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5707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docx

《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docx

云浮实施质量强战略十三五规划

云浮市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建设现代生态城市的攻坚期,也是我市质量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依据《云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质量建设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质量建设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提升质量工作意识,建立质量工作机制,完善质量工作体系,加强实体质量建设,质量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质量总体水平逐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产品质量稳中有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十二五”末达到95%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4%左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十二五”末达到95%以上,总体质量水平居全省平均水平。

2015年7月,我市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是长江以南唯一一个地级市,新兴县被批准成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工程质量屡创佳绩,累计获省建设工程优质工程奖4项,市建设工程优质工程奖7个,施工安全继续保持平稳态势,1个工地获省安全文明标化工地,19个工地获市安全文明标化工地。

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保持稳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不断优化。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西江云浮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继续保持省内水质最好江段;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主要河流水质和交界断面水质等三项达标率均保持在100%,南山河等主要河流水质保持良好。

在2014年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我市是全国16个全面达标城市之一,是全省唯一一个全面达标的内陆城市。

(二)质量竞争实力逐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品牌发展成果明显,全市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广东省名牌产品59个(其中工业类29个、农业类3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2件,市政府质量奖企业4家、县(市、区)政府质量奖企业2家,一个以国家级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骨干、市级品牌为梯队的品牌集群已经形成。

标准化引领产业作用明显,全市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共73项。

(三)质量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以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云浮市培育发展大型骨干企业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云浮市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品牌云浮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2-2020年)>的通知》、《关于印发云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在税收、土地征用、金融、技术等方面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了现代产品集群转型升级,提升了产品领域、工程领域、服务领域和环保领域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四)质量监管机制逐步健全。

“十二五”期间,产品质量领域,逐步建立了“以主体责任为核心、以区域监管为基础、以信用评价为引导、以综合监管为推动”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全市共实施国家、省、市三级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5180批次,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9096批次,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7200批次,查处不合格产品企业835家次;没有发生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和特种设备责任事故,成为全省首个成功实施电梯安全监管改革的山区市。

工程质量领域,出台《云浮市建筑市场诚信综合管理办法(试行)》,强化建筑市场准入清出管理机制,依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的管理办法》实行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建立健全了质量监督差别化管理制度。

服务质量领域,大力开展行行推标准活动,提高服务业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服务业指导督查机制和服务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完善服务业相关法律监管机制。

环境质量领域,实施“环境保护大检查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违法违规行动”等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持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环境质量问题。

(五)质量技术保障平台逐步构建。

“十二五”期末,全市质监系统技术机构实验室面积达到14900平方米,检测装备资产总量达到4246.5万元,新建立了国家石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广东省质量监督不锈钢制品检验站(云浮)、广东省质量监督硫化工产品检验站、对石材、不锈钢、硫化工企业的服务能力得到大力提升。

云浮市质量计量监督检验所取得资质认证检验检测能力达649产品/项目、627个参数;云浮市特种设备检验所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项目有33项,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批准认证项目共25个类别195个参数。

广东省质量监督石材加工机械检验站(云浮)、国家石材数据库、云浮锅炉能效检测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获批筹建。

云浮市环境监测站已具备十大类共计6项74个参数的监测能力,各级环境监测站共投入近2100万元购置新增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原子吸收仪等大型先进监测仪器设备。

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检验测试中心已具备建筑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市政(道路)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建筑节能检测、建设工程结构检测(实体检测)、建设工程室内环境检测、建设工程钢结构检测七项专项检测能力,并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建设工程实体检测。

在充分肯定“十二五”期间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

质量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在整合资源、构建质量强市工作新机制、形成强大的政策支撑上尚有薄弱环节;企业对科研投入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化水平不高、高尖端产品较少,核心竞争力依然较弱,与国内领先企业和国际大型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高,总体质量管理水平较低,质量技术保证能力不强;社会质量意识尚需进一步提高,质量工作队伍、质量工作手段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进入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质量强市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质量已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国内看,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合作与竞争呈现新的局面;从市内看,随着我市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以高质量消费品及公共服务需求为主的民生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更为迫切。

建设质量强市,增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是破解能源、土地、环境承载力等要素制约,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资源性问题,加快产业升级,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发展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改善民生,提高生活品质,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质量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具有云浮特色的质量强市之路。

二、质量强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紧围绕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心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三个转变”,弘扬“工匠精神”,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坚持宏观着眼、实体入手,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努力增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全面提升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不断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民生为本,安全第一。

把改善民生作为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质量惠民,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把保障质量安全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首要任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坚持企业为基,诚信至上。

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广大企业走质量强企、质量强业之路;加强质量诚信建设,推进行业、企业进一步加强自律,完善质量诚信制度,逐步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

3.坚持实体入手,重点突出。

着眼于提升云浮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突出抓好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努力创新四大实体质量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

4.坚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从全市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推进质量建设,并结合各县(区)实际,注重区域统筹、行业统筹,有重点、有计划地推动各县(区)质量建设的特色性和协调性发展。

(三)主要目标。

通过建设质量强市,不断推进全市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迈上新台阶,为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到2020年,全市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民质量意识明显增强,质量诚信环境明显好转,质量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总体质量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

1.产品质量目标。

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保持全国、全省先进水平,力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6%以上;食品安全抽检监测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抽验覆盖率达到100%,药品抽验覆盖率保持高水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抽检覆盖率达到10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重要工业企业主要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比率达到85%以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持证率达到200家以上。

全市石材、水泥、不锈钢、硫化工等主导产业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

2.工程质量目标。

落实工程质量主体责任,确保工程质量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低碳绿色建筑项目;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交验合格率达到100%;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率达到100%。

3.服务质量目标。

建立和完善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商业贸易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标准体系,培育1个省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度显著提高。

4.环境质量目标。

城乡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全省领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下达的“十三五”减排任务要求;地表水总体环境质量稳中有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区域噪声得到有效控制;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质量强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

(一)深化实施三大战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1.深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实施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时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标准创新,从而实现质量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引进和应用优秀专利,注册优质商标和版权,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群。

鼓励企业进一步完善科技开发机制,加大科研开发经费投入,集聚科技人才,加快技术进步,以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提升。

到2020年,年度专利申请量达到2200件、年度专利授权量达到1600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5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数量年均增长10%,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

新增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家以上,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以上,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家以上,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家以上。

2.深化实施标准化战略。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具有云浮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科技、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协同创新发展,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努力抢占质量制高点。

到2020年,我市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90项以上。

3.深化实施品牌战略。

进一步加强品牌政策建设、品牌规划引领和品牌培育,努力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积极打造优质产品、优良工程和优秀企业。

鼓励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开展自主品牌经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积极推进区域品牌建设,促进区域名牌、地理标志产品、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老字号等品牌发展。

注重品牌的保护、宣传和无形资产的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集中,突出发挥品牌战略的带动作用。

到2020年,累计培育市政府质量奖企业8家,县(区)政府质量奖企业4家,力争省政府质量奖和知名品牌示范区实现“零”的突破,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广东省名牌产品4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0件。

(二)建立健全四大体系,优化质量建设环境。

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落实责任、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落实各县(市、区)对本辖区质量安全状况的监管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

二是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严把市场准入关、环境准入关。

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探索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等,确保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安全,防止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三是创新质量监管手段。

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强化产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做好产品质量问题预测、预警、预防工作,推进实施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明示和承诺制度。

四是强化质量监管制度建设。

实施工程优质优价制度和工程总承包制度,尝试推进专业机构代建制度;推行以工程质量保证保险为重点的工程保险制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有形市场。

全面建立消费者满意评价制度,促进服务业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2.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切实加强技术机构规划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一批融合检测检验、自主创新研发中试、标准研究与制修订、检测技术研究与检测方法制修订、高端人才吸聚、技术人员培训功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加强现有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发挥社会资源优势,重点建设石材、不锈钢产品、硫化工产品、水泥产品、石材机械产品、建材检测、农产品、环境监测等公共项目,加强国家石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广东省质量监督不锈钢制品检验站(云浮)、广东省质量监督硫化工产品检验站的能力建设,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技术升级。

完成国家石材数据库、广东省质量监督石材加工机械检验站(云浮)、广东省质量监督水泥及混凝土制品检验站(云浮)的建设,争取建成国家不锈钢餐厨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3.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

以“信用云浮”征信系统为载体,搭建反映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

建立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全面开展企业信用评价,试行市场化的质量“信得过”评价机制,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

逐步完善质量信用的政策体系,建立发改、建设、环保、质监、金融、税务等部门质量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措施,扶持和激励质量诚信企业,加大失信惩戒的力度,引导企业注重质量信誉,树立云浮质量信用形象。

4.建立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分别由质监、住建、商务、环保等部门牵头,推动建立涵盖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现有质量指数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建立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数据为核心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

以工程项目巡查和交竣工验收为基础,建立健全企业内控、监理检验、业主验收、政府监督、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工程质量评价体系。

以加强各行业的服务标准建设为基础,建立以第三方机构开展的、用户满意度数据为支撑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以建设现代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环保物联网为基础,研究建立涵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各个方面的生态文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

(三)大力实施四项工程,提升质量建设高度。

1.大力实施质量基础工程。

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重点,指导企业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技术基础工作,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抓好质量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引导和指导企业抓住品牌、标准、技术创新三大重点,落实产品质量责任、质量安全责任和社会责任、发展方式责任,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

大力培育和发展质量建设领域的社会中介机构,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技术服务、检验检测、信用评价和质量管理等工作。

到2020年,推进10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推进200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

2.大力实施质量创优工程。

以品牌建设、标准创新、质量赶超等为抓手,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提升一批现有的品牌企业,创建一批新的知名品牌,推动企业采用连锁、加盟、外包等经营方式,扩大企业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国内知名度。

充分发挥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转型升级重点产业为创建重点,推动市属重点块状产业的企业参与区域名牌创建工作,提高区域名牌覆盖面,促进企业质量自主创新,树立一批区域、行业、企业的质量建设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提升质量建设水平。

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开展提品质上等级活动。

到2020年,争取建成1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培育1个广东省质量强县(市、区)示范城市。

3.大力实施质量惠民工程。

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质量问题为重点,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产品质量方面,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工程质量方面,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服务质量方面,加快完成城乡商贸体系,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推动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发展社区服务,在试点街道推行“居家养老”服务。

环境质量方面,继续开展生态县市、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深化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系列建设,开展“清洁空气”、“清洁水源”、“清洁土壤”三项工程,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4.大力实施质量文化工程。

深入持久地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工程质量安全条例》等质量法律法规教育,切实增强全民质量法制意识。

实施多层次的质量知识和技术教育培训,分层开展企业经营者、质量管理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员工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

深入开展质量月、安全生产月、食品安全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标准日、国际计量日、世界认可日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

市质监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和市环保局分别牵头负责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质量强市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把质量强市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质量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体系;推动开展对县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开展质量强县(市、区)、强镇(街道)、强业、强企活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社会共推”的责任落实机制,促进质量建设有序推进。

(三)完善奖励制度。

进一步完善质量奖励政策,对在推进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企业,予以奖励和政策倾斜。

注重发挥各级政府质量奖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树立质量管理标杆,推动企业实现质量创新,引导企业走质量强企的发展道路。

(四)健全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足额保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民生计量强制检定、基层质量监管机构日常办公等经费,对争取到的国家级、省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在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加大对质量改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

(五)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加强质量人才梯队建设。

加强质量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人才交流,着力培养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检验检测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

加快推进质量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关键质量岗位应当配备必要的首席质量官和具有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的技术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