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0533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docx

《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docx

渗透作业指导书资料

渗透探伤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了使探伤人员在进行渗透探伤过程中有明确的步骤、程序,保

证探伤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并为进一步使渗透检验人员明确在现场进行渗透检验的步骤与程序,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使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检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铸件、焊接件和锻件以及陶瓷、塑料和玻璃等制品(不包括粉末冶金零件或其它多孔材料)的各种表面缺陷,例如裂纹、折叠、气孔、疏松和冷隔等。

3引用标准

3.1ASME标准第V卷第6部分(PT)

3.2ASME标准第忸卷附录8(PT)

3.3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3.4GJB2367—95《渗透检验方法》

3.5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3.6GB9443—88《铸钢件渗透探伤及缺陷显示迹痕的评级方法》

3.7GB/T12604.3—90《无损检测名词术语》

4检测人员

4.1凡从事渗透探伤的人员,均须经严格的技术培训并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资格证书。

4.2渗透探伤人员按技术等级分为初、中、高级,取得不同等级渗透探伤资格的无损检测人员只能从事相应等级的探伤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3凡从事渗透探伤的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视力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4.3.1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

4.3.2从事渗透探伤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5渗透检测操作的步骤

基本步骤为:

预清洗t施加渗透液t清洗多余的渗透液t施加显像剂-观察及评定显示痕迹。

6渗透检测剂

6.1渗透检测剂一般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6.2渗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a.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低温暗处保存。

各种渗透剂

的相应密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的规定采用相对密度计进行校验,应

保持相应密度不变。

b.渗透剂的浓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规定进行校验,校验方法

是将10ml待校验的渗透剂和基准渗透剂分别注入到盛有90ml无色煤

油或其它惰性溶剂的量筒中,搅拌均匀。

然后将两种试剂分别放在比色计纳式试管中进行颜色浓度的比较。

如果被校验的渗透剂与基准渗透剂的颜色浓度差超过2.0%,就应作为不合格。

c.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做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则应予以报废。

d.各种渗透剂用对比试块与基准渗透剂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当

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基准渗透剂时,应予报废。

6.3显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a.对干式显像剂应经常进行检查,如发现粒子凝聚、有显著的残留荧光或性能低下者要废弃。

b.对湿式显像剂的浓度应保持在制造厂规定的工作浓度范围内,其比重应经常进行校验。

6.4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作用。

6.5对于镍基合金材料,一定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重量比不得超过1%。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6.6对于奥氏体钢和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6.7检测剂应根据压力容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同一检测工件,不能混用不同类型的检测剂。

7对比试块

7.1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性能及操作工艺。

其类型见图一所示。

a.铝合金试块

将一块如图一所示的LY12硬铝合金试块用喷灯在中央部位加热至510〜530C,然后迅速投入冷水中,通过淬火处理使试块表面产生条状和网状裂纹,再在试块中间加工一个直槽,使得试块分成两部分,

并分别标以A、B记号,以便进行不同检测剂及不同工艺的对比试验

对比试块的尺寸见图一(a)所示

(a)铝合金试块(b)镀铬试块

图一对比试块

b.镀铬试块

将一块尺寸为130mM40mM4mm、材料为0Cr18Ni9Ti或其它不锈钢材料的试块上单面镀铬30±1.5卩m,然后在镀铬层上再镀铬0.5卩m,之后进行退火处理。

在未镀面上,以直径10mm的钢球,用布氏硬度法按7500N、10000N、12500N打三点硬度,使镀层上形成三处辐射状裂纹。

7.2对比试块的清洗和保存

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

清洗时,通常是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例为1:

1)的

密闭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等效方法保存。

8表面准备

8.1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

8.2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为6.3卩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Ra值为12.5卩m。

但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

8.3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9渗透检测方法分类和选用

表一按渗透剂种类分类的渗透检测方法

方法名称

渗透剂种类

方法代号

荧光渗透检测

水洗型荧光渗透剂

FA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

FB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

FC

着色渗透检测

水洗型着色渗透剂

VA

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

VB

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

VC

表二按显像方法分类的渗透检测方法

方法名称

显像剂种类

方法代号

干式显像法

干式显像剂

D

湿式显像法

湿式显像剂

W

快干式显像剂

S

无显像剂显像法

不用显像剂

N

9.1渗透检测方法分类

9.1.1根据渗透剂和显像剂种类不同,渗透检测方法可按表一和表二

进行分类

9.1.2表一和表二中各种方法组合使用的检测步骤见表三。

表二检测步骤

所使用的渗透剂和显像剂的种类

检测方法符号

前渗乳清去干显干观后

处理透化洗除燥像燥察处理

水洗型荧光渗透剂一干式显像剂

FA—D

o..ooO…oO…..O

水洗型荧光渗透剂或水洗型着色渗透剂一湿式显像剂

FA—WVA—W

o..ooO…O…O….O

水洗型荧光渗透剂或水洗型着色渗透剂一快干式显像剂

FA—S

VA—S

O….….o..oO…oO….O

水洗型荧光渗透剂一不用显像剂

FA—N

O…..…o...o.O..O….O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干式显像剂

FB—D

O….….O….O…..O...O….O…...…。

….O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湿式显像剂

FB—W

oO….O…..o;O…O…O....O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快干式显像剂

FB—S

O.….…O….O…..OO….OO....O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干式显像剂

FC—D

O…..…o..O..O…....…O....O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或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一湿式显像剂

FC—WVC—W

o..o..O..O…O…O….O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或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一快干显像剂

FC—S

VC—S

ooo.oO….O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一不用显像剂

FC—N

ooo.O….O

9.2渗透检测方法选用

9.2.1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可根据被检工件表面粗糙度、检测灵敏度、检测批量大小和检测现场的水源、电源等条件来决定。

9.2.2对于表面光洁且检测灵敏度要求高的工件宜采用后乳化型着色

或后乳化型荧光法,也可采用溶剂去除型荧光法923对于表面粗糙且检测灵敏度要求低的工件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或水洗型荧光法。

924对于现场无水源、电源的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

925对于批量大的工件检测,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或水洗型荧光法。

926对于大工件的局部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或溶剂去除型荧光法。

927荧光法比着色法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10操作

10.1预清洗

检测部位的表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渗透检测的检测质量。

因此,在进行过表面清理之后还要进行一次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

的污垢。

清洗时,可米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

清洗范围应满足8.3

条的要求。

清洗后,检测表面上遗留的溶剂、水分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之前不被污染。

10.2施加渗透剂

10.2.1渗透剂施加方法

施加方法应根据零件大小、形状、数量和检测部位来选择。

所选方法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

具体施加方法如下:

a.喷涂:

可用静电喷涂装置、喷罐及低压泵等进行,适用于大工件的局部或全部检测。

b.刷涂:

可用刷子、棉纱、布等进行,适用于大工件的局部检测、

焊缝检测。

C.浇涂:

将渗透剂直接浇在工件被检面上,适用于大工件的局部检测。

d.浸涂:

把整个工件浸泡在渗透剂中,适用于小零件的全面检测。

1022渗透时间及温度

在15〜50C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不得少于

10min。

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按照附录A(补充条)

对操作方法进行修正。

10.3乳化处理

10.3.1在进行乳化处理前,对被检工件表面所附着的残余渗透剂应尽可能去除。

使用水基乳化剂时,应用水喷法排除多余的渗透剂,如无特殊规定,水压一般应控制在0.14MPa。

10.3.2乳化可采用浸渍、浇注、喷洒等方法施加于工件被检表面,不允许采用刷涂法。

10.3.3乳化时间取决于乳化剂和渗透剂的性能及被检工件表面粗糙度。

通常,使用油基乳化剂的乳化时间在2min内,水基乳化剂的乳

化时间在5min内。

10.4清洗多余的渗透剂

10.4.1在清洗工件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注意防止过度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清洗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

用荧光渗透剂时,可在紫外灯照射下边观察边清洗。

10.4.2水洗型和后乳化型渗透剂均可用水清洗。

冲洗时,水射束与被检面的夹角以30°为宜。

在无冲洗装置时,可米用干净不脱毛的抹布蘸水依次擦洗。

采用冲洗方法时,如无特殊规定,冲洗装置喷嘴处的水压不超过0.34MPa。

10.4.3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用清洗剂清洗。

除特别难于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先用干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清除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面

上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净。

但必须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面冲洗。

10.5干燥处理

10.5.1施加快干式显像剂之前或施加湿式显像剂之后,检测面须经干

燥处理。

一般可用热风进行干燥或进行自然干燥。

干燥时,被检面的温度不得大于50C。

10.5.2当采用清洗剂清洗时,应自然干燥,不得加热干燥。

10.5.3干燥时间通常为5〜10min。

10.6施加显像剂

10.6.1使用干式显像剂时,须先经干燥处理,再用适当方法将显像剂均匀地喷洒在整个被检表面上,并保持一段时间。

10.6.2使用湿式显像剂时,在被检面经过清洗处理后,可直接将显像剂喷洒或涂刷到被检面上,然后应进行自然干燥或用低温空气吹干。

10.6.3用快干式显像剂时,经干燥处理后,再将显像剂喷洒或刷涂到被检面上,然后应进行自然干燥或用低温空气吹干。

10.6.4显像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搅拌均匀,显像剂施加应薄而均匀,不可在同一地点反复多次施加。

1065喷施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300〜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40°。

1066禁止在被检面上倾倒快干式显像剂,以免冲洗掉缺陷内的渗透剂。

10.6.7显像时间取决于显像剂种类,缺陷大小以及被检工件温度,一般不应少于7min。

10.7观察

10.7.1观察显示痕迹应在显像剂施加后7〜30min内进行。

如显示痕迹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也可超过上述时间。

10.7.2着色渗透检测时,观察应在被检表面可见光照度大于500lx

的条件下进行。

10.7.3荧光渗透检测时,所用紫外线灯在工件表面的紫外线强度应不低于1000卩W/cm2,紫外线波长应在0.32〜0.04卩m的范围内。

观察前要有5min以上时间使眼睛适应暗室。

暗室内可见光照度应不大于20lx。

10.7.4当出现显示痕迹时,必须确定痕迹是真缺陷还是假缺陷。

必要

时应用5〜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或进行复验。

10.8复检

10.8.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检:

a.检测结束时,用对比试块验证渗透剂已失效;

b.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

C.供需双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其它需要时;

d.经返修后的部位。

1082当决定进行复验时,必须对被检面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前次检测时所留下的痕迹。

必要时,应用有机溶剂进行浸泡。

当确认清洗干净后,按10.1~10.7条的规定进行复验。

10.9后处理

检测结束后,为防止残留的显像剂腐蚀被检工件表面或影响其使

用,应清除残余显像剂。

清除方法可用刷洗、水洗、布或纸擦除等方法。

11缺陷显示迹痕分类

11.1除确认显示迹痕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它任何大于或等于0.5mm的显示迹痕均应作为缺陷显示迹痕均应作为缺陷显示迹痕处理。

11.2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的缺陷显示迹痕,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显示迹痕,按圆形缺陷处理。

11.3缺陷显示迹痕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

30C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其它按纵向缺陷处理。

11.4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显示迹痕在同一直线上间距小于或等于

2mm时,按一条缺陷处理,其长度为显示迹痕长度之和加间距。

12缺陷显示迹痕等级评定

12.1采用国内标准遵循下列迹痕评定标准

12.1.1下列缺陷不允许存在:

a.任何裂纹和白点;

b.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c.焊缝及紧固件上任何长度大于1.5mm的线性缺陷显示;

d.锻件上任何长度大于2mm的线性缺陷显示;

e.单个尺寸大于或等于4mm的圆形缺陷显示。

12.1.2缺陷显示累积长度的等级评定按表四所示进行。

表四缺陷显示累积长度的等级评定

评定区尺寸

35X100

用于焊缝及高压紧固件

100X100

用于各类锻件

I

<0.5

<0.5

II

<2

<3

<4

<9

IV

<8

<18

V

大于V级者

12.2ASME标准采用如下评定标准

依据ASM第忸卷附录8(PT)所述,下列缺陷不允许存在:

12.2.1线形显示迹痕。

12.2.2大于4.8mm的圆形显示迹痕。

12.2.3在任意方向上的直线上有4个及4个以上的间距小于或等于

1.6mm的圆形显示迹痕。

13报告

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委托单位、工件名称、编号、形状、尺寸、材质及热处理状态;

b.检测部位、检测比例、渗透剂牌号;

c.检测方法,包括渗透剂类型、现象方式;

d.操作条件,包括渗透温度、渗透时间、乳化时间、水压及水温、干燥温度和时间、显像时间;

e.操作方法,包括预清洗方法、渗透剂施加方法、乳化剂施加方法、清洗方法、干燥方法、显像剂施加方法;

f.检测结果及缺陷等级评定、检测标准名称;

g.缺陷示意图;

h.检测人员、审核人员签字;

i.检测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