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6741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docx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docx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土地利用实施规划

 

什邡市人民政府编制

目录

序言2

第一部分2

第一章灾区土地利用概况2

一、灾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2

二、地震灾害影响6

第二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10

一、规划目标10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11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12

第三章重建用地规模与安排14

一、过渡性安置用地14

二、永久性用地15

第四章各类重建用地的总体布局17

一、城镇用地17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18

三、工矿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19

第五章土地整理复垦计划21

一、土地整理复垦总体要求21

二、土地整理复垦总体安排21

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2

第六章规划保障政策措施23

一、灾后土地政策23

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用地指标,加快灾后重建23

三、简化审批程序,引导资金使用,加大对重建和生产的支持24

第二部分25

《什邡市灾后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说明25

一、灾后重建用地的需求测算25

二、什邡市灾后重建用地布局说明26

三、关于土地整理复垦安排29

序言

为了保障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序的展开,保障灾区重建的各项用地需求,统筹灾区各类各业用地的安排,尽快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灾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制定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部分

第一章灾区土地利用概况

一、灾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一)、灾区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什邡市全市地质背景十分复杂和独特,以结晶基底为主体,其前沿由于推覆冲断带的发育,古生代地层多被断失,中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好。

什邡市位于四川心腹地带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境域跨东西宽9.5—22公里,南北长65.5公里,两端大,中腰小,狭长呈玉如意状。

全市幅员面积862.017平方公里,其中平坝356平方公里,浅丘11平方公里,山区496平方公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依次为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坝。

坝丘区海拔500—750米,山区海拔750—4989米,市域海拔极差达4489米。

2、气候条件

什邡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属亚热带温热季风气候区,气温自东南向西北随地势升高而逐渐降低。

区内多年极端最高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5.3℃。

年降水量520—1220mm,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具有冬春两季雨量少、夏秋两季暴雨频繁的降雨特征。

总的来看,平坝与山区气候特征差异较大。

坝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四季分明。

山区冬长、夏短、雨水多,湿度大,盛夏多暴雨、山洪,无霜期短,降雪多,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3、水资源

什邡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水力资源丰富。

什邡市的水源主要由石亭江来水、湔江、鸭子河过境水,都江堰的人民渠、红岩渠引水,以及辖区内的地下水组成。

什邡市拥有较为丰富的水利资源:

(1)地表水资源丰富。

多年来,平均每年自产地表水量7.5亿立方米,过境水量每年达7.48亿立方米,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为每年21.20亿立方米。

(2)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

天然资源为每年4.53亿立方米,开采资源为每年2.74亿立方米,平原区储存资源为每年4.24亿立方米,石亭江、鸭子河、小石河等傍河地段开采激发补给量为每年0.61亿立方米。

(3)地下水现开采量为9354.67万立方米。

开采潜力指数为2.93>1.2,尚具开发潜力。

4、土地资源

依据什邡市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表,全市总面积86201.6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73022.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71%;建设用地面积7411.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0%,未利用地面积5767.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

土地利用现状表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

独立工矿

交通

面积(公顷)

23746.07

447.09

40070.32

1051.83

1124.57

4597.85

848.1

407.81

占总面积比

27.5%

0.5%

46.5%

1.2%

1.3%

5.3%

1.0%

0.5%

5、矿产、能源资源

什邡市辖区内属于杨子成矿区、川中成矿区及龙门山、大巴山成矿亚区,属成矿条件较好的区段,资源储量较为丰富,是川西平原矿产品供给基地和潜在优势区之一。

现已探明的矿产种类12种,矿床24个。

区内矿产主要有:

(1)能源型矿产:

煤、天然气、煤层气、石油、油页岩、泥炭、地热等7种:

(2)黑色金属矿:

磁铁矿、菱铁矿等2种;(3)有色金属矿产:

铜、铅、锌、铝土矿等4种;(4)非金属矿产:

磷、蛇纹岩等;(5)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

石棉、石灰岩、粘土、石英岩、花岗岩、砂岩、白云岩、砖瓦用页岩、砂砾石等:

(6)水资源:

饮用矿皋冰二地下水等。

全市水能蕴藏量58.19万千瓦(包括岷江正流21.4万千瓦),可开发量22.?

7万千瓦,是成都市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6、森林资源

什邡市林地面积占全部幅员面积的45.5%,森林覆盖率为47.4%,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是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保护区。

林木树种资源达76科388种,其中乔木187种,灌木120种,藤本61种,竹类20种,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有价值的树种资源有银杏、黄柏、杜仲、厚朴、野生猕猴桃等14种。

7、动、植物资源

什邡地形复杂,相对高差达4000米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

据生物研究部门考察,四川有植物上万种,其中木本植物三千余种,什邡约占百分之四十以上。

分布在境内的植物,主要为东亚成份和东南亚成份,也兼有太平洋和地中海成份。

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多种植物各成群落,形成明显的自然分布带,即:

平坝竹林及路、渠植树、低山灌杂木分布带、次生落叶阔叶林、杉木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高山荒漠。

境内有木本植物103科800余种,花卉植物45科110余种、竹类5种,孑遗和珍稀植物有:

珙桐、银杏、铁杉、红豆杉、云杉、杜鹃、茶花等。

什邡市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四川和全国居重要地位,属卧龙保护区范围,林区内野生动物多达300余种,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动物60余种,珍稀动物还有:

牛羚、苏门羚(野驴)、鹿、麝、金钱豹、大蟒蛇、细甲鲤鱼、绶带、桐花凤等。

8、旅游资源

什邡市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类型多样、自然人文景观内涵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素有“川西明珠”的美誉,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重点旅游开发区。

额已批准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蓥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部分)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什邡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座(蓥华);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龙居寺、慧剑寺)、德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罗汉寺、什邡烈士陵园、战国船棺墓葬群、大碑汉墓群、大王庙、红白烈士陵园)、什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李冰陵)。

省级森林公园2处(通溪河森林公园、天鹅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其它人文景点和自然景点80处,工农产业旅游资源12处。

其中自然景点主要包括蓥华顶、金莲池、麻柳坪、峡马口、通溪河森林公园、石门洞景区、冰川漂砾地质遗迹、飞来峰溶洞群等。

人文景点有“西川佛都”罗汉寺及蓥华寺、佛光寺、钟鼎寺等多处佛教寺庙,蜀王消夏行宫龙居寺、李冰陵园及升仙台、古瀑口等历史名胜古迹。

9、自然灾害

什邡市横跨川西平原和龙门山区,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各特殊的山地气候,什邡市地质环境较为脆弱。

属四川省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等。

主要分布在红白、蓥华、八角、洛水、湔氐5镇。

2008年5月12号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什邡市灾情极为严重,为地震重灾区。

(二)、灾区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状况分析

2007年,全市辖1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24个村,45个居民委员会,1908个村民小组。

人口密度498人/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43.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8万人,占总人口的21.08%。

2、经济状况分析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27.3亿元,人均3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2.1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9亿元,增长11.0%;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8%、67.0%、20.2%,三次产业拉动经济分别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1、10.07、3.02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2.5:

64.0:

23.5调整为2007年的12.0:

64.5;23.5,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一产业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亿元,财政总收入28.7亿元,农村居民纯收入5062元。

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表

乡镇

GDP(万元)

人均GDP(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财政总收入(万元)

农村居民纯收入(元)

元石镇

113327

59711.84

5832

3160

--

5206

皂角街办

33568

22094.58

3190

5450

--

5239

洄澜镇

38697

15621.78

3710

7263

--

5081

师古镇

145975

30122.07

7523

21720

--

5159

洛水镇

95576

22140.55

6050

20737

--

5033

禾丰镇

31936

11905.30

6270

7473

--

5098

双盛镇

51524

20476.97

6011

6192

--

4985

马祖镇

49939

17535.29

3830

7208

--

5090

隐峰镇

30150

11679.97

1590

5916

--

5004

马井镇

27280

8803.44

5310

5523

--

5023

蓥华镇

90265

42387.97

3010

5230

--

5269

南泉镇

36605

9590.92

5173

6220

--

4940

湔氐镇

41721

12247.72

5148

11040

--

5244

红白镇

16688

15434.98

5500

5242

--

5269

八角镇

19284

17080.33

3881

690

--

5155

方亭镇

450227

164713.19

167440

210779

--

合计

1272761

29544.13

239468

329843

287090

5062

二、地震灾害影响

汶川大地震造成什邡市超过500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9亿元,其中房屋受灾损失达461亿元,居民财产损失达48亿元,固定资产(不含房屋)损失达61亿元,存货(工业、商业)损失达52.6亿元,基础设施损失达155.2亿元(交通47亿元,市政道路、公交、园林等26.4亿元,水利、电力设施15亿元,光纤通信设施6.8亿元,铁路50亿元,其他公共设施10亿元),旅游设施损失达25亿元,农业经济损失达45.2亿元,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达4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导致41.2万人受灾,7万多人无家可归,31万间房屋倒塌,61万间房屋损毁;同时造成48所中小学垮塌。

另外此次地震几乎给山区以毁灭性的打击,造成山区企业全部停产,6个大中型企业受到毁灭性破坏;同时旅游业也受到严重的破坏,致使60多家宾馆、800多家农家乐、6个旅游景区损毁;同时山区的基础设施破坏也较为严重。

灾后由于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也较为严重,如泥石流、崩塌、滑坡、堰塞湖等带来的危害也严重的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共造成全市1043425间房屋受灾,共计面积为1543.43万平方米,受影响人口达4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42亿元。

全市受灾人口为41.2万人,在恢复期上级主管部门给我市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共2104公顷。

三、灾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一)、灾毁土地的数量、分布及损毁情况

1、农用地损毁情况

地震前,什邡市全市耕地为23746公顷。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农用地受损相当严重,受灾总面积超过50000公顷。

其中全市受灾耕地总面积为98313亩,折合为6554.2公顷,其中可恢复耕地面积94533.5亩,折合为6302.23公顷,灭失耕地面积为3779.5亩,折合为251.97公顷。

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农用地损毁情况表

单位:

总人口

原耕地保有量

耕地灾损情况

救灾用地面积

乡镇所在地貌类型

损毁面积

可整理复垦恢复面积

灭失面积

方亭镇

27334

 

 

 

 

450

平原

元石镇 

18979

14695.4

300.0

300

 

405

平原

回澜镇

24771

26073.8

520.0

520

 

525

平原

皂角街道办

15193

10927.6

220.0

220

4.8 

310

平原

禾丰镇

26825

27585.9

550.0

550

 

570

平原

双盛镇

25162

23632

4277.0

4277

 

550

平原

马祖镇

28479

21095.6

5300.0

5300

 

600

平原

隐峰镇

25813

34646.2

5563.5

5563.5

 

550

平原

马井镇

30988

36248.1

5661.1

5661.1

 

660

平原

南泉镇

38166

32991.7

8250.0

8250

 

810

平原

师古镇

48461

40848.8

10200.4

10195.2

5.2

1020

平原、浅丘

湔氐镇

34064

29476.7

20650.0

20567.3

82.7

720

平原、浅丘、山区

洛水镇

43168

27847.5

6700.0

6597.1

102.9

915

平原、山区

蓥华镇

21295

13513.9

13514.0

11628.4

1885.6

450

山区

红白镇

10812

5548.4

5548.0

3980.3

1567.7

225

山区

八角镇

11290

11059.2

11059.0

10928.3

130.7

240

山区

全市

430800

356191

98313.0

94533.5

3779.5

9000

 

2、建设用地损毁情况

5月12号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什邡全市域受灾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1255亩(约3417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损毁为1010亩(约67.33公顷),建制镇损毁为8473亩(约564.85公顷),农村居民点损毁为34484亩(约2299公顷),独立工矿损毁为3739亩(约249.26公颂),其它建设用地为3549亩(约236.6公顷)。

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建设用地损毁情况表

单位:

镇名

城市

建设制

农村居民点

独立工矿

其它建设用地

方亭

95

元石

720

472

80

80

回澜

80

782

180

皂角

210

492

350

禾丰

2

1755

2

双盛

18

1713

61

16

马祖

27

2270

86

48

马井

55

1803

22

1

隐峰

16

1896

3

南泉

28

3083

92

4

师古

224

4909

126

洛水

4980

5170

501

300

湔氐

168

4861

43

950

蓥华

1665

2474

473

970

八角

500

1992

600

100

红白

789

707

1120

1080

其它

11

合计

1010

8473

34484

3739

3549

总合计

51255

(二)、灾区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1、灾区土地利用现状

据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资料,什邡市土地总面积为86201.6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73022.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71%;建设用地总面积7706.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4%;未利用土地5767.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9%。

全市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3746.0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7.55%,其中基本农田面积20153公顷。

2、面临的形势

(1)、耕地保有量的目标难以完成

汶川大地震后,什邡市域大量耕地被破坏,破坏总量达8554.2公顷,耕地灭失251.97公顷,因此耕地保有量目标很难继续实行。

(2)、基本农田损毁严重,急需核减调查

什邡市大量被破坏的耕地中,基本农田所占比例高达88.7%,因此灾区急需对全市域的基本农田重新调查核减。

(3)、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灾区实际工作需要

传统土地规划是建立在五级垂直体系之上,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指标层层分摊办法,既没有考虑区域特点,没有考虑耕地质量好坏,坡度大小,机械地强调现有基本农田保护率,这样就造成了山区、平原一刀切,忽视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规划编制原则。

特别又像本次大灾,必须摆脱传统的管理方式。

如果机械的按照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的管理方式,对于灾区重建将会形成一个桎梏。

所以对于象什邡市这样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有较大的增加,用地供需之间及各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本次规划将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4)、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城乡土地利用结构是由城乡用地的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组成。

数量结构主要是指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比例关系,是从定量角度研究城乡用地发展问题的主要工具。

空间结构是指城乡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从定位角度研究城乡用地发展的主要工具。

因此也可以说城乡用地结构是一个区域内产业圈层结构和功能分区在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反映。

灾区过去多年形成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灾后灾区区域经济的重构首先会反映到土地利用上来,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引起土地生态环境走向恶化,须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

(5)、机遇与挑战并存

综上,什邡市土地利用与管理在灾后面临的基本形势是:

机遇与挑战并存,任务更加艰巨。

必须抓住机遇,全面落实土地治本之策,强化土地集中统一管理,改革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土地法制建设,从根本上尽快扭转人多地少、耕地减少的严重失衡趋势,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高效、合理、持续利用。

第二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目标

(一)、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1、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性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城镇向中心城区集中,集约发展;工业集中布局,规模发展;商贸向物流中心集中,多元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的综合效益。

2、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为总体目标。

以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通过内涵挖掘与外延扩大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取得较大成效;实施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根据上级国土管理部门下达给我市灾后重建城镇、农村住宅、基础设施及独立工矿新增建用地指标共2104公顷,进行布局。

2、灾毁土地整理复垦目标

汶川大地震致使什邡市受灾耕地面积98313亩(约6554.2公顷),其中可整理复垦的耕地面积94533.5亩(约6302.23公顷)。

同时造成建设用地损毁51255亩(约3417公顷),其中在近三年内可复垦建设用地18773.2亩(约1251.5公顷)。

3、用地效益和集约利用目标

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规划期末土地效益和土地集约利用目标如下:

●土地利用率达到93%以上;

●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提高2倍以上;

●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每公顷大于1200万元;

●居住用地容积率大于2.0,绿化覆盖率超过40%;

●商业用地符合最高最佳使用原则。

4、生态目标

2008——2010年,生态退耕1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5%。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一)、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的范围为什邡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862.017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三年(2008年--2010年),展望到2015年。

规划期内以保障恢复重建为主,做好恢复群众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用地安排,统筹安排过渡性安置用地;同时搞好受灾耕地、废弃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临时用地的整理复垦。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灾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在各业和时空上所做出的一种长期性、战略性的计划和安排,它不仅受土地的自然条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如何结合这些因素对建设用地在时空上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始终是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

这不仅直接关系到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灾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预测过程必须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全面统筹,科学规划,把保障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用地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严格保护耕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同时亦必须要以科学评估为基础,采取专家指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吸收各方面特别是灾区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远期与近期相结合,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统筹时序;要加强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注重衔接。

另外就是将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灾后恢复重建为机遇,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加强灾毁土地复垦,为灾区建设美好新家园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促进灾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同时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立足灾区土地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基本需求,在坚持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预测建设用地的需求,确保建设用地能够满足灾区近期恢复重建和远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很好地协调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用地三者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同时,根据各产业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理性确定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布局。

(二)规划原则

1、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原则

预测过程中,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均来自地方相关部门并得到认可。

并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