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0497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docx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docx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篇一: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

“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

”(《学而⑦》)

注释:

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

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

不也是很愉快吗?

不亦?

?

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

生气,发怒。

⑥君子: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

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

“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

为⑤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

传⑦不习乎?

”(《学而》)

注释:

①曾(Zēng)子:

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

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

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

“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

注释:

①十有(yòu)五:

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

迷惑,疑惑。

④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

越过,超过。

⑦矩(jú):

规矩,规范。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

“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为政》)

注释:

①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httP:

//m.CsmAYi.cN/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为政》)

注释:

①罔(wǎng):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堪:

忍受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

“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雍也》)

注释:

①之: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②者:

代词,?

?

的人。

③好(hào):

喜欢,爱好。

④乐(lè):

以?

?

为乐趣。

孔子说:

“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

“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

”(《述而》)

注释:

①饭疏食饮水:

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②肱(gōng):

胳膊。

③于:

对,对于。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

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注释:

①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①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

”(《子罕》)

注释:

①川:

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逝,流逝。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

“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注释:

①三军:

军队的通称。

古制,12500为一军。

②匹夫:

普通的人,男子汉。

孔子说: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

”(《子张》)

注释:

①笃(dǔ):

忠实,坚守。

②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③仁:

仁德。

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篇二: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

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1子曰

(1):

“学

(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

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

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

音yua,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

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

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

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

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

《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

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

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

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1·2有子

(1)曰:

“其为人也孝弟

(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

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

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

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

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

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

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

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有子说: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1·3子曰:

巧言令色

(1),鲜

(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

朱熹注曰:

“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

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1·4曾子

(1)曰:

“吾日三省

(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

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

省(音xǐng),检查、察看。

三省有几种解释:

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

旧注曰: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

传,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

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1·5子曰:

“道

(1)千乘之国

(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

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

乘,音sha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

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

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

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孔子说:

“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

“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

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1·6子曰:

“弟子

(1)入

(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

一般有两种意义:

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

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

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

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

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

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

指有闲暇时间。

(8)文:

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1·7子夏

(1)曰:

“贤贤

(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子夏:

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

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

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

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

致,意为“献纳”、“尽力”。

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子夏说: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1·8子曰:

“君子

(1),不重

(2)则不威;学则不固(3)。

主忠信(4)。

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

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

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

有两种解释:

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

以忠信为主。

(5)无:

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

篇三:

《论语》全文带拼音,有注释

论语xu?

?

rdìyī学而第一w?

izhangdìar为政第二bāyìdìsān

八佾第三lǐr?

ndìsì里仁第四gōngyěchángdìwǔ公冶长第五yōngyědìliù雍也第六shù?

rdìqī述而第七tàib?

dìbā泰伯第八zǐhǎndìjiǔ子罕第九xiāngdǎngdìshí乡党第十录xiānjìndìshíyī先进第十一yányuāndìshíar颜渊第十二zǐlùdìshísān子路第十三xiànwandìshísì宪问第十四wailínggōngdìshíwǔ卫灵公第十五jìshìdìshíliù季氏第十六yánghu?

dìshíqī阳货第十七wēizǐdìshíbā微子第十八zǐzhāngdìshíjiǔ子张第十九yáoyuēdìarshí尧曰第二十目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

zǐyuēxu?

?

rshíxízhībùyìyuahūyǒup?

ngzìyuǎn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búyìlahūr?

nbùzhī?

rbúyùnbúyìjūnzǐ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

时时,经常。

习:

演习,复习。

说:

同“悦”,高兴。

愠(yùn):

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

“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yǒuzǐyuēqíw?

ir?

nyěxiàotì?

rhàofànshàngzhěxiǎnyǐ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hàofànshàng?

rhàozu?

luànzhěwaizhīyǒuyějūnzǐwù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lì?

rdàoshēngxiàotìyězhěqíw?

ir?

nzhīběnyú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

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

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好(hào):

喜欢。

犯:

冒犯,抵触,违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