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相关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1619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楼相关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土楼相关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土楼相关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土楼相关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土楼相关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楼相关资料.docx

《土楼相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楼相关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楼相关资料.docx

土楼相关资料

前言

   客家土楼圆的墙,圆的瓦,圆的屋檐下,是圆的家。

福建土楼(包括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和华安土楼)。

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人们发现,除了功能完善以外,更有那与天地山水融为一体,朴实无华、而壮丽非凡的形象。

如土堡般神秘奇特,在山间寂寞地“开放”,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龙岩地区共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多座。

客家土楼的历史文化背景

   客家土楼,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建筑师和文史工作者愈来愈强烈的注意,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土楼热已经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慕名而往,跋涉于昔日鲜闻闭寨的客家山乡。

流连在那壮观无比的土楼面前,人们禁不住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土楼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这一点,建军筑师们看到了土楼的材料经济结构强度、轴线布局、夯土技术、物理性能以及造型艺方面的特性。

方史工作者注重于社会经济、宗教意识、政治投射、风水观念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近年来为发表的若干论著已经取得很大成果。

但是很明显,土楼是一种综合性的历史文化现象,倘若仅仅着眼于片面,研究工作势必陷入困惑。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茂要计一郎教授特别关注圆寨,将其描绘“天上落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夸张的词汇说明他对土楼的外部形象极感兴趣。

   

土楼,是世界。

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根据《现代汉浯词典》的解释,所谓“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

据此,一层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也不能称为土楼,只能称为土屋。

1.

2.

简介

  以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动乱与客家族群由向南方迁移之际。

这些时期包含唐末、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

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

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

起源和现状

  土楼的起源,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考察,回国后出版专著[5]、举办展览。

他报告:

“在布满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

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

”[6]。

神秘的于是为外界公众所悉知。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以福建()为图案的“”特种邮票。

  1999年盖蒂保护所副所长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Agnew)到福建考察福建土楼。

他说:

“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民间建筑”[7]。

  2002年1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文化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申报,列入联合国后备名录#1689“福建土楼”。

  2008年7月6日中国“福建土楼”在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上,被正式列入《》。

土楼分类

按建筑内部结构分类

  内通廊式土楼:

土楼内住户拥有从底层到顶层的单元,各从二层以上,各房间门前有环形走马廊,每层有四五部公用楼梯。

内通廊式土楼主要分布在客家人聚居的,又称为客家土楼,以永定县为代表。

  单元式土楼:

单元式土楼各层没有连贯各户的走马廊;土楼分割为一套套垂直单元,各单元有独立的门户,有独立的庭院,有独立上下楼梯[8]。

单元式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聚居的地区,又称为土楼,以永定县的楼为其代表。

按建筑外形分类

  “”一座典型的。

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

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型。

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两形状并存。

该长达数千平方公尺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形成强烈对比。

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其中,若以上方俯视,更能显现出来该建筑图样的感动力。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闽南人称之为圆寨土楼。

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

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

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

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

这些设计,通常也是著重防御功能。

  方楼是土楼中最为普及。

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

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

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

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五凤楼又名大夫第、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

其名虽同,但有些许差距。

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

五凤楼主要分布于各县与。

其中,移民的客家人,也将其五凤楼带至台湾。

种类

殿堂式围屋

  早期的多以生土夯筑而成,现存的不多。

它内设上下厅堂、天井、后室

、横屋、巷道等。

无论是“二堂二横”还是“三堂四横”的殿堂式围屋,分明,整体呈方形,横屋只有一层或二层。

这种酷似中原府第殿堂式的民居,源自的传统建筑文化。

在、陕西等地,记载和发掘的殿堂建筑和遗址都十分丰富。

殿堂式围屋与府第式方楼相比,虽同一渊源,但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横屋明显高于厅堂、后楼。

五凤楼

  屋脊屋脊飞檐多为5层叠,犹如展翅的,故名。

其形制与殿堂式围屋和府第式方楼相似,内设厅堂、横屋,五凤楼前低后高,逐级升高,后侧主楼最高,顶瓦呈层叠式。

如若地基为山地斜坡,则楼内厅堂、横屋都随地势而呈阶梯式升高,楼内地面亦呈阶梯形。

永定县虎岭村的裕隆楼和的福裕楼皆属前者。

府第式方楼

  “三堂二横”式,又称“三堂屋”,建筑平面与五凤楼相似,但一般规模较大,各种设施较齐全,门坪外还筑有围墙。

在中轴线上的3座楼房,前低后高,间隔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

前座楼设前厅,出口为大门,中座楼设中厅,或称大厅,系全楼公共活动中心,后座为主楼,设正堂。

中轴线两侧建前低后高的两落横屋,互相对称,横屋的房门均朝中轴线,与“三堂”相呼应。

“三堂”与横屋之间分别有一长方形天井,前后以走廊与厅堂连接。

前堂大门两侧廊厅分别设一小门作为横屋的进出口。

天面为汉代九脊屋顶。

主楼高,出檐大,主次分明。

永定县的“永隆昌”,占地11519平方米,乃2座府第式方楼组合而成的庞大的土楼民居建筑群,主楼高达五层、六层,共有92个厅、624个房间、144道楼梯、水井7口、晒坪8处,可见其规模之庞大。

方形楼

  这类土楼在永定为数最多,结构较简单,或封闭式,或开放式(所有门朝外,店式,一字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二三层,或四五层,或面阔二三间,或面阔多达十几间,或单独呈“口”字形,或“目”字形。

通廊式平面。

如辛亥遗址:

梅州特色古民居--何子渊故居等。

走马楼

  大多倚山而筑,错落有致。

形式有一字形、曲尺形、凹字形和回字形,其中凹字形、回字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

这种楼以2层楼为多数,一层为卧室、仓库。

其有一个共同特点:

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

这种土楼是永定客家人在南迁过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栏”式民居的优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进的夯土技术构筑而成的,它能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且简单易建、省工省料。

还不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无角楼

  楼体与围墙均随地形而建,呈五角形,不;木质窗框、窗栏挑出。

此外,永定湖坑镇还有。

这类土楼设计巧妙,形制新颖。

纱帽楼

  或在溪边的石砌墙上挑出木制挑廊、小木屋,以木板围护,后侧连着高大的土楼;或半圆土楼与方形土楼组合,依地势前低后高。

两者形似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故名。

吊脚楼

  多为商业店面,沿街构筑,后傍河流;以木质地板挑出的木楼与前向的土楼连成一体,以木板围护,开窗,悬崖处以木柱支撑。

圆土楼

  又称环形楼,旧时称圆寨,是永定土楼中最出名的一种。

有的是一环楼

,更多的是2环以上的多环同心圆楼。

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

据粗略调查,永定县现存的圆楼就有360多座。

其中有年代最久、环数最多的承启楼;以富丽堂皇著称的振成楼;直径最长的楼;直径最短的如升楼;圆中有方的楼和衍香楼;单无式的集庆楼等等。

分布

  除了圆楼,方楼与五凤楼之外。

以形状分类的土楼尚有凹字型,半圆形,与八卦型等种类土楼。

字型土楼主要分布于闽西永定。

半圆形分布于平和与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楼则偶见于永定、、、、南靖和中国广东东部。

其中全中国最大的八卦土楼则为承启楼楼。

外形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

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

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作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

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土楼这种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

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

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

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材质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

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

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

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

一些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

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

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布局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

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

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建筑中的奇葩。

代表建筑

闽西永定客家土楼

  (最具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丰富的土楼资源)

  永定全县有23000余座土楼,其中圆楼有3600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

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圆形土楼是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

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

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

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

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

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

  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

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永定县高头镇高北土楼群

 “土楼之王”承启楼,四环圆楼,占地5376平方米,四百间房。

外环高四层,直径62.6米,周长229米。

每层72间房共288房,均匀分布四套上下楼梯。

主环的屋顶向外伸延二米余,防止雨水损坏外墙。

二至四层走马廊有瓦屋檐挡雨。

二环两层高,共80间房,每层40间。

第三环一层高,32间房,用作图书馆。

第四环是一道围绕祖堂的回廊。

承启楼中心祖堂有民国三十一年手题笔花庐匾额。

承启楼现住江姓57户三百余人,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永定洪坑土楼群

  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村内有500余户人家,2000多人口,都姓双木林,全村现存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土楼36座。

  公元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洪坑村开基,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楼等规模较大,没有石砌墙基,已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坍塌或被拆除,重建新楼。

建于明代中期至清代初的一批土楼,其中有11座在公元1865年被太平天国军队烧毁。

现存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建造的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建造的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

土楼主要种类有正方形楼、长方形楼、圆楼、五凤楼、宫殿式方

楼、半月形楼等。

村内还有或砖木结构的林氏宗祠、、日新学堂、等。

村口的水车(水碓),日夜不停地转动,向人们诉说着自古以来土楼客家人的风雨历程。

  洪坑村东、西、北3面群山耸立、林木葱茏。

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

123座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依山傍水、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亲密无间、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古朴、神奇、美丽的画卷。

1991年3月,振成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洪坑村被列为中国,1998年12月所在的湖坑镇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1月奎聚楼、福裕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被公布为。

  2002年2月初,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组成部分,向世界遗产组织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

  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位于海拔400一500米大山深处的山腰上,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坡度较大。

土楼群整体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东西面长约500米,南北面长约300米。

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向横穿而过,溪中遍布大大小小的,水流湍急,水面距土楼群前向土楼的地面高达20多米。

两条山涧(俗称山坑)水分别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进入村内,汇合后从村内贯穿而过,然后注入小溪。

位于谷底的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怪石嶙峋,景色迷人。

站在溪中仰望土楼群,别有一番情趣。

2002年2月初,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组成部分,向世界遗产组织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

  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川土楼群

  中川土楼群位于永定县南部的下洋镇,距县城36公里。

中川包括6个,均为胡氏,其中中川村(俗称)人口最多,2005年有512户、2035人。

  中川村四面群山环抱,原是一片草泽地。

公元15世纪20年代,中川村的肇居始祖胡铁缘从现下洋镇政府所在地迁居到中川开基。

数十座大大小小、风格各异、年代不同的土楼,坐落在小溪两岸,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土楼有富紫楼、拱徽楼、弼山楼、楼、贻福堂、、桂树楼、楼、荣盛楼、培德楼、南、庆福堂、长盛楼、永盛楼、大壮楼等,种类有方形、圆形、富字形、府第式……可谓千姿百态。

现存年代最久的方形土楼是弼山楼,建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一1456年)。

此外,还有数十座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二三层高的小楼,坐落在大型土楼之间,其中一部分小楼为中西合璧建筑。

村内所有民居建筑或依山傍水,或依山就势。

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的胡氏家庙,金碧辉煌,全部为木质结构,坐落在西面的山腰上。

南溪土楼群

站在高处乌瞰,还有令人惊奇的是,两岸峻峭的高山上有多个土楼群,像明珠似的悬挂在山腰。

溪边的青石板路向这些小小的土楼群延伸,拾级而上,少说也得个把小时才能到达。

每个土楼群都很小,仅有若干座造型各异的土楼,犹如世外桃源。

由于地埋环境特殊,有的土楼呈半月型,有的土楼呈“U”字形,正面呈弧形状。

他们施展小巧功夫,将如此艰难狭小的山腰绝地用到了极致。

这就是善于创造奇迹的土楼客家人。

  山高水长,土楼多,也多。

多种形式的,还有那四通八达、蜿蜒曲折、被岁月磨损得黑光发亮的青石板路,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南靖土楼

  备注:

虽说“福建土楼,故里南靖”,事实上,土楼的发源地是在南靖书洋镇、梅林镇和永定、湖坑镇、等这两个县相交界的这几个乡镇。

  1.裕昌楼(现存最古老的土楼)

  建于1350年的闻名世界。

它的出名,在于斜而不倒。

六百多年来,塔身缓缓向南倾斜,近一个世纪倾斜似有加速之势,尤其是经过1972年大地震后,它的斜度现今已达8度。

比萨斜塔的斜,是塔身整体的斜。

单从塔体来看,每一处结构还都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

  在中国福建南靖县境内,有一处堪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就是号称“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

裕昌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较比萨斜塔仅晚十几年。

裕昌楼共有五层,房室270间,从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便从左向右倾斜,最大斜度达到15度;而第四层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样斜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

歪斜尽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是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

裕昌楼的斜,是局部结构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视新大楼,有惊无险,斜而不危。

  2.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

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

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

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

2001年5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土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加拿大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经过紧张热烈的审议讨论,最后由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委员国一致表示通过将中国的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人瞩目。

1999年,福建土楼“申遗”工作启动。

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4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去年10月,对福建土楼遗产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评估考察。

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楼顺利通过正式评估,成为提交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的全球47项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之一,这也是2008年我国参评的唯一文化遗产审议项目。

千古依存的土楼神韵

说起土楼旅游,有个真实的传说。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某超级大国的卫星发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成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可能是核反应堆,也可能是导弹发射井,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引起该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于是派遣特工人员以游人的身份前来探个究竟,结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楼古民居建筑。

虽然虚惊了一场,但是却为土楼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到目前为止,土楼已接待了4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中外游客。

  在众多的土楼形状中,圆土楼是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的,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

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

最大的圆土楼是福建南靖的顺裕楼,始建于1927年,历时20年才修建竣工。

其外环外径74米,高4层16米,每层72开间,四层共36间,楼中楼又有房间88间,全楼共有房间368间,若人在楼内每间房住上一天,一年还住不完。

在每家用膳一天,要两个多月的时间。

每天认识土楼里的一个人,要用近两年的时间。

其实新的媳妇又娶进来,新的小生命有诞生了,因此你永远也无法认识全楼的人。

  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侵袭和攻击,只要关上大门,守住要口,全楼安然无恙。

因为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是厘米厚的不易着火的杂木制成的,有些门还钉了铁板,楼门上装有防火水槽。

圆楼外圈一、二层不开窗,所以敌人攻到楼下也无可奈何,甚至围困一年半载,楼内柴米仍不断绝,生活依旧正常。

有专家总结,土楼具有六种功能:

1聚族而居;2教化娱乐;3防风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卫;6冬暖夏凉。

  福建作家洗怀中说:

“土楼是个句号,却引出无数的问号和感叹号”。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一郎说:

“土楼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师克劳得说:

“土楼是客家人大胆、别具一格的力作,它闪烁这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动不已”。

土楼故事

余娘娘与五凤楼

    在永定县城、湖雷、抚市、坎市和高陂等地方,从前到处都可看到府第式的土楼。

这种府第式的土楼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五凤楼。

五凤楼由“三堂两落”组合而成,呈前低后高、层次分明的建筑格局。

它巍峨壮观、富丽堂皇,颇有皇家

宫室模样。

人们不禁要问,在远离京城的永定山乡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五凤楼呢?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永定县城东门外的一个叫墩上的地方出了位貌若天仙的女子余四娘。

她自幼父母双亡,和一个弟弟相依为命。

在她16岁那年,被选入宫。

聪慧美丽的余四娘一进宫便博得皇帝的欢心,不久便被册封为贵妃娘娘。

    然而时隔不久,皇帝就发现余娘娘经常双眉紧锁,眼露忧伤,便忍不住询问起来。

余娘娘赶忙俯伏地上道:

“臣妾有位胞弟仍住在乡间,恳求皇上格外开恩宣他进京,使臣妾能见上兄弟一面。

”皇上顿生恻隐之心,马上降旨让国舅进京,又安置他住在宫外的一处空房里。

可是时间一长,这个村夫虽然每天锦衣玉食,享尽荣华富贵,但是总感到很不自在,很不开心。

于是他下定决心:

还是回到乡下去和穷哥们厮混在一起吧。

余娘娘对弟弟的选择很是无奈,又不便强留。

临行前,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