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1550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南雄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打造粤北生态名城的重要时期。

为抢抓“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原中央苏区县”等重要战略机遇,全面主动融入珠三角、粤东西北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进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拟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繁荣农村经济这一主线,通过整合政策、创新机制、培植典型、示范引导,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粮食生产能力稳中有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质效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农产品转化增值水平逐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为“十三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1.9亿元,比2010年27.68亿元,增加了14.22亿元,年均增长8.6%,比“十二五”期间制定的目标增加了2.6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达到25.9亿元,比2010年16.65亿元,增加了9.25亿元,年均增长9.2%。

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比2010年人均纯收入5956元,增加了5044元,年均增长13.0%,比“十二五”期间制定的目标增加了7个百分点。

(二)粮油生产能力稳中有升。

“十二五”期间,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着力落实惠农政策,统一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技术,使农业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与防控能力增强,粮油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巩固了我市国家和省级“双料”产粮大县的优势地位。

到2015年,我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12万亩、总产21.38万吨。

水稻播种面积为44.91万亩,总产量19.30万吨;花生播种面积为11.32万亩,总产量2.58万吨;黄烟播种面积为9.16万亩,总产量1.5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为15.95万亩,总产量27.37万吨。

(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品牌经营”的发展思路,确立了现代烟叶、优质稻、畜牧业、中草药、油茶及农土特加工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业产业化实施步伐。

截止到2015年末,在古市、主田、雄州、湖口等12个镇(街道)含紫色土的平原区域种植黄烟9.16万亩,烟叶产量达到1.52万吨;全市种植优质稻面积43.47万亩,占水稻总面积44.91万亩的96.8%,总产达17.7万吨,优质稻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导品种之一;畜牧水产业稳定发展,2015年全市生猪饲养量105.3万头,出栏生猪71.8万头,家禽饲养量726万羽,家禽出栏量412.6万羽,畜牧业总产值12.46亿元;渔业总产1.71万吨,渔业总产值1.57亿万元,其中黑颈龟产值3360万元;金银花、红豆杉、石斛、田七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7000亩,总产3000多吨,经济效益良好;积极组织申报有机油茶认证和加工,把有机油茶推上市场,不断提高油茶的经济效益,到2015年全市种植油茶已达3万多亩;大力发展粮、菜、油、肉、果等深加工,2015年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1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以上的企业5家,打响了“金友米”、“坪田白果”、“南雄板鸭”等一批特色优质农土特品牌。

(四)科技兴农战略有重大突破。

一是加大了科技兴农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科技兴农的良好氛围,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兴未艾。

新技术方面,重点推广了地膜覆盖技术,黄烟塑料托盘湿润育苗技术,苗床消毒技术、密封循环烤房烘烤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等;在新品种方面,黄烟的原种K326、粤烟97,水稻的五优308、五优613、五优376、玉香88、美香粘、Y两优143、象牙粘等;养殖业的三元猪、本地土猪、七彩山鸡、五黑鸡、黑颈龟等;三是大力推广适用农业机械,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大力推广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起垄机,柴油机带动的打禾机等,2015年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6.6%,农业机械总动力44.572万千瓦,农用拖拉机拥有量2.0275万台。

其中,小型拖拉机2.0127万台。

小型配套农机具3.3923万部,全市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9.31%、4.08%、85.52%;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教育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培训项目,对农村种植、养殖和营销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分类开展重点培训,逐步将其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十二五”期间共培训农民3.3万人次;五是加强技术指导。

加强调查研究,深入田头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同时印发各种技术资料,特别是新品种、新技术的高产栽培技术资料,病虫防治资料等,共印发各种资料200多万份。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基地做大、龙头做强、市场做活、主体做多”的总体思路,助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截止2015年,我市已有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农户2.26万多户,增加收入1.12亿万元,户均增收4989.6元;同时,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95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6家,韶关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0家,南雄市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5家,共吸纳成员8610人,累计出资总额达1.62亿元。

发展家庭农场31家,示范性家庭农场2家。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其中金友品牌被评为全省著名商标,金友牌香米获得省名牌产品和放心米的荣誉称号;有3家农业加工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2个农产品获得了有机农产品(食品)认证;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的“粤香王”、“贡米”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有5家农业加工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0个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形成。

2013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机构考核及实验室资质认定均通过省级验收,是韶关市首家通过认定的县(市)级农检站。

2015年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示范区、科技示范园区、农产品种养大户和城区学校食堂等地开展农残专项抽检,抽检蔬菜样品2760个,其中,合格2728个,合格率为98.84%;兽残速测共抽取尿样108个,合格107个,合格率为99.07%,没有检出瘦肉精,从源头上保障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农资打假工作有序开展。

2011年,我市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不断健全。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开展了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2015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620人次,检查企业905家次,查获种子、肥料、农药等违法农资产品9651kg,依法查处农资案件32宗,其中种子案1宗、化肥6宗、农药25宗,现已全部结案,罚没款近30万元。

随着农资打假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我市农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制售假劣农资,滥用高毒农药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重大损害农民利益的农资案件明显下降,农资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七)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

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统筹推进的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面貌。

深入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启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和省级幸福村居示范片坪田镇“千年银杏走廊”创建,完成1个名镇、8个名村和20个示范村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建成新农村示范点8个,在建3个;珠玑镇成功获评全国文明镇、广东省文明镇,并列入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

2015年成功竞得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并争取国家、省的批准,列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扎实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累计投资2.27亿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00个,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全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累计投资2.52亿元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和中小河流、灌区改造,改造中低产田15.78万亩、受益农户4.4万户以上,全面提高农业生态功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八)扶贫事业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全市59个省核定的贫困村,2070户贫困户已100%落实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资金4.5亿元,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9.26万元;2015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0584元,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409元,所有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贫困人口都已实现脱贫。

市扶贫“双到”办业务组组长庄素梅同志被评为“2015年南雄榜样”先进个人。

老区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蓝师发同志在全省老区开展烈士后裔助学二十年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

(九)农村改革不断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改革取得了可喜进展,尤其是在组织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主体功能区科学政绩考评、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等方面。

在2015年完成珠玑里仁、古田两个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在全市18个乡镇全面铺开。

通过发动驻村干部、村委、村小组等基层干部深入到千家万户入户宣传、电话媒体宣传,让确权登记政策进村入户,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为确权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从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文本等入手,加强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工作,有序流转土地。

我市目前已流转土地21.94万亩,流转土地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54.29%。

二、存在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探索创新不畏难、突出重点抓落实、整合优化聚合力,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发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缺乏。

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推进,对农业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文化、懂科技,还要会管理、善经营。

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较低,农村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问题严重,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土地流转困难。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把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统一操作规划,统一生产布局。

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总的来说还处在一个分散的、自发的、不规范的摸索和尝试阶段,还存在规模较小、水平较低、操作不规范、管理松散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增长方式未从根本上改变。

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基础薄弱,抗灾减灾能力较弱。

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规模型、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集群尚处于萌芽阶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以数量型、粗放型的居多,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农业发展转变方式任重道远。

(四)区域特色不明显,三次产业联动不足。

农产品结构还不合理,区域特色不明显。

大宗农产品的比重较高,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新品种、优势产品、特色产品种植未形成较大规模。

产业链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延长,上游产品、下游产品的开发能力弱。

农产品知名度不高,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

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不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任务繁重。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思路

按照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手段,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原则。

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2、坚持转方式、促发展原则。

推动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3、坚持市场导向、科技创新原则。

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立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方面转化。

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重视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和设备。

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原则。

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以此带动农户增收。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平均增长10%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3万亩以上,年产量21万吨;建成44万亩相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稻生产基地,6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基地,16万亩优质蔬菜基地,3万亩中药材基地,15万亩油茶种植基地,9万亩黄烟基地,60万头生猪和800万羽家禽,水产养殖面积5.5万亩;优质鱼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多渠道、多层次引进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15个以上,推广新技术5个以上,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转化率达5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完成农田整治8万亩以上;力争新增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以上,直接带动农户数达到7万户以上。

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100家,培育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完成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重点、项目支撑

(一)发展重点及项目支撑

1、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产出效益,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3万亩以上,年产量21万吨。

依托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园、示范区建设,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以及机械化生产推广力度;依靠绿色防控、测土配肥、统防统治等节能环保的实用科学技术,降低粮油生产成本,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品质,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

2、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优质稻、烟草、油茶、花生、蔬菜、水果、银杏、中药材、优质旱粮、黑颈龟等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努力推进产品生产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形成集产品生产、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黄烟。

以广东烟草南雄市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我市紫色土富含钾,适宜黄烟生长,产出的烟叶品质优、燃烧性好的优势,重点规划在古市、主田、雄州、湖口、珠玑、黄坑、油山、邓坊、乌迳、坪田、水口、江头等12个镇(街道)的平原区,年种植黄烟9万亩,收购烟叶27万担,收购资金达到3亿元以上。

(2)优质稻。

以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做强做大金友品牌优质米产业,充分利用我市上造种烟收获早、晚稻生育期长的特点,年种植优质稻44万亩,总产量达到18万吨以上;重点规划在烟区镇及全安、南亩、帽子峰等粮产区发展无公害、绿色优质稻15万亩以上;在邓坊、油山、南亩、雄州、主田、江头等镇的山区种植有机稻1万亩以上。

(3)花生。

重点规划在全安、雄州、湖口、珠玑、油山、乌迳、水口等镇(街道)发展花生产业,年种植花生11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力争建成一个花生油脂提练加工企业。

(4)油茶。

以东部的南亩、坪田、水口、界址等镇的丘陵山区为重点,在抓好现有老油茶基地的抚育管理基础上,重点在坡度25℃以上的坡地、荒山开发新基地,引进优良新品种,按照有机油茶的标准管理,在5年内发展有机油茶15万亩。

(5)银杏。

抓好现有银杏的抚育管理、银杏系列产品的开发加工;开发银杏休闲观光景区,重点抓好坪田老银杏、主田清景银杏园区和帽子峰林场银杏休闲观光景点建设。

(6)中药材。

以全安、帽子峰、澜河、百顺、珠玑、界址等镇为重点,种植杜仲、红豆杉、凉粉草、金银花、罗汉果、茯苓、田七、玉竹、夏枯草、黄花莱、黄姜、铁皮石斛等中药材1万亩。

(7)特色蔬菜。

一是以乌迳为中心,辐射带动界址、坪田、南亩、水口、黄坑、油山、帽子峰等镇年种植朝天椒3万亩;二是以附城的全安、雄州、珠玑等为主,年种植本地白菜花、本地芥菜、青椒、豆角、荷兰豆、西兰花、油菜心、西红柿等优质高效时令蔬菜12万亩;三是以江头、主田、邓坊、油山、百顺镇等高寒山区为中心,年种植生菜、大白菜、波菜、荷兰豆等“反夏”蔬菜1万亩。

(8)特色水果。

以市果树协会为依托,发展林下经济,规划在邓坊、油山、全安、南亩、水口、江头、主田、古市等丘陵山区,种植从化三华李、蓝莓、红梅粟、南雄贡桔、贡柑、脐橙、红心蜜柚、山楂等为主的水果6万亩。

(9)旱粮。

在非烟区地区年种植甜玉米2万亩;年种植番薯和紫薯5万亩、大豆3万亩;以邓坊、全安、珠玑、江头等镇为重点,发展冬种马铃薯0.5万亩。

(10)黑颈龟。

利用现有3个养龟专业合作社和南雄市古塘黑颈龟良种场作依托,在我市推广黑颈乌龟的养殖,到2020年要发展到种龟5000只,年产龟苗10万只,使其真正成为我市水产的支柱之一。

申请南雄黑颈乌龟地理标志评审,制定黑颈乌龟养殖标准,争取用5年时间将古塘黑颈乌龟良种场打造为国家级良种场。

3、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根据“立足龙头、背靠基地、面向市场、带动农户”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符合实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培育形成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结合、上中下游产业配套的高效农业产业链,打造有机、绿色无公害粮油、蔬菜、特色农产品、中药材深加工基地,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20年,力争新增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以上,直接带动农户数达到7万户以上。

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100家。

积极开展农业招商,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特色农业开发领域,降低农土特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进入门槛。

4、推进农业重点项目。

围绕南雄农业优势资源基础,全力推进落实“十三五”期间农业领域重点项目。

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田的灌溉、排水、道路、林网等田间工程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抗御渍、涝洪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三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市、镇两级监管机构监管服务能力。

四是以提升金友集团为引领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5、加强农副产品品牌建设。

按照“质量+产业化+品牌”的系统化强农思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不断扩大名牌农产品的数量、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围绕烤烟、水稻、油茶、南药、蔬菜、水果、旱粮、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等重点作物和产品品牌培育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主体带动作用,着力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和建设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进一步加大对优质稻、花生、蔬菜、银杏、板鸭等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

到2020年,完成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

6、创新农副产品流通渠道。

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依托交通便利集镇,建成一批特色农业产品专业市场;支持传统专业市场升级打造“专业市场+电商+物流”的商业模式,大力推动南雄特色农产品电商发展,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与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系统建设,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监管机制,为企业、农户提供准确地农产品市场信息,促使我市特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执法机制。

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

推进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逐步将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追溯范围。

探索建立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

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加强重点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人体健康。

8、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

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网络,扎实推进以农技人员为主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升农技推广队伍专业水平。

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农业科技研究投入,扎实开展农业良种良法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基础性工作,强化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

多渠道、多层次引进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15个以上,推广新技术5个以上,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转化率达50%以上。

做好科技示范户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一批素质高、带动强的农村实用人才。

“十三五”期间,采取田间指导、现场培训、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4000户以上、农民5000人次以上,提高农户科技素养和农业科技应用率,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9、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以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强化示范带动,培育休闲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我市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

以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契机,积极推动“大珠玑”历史文化、姓氏文化和休闲观光战略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相融合,构建以休闲、度假需求为主要功能,包括果蔬采摘、特色餐饮、乡村休闲、农事体验、乡村娱乐、科普教育等多种产品组合的高水平农业观光项目,把优质农产品转化成旅游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包括坪田、江头、帽子峰、水口、黄坑、南亩、雄州、主田等镇重点旅游区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带,打造成为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生态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

(1)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一是要大力推进贫困村道路硬底化建设,改善贫困村的交通运输条件;二是要做好以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并把农房改造与农村“五改”有机结合起来,改善贫困村居住环境;三是要做好“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并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