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4015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docx

《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docx

21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第六章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及第四节城市用地

第三节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口

一、城市性质与类型

(一)城市性质的含义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职能。

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的个性,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的特点。

确定城市性质,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由主要部门职能所体现。

(二)城市分类

各国无统一方法,我国按职能分类如下:

1.工业城市;

2.交通港口城市;

3.综合中心城市;

4.县城;

5.特殊职能城市。

(三)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以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示城市的大小,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明显增长,原有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已经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等新形势要求。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如表6-1所示: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表6-1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以城区常住类型为统计口径)

Ⅱ型小城市

20万以下的城市

小城市

I型小城市

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

中等城市

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

Ⅱ型大城市

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

大城市

I型大城市

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

特大城市

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

超大城市

1000万以上的城市

注:

1.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

2.常住人口包括:

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

3.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二、城市人口

(一)城市人口含义

1.法定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户籍改革后,尚无明确界定)。

2.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或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设建制镇。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

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不足2000人的,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

(二)城市人口构成

1.年龄构成[分托儿(0-3岁)、幼儿(4-6岁)、小学(7—11岁)、中学(12—16岁)、成年(17-60岁)、老年(61岁以上)六个组]

2.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

3.家庭构成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

4.劳动构成在城市总人口中,分为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劳动人口中又分为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

5.职业构成按行业性质分为12类,按产业类型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四)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表现

1.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数*1000(‰)

2.机械增长。

机械增长=(本年迁入人口-本年迁出人口)/年平均人数*1000(‰)

1.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人口平均增长率=

-1=人口平均发展速度-1

(五)城市人口规模

估算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

1.劳动平衡法

2.职工带眷系数法

3.综合平衡法。

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市无固定户口的人口,其中又分常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两类。

例:

1.2014年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划分为五类七档,特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常住人口总数()万人以上的城市。

A100

B200

C300

D500

答案:

D

2.下列哪一项不是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表现?

()

A自然增长率

B机械增长率

C人口平均增长率

D人口死亡率

答案:

D

第四节.城市用地

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人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

城市的一切建设工程,都必然要落实到土地上,而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规划,确定城市用地的规模与范围,以及用地的功能组合与合理利用等。

城市用地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行政区划、用途区划和地权区划。

一、用地分类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1.城乡用地分类

城乡用地共分为2大类、9中类、14小类。

2大类的名称、代码和用地内容如表6-2的规定。

2.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2小类。

8大类的名称、代码和用地内容如表6一3所列。

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一)一般规定

1.用地面积应按平面投影计算。

每块用地只可计算一次,不得重复。

2.城市(镇)总体规划宜采用1/10000或1/500。

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建设用地分类计算,控制性详细规划宜采用1/2000或1/1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用地分类计算。

现状和规划的用地分类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

3.用地的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代码为“hm2”。

数字统计精度应根据图纸比例尺确定,1/10000图纸应精确至个位,1/5000图纸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1/2000和1/1000图纸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

4.城市建设用地统计范围与人口统计范围必须一致,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

5.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

(二)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

1.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应根据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城市(镇)所在的气候区以及规划人口规模,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表4.2.1的规定综合确定(见本书第二章第六节“一”),并应同时符合表中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

2.新建城市(镇)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宜在85.1-105.0m2/人内确定。

3.首都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应在105.1-115.0m2/人内确定。

4.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镇)以及部分山地城市(镇)、人口较少的工矿业城市(镇)、风景旅游城市(镇)等,不符合规范规定时,应专门论证确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且上限不得大于150.0m2/人。

(三)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

1.规划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应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表4.3.1(见本书第二章第六节“一”)的规定。

2.规划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应小于5.5m2/人。

3.规划人均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不应小于12.0m2/人。

4.规划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不应小于10.0m2/人,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8.0m2/人。

(四)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和绿地与广场用地五大类主要用地规划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表4.4.1(见本书第二章第六节“一”)的规定。

(四)城市用地条件分析与适用性评价

城市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条件。

(一)自然条件的分析

1.地质条件

表现在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的分析。

(1)建筑地基。

了解建设用地的地基承载力。

(2)滑坡与崩塌。

确定滑坡地带与稳定用地边界。

(3)冲沟。

分析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与否。

(4)地震。

了解建设区的地震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和强震区位置。

(5)矿藏。

了解矿藏的分布与开采情况。

2.水文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江河湖泊等水体可作城市水源,还对水运交通、改善气候、除污、排雨水、美化环境发挥作用。

(2)水文地质。

指地下水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动态等。

3.气候条件

(1)太阳辐射。

是确定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及热工设计的依据。

(2)风象。

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防风、通风、工程抗风设计和环境保护等有多方面影响。

风象是以风向与风速两个量来表示。

(图6一5)。

工业有害气体对下风侧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为减轻工业对居住的污染影响,因风向不同,其用地布置方式也不同,如图6-6所示。

(3)温度。

纬度由赤道向北每增加一度,气温平均降1.50C。

如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或“热岛效应”,在规划布局时,应重视绿化、水面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4)降水与湿度。

对城市排水和防洪有重大影响。

4.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如下:

(1)影响城市规划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局。

(2)地面高程和用地间的高差,是用地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和防洪设计的依据。

(3)地面坡度,对规划建设有多方面影响。

(4)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利于合理布置建筑。

如阳坡建楼,以获得良好日照等。

(5)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影响。

城乡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表(%)表6-4

用地名称

最小坡度

最大坡度

用地名称

最小坡度

最大坡度

工业用地

0.2

10

城镇道路用地

0.2

8

仓储用地

0.2

10

居住用地

0.2

25

铁路用地

O

2

公共设施用地

0.2

20

港口用地

0.2

5

其他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通常是将用地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

是用地自然条件优越,一般不需或只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

二类用地:

是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

是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二)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分析

一般所指建设条件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1.建设现状条件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是指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城市内外交通的关系等。

(2)城市设施。

是指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现状的质量、数量、容量与利用的潜力等。

(3)社会、经济构成。

是指人口结构、分布密度、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对用地建设的影响。

2.工程准备条件

视自然条件不同而异。

3.基础设施条件

含用地本身和邻近地区中可利用的条件。

(三)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

用地条件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下列图式来表示(图6一7)。

城市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和用地选择是相互依存的两项内容。

如河北某县城因开矿、地震已毁坏,上级决定该县城迁址另建。

新建工业城镇加上迁建的县城人口规模约为15万人,用地需15km2,且为半山区,四周低山环绕;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基本平坦,属河流冲积的一级和二级阶地,二阶高差10~15m,南部为矿山。

首先对拟选地区的自然条件做出用地分类表(表6-6)及评定图(图6-8),然后结合城市规划与建设要求,分析比较两个用地选择方案(图6-9及表6-7)。

最后确定方案作为新城建设用地。

图6-8河北某县城附近地区用地评定图图6-9用地选择方案

某地用地分类表

用地类型

用地条件

І(适宜建筑区)

І1

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水深3-7m,地耐力18-20t/m2,可布置大型工业项目

І2

地面排水不良,地下水探0.8-3m,地耐力18-20t/m2,可布置小型工业及民用建筑

П(采取工程措施后适宜建筑区)

П1

地势较低,地形平坦,砂土液化普遍,可作一般民用建筑用地

П2

坡度在50—250的山前缓丘

П3

洪水淹没水深小于1.5m之一级阶地

Ш(不适宜建筑区)

Ш1

坡度大于250之山地

Ш2

冲沟发育,常为洪水淹没,砂土液化普遍

Ш3

矿体

用地综合评价的方案比较表

方案1

方案2

在河旁一级阶地,常受洪水威胁

地震时砂土液化严重

县城南部为雷击区,不安全

虽可与原县城结合建设,但该城在地震时已基本震毁,上级已决定迁址另建

原为蔬菜地,在县区内比较难得

县城西冲沟发育,将增加市政工程费用

离火车站场较远,联系不便

因用地条件限制,部分工厂须布置在一级阶地,将使城市布局比较分散

在二级阶地,不受洪水威胁

震时砂土液化较轻

雷击影响小

新城建设结合县城迁建,一起规划与建设,可使规划比较合理,建设经济。

县城迁此,在地理位置上便于对全县的联系和管理

大部分为次地

用地充裕,地势平坦,坡度适宜

紧靠现有铁路车站

用地条件较好,可比较集中布置生产与生活设施

例题:

1.城市建设用地划分为()大类。

A8;

B10;

C43;

D78

答案:

A

2.在城市用地条件分析中,地质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水文地质

B冲沟

C地震

D矿藏

答案:

A

3.居住建筑用地适用坡度范围是下列哪一项?

()

A0.5%~2%

B0.3%~10%

C0.3%~0.6%

D0.3%~0.8%

答案:

B

4.城市规划中工业布局的基本要求,不含下列哪一项?

()

A建设用地的综合要求

B交通运输要求

C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要求

D工程地质条件要求

答案:

D

5.公用设施分类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供应设施

B环境设施

C安全设施

D公共服务设施

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