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1390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docx

《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docx

好文重读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0316210754

好文重读丨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完整)

古玩鑫行内最具影响力的收藏公众号每日发布专业古玩文章帮助提高收藏鉴赏能力还等什么呀赶快关注吧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一、玉带源流服饰以金玉,起源久远。

而束带之用玉,则典籍载之最早见之于唐。

相传起源于唐高宗显庆六年(656年)以后,据传由李渊定制。

《新唐书•舆服志》载:

“(显庆)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

《唐实录》载:

“高祖始定腰带之制。

自天子以至诸侯、公卿将相二品以上许用玉带。

天子二十四銙,诸关王将相许用十三銙而加两尾焉。

带有光素之分,龙文、万寿、洪福等琱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

其诸侯王、公相,龙文诸带非敕赐不得使用也”。

陕西咸阳北周若干云墓出土了一条白玉九銙八环蹀躞带,将目前所知的玉带最早时间提前到了北周时期。

自唐已降,历五代、宋、辽金、元乃至明。

历代都将玉带与统治阶级权力与地位所相匹配,超迈金犀,拱若至高。

古代的玉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鞓、銙、铊尾。

至明代形制发展成熟,种类变化复杂,虽如此,亦仍以旧制中三种形制为基础变化而来,现简述如下:

1、鞓:

即革带。

分两节,为唐宋时期革带的一般形制。

由出土陶俑服饰可以看出,革带使用之时把没有銙的一节两端穿在有銙的一节两端的金属扣中,用带扣上的销贯入带上的小孔中,以为穿系。

(唐宋时之玉带为实系,秉承蹀躞带之形制,故有单铊尾的形制。

而后期明代之玉带悬而不束,非实系,故双铊尾。

)2、銙:

嵌或缝缀与革带之上的玉片,有方形,拱圆形、附环銙、带眼銙等。

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谈到:

“带衣所御蹀躞,盖欲佩带弓剑、蚡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又存其环,环所以御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

銙的原来用途,是在受环。

环是用来悬物的,以后去掉了蹀躞不再用环。

至唐代时,玉銙日益趋向制度化,又把环去掉而留下镶嵌之玉片,此即銙。

3、铊尾:

亦作“獭尾”“挞尾”“鱼尾”。

用字不同,其音相谐,实为一物。

即为鞓端的饰物。

起初的用途是用来保护鞓端的,渐渐变为玉带上不可缺少的装饰之物。

二、明代玉带综述

《明史•舆服志》载:

“凡帝王、一品、公、侯、伯、驸马、或皇帝特赐,方可用玉带”。

《大明会典》绘有明代宫廷使用的腰带有大带、革带、束带、素带、带,据图可知,大带之上无装饰,其他带上装饰有镶嵌件。

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帝冕服,用革带及大带二种:

“革带佩玉,长三尺,大带素白朱里,两边用缘,上以朱锦,下以绿锦”。

由此可知,嵌玉之带为革带。

革带上所镶嵌之玉件,据《大明会典》记载:

“永乐三年定玉带,青绮鞋,描金云龙纹,玉事件十,金事件三”。

“革带,前用玉,其后无玉,以佩绶系

而掩之”。

革带的嵌玉集中于带的前面。

定陵中出土玉革带

10条,其中6条为缀玉20件,一条缀玉13件,三条缀玉

20件。

据此而论,明代玉带嵌玉并无明确规定,但在考古发现与传世的明代玉带中,以20件玉饰组成一带最为多见。

明张自烈著《正字篇》戍集銙字记载:

“明制,革带前合处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

”共计20枚(图1)。

图1明太祖朱元璋常服像除皇族使用外,明代朝廷还将玉带用于赏赐。

《大明会典》中“给赐”记:

“渤泥国……永乐六年,王来朝,给冠带、袭衣,王子袭封,还国,赐金镶玉带一条。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也有此事的记述。

文武官员的朝服革带,也因品秩的高低而不同:

“一品玉,二品犀,三、四品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银,八、九品乌角。

明代玉带又

分光素与琱文两类,光素玉带使用较多,《明史》中也多有记载,定陵中出土玉带中有10条即为素带,已发现的明代藩王亲贵墓中所出玉带,素带也占很大比例。

可见光素带并非等级较低者使用。

就出土发现与传世光素带之质地看,多以玉质精纯的白玉为主,不饰纹饰可能与玉质较好,为凸显玉质之美有关。

《明史•舆服志》载:

“大臣之服玉带,一品玉,或花或素。

”《明宫史》所言“冬则光素,夏则玲珑,三月、九月则顶妆玉带。

”所谓“玲珑”者应为镂空雕玉带,“顶妆”者应为浮雕之玉带。

(图2)图2明代官员佩戴腰带示

意图

明代玉带的雕琢技法相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工艺繁缛细腻。

唐宋玉带多以浅浮雕图案为主,如胡人戏狮、胡人献宝、

高士图或云龙纹。

至元代,镂空技法发展至玉带上,开始出现双层镂空之龙纹、花草题材于玉带上。

至明代则发展成熟,以单层高浮雕、双层镂空雕乃至三层镂空雕为精美。

镂空雕琢的龙纹等题材,即为坊间所称“花上压花”的工艺,以常见双层镂空龙纹带板为例,下层的纹饰为花草枝蔓,上层纹饰为游龙与附属之禽鸟、蝙蝠、宝相花、福山寿海等。

与下层花草枝蔓相错叠,形成双层效果。

并下层枝蔓往往拐至上层与龙纹相叠,形成游龙穿花的效果。

南京明初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采用镂雕技法,在出土的所有明代透雕玉带中雕工最为精美。

以这条玉带上的雕琢云龙纹的葵瓣形垂环带板为例,其中心部位厚於边框,这种厚度使多层次立体镂雕成为可能。

边框之内满布纹饰,表现一条龙穿越於云层中间,龙身的中段为朵云所遮挡。

龙发、龙须、云朵等等都采用镂空雕刻,每个云朵上还雕出似灵芝的纹样,整体表现得层次分明,饱满而不失玲珑。

对比西安、无锡出土的两件宋元时期玉雕作品,不难看出在这副玉带上仍有宋元时期玉雕遗风。

山东邹县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雕灵芝纹玉带也采用透雕方法,厚度与层次都不如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

南京徐达五世孙墓出土雕花玉带带板为透雕秋葵纹饰,在枝叶上再以阴线

表现脉络,线条婉约流畅,雕工十分精美。

这副玉带最大的特点是带板没有边框限制,系以花叶的自然形状与其间的起伏错落形成带波折的长方形、长条形、桃形和圭形。

嘉靖以后透雕玉带的数量增多,采用钻孔穿透碾磨法,俗称锼眼技术。

将纹饰错落统一安排钻孔位置,钻孔后拉丝斜锼,可根据图案,锼出多层纹饰。

明代玉器中所谓“花上压花、枝上压枝”的雕琢方法在这个时期开始较多使用。

这种“花上压花”的雕琢方法主要应用於明代玉带板等装饰用玉上,在平面片状的玉器上镂雕出多层花纹,表现出较好的透视关系。

单层之带板,底部不镂空,在玉板上高浮雕出纹饰,将非纹饰部分用桯钻钻去,并碾琢平整,形成高浮雕的立体效果。

明代玉带的装饰题材多样,分为瑞兽类,人物类,花草类与吉语类等。

依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广文先生在《明代玉器》中对明代玉带题材分为六类,即1、龙、飞龙、

麒麟等瑞兽图案,2、狮、马、驼、鹿等动物图案,3、云鹤、花鸟等禽类图案,4、花卉图案,5、人物类图案(如婴戏、高士等),6、文字类图案(如喜、万寿等)。

就目前出土与传世所见者,以上图案题材中,以龙纹、麒麟为最多。

风格技法贯穿整个明代,应为制度用玉中最典型者。

其他类题材所见不多,尤其以人物类图案最为少见。

《天水冰山录》中记载查抄权奸严嵩府邸,得玉带202条。

查抄佞臣钱宁邸,竟得玉带2500条之巨。

尤其是查抄严嵩府邸的202条玉带全部有名称记载,根据名称可以看出这些玉带所涉及的瑞兽动物类纹饰有鹿、仙鹤、麒麟、斗牛、蟒、狮子、孔雀、螭虎、飞鱼、犀牛、凤鸟、海冬青捕天鹅、鹊、月兔、鹰熊;花卉类纹饰有:

松、灵芝、牡丹、竹节、葵花、松竹梅。

相当数量的纹饰是以组合形式出现的,如松鹿阔白玉带、灵芝麒麟阔玉带、牡丹蟒阔白玉带等等。

这些纹饰大都是寓意吉利祥瑞的,如牡丹寓意富贵、灵芝和仙鹤寓意长寿、鹿代表

“禄”、雀鹿隐喻“爵禄”、鹰熊为“英雄”的谐音等等。

明代玉雕自中期后受到文人画兴起的社会影响,画面构图也开始出现模仿文人画的构图,多以松竹梅等暗喻君子的花卉植物以表达清新的书卷之风。

同时也有“五老图”“八仙庆寿”

“百子婴戏”等喜庆吉祥的图案纹饰。

在镂空图案中,受到明代中期以后雕漆工艺的影响,底纹常饰以锦地纹,如十字锦地纹,万字锦地纹等。

考古出土明代玉带(全套)馆藏明代玉带(全套)馆藏明代玉带(全套)三、明代玉带板的收藏及鉴定要点明代玉带板相较于前代之唐宋时期,存世量较大,但成套者很少,多为出土品。

目前见于馆藏及著录发表之成套明代玉带有百余套,而民间所见成套者,应极少,多为单片。

近年与拍卖市场偶尔得见成套明代玉带者,或为光素,或为缺一二片,工艺繁缛,玉质精纯成套者十分罕见于收藏市场。

但就收藏而言,单片之玉带板也颇具收藏价值。

玉带,作为明代官作玉器的一部分,基本都以优质的玉料与工艺琢治,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准。

从使用者的品秩上的严格规定也决定了其存世量相较于其他明代玉器少很多。

题材的多样,纹饰的多变也富有品藏之趣味。

明代镂空龙纹带板,南熏藏近一两年来,玉带板的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以笔者个人收藏玉带板所观察到的价格走势,自2009年至今三年多来,明代玉带板整体价格上涨近150%,玉质精纯,工艺繁缛,题材少见者涨幅超过300%,成为明清玉器收藏市场中的热捧品种。

究其原因,无非有三,其一,随着玉器收藏的升温,明清玉器以其存世量大,鉴别难度相较于高古玉器较低,工艺题材贴近当下社会而倍受亲睐。

而随着价格的水涨船高,玉牌子,圆雕件的价格涨幅很猛,而过去不引人注意的玉带板以其价格相对较低,可佩可玩,玉质工艺俱佳成为市场新宠。

其二,明代玉带板,代表着明代的官作玉器,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并沾染皇家气息,国人受“蟒袍玉带”等传统富贵观念影响较深,也乐意收藏这类玉器。

其三,当下的古玉复仿制技术发展迅速,逼肖程度高超,尤其表现在明清玉牌子、圆雕、器皿摆件类,大大提高了收藏者的风险系数。

而明代玉带板,原本并非市场热捧,且工艺繁复,费时费工同等玉材,仿制玉牌子获利比例远超带板,且工艺耗费远小于带板,故而仿品很少涉及。

基于以上三点,玉带板在近年成为收藏市场热捧品种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代高浮雕龙纹带板,南熏藏普通收藏爱好者在收藏明代玉带板时,应追求玉质与工艺都精良的作品。

但面对罕见题材时,应以题材为优先考虑因素。

即优先考虑少见之题材,其次考虑玉质与工艺的优劣。

应先收藏较为常见的明代带板作为基础品,用以熟悉明代玉带板的工艺与形制。

对明代玉带板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便可以涉及少见题材与工艺繁缛之作品。

明代镂空龙纹带板,南熏藏明代镂空龙纹带板,南熏藏明代镂空桃形带板,南熏藏关于目前市面上随着玉带板收藏热的兴起而跟风而至的一些仿品,笔者就个人收藏经验,谈谈一些个人的心得要点,以供同好参考:

1、从玉质角度而言,明代玉带板应全部使用和田玉料琢治。

但明代所用玉料整体质量前不如宋后不如清,质量相对较差。

但作为官作玉器的玉带板所用玉料相对常见之明代玉器而言要精纯很多,尤其是光素带板与工艺极精良者尤甚。

故在鉴识明代玉带板中,玉料如非和田料者,新仿品的可能性极大,即便确为到代真品,也因玉质差而价值大幅受损。

2、①从工艺角度而言,明代玉带板的工艺可谓当时所有玉雕工艺汇集于一身,尤其是浅浮雕、镂空锼拉工艺与减地高浮雕工艺。

应特别注意锼拉工艺的痕迹问题,如无锼拉痕迹,或痕迹刻意做作者就为仿品。

②带板正面及四边,均抛光精良(图3),即为所谓“玻璃光”,背面因系镶嵌或穿缀,故不抛光。

留有旧工艺的切割痕迹,即大面积的砂坑状斑痕。

图3明代玉带板边缘抛光示意图③背面多有为减重便于佩戴而进行的掏打,即将带板正面纹饰较厚处,于背面用桯钻或砣轮碾磨薄,用以减轻整套带板在佩戴时的重量,这并非残缺,是旧工艺特点,应于鉴定时注意(图4)。

图4明代玉带板背面的掏打减重痕迹

4背面排方多有四对牛鼻穿孔、圆桃一般为三对、辅弼为两对至三对、铊尾四对至六七对不等。

旧制带板皆用金属丝穿缀,久之即易损坏牛鼻穿孔,故而背面之牛鼻穿孔多有反复打钻,重新利用牛鼻破损旧孔一眼而再打一眼而做成新穿孔的情况,这也是鉴定时的细节之一(图5)。

图5明代玉带板背面的钻孔痕迹

5带板之四角,多有轻微的倾斜,是为了便于镶嵌进铜鎏金托或金托之中,这也是旧制使用中的特点,今所见带板基本金托不存,故而鉴定时应注意这一点(图6)。

图6明代玉带板边缘的轻微倾斜

6明代玉带板中常见带板边框阴线有交错歧出的现象,相较于明代玉雕整体风格的略微粗犷,这也成为明代带板的一个鉴定要点(图7)。

图7明代玉带板边框线的歧出

7在较多的明代单层非镂空工艺玉带板中,所使用的高浮雕工艺后往往将“地子”碾琢的较为平整,并精细抛光,与带板整体形成和谐完整的光泽。

经过几百年岁月积累,包浆多熟厚自然,与鉴定中亦需注意单层高浮雕带板的“剔地子”工艺痕迹(图8)。

图8明代单层高浮雕玉带板的“剔地子”工艺痕迹

3、从题材及尺寸角度而言,明代玉带板之题材莫过表示等级之龙、麒麟瑞兽之类与喜庆吉祥之题材。

近来所见有“鹊桥相会”“张生红娘”等戏曲题材,究其题材生成年代及主题都不应出现于带板这一表示封建等级制度器物之上,多为明清尤其是清代玉牌子题材,故而出现此类题材也应综合判断,需警惕考虑。

明代玉带板的尺寸皆有定制,虽无文献准确记载应该有何等尺寸,但以常识判断也可辨识。

近来所见一块圆桃带板,长宽都已超过12厘米,按比例计算,排方当已长十数厘米,铊尾更是巨大至二三十厘米,与旧时冠服制度已然不成比例。

纵观明代玉带板之尺寸,排方基本在5-8厘米长、4-6厘米高、厚0.5-1.5厘米。

圆桃基本在4-6厘米高、4-5厘米宽、厚度等同排方。

辅弼基本在2-3厘米长、5-7厘米高、厚度等同排方。

铊尾基本在8-16厘米长,5-8厘米高,厚度等同排方。

超越这个范围者,需要特别谨慎的综合判断,虽不排除有特大尺寸的真品存在,但这种现象应该极少出现,不会轻易碰到。

结束语明代玉带板作为中国古代玉带制度最后的辉煌,贯穿明代始终,成为玉带制度发展的集大成者。

随着古玉收藏的兴盛,玉带板作为一个逐渐被发现和重视的品种,将会越来越受到玉器收藏爱好者的追捧。

知识点

古代的玉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鞓、銙、铊尾。

至明代形制发展成熟,种类变化复杂,虽如此,亦仍以旧制中三种形制为基础变化而来:

鞓:

即革带。

分两节,为唐宋时期革带的一般形制。

由出土陶俑服饰可以看出,革带使用之时把没有銙的一节两端穿在有銙的一节两端的金属扣中,用带扣上的销贯入带上的小孔中,以为穿系。

(唐宋时之玉带为实系,秉承蹀躞带之形制,故有单铊尾的形制。

而后期明代之玉带悬而不束,非实系,故双铊尾。

銙:

嵌或缝缀与革带之上的玉片,有方形,拱圆形、附环銙、带眼銙等。

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谈到:

“带衣所御蹀躞,盖欲佩带弓剑、蚡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又存其环,环所以御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銙的原来用途,是在受环。

环是用来悬物的,以后去掉了蹀躞不再用环。

至唐代时,玉銙日益趋向制度化,又把环去掉而留下镶嵌之玉片,此即銙。

铊尾:

亦作“獭尾”“挞尾”“鱼尾”。

用字不同,其音相谐,实为一物。

即为鞓端的饰物。

起初的用途是用来保护鞓端的,渐渐变为玉带上不可缺少的装饰之物。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汪兴祖墓清理简报。

考古,1972,4:

31.

[2]。

山东省博物馆。

发掘明朱檀墓纪实。

文物,1972,5:

25.

[4]。

张广文。

明代玉器。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2007.

[5]。

栾秉璈。

古玉鉴别。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8.

[6]。

宾彦红。

王侯重器---玉带的市场价值。

艺术市场,2008,2:

69.

[7]。

李星。

浅谈玉带銙的造型及纹饰的演变。

文物春秋,1996,1:

40-45.

[8]。

虞海燕。

论考古出土的明代玉带之形制工艺。

北京

文博.2008,6:

24.

作者:

南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