陷问题而被判定为Ⅱ类桩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中对人员、机械的控制不到位,而非专业技术问题,因此存在将主要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但考虑到施工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小组认为可以解决主要问题的70%,那么通过计算得知,钻孔灌注桩被判定为Ⅱ类桩的主要缺陷率可以降低到:

(38-27×70%)÷440=0.043×100%=4.3%,则钻孔桩Ⅰ类桩率可以达到95.7%。

五、设定目标

根据现状调查和目标设定依据分析,我们小组成员进行分析、讨论,综合考虑,最终确定了本次QC小组活动的目标:

钻孔灌注桩Ⅰ类桩率≥95.7%。

图5目标柱状图

制图人:

闻剑日期:

2016年7月26日

六、原因分析

为找出钻孔灌注桩出现“缩径”、“夹泥”等Ⅱ类桩缺陷的原因,项目部QC小组于2017年7月28日在项目部会议室召开原因分析会,并邀请业主、监理单位、勘察院、设计院及现场施工班组负责人参加,通过从人员、设备、材料、环境及工艺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6原因分析关联图

制图人:

闻剑制图时间:

2016年7月28日

七、要因确认

确认一

技术交底不到位

确认方法

调查分析

确认依据

施工人员全部进行技术交底,且交底内容完备

标准确认

2017年8月2日,小组成员范俊靓根据项目部安全科登记到场人员,对钻孔灌注桩技术交底进行查看,所有钻孔灌注桩施工人员已全部进行技术交底,对各道工序注意事项交底到位。

影响程度

对比现场施工人员操作与技术交底内容,施工人员完全按照技术交底的步骤及要点进行施工,因此对灌注桩的缺陷没有影响。

确认人

范俊靓

确认时间

2017.8.2

结论

非要因

确认二

未制定培训计划

确认方法

调查分析

确认依据

有完备的培训计划,且施工人员均进行相关培训

标准确认

制定工人的进场教育和特殊作业人员的培训计划。

查看相关作业人员的进场教育及培训资料,所有人员均进行教育培训,且通过考核。

施工人员均持证上岗。

影响程度

由于施工人员均进行相关教育,且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要求,操作熟练,因此对灌注桩的缺陷没有影响。

确认人

吴碧波

确认时间

2017.8.5

结论

非要因

确认三

钻机类型不合适

确认方法

现场测量

确认依据

该类型钻机适用于本工程施工

标准确认

2017年8月5日,小组成员邓晓虎召集主要管理人员及班组长进行施工探讨,根据小组成员及班组长查阅相关资料,该类型钻机施工工艺成熟,普遍适用于本地区及本工程地质,满足本工程施工要求。

本工程直径800mm的桩所用钻头直径为760mm,直径1000mm的桩所用钻头直径为960mm。

根据现场反馈,相对应直径的钢筋笼均能顺利下放,同时通过统计混凝土充盈系数,发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判断钻头直径满足本工程成桩要求。

影响程度

所选钻机的适用性在本工程及其他本地其他工程都得到了验证,施工工艺也比较成熟,因此对灌注桩施工没有产生影响。

确认人

邓晓虎

确认时间

2017.8.5

结论

非要因

确认四

泥浆比重调整不及时

确认方法

现场试验

确认依据

泥浆比重1.1~1.2之间,含砂率<8%

标准确认

根据施工工艺,本工程所用钻机采用原状土自然造浆。

2017年8月1日,小组成员王康对现场制备泥浆进行现场验证,经抽取多个泥浆池泥浆比重为1.12~1.15,含砂率5%~6%,满足施工方案及规范要求。

泥浆比重及含砂率测试

影响程度

泥浆比重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比重进行调整,现场测试也没有对施工造成影响,因此对灌注桩缺陷没有影响。

确认人

顾乾树

确认时间

2017.8.1

结论

非要因

确认五

供货商运输时间长

确认方法

调查分析

确认依据

混凝土罐车到场间隔时间不超过30min

标准确认

本工程桩基混凝土主要由杭州力澳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供应,该厂家日均商品砼生产能力3500m3,运距12km,运送时间约30~35分钟。

2017年8月10日,由小组成员中的钻孔灌注桩班组长郑鑫鑫对混凝土供应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正常情况下混凝土供应十分及时,灌注作业均能连续,偶有特殊情况混凝土罐车到场间隔15~20min,能较好的满足本工程灌注需求。

影响程度

混凝土供货间隔时间在控制范围内,混凝土质量也达到要求,没有对施工造成影响。

确认人

郑鑫鑫

确认时间

2017.8.10

结论

非要因

确认六

交接班执行有误

确认方法

调查分析

确认依据

交接班制度实施良好,作业连续

标准确认

2017年8月5日,由小组成员中的钻孔灌注桩班组长管智福对施工人员交接班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发现所有桩基施工人员在钻机机长的安排下均能很好地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成桩的连续性作业,特别是清孔完成后的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

影响程度

施工人员的交接班时间连续,施工没有出现间断,成桩过程比较顺利,没有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确认人

管智福

确认时间

2017.8.5

结论

非要因

确认七

护筒回填夯实次数不够

确认方法

现场试验

确认依据

护筒周边回填不密实

标准确认

2017年8月5日,小组成员邓晓虎对现场护筒回填密实情况进行现场验证,发现护筒周边粘土回填时均采用挖机进行简单压实,夯实次数不足导致护筒周边回填不密实。

影响程度

钻井过程中,由于钻机的抖动及钻杆的晃动,护筒很容易发生偏斜及下沉,严重的甚至存在护筒跟着晃动现象,导致钻杆经常碰撞护筒加剧对上部淤泥质土层的冲击,加大塌孔概率导致缩径。

确认人

邓晓虎

确认时间

2017.8.5

结论

要因

确认八

沉渣厚度大

确认方法

现场测量

确认依据

沉渣厚度≤5cm

标准确认

2017年8月5日,小组成员顾乾树对清孔时间及沉渣厚度进行现场验证。

发现清渣工作均能在一清、二清的常规时间内完成,桩底沉渣厚度满足≤5cm要求。

沉渣厚度测试满足≤5cm

影响程度

因为沉渣的厚度较小,清渣的时间较短,对地层塌孔没有造成实质的影响。

确认人

顾乾树

确认时间

2017.8.5

结论

非要因

确认九

护筒高度不够

确认方法

现场测量

确认依据

护筒高度满足埋入稳定土层的要求

标准确认

本工程上部淤泥质土层较厚,平均厚度2.5~3m,护筒高度不足以埋入下部粘性土层中。

影响程度

2017年8月5日,小组成员奚根良调查发现,由于护筒高度不够,成桩过程中钻头的反复振动,上部淤泥质土层极易引起塌孔导致缩径,护筒也时常发生偏斜。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由于到了上部混凝土翻浆压力降低,塌孔现象也极易造成桩头夹泥。

确认人

奚根良

确认时间

2017.8.5

结论

要因

确认十

大型机械来回走动

确认方法

现场测量

确认依据

成桩过程中无大型机械来回走动

标准确认

2017年8月5日,由小组成员中的钻孔灌注桩班组长管智福对成桩过程中大型机械影响情况进行验证。

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需使用的大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