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6971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

《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

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9年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②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在狱咏蝉》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他因牛李党一直抬不起头,一生不得志。

死于荥阳,年仅47岁。

清代施朴华评论这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清华人语”、“患难人语”、“牢骚人语”。

参考示例,抓住划线句,选择另外两首中的一首,谈谈你对“患难人语”或“牢骚人语”的理解。

示例:

我认为虞世南的《蝉》是“清华人语”。

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答案】示例一:

我认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患难人语”。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不自由。

蝉如此,自己也如此。

此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在狱中,诗人听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怎不让他想到自己身心不得自由的落魄和孤寂。

示例二:

我认为李商隐的《蝉》是“牢骚人语”。

诗人闻蝉鸣而起兴。

“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而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

“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

此种鸣叫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

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恨”的正是诗人自己。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喉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本题作答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作者的思想情感来作答。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为侍御史时,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1)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

“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仕途);“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

蝉如此,“我”与蝉一样,在这里,蝉即我,我即蝉。

“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响易沉”更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

诗人借“蝉”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不正是“患难人语”吗?

(2)李商隐的《蝉》,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其中诗歌的前两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说明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李商隐曾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

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蝉”来表达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处境的不满。

这也正是其“牢骚人语”。

结合以上的分析,依照给出的示例拟写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还山宅①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

卧柳碍浮槎②。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③,犹是昔烟霞。

(注)①《还山宅》是诗人重回华阴旧居的见闻和感受,是一首纪行之作。

②槎:

读chá,指小舟。

③泉路:

可指流着山泉的路,也可指山泉或山中之路。

泉,水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还山宅》描写芳草茂盛遮蔽山路小径,但是作者仍旧走入山中,回到山宅,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回家的思归之情。

B.首联对起,总写还山宅之行。

“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C.第二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的衰败景象,抒发诗人春光易逝的感慨。

D.第四联展示山宅风貌,明写“鸟散”,暗传人去屋空。

“云披涧户斜”是自然景物,又是今昔所同。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这是诗人对山宅的认同,山宅既不负旧主,主人亦不负旧宅。

此行像偿还了一笔不大的宿债,得到的是一种恬静的满足。

2.第三联“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中“扫”和“碍”这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答案】

1.CE

2.扫,拂扫,拂弄的意思,写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宅周边景物的别致,表现了诗人对山宅的热爱之情;碍,阻碍的意思,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了诗人很久没有回家,也表现了诗人急于回家的心情。

【解析】

1.C.第二联以“落花”反衬空山之幽,隐然传出诗人心境的安闲自适。

E.第五联诗人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

不是想象。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意思是:

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

所以一个“扫”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垂藤拟人化,碍,阻碍的意思,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家的思归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

传说黄帝梦游华管之国,该国繁荣祥和。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你觉得“忽惊春到小桃枝”一句中“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华胥梦”的梦境。

3.本首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忽”字的意思是突然,忽然,表示出乎意料。

既写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的惊喜,又表现出节气时序的变迁之快(或答:

和前一句中的“那知”相照应)。

2.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五色祥云在楼顶飞扬。

3.示例一: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人把回忆当年全痤时的欢乐梦境和回到现实的悲凉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示例二: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是虚写;结尾两句又回到悲怆的现实,是实写。

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解析】

1.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语境中去分析。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都凝结到小桃枝上。

“忽”一词,意味着作者惊觉到了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

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华胥梦”的梦境的刻画。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一觉华胥梦”是说词人沉浸入过往的“梦境”之中。

所以在刻画梦境时,要表现出昔日之全盛及梦中之欢乐。

3.考查下阙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如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

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

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

通过这种表现方法,抒发了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

可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

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上元即元宵。

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亡国情思。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

(2)诗句中加点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蒙冲斗舰乃以千数B.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

(1)你,你的

(2)C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

A:

就。

B:

于是,就。

C:

你的。

D:

是。

故选C。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凄清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

【详解】

(1)首句写静夜景色。

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

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

“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

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

这里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超脱人世之想。

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轼《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

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

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

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

6.阅读下面两首古代文学作品,回答各题。

(甲)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简要赏析(甲)文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体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两句中的“接”“连”两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B.(甲)文抒发了作者李清照渴望追求自由与幸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之情。

C.“破阵子”是(乙)文的词牌名,其文中的“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生动地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也蕴含了作者辛弃疾杀敌报国的豪迈高昂之气。

D.(乙)文“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翻”的意思是“奏”,这个词形象地描绘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答案】

1.“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境界宏阔。

表示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意思对即可)。

2.C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2.C错误,“吹角连营”是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是虚写,不是实写。

7.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分析: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8.古诗文阅读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

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

2.示例:

“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解析】

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

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

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C项“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这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

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白”“青”“黄”“黑”四种颜色交相辉映,使形象富于色彩美。

“白雪”覆盖“青冢”,写出边塞之荒凉、寒苦、凄绝之景,滔滔“黄河”绕沉沉“黑山”,表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用颜色描写的景象,使蕴含的怨情更显深重。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暮春时节,边塞不见春色,只见白雪飘飞笼盖青冢,给人肃杀、凄凉之感;滔滔黄河只能绕沉沉黑山奔腾,“绕”字寄寓绵绵怨情。

看似没有直接写怨,却把征人的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9.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八百里:

酒食;斫:

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

酒食。

“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

砍。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与理解。

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面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酒好价高,与下文“不能食”“心茫然”形成对比。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了姜尚和伊尹两位古人的典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描写诗人终于摆脱了苦闷,在海上扬帆破浪的情景。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茫与痛苦。

B.“闲来垂钓碧溪上”借用姜太公在碧溪垂钓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C.诗人反复咏叹“行路难”,其中透露着迷惘和悲愤,这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照。

D.最后两句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后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答案】

1.D

2.B

【解析】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有一天一定能乘着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即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D项“描写诗人终于摆脱了苦闷,在海上扬帆破浪的情景”理解有误。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了吕尚(姜太公)垂钓碧溪和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B项“表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

11.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一词①,完成后面小题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②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③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④。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

时年他才四十二岁。

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

②青帘:

借指酒家。

③缟袂:

白衣。

④外家:

娘家。

1.诗中描写农民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2.细读上阕并联系写作背景,赏析第一、二两句。

【答案】

1.闲意态,细生涯

2.运用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恬静怡人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反衬词人退隐后内心的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解析】

1.扣住“悠闲自在”选择句子,不难找出“闲意态,细生涯”。

“闲”悠闲自在。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

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却来了愁绪。

其原因可以从这首词的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找到一定的线索。

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

这时他正壮年,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是不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的,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

(2)请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