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基础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8566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汉语基础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大汉语基础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大汉语基础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大汉语基础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大汉语基础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汉语基础资料.docx

《电大汉语基础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汉语基础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汉语基础资料.docx

电大汉语基础资料

电大汉语基础[资料]

电大2011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第1—3章)

1(正后象和负后象答:

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相反时,叫负后像。

2(韦伯定律答:

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称作韦伯定律。

3(知觉答: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答:

指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答:

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尝试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

6(催眠答:

广义上讲,催眠是一些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的一种觉知状态;狭义上讲,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7(意识答:

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8(注意答: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控行为。

(3)预测未来。

(4)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

答:

(1)睡眠。

(2)梦。

(3)催眠。

(4)白日梦。

3(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及特征。

答:

(1)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举例说明注意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

答: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结合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梦境的产生原因。

答:

梦是睡眠期间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异化形式。

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趁机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心理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答:

(1)构造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

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这三种元素构成。

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其理论被称为心理化学。

铁钦纳继承并发展了冯特的理论,认为心理学与化学具有相似之处,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将意识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2)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主要有詹姆士。

他认为意识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并将这种动态过程称为“意识流”。

他认为心理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于实验室中,应该研究人们是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而调整行为的,这一思想使心理学走上了应用心理学研究的道路。

2(举例说明知觉的心理特征。

答:

知觉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过程,有两个重要的心理物理:

知觉的组织性和恒常性。

第一,心理的组织性。

把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从而产生连续的知觉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性。

知觉组织性具有以下特点: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第二,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参考答案(第4—6章)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记忆答:

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答: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检验了不同时间间隔内遗忘量的变化趋,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3(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先前的学习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

4(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答:

意义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5(原型启发答:

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6(算法策略和启发性策略答:

算法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程序逐步进行尝试,寻找不同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最终找到唯一正确答案的办法。

启发性策略是指先确认和评价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保留一个最佳方案进行尝试,直到获得满意结果为止。

7(复合情绪答:

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情绪,主要有爱、焦虑、敌意和自我意识情绪。

8(情绪调节答: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记忆的三个系统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记忆的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当感觉刺激停止之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象的记忆,是记忆系统的第一站,是记忆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过渡。

长时记忆是存储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是终生的记忆。

2(简述学习的含义,以及有关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答: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主要的学习理论有: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贯的过程,强调环境的作用,较少考虑内在的心理因素。

(2)认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有苛勒、托尔曼等。

认知学习理论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更关心刺激—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刺激是怎样引起反应的,以及学习行为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观点有: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造;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3(简述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识策略的种类。

答:

复述策略主要有:

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提问策略或尝试背诵。

精加工策略主要有:

划线法、笔记法、卡片法。

组织策略主要有:

列提纲、画关系图。

元认知策略主要有: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4(简述思维的特征和构成因素。

答: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思维的构成因素有概念和表象。

5(简述创造性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关系。

答:

创造思维与发散、聚合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发散和聚合思维是方向相反的思维活动,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提出全新的假设和答案,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但有了聚合思维,人们才能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两者的结合才能结成创造之果。

6(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是什么,该如何看待,答:

决策中两种常见的心理效应是框架效应和损失规避。

框架效应是指问题情境的表述方式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效应;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去”的心理现象。

两种效应都是决定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为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对问题情境的表述除需要客观准确外,还应当尽可能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帮助决策者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同时,要客观评估得失,正确对待得失,勇于承担决策的风险。

7(简要说明情绪的功能以及三种经典情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

情绪的功能主要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调控功能、信号功能。

三种经典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

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坎农—巴德理论。

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3)沙赫—辛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沙赫特和辛格。

该理论认为,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中整合的结果。

8(简述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的联系和区别。

答:

区别:

(1)反映的性质不同。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规律)的本质的反映,

情绪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求(态度)的主观体验

(2)发生方式不同。

人的认识过程的发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随意志努力)。

情绪过程的发生方式不具有或很少具有随意性。

联系:

认知过程是情绪过程的基础,情绪过程又对认知过程起着调控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7分,共28分)

1(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为了避免遗忘,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

时间,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记忆材料的位置,记忆者的态度。

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塑造行为。

答: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调环境的作用。

其中有两种条件作用最具代表性:

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3(结合实例阐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

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

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阶段。

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从发现问题开始,分析问题的阶段是确定目标的阶段,形成假设、提出策略的阶段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段。

验证假设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

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的假设或方案是正确的;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提出假设。

4(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把情绪分为哪些状态,各有何特点,

答:

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衡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不容易控制。

许多不理智的行为常常发生在激情的状态。

应激。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短期的应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突出事件,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损害免疫系统,导致疾病发生。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参考答案(第7—9章)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5分)

1(自我实现需要答:

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成就动机答:

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

3(权力动机答:

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4(亲和动机答:

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一种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情、支持、合作与赞赏。

5(智力G因素与S因素答: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6(情境智力:

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7(智商答: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

8(人格答: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认知风格答:

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0(气质与性格答: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什么是动机,动机和需要、诱因是怎样的关系,答: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发动机的外在条件。

3(动机强度越大,行为效果越好吗,用耶克斯——多的森定律来说明。

答: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也称为耶克斯—多德森法则。

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一般来说,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最利于任务表现。

而当任务非常难时,动机水平低一些会更有利于行为表现。

4(简述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

(1)独立因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2)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

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

(3)智力多元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5(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在使用智力测验时,应该意识到智力测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避免对测验结果的滥用。

(1)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给一个儿童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半将跟随他终身,而实际上人的智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2)使用那种只给出单一智商值的测量可能不太恰当,因为人的智力有多种成分,单一的智商值不能分别表明一个人许多方面的能力。

(3)有些智力测验有很大的文化偏见,如一些题目可能更有利于城市的孩子而不利于农村的孩子。

(3)许多因素会影响智力测验的结果,如健康状况、环境氛围、心理状态等。

6(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答:

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即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个体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不相同。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能力表现早晚差异有三种模式,一是稳定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二是早慧,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才华,三是大器晚成。

(3)能力结构的差异,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

(4)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

能力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自身努力等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7(简述人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

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8(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

答: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它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万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9(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

(1)人格特质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

共同物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这五种人格特质表现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

(2)人格类型说。

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

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他把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

单一型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

10(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与不足,答:

(1)测验法。

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

其优点是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施测简单,记分方便。

缺点是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指标,不容易保证有效性;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因时空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答案;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

(2)投射法。

3)情境测验。

是将被试放在类似或模拟“真实”的标准情境中,通过观察被试的实际表现以推测其能力、品行或人格的方法。

三、论述题(共25分)

1(试述主要的工作动机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工作动机理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

(9分)

答:

工作动机理论主要有X理论、Y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X理论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受外在刺激所驱使,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及安全的需要,同时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Y理论认为,人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意感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

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动满意的因素,唯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8分)答:

(1)遗传因素。

能力尤其是智力,具有遗传性,父母智力水平高,其孩子很可能智力会相对较高。

(2)环境与教育的因素。

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水平差异。

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8分)答: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生理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童年经历、学校教育、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等都对人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简言之,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电大2011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4参考答案(第10、第11和第14章)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主我与客我答: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组成。

主我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和体验者,客我是被主我觉察和体验的对象。

2(刻板印象答:

刻板印象就是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一个概括,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无礼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

3(归因答: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

4(登门槛效应与留面子效应答:

让别人接受自己要求的一个方法,是想办法先让对方接受一个小的要求。

当对方接受了小要求后,他接受大要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留面子效应是与之相反的一种方法,即先向对方提出一个比较极端的要求,被拒绝之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较温和的要求,这时小的要求往往会实现。

5(群体极化答:

群体极化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于极端的现象。

6(社会惰化答:

群体完成任务时,个体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少的现象叫做社会惰化。

7(印刻答:

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印刻是在动物个体生命的一个特定时期,由于遇到某一特定刺激而建立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印刻的时期叫关键期,也即临界期。

8(依恋答:

依恋是儿童期与父母或其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强烈而持久的社会—情感关系。

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和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什么是自我,自我的构成成分有哪些,

答: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所有身心状况的认识,包括生理状况、社会地位、动机、情绪状态、能力以及其他许多方面。

2(简述有关社会认知归因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

主要的社会认知归因理论有:

(1)内外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是海德。

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情境归因(外在归因),即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

二是个人倾向归因(内在归因),即判断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质。

任何行为都是内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总有其中的一种原因起主要作用。

(2)三度理论。

代表人物是凯利。

三度理论是对海德归因理论的扩充和发展。

凯利认为人们在归因的时候通常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因素:

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情境条件。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归因框架,因此称之为三度理论。

该理念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得归因更明确。

3(简述归因偏差和种类。

答:

归因偏差是不恰当的归因,会对人们今后的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

归因偏差的种类主要有:

(1)基本归因错误。

当们解释他人行为时,会较少考虑情境作用,而高估个人品质的作用,这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说更多地把他人的行为解释为内部原因。

(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人们在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着眼点是不同的。

行动者经常把自己成功的情境归因于内部,而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而观察者会把他人成功的情境归因于外部,把失败的情境归因于他本人,这被称为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3)自我服务的偏差。

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肯定的结果归因于内部,而将否定的结果归因于外部,这被称为自我服务偏见。

4(简述侵犯行为的挫折—侵犯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答:

侵犯行为是指违反社会规范、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但这个侵犯行为不一定直接指向挫折源,而是指向替代品。

并不是所有的挫折都会引起侵犯,很多人受到挫折后只是一个人难过或找人诉苦。

另有研究者认为挫折只是产生愤怒,是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

只有环境中出现“侵犯线索”时,侵犯行为才会发生。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强化和观察是习得侵犯行为的途径。

5(简要分析群体极化的产生原因。

答:

群体极化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责任分散、社会比较、说服性辩论、文化价值观。

6(简要分析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发生的原因。

答:

与他人在一起工作能够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便是社会助长的作用。

但有时会出现社会干扰。

为什么有的时候他人在场引起的是社会助长,有的时候却是社会干扰呢,扎琼克提出的社会驱动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社会助长作用之谜。

理论指出,他人在场能够增加个体的唤起水平,而唤起能够增强个体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