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5635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docx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docx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

心理学

一、填空题或选择题

1.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2.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

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5.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内省法,意识元素、意识经验;

机能主义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心理机能。

行为主义美华生,后期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完型”。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

(分辨学派与代表人物)

6.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

以人为本,反对行为主义。

7.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8.《教育心理学》1903年的桑代克是奠基人

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1963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口头、书面);4.个案法。

10.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

11.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有声的言教,无声的身教)。

1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赏识教育)。

13.效能感指认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否成功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14.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内部因素包括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15.教学反思有三种:

对活动的反思、活动中反思、活动反思。

16.教学反思的成分:

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17.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

1.能动性2.普遍性3.有效性。

18.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19.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

含的三个过程:

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评价。

20.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1.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22.动机有三种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23.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4.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25.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

(1)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6.学习动机理论有:

强化动机理论(由行为主义学派提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给出案例判断理论依据)

27.学习迁移的分类(例子判断题):

正迁移和负迁移、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28.经验整合说:

经验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

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29.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30.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思维过程就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31.记忆的类型:

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运动记忆。

32.瞬时记忆:

存储时间大约为0.25—2秒。

短时记忆:

保持的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组块化编码)。

长时记忆:

保持的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

3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遗忘曲线)。

34.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

1衰退说、2干扰说、3同化说、4动机说。

(案例分辨选择理论)

35.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6.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37.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包括两个基本成分: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38.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39.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0.问题的成分:

给定、目标、障碍。

41.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包括5个步骤:

①失调②诊断③假设④推断⑤验证。

42.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43.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4.发散性思维有三种基本特征:

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45.自我意识的结构:

从形式上看分为:

自我认识(认知)、自我体验(情感)和自我调控(意志)。

从内容上可分为: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从自我观念可分为:

现实自我、投射自我(个体想像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和理想自我。

46.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

47.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48.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49.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50.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遵从(从众和服众)、认同、内化。

(区别选择)

51.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巩固与稳定阶段

52.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

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3.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特征:

1对与异性交往的渴望2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3性心理的差异。

54.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应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简答题

1.教师的多重角色: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2.教学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

3.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

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

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4.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5.师爱的心理功能:

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

6.师爱的表现形式:

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7.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8.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时的作用。

9.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元认知即对认知活动的认知。

10.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1.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3科学地进行比较。

12.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13.合理复习,防止遗忘(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3复习次数要适宜。

14.认知策略:

1.注意策略2.编码与组织策略3.精细加工策略4.复述策略5.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

15.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16.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又称“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四个阶段为:

①准备期②孕育期③明朗期④验证期。

17.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18.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①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②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③自我概念的变化。

19.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

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学生干部作用。

20.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较为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21.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①避免争论②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④学会批评。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23.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

1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3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简答题或论述题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2.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看书)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

(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方法、态度等)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

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5.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联系实际或结合具体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

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6.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

①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②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是否悦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

(3)努力完善自我:

①确立正确理想自我②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教育学

填空题或选择题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

4.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

美国形成了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概念。

服务对象变化为:

大众化、普及化

5.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7.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斯特鲁米林为30%、舒尔茨是33%、丹尼森为35%。

8.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技发展。

9.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10.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

1.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2.通过科研发展科学3.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三大职能。

11.大学职能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或西周时期,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

12.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首先确立了发展科学的功能,美国《莫里尔法案》以及“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13.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14.教育方针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基本构成: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内容)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16.教育目的的性质:

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主观)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现实)。

(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7.《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8.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高校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专门化领域中落实为专业培养目标。

1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2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方向和动力)、智(核心)、体(基础)、美、(劳)。

22.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属于通才教育。

23.20世纪通才教育回归:

巴格莱,要素主义;赫钦斯,永恒主义;马利丹,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人类文化的“永恒不变”,倡导“人的理性”原则。

24.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特征:

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的特征:

首先,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25.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

美国马丁·特罗提出毛入学率小于15%英才教育,大于15%同时小于50%大众教育,大于50%普及高等教育。

26.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

孔子“有教无类”、柏拉图“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

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

27.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1、高等教育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A、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B、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C、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28.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

29.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30.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31.高等学校的学制四种基本类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美)

31.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层次:

初等学院和短期大学(我国是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32.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学位制度就是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33.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设立哲学博士学位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确立。

33.我国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34.各国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

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亚洲地区(日本例外)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私立名牌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

我国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35.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

36.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37.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995“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38.高校的管理模式:

1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39.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

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

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40.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

41.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1学术的因素2体制的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42.高校教师的任务:

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43.高校教师的结构:

职务结构“倒金字塔形”(多高级职称)--研究型大学;“卵形”(多中级职称)--(综合性大学);“金字塔形”(多中级和初级)--(专科)。

44.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

45.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教学过程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

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道德义务。

46.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47.专业设置的基础是学科。

48.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其中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49.大学生学习特点:

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增强。

50.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师和其他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51.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52.课程分类:

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分为经验课程和学科课程

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分为学科并列课程(以一门门学科为中心)和核心课程(综合经验为中心内容,辅之以边缘学科知识)

3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5根据课程时数看,分为大、中、校、微型课程;

6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53.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组成:

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教学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