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8889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8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双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6分)

1.(6分)(2017高二上·湖北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

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规律就是,历代官员的数量呈不断扩张趋势。

明代刘体健称“历代官数,汉七千八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

到了明代,文武官员共十二万余人。

官僚系统的不断扩张,是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结果。

官权是皇权的延伸,君主专制不断完善,注定官僚系统也不断延伸膨胀。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发生强化,官员的权力被不断分割,以期官员相互制衡,弱化他们对皇权的挑战。

由此造成一官多职的现象,官僚队伍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传统赋税又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途,官员数量的不断膨胀,使得俸禄成为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

比如西汉末年,国家赋税收入“一岁为四十余万石,吏俸用其半”,官员俸禄支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所以支付官俸成为财政第一大难题,为了节省开支,薄俸制就成为大多数时候不得已的选择。

特别是在皇权专制达于极致的明清两朝,官员薪俸之低也达到惊人的程度。

低俸制的另一个原因是皇权专制的自私短视本性。

皇权专制本身是一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它的设计原理是千方百计保证君主的利益,损害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官僚阶层的利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总,百官好比员工。

压低员工工资,保证自己的利润,对老板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偏好。

从皇帝的视角看来,采取“薄俸制”和“低饷制”,用“教育”来要求百官清廉,既省心省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

传统社会的低俸制,到底低到什么程度?

以明代的县令收入为例。

明代正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石五斗。

用七石五斗粮食养活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这个县令的生活只能是普通市民水平。

而且明代对于官员办公费用不予考虑,师爷、账房、跟随、门房和稿签等手下均需要县令来养活。

再比如曾国藩在做翰林院检讨时,年收入为129两左右,年支出为608两左右。

赤字480两左右,需要自己想办法弥补。

这是当时京官的常态。

低薪薄俸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也有利于培育出一批清官楷模。

但与此同时,薄俸制也有着巨大的危害:

它容易诱发腐败,并导致腐败的普遍化。

权力笼罩一切,权力不受约束。

与此同时,官员们却又只能拿到极低的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薪水。

这就形成了“渴马守水,饿犬护肉”的局面:

让一条饥饿的狗去看着一块肥肉,那么无论你怎么打它,骂它,教育它,它也还是要偷吃,因为不偷吃它就活不下去。

在低薪制下,选择做清官的毕竟只是少数,多数官员们不得不想办法搞一些灰色收入,这样贪污就无法根治。

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是“占小便宜吃大亏”之举,因为腐败最后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开足工资要大得多。

(摘编自张宏杰《顽疾: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官员的数量随朝代更迭不断增加,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B.秦汉以后,皇权专制不断细化分割官员权力,目的在于减少官员对皇权的影响。

C.明清两朝,皇权专制达到了极点,官员俸禄也低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D.中国古代赋税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项,许多朝代官员俸禄支出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县令俸禄低,经济压力大:

家人和手下办公人员均依靠其养活。

B.低薪薄俸有利于培育出一批奉公守法的清官,却也容易滋生大量的贪污腐败分子。

C.对皇帝来说,低俸制不仅能维护自身利益,更在于有利于管理官吏。

D.给足官员应有的俸禄,产生的财政支出额要比腐败造成的损失小得多。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官僚队伍不断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强化。

B.在低俸制下,包括曾国藩在内的许多官员都不得不想方设法搞一些灰色收入来填补年赤字。

C.采取低俸制从表面上看有两个原因,实质上就一个:

维护君主的利益。

D.低俸制使官僚利益受损,以致诱发腐败恶化,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24分)

2.(11分)(2019高一上·东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

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

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

武王立,逐张仪、魏章,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使甘茂攻韩,拔宜阳。

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

周以卒迎之,意甚敬。

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

游腾为周说楚王曰:

“知伯①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

何则?

无备故也。

今秦,虎狼之国,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仇犹观焉,故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

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

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

”楚王乃悦。

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

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

蒲守恐,请胡衍。

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

“公之攻蒲,为秦乎?

为魏乎?

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

夫卫之所以为卫煮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折而从之线河之外而无以取煮强也并卫於魏魏强。

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

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

”樗里子曰:

“奈何?

”胡衍曰:

“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

”樗里子曰:

“善。

”胡衍入蒲,谓其守曰:

“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

衍能令释蒲勿攻。

”蒲守恐,因再拜曰:

“愿以请。

”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于卫君,使子为南面。

”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贵于卫。

于是遂解蒲而去。

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列传》)

【注】①知伯:

春秋中期晋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晋悼公霸业复兴的最大功臣。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面从之/魏亡西河之外面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B.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C.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面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D.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

即秦惠文王的溢号。

谥号是帝王、将相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B.丞相:

中国古代官名,秦朝时分设左右两相。

中国古代“以右为尊”所以“右丞相”也一直是历代朝廷的主相。

C.社稷:

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古时的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社稷后来“社稷”就借指国家。

D.南面:

古代堂上以坐北朝南为尊,天子或诸侯面见臣下,皆面南而坐。

后泛指居于尊位。

本文表示胡衍将受到卫人的尊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樗里子战功卓著。

他一生征战无数,伐曲沃取城入秦;伐赵国俘赵将庄豹;攻楚,则取汉中。

B.樗里子带兵入周时,周王率领士卒到城外迎接,态度非常恭敬,这引起楚王的不满,对周王大加责备。

C.伐蒲时,胡衍劝阻樗里子,他认为攻蒲害秦而利魏,会被秦王治罪,樗里子听从他的劝说放弃攻蒲。

D.先秦时期,各国之间相互征伐,游说之风盛行,本文中的说客游腾解了卫国之围,胡衍解了周国之困。

(4)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

②知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

3.(7分)(2019高一下·长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盟鸥

(宋)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

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用“千丈翠奁开”之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

B.面对带湖美景,“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

C.作者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表露了自己摆脱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的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

D.还好有鸥鸟是作者的知已,它们“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来到他的身边,作者也举杯为永结盟好作贺。

(2)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细玩稼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的“寄言”之妙,请结合全词,说说这首词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

4.(6分)(2020高三下·汉中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突出表现了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以鹰、雕之类的鸟自喻,表明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20分)

5.(20分)(2017高二上·扬州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

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

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

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要那么不满意自己了。

他一直在叹息:

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

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

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

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

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

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

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

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

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

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

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

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

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110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

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

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

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

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36口“连珠火”上的。

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

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

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

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

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傅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36口“连珠火”。

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

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

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

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

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

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

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

她就把耳朵贴上去。

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

锯末灰要……柏木的。

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

“咋办?

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

“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

“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

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

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

苟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

(《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小说中苟老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2)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苟老师的死亡做了铺垫或暗示?

请简要分析。

(3)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

(4)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2分)

6.(12分)(2017高二下·南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位有远见的大科学家

刘力源

治学的竺可桢有着宽阔的视野,尤其是他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所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

“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

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让学者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

“竺可桢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

”王作跃说。

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

“这也是为什么1952年周恩来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的重要原因。

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王作跃说。

另一个让王作跃印象深刻的是,竺可桢一直以来强调基础科学要和应用科学并重:

“在科技政策里,他一直强调基础科学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在中国20世纪强调应用科学而忽视基础科学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他一直清醒地认识到基础科学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这在他不同历史时期的日记里都很明显。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从初中课本的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

“这篇文章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个能耐。

”学者何亚平说。

留美回国后,竺可桢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

“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

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不仅可以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和认真的态度。

何亚平说,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

“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绝不迷信他人的东西,即使是专家权威的东西。

还有一点,因为与他研究气象、物候的专业兴趣有关,他无论到哪都会去找当地的地方志,对各地的历史人文风俗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第一手材料”,竺可桢身上的这些特质让何亚平由衷佩服。

“事实上,在抗战时期担任浙大校长,竺可桢并没有多少时间做科研,但他硬是挤出时间写出了《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最终结束了国际上的一个长期的争论。

到了80多岁,他又写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迄今为止,尽管计算机这么发达,运算速度这么高,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还是竺老当时概括的那个方向。

这让外国人都赞叹不已。

即使“文革”中赋闲在家,竺可桢也没有真正赋闲。

“他从未停止对科学院及各学科、各有关研究所科研工作特别是理论及前沿工作的思考。

”学者李玉海说。

为了及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年迈的竺可桢经常独自一人乘公共汽车前往情报所,查阅国外文献,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这是一般老年人难以做到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及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竺可桢早年就关注大气污染问题,他1936年的日记里就有南京空气污染的详细记录,反映了南京从1933年到1935年三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

B.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之所以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是因为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具有大师级的视野和气派,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培养科学精神。

C.竺可桢具有经常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他的日记里记录了很多有关学习、研究的内容,其中的读书笔记在他的日记里占有很大的比重。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与一般传记有所不同,一是没有严格按传主的生活工作经历叙写,

(2)竺可桢的国际视野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竺可桢在治学方面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

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6题;共18分)

7.(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不断完善自我。

B.三十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回想初逢时,我们都是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现而今大家都已双鬓染霜,垂垂老矣。

C.日本右翼势力炮制了一出购买钓鱼岛的闹剧,他们的表演十分拙劣,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D.近年来,“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方兴未艾,甚至成了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8.(2分)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贾平凹的长篇力作《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书写了农民沉重的负担及农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层忧虑。

B.记者在此次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了解到,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西部的基础设施、民生、生态都有了明显改善。

C.自从今年全国扶贫工作会议调整扶贫标准后,全国便有更多低收入的人被纳入国家扶持与救助的范围,城乡分割的社会救助制度开始趋向城乡一体化。

D.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重点是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这是因为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9.(2分)按顺序排列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菠有凝炼。

②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③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④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⑤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A.②④③⑤①    

B.④③⑤①②    

C.③⑤①④②    

D.③⑤④①②    

10.(2分)请仿照给出的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

要求句意连贯,句式一致,修饰一致。

循环往复的四季,寄寓着大自然不一样的感情。

春风送暖,给大地披上新绿,那是风对大地的抚慰;________;________;冬雪带寒,给大地捎来洁白,那是雪对大地的爱恋。

11.(5分)(2019高一上·太原月考)下面是国画大师齐白石1954年的画作《祖国颂》,请说明画作寓意。

(不超过70个字)

12.(5分)(2016·厦门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王出生在一个大家族。

每逢节假日,长辈们都会召集家族成员聚会,而小王对此不感兴趣,经常借故缺席。

长辈们很不高兴,小王也很苦恼。

如今,有不少家族都面临类似的情况,当地晚报“酉姓家事”栏目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给小王或小王的父母写一封信,或向“百姓家事”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若写信,统一以“一平”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若投稿,请自拟标题。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24分)

2-1、

2-2、

2-3、

2-4、

3-1、

3-2、

4-1、

4-2、

4-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20分)

5-1、

5-2、

5-3、

5-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2分)

6-1、

6-2、

6-3、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6题;共18分)

7-1、

8-1、

9-1、

10-1、

11-1、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