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学题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1392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椎动物学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脊椎动物学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脊椎动物学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脊椎动物学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脊椎动物学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脊椎动物学题库.docx

《脊椎动物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椎动物学题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脊椎动物学题库.docx

脊椎动物学题库

1.脊索:

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2.种:

具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3.逆行变态:

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鳍式:

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

5.盾鳞:

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

软骨鱼类特有。

原始,全身分布,斜向排列,使全身表面显得粗糙。

6.硬磷:

由真皮演化而成,也较原始,见于鲟鱼和雀鳝等。

呈斜方形,成行排列,不呈覆瓦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鱼体活动的灵活性。

7.骨鳞:

由真皮演化而成,大多数硬骨鱼类具有。

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彼此作覆瓦状排列,有利于增加躯体的灵活性。

8.栉鳞:

游离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齿状突起。

多见于鲈形目鱼类。

9.圆鳞:

游离一端光滑。

鲤科鱼类。

10.鳞式:

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

11.同物异名:

12.侧线: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与鱼体背部轮廓大体平行的一条线,由皮内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

一种水流的感受器。

13.脂鳍:

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

14.正模标本:

15.单循环:

16.双循环:

17.洄游:

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以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

18.恒温动物:

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19.变温动物:

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

20.陆生动物:

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

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21.水生动物:

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22.肺呼吸: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23.腮呼吸:

24.前肾:

胚胎时期的肾脏

25.中肾:

成体时期的肾脏

26.后肾:

是羊膜动物成体的肾。

其发生时期和生长部位都在中肾之后,肾小体数量极多,后肾管是重新形成的,无输精作用

27.适应辐射:

一个祖先种或线系在短时间内发展出许多的新的物种或分类单元。

28.迁徙:

迁徙是对改变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

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

29.留鸟:

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徙的鸟类,如麻雀.

30.候鸟:

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如家燕.

31.卵生:

雌虫排出卵后,受精卵处在外界环境中发育的生殖类型。

32.胎生:

胚胎发育完全在母体内完成,产出的是幼虫而非卵的生殖类型。

33.卵胎生:

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34.双重呼吸:

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相连以及肺由互相连通的三级支气管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与飞翔时耗氧量高相适应.

35.气囊:

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化,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使鸟类具有双重呼吸,还可以避免内脏摩擦即起到冷却作用.鸟类的气囊一共有九个.

36.生殖隔离:

37.地理隔离:

二,填空题

1.脊索动物门的特征是具有脊索,背神经感官,咽鳃裂,此外还具有一些次要特征如循环系统属闭管式,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尾总是在肛门的后方,称为肛后尾尾.另外,还有一些形状同样也见于高等无脊椎动物.如具有三胚层,后口,存在次生体腔,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和器官的分节现象等.说明脊索动物是有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成.

2.脊索动物门分为头脊动物亚门,尾脊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鸟,哺乳纲.

3.鳞片的形状,构造和发生,鱼类的鳞片可分为三大类,硬鳞和骨鳞;盾鳞其中,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由真皮和肯皮联合形成.

4.按照功能和着生部位,鱼类的骨骼可分主轴骨和附肢骨,前者又分头骨和脊柱,后者又分为带骨和鳍骨.

5.依据形态,鱼类的尾鳍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原尾;歪尾;正尾.

6.渔业生产上所说的"浮头",是由于池水中缺氧所引起,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池鱼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生产上叫做泛塘.

7.从性别上看,黄鳝在产卵前全部为雌性,产卵后逐渐变为雄性,这种现象叫做性逆转现象.

8.大多数硬骨鱼有鳔,根据鳔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相同分为两类,有鳔管的称为管鳔类无鳔管的称为闭鳔类

9.骨鳞依据其游离端边缘的状况而分为圆鳞和栉鳞,其中,圆鳞在鲤科鱼中常见,栉鳞在鲈形目鱼中常见.

10.现在爬行动物可分为五个目,即喙头蜥目,龟鳖,鳄,蜥蜴,蛇

11.骨鳞在体表呈覆瓦状排列;盾鳞平铺于体表呈对角线排列,而硬麟呈成行排列.

12.现存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蟾蛙型

13.两栖动物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尾.两栖动物的脊柱可分为躯干椎;荐椎尾椎,颈锥12枚

14.动物分类的基本阶元包括门,纲,目,科,属,种

15.鱼类的骨骼类型,将鱼分为软骨鱼与硬骨鱼两大类

16.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5界

17.具有五趾型附肢的动物包括两栖纲爬行,鸟,哺乳纲.

18.鸟类分为平胸目,企鹅目,突胸目

19.陆生脊椎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5部分

20.根据鸟类食物类型,将鸟类分为动物食性和植物食性

21.根据鱼类栖息水域类型,将鱼类分为淡水鱼和海洋鱼

22.根据鸟类栖息类型,将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

23.脊椎动物繁殖繁殖方式包括卵生,胎生,卵胎生

24.鱼类的表皮分为生发层和腺层,真皮分为外膜层,疏松层,致密层

25.羊膜卵动物包括爬行,鸟,哺乳纲

26.根据鱼类食物类型,将鱼类分为肉食性,非肉食性,捕食甲壳类和浮游动物的鱼类三,问答题

1.何谓“双名法”?

它是怎样给物种命名的?

由谁发明的?

简述动物命名法则

双名法——动物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一个是动物的种名.

2.脊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脊索的出现使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运动的技能有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有统治地位的类群脊索构成支撑躯干的主梁,使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于肌肉的收缩而失去体缩短或变形,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是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更为准确.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锥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

3.简述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点.

(1)出现了真正的头部,背神经管的前端分化出了脑、眼、耳等重要器官,后端分化成脊髓。

2)在绝大多数的种类中,脊索只存在于发育的早期,以后为脊柱所代替。

3)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的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只有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

4)除了圆口类外,都具备了上下颌。

5)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了能收缩的心脏,有利于生理机能的提高。

6)用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简单的肾管,提高了排泄系统的机能,使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大量废物更有效地排出体外。

7)除了圆口类外,

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数量不超过两对。

4.头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

5.简述为什么说圆口纲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一个纲?

其主要特征.列举代表动物2种原始特征:

无上下颌,无偶鳍,脊索终生存在,肌肉分节,胃无分化,脑在一平面上,无生殖导管。

寄生及半寄生特征:

1.用口漏斗吸附。

2.囊鳃3.唾腺分泌抗凝血剂。

分类:

七鳃鳗目,盲鳗目

6.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有:

身体大多呈现纺锤型,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附有粘掖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水,大多具有侧线系统,可以感知水波或水流等,心脏具有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

7.鱼类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腺层:

上部。

表皮生发层:

基部。

疏松层真皮:

由结缔组织组成。

致密层皮下层:

不发达,含有色素细胞、脂肪细胞和毛细血管。

皮肤的衍生物:

毒腺,发光器,鳞片。

8.鱼类鳞片的类型与特征?

盾鳞:

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

软骨鱼类特有。

原始,全身分布,斜向排列,使全身表面显得粗糙。

如鲨鱼与鳐。

硬鳞:

由真皮演化而成,也较原始,见于鲟鱼和雀鳝等。

呈斜方形,成行排列,不呈覆瓦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鱼体活动的灵活性。

骨鳞:

由真皮演化而成,大多数硬骨鱼类具有。

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彼此作覆瓦状排列,有利于增加躯体的灵活性。

圆鳞:

游离一端光滑。

鲤科鱼类。

栉鳞:

游离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齿状突起。

多见于鲈形目鱼类。

9.鱼类皮肤腺体的种类,功能与作用机理?

什么是刺毒鱼类?

1)使身体滑润,减少与水的摩擦力,有助于游泳前进,又能使皮肤不透水,维持体内渗透压的恒定。

2)保护体表使不受细菌等外来物的侵袭。

3)使水中悬浮物沉淀,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10.简述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方式.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分泌尿液作用和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大量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是由肠壁连海水带盐一起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11.举例说明鱼类生殖方式的基本类型?

卵胎生或胎生:

软骨鱼、食蚊鱼等。

卵生:

绝大多数鱼类。

端黄卵。

浮性卵与沉性卵。

12.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各有那些亚纲及总目?

鱼类:

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有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

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13.简述鱼类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他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鱼纲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他脊椎动物的进步特征主要有:

1)鱼类开始具备有上,下颌,进入颌口类的的行列,颌的出现加强了动物个体主动捕食的能里,扩大了食物的范围,有利于脊椎动物自由生活的发展和种族的繁衍,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项重要形态变革.2)鱼类开始具备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偶鳍的出现,大大的加强了动物体运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基础.3)鱼类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

14.鱼类的骨骼系统有那些特点?

头骨,中轴骨骼,脊柱及肋骨,内骨骼带骨,附肢骨骼,支鳍骨软骨——圆口纲动物和软骨鱼类所具有。

硬骨——硬骨鱼所具有。

软骨性硬骨分为膜性硬骨

(一)中轴骨骼

1、头骨脑颅:

包藏脑及视、听、嗅等感觉器官。

咽颅:

左右两侧包围消化管的前段,分别支持上下颌、和鳃。

由颌弓、舌弓和鳃弓组成。

颞骨。

脑颅腹面:

犁骨、副蝶骨各一块。

初生颌:

软骨鱼类构成的上下颌,是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和最原始的颌,故称为初生颌。

次生颌:

硬骨鱼类的上下颌为次生颌,因其了现较晚。

齿式:

表示鲤科鱼类咽喉齿的一种方式。

2、脊柱和肋骨

(1)脊柱位置:

在脑颅后,由一串软骨或硬骨的椎骨关连而成,按节排列。

取代脊索的地位。

作用:

支持体轴、保护脊髓。

躯椎:

附有肋骨。

分化:

较低。

尾椎:

特具血管弧。

躯椎椎骨:

髓棘、椎弓、椎体、横突、肋骨。

结构尾椎:

髓棘、髓弓、椎体、脉弓、脉棘。

(2)肋骨

(二)附肢骨骼鳍骨——奇鳍骨和偶鳍骨。

带骨——肩带和腰带。

1.奇鳍骨

2.偶鳍骨

(1)胸鳍骨及肩带

肩带软骨鱼类:

位脑颅后呈半环状,不与头骨或脊柱关连。

组成:

肩胛骨和乌喙骨硬骨鱼类:

由肩胛骨、乌喙骨、锁骨(匙骨)、上锁骨和后锁骨。

附肢骨骼肩臼

(2)腹鳍骨及腰带腰带:

构造简单。

为一字形的坐耻杆或由一以无名骨构成的三角形骨板。

鳍脚:

软骨鱼类雄性的交配器。

鱼类附肢骨骼的特点:

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与脊柱发生联系。

鳍脚

15.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他们的食性的关系.

1)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

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口为上位,以低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物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为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2)牙齿与食性的关系:

肉食性鱼类的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的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弱或作绒毛形.3)鳃耙与食性:

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的鳃耙,长而密.4)胃肠与食性:

草食,杂食性鱼类,肠胃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辩,肠管较短.5)消化酶与食性:

肉食性鱼类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较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的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

16.综合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总结动物有机体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的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鳍型附肢——五指型附肢2.呼吸方式:

鳃呼吸——肺呼吸3.防止水分散失:

体表裸露——角质化4.繁殖:

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

17.五趾型附肢在动物进化史中的意义

18.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其不完善性的表现在那些方面?

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

1)出现了五指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的与头骨和脊柱联结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成对体重力的主要支撑推进,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2)成体用肺呼,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气的矛盾.3)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大脑半球分化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5)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导到耳内;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两栖类不能摆脱水环境束缚的原因:

1)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2)四肢还不够强健.3)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4)坯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

19.简述两栖纲动物躯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20.简述两栖纲动物分为几个目,各目主要特征,各举代表动物2种

蚓螈型(无足目)的主要特征:

1)无四肢2)眼退化,隐于皮下3)头骨硬骨数多4)椎体双凹型,有长肋骨,无胸骨,无荐椎5)皮下有小的骨质圆鳞6)无鼓膜,鼓室7)房间隔不完全8)体内受精,卵生成卵胎生.

蝾螈型(有尾目)的主要特征:

1)有尾,有四肢2)无鳞3)头骨数目介于无足目和无尾目之间4)有不发达的肋骨和胸骨,肋沟明显5)无骨膜,鼓室6)房间隔上有穿孔7)主要生活于水中,无眼睑或无活动性眼睑8)体外或提内受精9)变态不明显蛙形型(无尾目)的主要特征:

1)成体无尾2)头骨硬骨树少3)无肋骨,胸骨发达4)有鼓膜,鼓室5)有活动眼睑和瞬膜6)变态明显

21.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膜卵外包有石灰或纤维质的硬壳,能维持卵的形态,减少卵内水分的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持胚胎发育时气体代谢,卵内贮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在发育中能得到足够的营养.

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壮皱褶,不断向背方生长,包围胚胎,在胚胎外构成两个腔——羊膜腔和胚外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液环境中发育,能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另外,还形成一尿囊,可以收集胚胎发育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另外尿囊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卵壳或卵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羊胚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它解决了在陆上进行繁殖的问题,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

22.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成功的解决那几个问题1)爬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具有了陆上繁殖的能力.

(2)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的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3)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胸廓的出现,使肺呼吸机能加强.(4)四肢两栖类强健,指(趾)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连,构成牢固支架,有利于承受体重.

23.爬行类分为几个目,各目主要特征,各举代表动物2种现在爬行动物可分为五个目,即喙头蜥目,龟鳖,鳄,蜥蜴,蛇

24.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25.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1)恒温是与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系类,爬行类的本质区别)2)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3)恒温是产热与散热过成的动态平衡.4)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26.鸟类主要的特征以及与爬行类相似的特点

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2、鸟羽与爬行动物的鳞为同源器官(角质衍生物)3、头骨仅有一枚枕髁4、均产羊膜卵(多具硬壳)。

27.鸟类有那些适宜与飞行的特征

答案要点:

1.身体外形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2.前肢特化为翼.3.皮肤柔软,有羽毛区和裸区之分.4.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6.直肠短,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7.重呼吸,保证了飞行时氧的供应.8.完全双循环,体高的氧的运输能力.9.排泄物为料酸,不具膀胱,有利于减轻体重.10.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的平衡,11.视觉发达,具双重调节,眼球内有特殊的巩膜骨.12.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呈萎缩状态,雌性仅保留左侧卵巢和输卵管,有利于减轻体重.

28.鸟类与爬行类相比,它的进步性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耐性.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的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入筑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9.鸟类的三个总目再分类特征上有

1)平胸总目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是与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

以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分布不均匀,羽枝不具羽小钩,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足2-3趾.2)企鹅总目是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于游泳.路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骨骼沉重而不充气,具发达的龙骨突起.3)突胸总目为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起,最后4-6块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具充气的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绝大多数雄鸟不具交配器官.

30.为什么说始祖鸟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度形态特征(始祖鸟特征)

1.因为始祖鸟具有鸟类及爬行类各自相似的特征.2.鸟类相似的特征是:

具羽毛;有翼;骨盘为开放式;后肢具四趾,三前一后.3.和爬行相似的特征是:

具槽生齿;双凹型椎体;有18-21枚尾椎骨;前肢具三枚分离的张骨,肢端具爪;腰带各骨未愈合;胸骨无龙突骨;肋骨无钩状骨.

31。

鸟类繁殖行为有那些特征?

试述其生物学意义

包括占区、求偶、作巢、孵卵、育雏

1.占区一一鸟类在繁殖期间,每对亲体都要占有一定区域作为取食,营巢,繁殖的范围,这个区域叫巢区。

在巢区内又有一个范围不大的区域,不准其他同种个体侵入,并以武力保护之,不因受到威胁而轻易退出,这个区域叫占区,对于小型鸟类来说,巢区=占区,繁殖之先,先占有占区,才求偶,无占区则求不到偶,成为游荡个体。

保卫占区的方式有:

鸣叫、格斗。

占区的大小:

依个体大小、活动能力大小而异。

占区的特点:

弹性大小

占区的意义:

1)保证幼体食物来源、资源分摊2)调节种群密度3)减少干扰4)互相影响,一起进入繁殖状态

占区的实质:

鸟类自己建立起来的最适生境,在占区内,繁殖成功率达最高点。

2、求偶

方式:

鸣叫、显势、跳舞、送礼意义:

(1)雌雄互相吸引,为育雏过程的通力合作打下基础

(2)激发雌雄体内激素水平,使交配、受精过程同步化。

(3)保证同种繁殖、防止种间杂交,保证生殖隔离。

3.婚配制度

鸟类配对是为了繁殖,繁殖期一过,各散东西,少数是终生的。

一雄一雌制:

双方共同负担育雏职责。

一雄多雌制:

雄不负担一雌多雄制:

极少数的鹤形目、行形目有之,雌性是产卵机器,不负担育雏,所以,雌性体型大,凶狠,占区,保护地盘。

4.筑巢

鸟巢的功能

(1)使卵不致滚动,能同时被亲鸟孵化

(2)保温(3)保护

集群营巢的因素

(1)适宜地点有限,

(2)营巢地区食物丰富;(3)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

巢的类型:

地面巢;水面浮巢;洞巢;编织巢

5.产卵与孵卵

窝卵数定数产卵不定数产卵

6.育雏早成雏和晚成雏

32.哺乳类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