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同步测试.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同步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牢固的血缘关系
B.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 浓厚的专制色彩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意:
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 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 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 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3.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这表明( )
A. 秦朝以后设相制度都是错误的
B. 明太祖不希望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C. 要提防丞相专权的现象
D. 明太祖意欲废除丞相
4.清代著作《啸亭杂录》记载: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
”为克服这一情况,清王朝( )
A. 废除宰相制度
B. 强化行省制
C. 增强内阁权力
D. 设立军机处
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6.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
A.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B. 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C. 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D. 行事快捷的军机处
7.楚国是周朝镇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线,史书载周惠王曾对楚成王说:
“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这说明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①维护周的统治②镇守边疆③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④设立刺史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8.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9.“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
”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
A. 唐高祖
B. 宋高宗
C. 明成祖
D. 明太祖
10.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B.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C.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D.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
11.赵翼《簷曝杂记》载“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处,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皆出于是矣。
”这说明清朝( )
A.内阁权力被大大削弱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军机处成为决策机构
D.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12.《明史》记载: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居住之处)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
①入阁由皇帝选任 ②职同汉唐宰相 ③取得决策大权 ④地位逐渐提高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4.钱穆曾说: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
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
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 元朝实行一省制
C.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D. 清朝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
15.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 内阁的设置 B.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 C. 南书房的设置 D. 军机处的设置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
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
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17.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由于圈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
“皇帝信玺”。
右:
秦朝主要郡所示意图。
材料二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
材料三
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内容
徐中约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
他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两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各自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1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断,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
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
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分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3)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二,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秦朝建立了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总的来看,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地发展,故选D。
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否定了血缘关系在政治中的主导地位;B项说法错误,不是这一制度的特点;C项正确,但是不是最主要的特点。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的加强有效地确保了国家的统一。
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
2.【答案】C
【解析】【分析】“彼此颉颃(意:
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知是强调各机构彼此制衡以强化皇权,只有C符合。
A、B、D三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
故本题选C。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期。
3.【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的意思是秦以后的皇帝不吸取秦朝的教训,结果导致丞相权力大,皇权受到威胁。
从中可以理解明太祖的用意是废除丞相。
故选D。
AB项错误,明太祖并非主要说明设丞相错误或者避免秦朝亡国的悲剧,而是要废除丞相制度。
C项明显错误。
【点评】明太祖鉴于历朝丞相制度的弊端废丞相,沿袭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掌握了票拟的权力。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历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4.【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废除宰相制度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故A项错误;行省制得到强化是在元朝,故B项错误;内阁权力增强是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克服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不谙世务、办事拖拉的弊端,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中国的内阁不过是为加强君主的权力而设立的一个机构,所以,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也就折射出了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故选A项。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内阁制
6.【答案】D
【解析】【分析】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是政治制度成熟的体现。
故选D。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成熟的时期,主要标志是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因此ABC均正确。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后不断的发展完善,在中枢权力机构发展演变方面,到隋唐时期确立起三省六部制,在选拔官员制度方面,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代替了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在监察谏议制度方面,隋唐时期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7.【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是周朝镇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线”“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分封制旨在维护西周的统治,因此①②说法正确;③项是秦朝开凿的灵渠,与分封制无关,可以排除;④说法旨在加强监察体系,是西汉时期的措施,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A。
8.【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上明显可以看出军机处“承旨遵办”,传达皇帝旨意的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故选D。
AB项错误,军机大臣无实权;C项明显错误。
【点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大臣上传下达,跪奏笔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除了要掌握清代的军机处外,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9.【答案】D
【解析】【分析】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材料中提及“有明之无善治”说明“罢相”一事发生在明朝。
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丞相专权威胁皇权,借胡惟庸案之机废除丞相制度,D项与题意相符。
其它三项均不符合历史史实。
10.【答案】B
【解析】【分析】内阁不是监察机构,没有对百官监察的权力,C错误;内阁不可能限制皇权,是皇权加强的产物,A错误;宰相的废除,加强了皇权,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无法起宰相的作用,也就无法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A错误。
内阁成员往往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得罪其他文官,实际上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分析】B材料“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于是承旨出政,皆出于是矣。
”通过比较,可知军机处的地位非常重要,内阁权力被大大削弱,B项排除;
C项说法错误,错在“决策机构”;
D材料中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皆出于是矣说明军机处的地位上升,内阁权力被大大削弱,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12.【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明了内阁设置的目的及其在此后的发展中地位逐渐提高的史实,①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内阁大臣只是皇帝的顾问并无决策实权,②③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A项。
【点评】有关明代内阁制度的考查高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①明代内阁设立的背景和目的;②内阁的性质;③中西内阁制度的差异。
本题考查的角度是②。
13.【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明代内阁不能统领六部,A错误,二者都不是决策机构B错误,C正确,军机处最初是负责西北军务D错误。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
14.【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中“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
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
”,说明内阁制度创立后,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这发生在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之后。
故选C。
【点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每个王朝的措施、特点各不相同。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宰相制度废除后,皇权进一步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012年高考在考查本部分内容时,仍以考查各个历史阶段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其特点为主。
15.【答案】D
【解析】【分析】明代设置内阁,清朝的内阁一直只能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从来没有掌管过重大的机密重务;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
”是皇帝和贵族权贵分配权力的机制,分化、牵制了皇权,排除B项;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为径由南书房传渝或遵旨起草上谕,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目的是更直接地行使皇权;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
军机处是在议政工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的基础上,历经从雍正四年到十年的逐步扩大和正规化,然后才正式形成为固定部门的。
自此以后,军机处便成为辅佐皇帝工作的主要办事部门,比较注意工作效率和保守机密,而且由皇帝直接指挥其全部重要活动,军机处是一个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的机构,是君主独裁专制进入顶峰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答案应选D项。
【点评】这种直接提问式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记忆是否准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明太祖时期。
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清朝雍正帝时。
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不同意。
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解析】第
(1)问要仔细观察图片,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原因要从废除丞相的目的入手来答。
第
(2)问“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首先要理解观点,该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自然错误;其次,“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去分析。
第(3)问由废宰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
【点评】明清内阁、军机处
是封建君主专制发展的产物。
明清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
清朝军机处之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再秉承皇帝意旨拟文传达至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执行。
17.【答案】
(1)制度:
皇帝制度;郡县制。
影响:
皇帝制度:
开创了君主专制制度(或开创了专制主义制度);郡县制:
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秦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答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刺史制度,)唐朝: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
实行三省六部制)。
表现: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3)制度:
科举制。
作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或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片展示的是皇帝的玉玺,所以表述的是皇帝制。
第二幅图片是秦朝的疆域图,表现出的是秦朝在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
对于它们的影响我们可以结合教材来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所谓的“大变动”是相比于夏商周时期来说的,也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我们可以把秦汉时的政治制度进行列举,一一证明即可。
明清时的君主独裁其实就是宰相制度的废除,在明代设立内阁,在清代设立军机处。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对这种选官用官制度人们都是持有积极态度的,能够打破门第,使得政治官员来源更加丰富,这一制度就是科举制。
对于科举制的作用,我们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18.【答案】
(1)表现:
“突破性创新”指创立科举制度;“渐进式创新”指实行三省六部制。
影响:
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均为以后历朝所沿用。
(2)变化:
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三权分立,互不统属;进一步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4)趋势: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解析】【分析】第
(1)问,第一小问表现,材料一所说的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如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如实行三省六部制。
第二小问影响,考查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
(2)问,解答时必须依靠材料归纳,由材料中“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涖庶务。
”等关键信息归纳即可。
第(3)问,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史实的记忆与再现能力,比较容易作答。
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主要是指该时期皇权进一步的集中,其举措主要包括: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准确理解与运用,材料二和材料三给涉及的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这些机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君权(或皇帝权力,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点评】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
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皇权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发展。
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从独相制互群相制),强化皇权;二是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