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8788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docx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docx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名11524)

《将进酒》)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

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

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

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

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

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

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

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

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

(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

(2)陈王昔时宴平乐。

(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

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

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4)狂放之情:

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

“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

”告诫世人:

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

《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

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赏析:

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

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

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

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

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

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

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

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

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

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

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

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

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

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

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

“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

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

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

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yǐng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

黄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

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

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

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

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

“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

“古来”两句亦属愤语。

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

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

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

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引伸、拓展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

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

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

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

“菜来一碟乎,两碟乎?

酒要一壶也,两壶也?

”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

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

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

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也”。

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

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

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

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

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

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

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

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

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

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

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

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

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

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

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

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

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

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

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

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

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

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二)精彩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不禁悲从中来。

啊!

黄河,来自天上的黄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

想我李白,满腹经纶,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

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

也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我讲到这时,脑子里突然闪现这样一段歌词: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

于是我顺口说道:

此时此刻的李白,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了,此时的"得意",并非伴君王左右,经邦济世,而是二三知己志趣相投,心意相会,李白率意而为,面对美酒,面对挚友,不仅由悲转乐,高声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其实是我在唱),唱完学生鼓掌,于是我就问学生,你们为么鼓掌呀,有的学生说,老师唱得太棒了,我摇了摇头,我知道我的水平,又有同学说,老师此时引用这段歌词符合李白当时的心情。

我听了点点头,问这个学生,你说为什么符合李白的心情呀,这个学生回答道:

面对滚滚的黄河水,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诗人年过半百,政治上极度失意,诗人以为挚友聚会是人生快事,既然政治上失意,就应该另外去寻找寄托,今朝有酒今朝醉,愁情烦事一边扔。

该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李白此时的消沉,并不是完全的消沉,他对政治还没有完全绝望,他对皇上还抱有幻想,他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说到这里,我没有接着往下讲,我问道,老师刚才引用《爱江山更爱美人》里面的几句,又没有不合适的地方。

我一说歌的题目给学生提了醒,纷纷说,李白的“美人”是谁,说完大家都在笑,甚至有学生不坏好意地想,看你怎么收场。

这是我意料中的事。

我又提了一个问题:

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经常有“美人”出现,的确不少“美人”是诗人生活中的挚友或情人,但诗歌中的“美人”仅仅指这些吗?

大家好好想想。

一两分钟之后,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古代诗歌中的“美人”有时是作者自比,指不被皇上重用,美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

如屈原,他在“离骚”里有这样的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就是指这些。

我对该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古代诗歌中的“美人”在好多时候是诗人自比,除屈原外,还有,比如曹植把“美人”比作自己,“美人”不被宠幸,喻指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遭贬弃,曹植写的《洛神赋》就是“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清人何焯),有时“美人”也还可以指“美好的政治理想”。

说到这里我继续问,李白的“美人”指什么,大家纷纷说,皇上、政治理想,也有同学说,就是指李白自己。

我肯定了大家的看法,补充道,大家想,东边李白的政治理想渺无踪迹,西边黄河水不停的滚滚东流,作者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借酒浇愁。

讲到这时,下课了。

没想到偶尔的一个灵感闪现,居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我今后在教学中更得捕捉灵感。

编辑短评:

作者对《将进酒》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得准,体会得深,讲课时旁征博引,教学内容丰富,如果能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更好了。

(刘真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