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5547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0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docx

《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docx

师大附中直升学生学业成就与在校适应之研究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

專題研究論文

 

師大附中直升學生學業成就與在校適應之研究

 

指導老師:

譚柏雄老師

研究生:

金澤楷

中華民國一〇二年五月

目錄

壹、緒論………………………………………………………………2

一、研究動機……………………………………………………2

二、研究目的………………………………………………………3

三、文獻探討………………………………………………………3

四、研究方法……………………………………………………….4

貳、完全中學與直升入學…………………………………………...5

一、完全中學之歷史與現況………………………………………5

二、直升入學之歷史與現況………………………………………5

參、研究過程…………………………………………………………7

一、問卷設計………………………………………………………7

二、訪談過程………………………………………………………8

肆、研究結果…………………………………………………………9

一、學業成就部分…………………………………………………9

二、在校適應部分……………………………………………···27

伍、結論與建議……………………………………………………··35

一、結論……………………………………………………………35

二、建議……………………………………………………………37

參考文獻…………………………………………………………···38

附錄………………………………………………………·········40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教育乃是一國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關鍵方法,各國無不傾全力打造最好的教育環境以培育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我國也不落人後。

以中等教育為例,民國57年開辦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將義務教育由六年延長至九年,民國90年開始舉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開啟高中的多元入學,100年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三市(北北基)自辦升高中聯測。

升學體制多次的改革顯示我國對教育的高度重視。

但多次的教育改革似乎沒有改變社會對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價值觀,望子成龍的國中家長無不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進入最好的明星高中就讀,紛紛將子女送入補習班,以期能在升學考試中取得佳績,同儕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國中基測時期學生能否進入理想高中常常只有一分之差。

但完全中學學生往往可以透過較為寬鬆的條件直升該校的高中部。

以筆者為例,筆者曾就讀於國立台灣師大附中國中部,該校於100年北北基聯測申請入學時的最低錄取分數為400分(相當於PR值98),但自校國中部學生只須於北北基聯測通過PR值88(相當於379分)的門檻便可直升該校高中部,兩者之間的落差達到21分之多。

相較於非直升入學的激烈競爭,可謂容易許多。

該校學區內房屋價格也不停飆升,以一幢30年電梯公寓為例,每坪要價近百萬元。

或可部分歸咎於這誘人的直升制度。

但以過大的分數差距進入高中部,和一群在聯測中取得較優異分數的同儕一同學習,是否會造成直升同學自己的壓力,抑或課業成績表現上的落差,更甚是老師教學上的困難?

這些問題在過往幾年都曾數度被拿出來討論,有高中部老師質疑直升門檻過低,直升學生在課業表現上差強人意,但也有國中部家長抱持相反的意見,兩方時常爭論不休。

筆者身為附中人,也曾是此制度之下的國中部學生,身邊也有不少同學透過直升制度進入高中部,對此筆者心有戚戚焉。

這樣的制度真的會造成上述種種的問題嗎?

透過本研究,筆者希望能透過實際的統計數據來證明,直升學生在各科成績上是否和非直升學生真有落差?

在課堂適應、人際關係與來自師長及同儕壓力的在校適應層面是否真的會造成學生自己的壓力?

在本研究中將以明確的證據來說明。

二、研究目的

(一)分析直升學生與非直升學生在校學業成績表現之差異。

(二)探討直升學生在高中部之適應狀況。

(三)將研究結果提供完全中學以及行政機關在校務上的參考。

三、文獻探討

現有對於完全中學直升學生的研究多集中於生活適應等心理方面,辛悅菁(2005)針對完全中學學生直升意願的研究顯示,公、私立學校學生;性別的差異;資優班、普通班學生;國中成績的好壞等等變因均會導致影響學生直升意願的因素不同。

蔡雅雅(2008)以新竹市立成德高中為研究對象,研究直升學生與登記分發學生之學業成就與學習適應狀況,結果顯示直升學生和非直升學生在學業成就和學習適應方面都沒有顯著差異。

針對直升學生在學業成就表現部分的研究極少,看法也分歧。

董文章(2010)的研究顯示中投區的完全中學學生中,直升學生的學業成就顯著高於非直升者,原因則是因為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困擾呈現高度負相關,直升學生生活適應困擾程度較低,因此學業成就較高。

王玉珍(2007)在生活適應探究的期刊篇章中提到,有研究顯示直升學生在高一的學業表現較其他入學管道者來得低,因此可能對其學習信心造成直接的影響。

四、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為一種量化資料搜集的方法。

本研究之問卷設計目的在於搜集師大附中高二學生之學業成績表現與在校適應狀況之資料,因此問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學業成績調查,第二部分為在校適應狀況評估,第三部分則為入學管道與個人資料調查。

(二)訪談

訪談為一質化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與師大附中高中部三位老師進行訪談。

透過老師的實際教學經驗,了解師大附中直升學生在高中部得學業成就與在校適應狀況,與問卷量化統計結果相佐證。

 

貳、完全中學與直升入學

一、完全中學之歷史與現況

完全中學包含中等教育前、後二階段。

前三年為國民中學教育階段,後三年為高級中學教育階段。

現今完全中學的法源依據來自於民國88年所修訂之《高級中學法》第六條第二項:

「普通高級中學為適應特殊地區之需要,得報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附設職業類科或國民中學部。

」並於次年9月依據《高級中學法》發布《完全中學設立辦法》。

依據民國89年發布之《完全中學設立辦法》第三條所述:

「完全中學含中等教育前、後二階段。

前三年為國民中學教育階段,後三年為高級中學教育階段。

國立臺灣師大附中於民國69年8月成立國中部,每屆招收新生六班、二百七十名,現今國中部每屆招收新生七班(含音樂班一班)。

高中部現今每屆則招收新生二十六班(含音樂、美術班各一班),學生一千餘名班﷽﷽﷽﷽﷽﷽﷽﷽﷽﷽﷽﷽﷽﷽﷽全中學學生中,原校畢業學生,。

二、直升入學之歷史與現況

直升入學之相關條文規範於《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第三條第一款、第三款,第三條第一款:

「一、免試入學:

提供學生依性向、興趣、能力、志願、特殊才能或競賽成績優異等方式,直升入學或於免試就學區內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

」第三條第三款:

「三、申請入學:

提供對有特色之學校或科別具有興趣之學生,直升入學或於招生區內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

師大附中之直升制度則分為兩個管道,分別在不同的時間提出申請。

第一個管道為免試直升,申請時間為升學考試前,申請條件則為:

國中前五學期總成績達到全校排名前10%。

以國中部97學年度入學之學生為例,此條件為全校排名前21名(含),符合申請條件之學生可選擇直升或放棄,如遇放棄之缺額則依序遞補,最終有17人透過第一管道直升。

透過第一管道直升之學生直升後可選擇是否於九月進入高中部後進入「語文與科學資優班」就讀,如放棄則同一般學生進入普通班。

第二個管道則為聯測直升,以國中部97學年度入學之學生為例,申請時間為北北基聯測後,申請條件則為:

北北基聯測成績達到PR88以上。

達此標準之國中部應屆考生可持成績於同申請入學之階段提出直升申請。

申請人數如超過高中部釋出之直升名額,則將進行比序,如未達釋放名額人數,亦不遞補。

國中部97學年度入學之學生有60人透過第二管道進入高中部。

 

參、研究過程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問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學業成績調查,第二部分為在校適應狀況評估,第三部分則為入學管道與個人資料調查。

第一部分中,調查受試者升學考試成績與段考成績。

升學考試成績調查部分,受試者根據入學之成績依據,選擇100年北北基聯測成績或100年全國第二次基測成績填寫。

段考成績調查部分,受試者將填寫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各科成績,以及10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三次段考各科成績,各科包含國文、英文、數學、地理、歷史、公民與社會,自然科則依照該班該學期是否有該科考試填寫,例如:

上學期為化學、地球科學科、下學期為物理、生物科。

考量受試者之填答意願以及填寫問卷時之便利性,成績調查之題目以十分為一個級距供受試者勾選,回收後成績數值乃依據問卷所取得之個人各科分數所在級距以組中點計算,因59分以下為單一級距,考量實務上之情形以30分為組中點計算不盡精確,因此以50分計算以減少極端值所造成之誤差。

第一部分回收的數據將作為學生學業成績表現的分析依據。

第二部分中,在校適應評估量表係參考(李松遠,2006;袁家偉,2011)等編製而成,量表共分為

(一)課堂適應、

(二)人際關係、(三)來自師長之課業壓力、(四)來自同學之課業壓力,共四部分。

調查方式使用Likert五點量表,受試者依各題敘述自行判斷,選擇1到5中最適當程度圈選。

第二部分回收之數據將作為在校適應狀況的分析依據。

第三部分中,調查受試者之性別及入學管道,將此部分置於問卷尾部係考量置於頂部可能導致受試者有先入為主之觀念,以致在填寫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時無法詳實,故將其置於尾部。

問卷之抽樣方式則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隨機抽樣,考量實務上之可行性,以師大附中100學年度入學學生之班級,即現今高二班級為單位抽樣,共由25個班級中(扣除音樂班、美術班)抽取4班作為樣本。

問卷統計結果,將針對第一部分學業成績中,直升學生和非直升學生之間段考整體的分數差異和個別科目之間的分數差異進行比較,從而得知直升學生和非直升學生在學業成績方面是否有明顯的差異,再分析其與聯測或基測成績之間的關係。

第二部分中,將從直升學生和非直升學生在各項有關在校生活適應的題目敘述中所勾選的程度差異,來瞭解直升學生和非直升學生之間在在校生活適應方面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訪談過程

本研究為了解師大附中高中部老師在實際教學現場中,所觀察之直升學生情況,並且與問卷量化結果互補與佐證,因此與三位在師大附中擁有多年國中部與高中部教學經驗的現任高中部教師進行訪談。

訪談時間各約一小時,訪談內容製成逐字稿後,將與學業成就與在校適應有關之訪談內容,節錄在研究結果中。

 

肆、研究結果

 

正式問卷共發放138份,回收132份,回收率95.6%,有效問卷95份,有效問卷率71.9%。

一、學業成就部分

學業成就統計部分,本研究將樣本資料以直升學生和非直升學生作為區分依據,將師大附中100學年度第一學期以及第二學期第三次段考各科成績分別進行統計與分析。

各次段考各科目則以代號表示,例:

「國文1」即為100學年度第一學期國文第三次段考。

問卷回收整理後,分別統計出算術平均數、標準差、各科成績與北北基聯測成績之相關係數以及迴歸直線,以利分析。

相關係數乃依據北北基聯測成績與該次段考成績計算而得,透過免試入學或全國第二次基測入學者,因人數過少不列入計算。

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以及公民與社會科因同為所有班級高一上下學期第三次段考共同科目,因此將回收之有效問卷全數投入統計。

物理、化學、生物與地球科學科因各班級上下學期第三次段考所考科目不盡相同,因此兩次段考中,該生有考試之科目才列入統計,另外因「物理1」、「化學2」兩次考試都只有一名直升學生參加,因此兩次考試不列入統計。

 

(一)科目統計與分析

1.國文

(1)統計總結

「國文1」與「國文2」的統計結果指出的結論非常一致,直升學生國文段考成績的算術平均數都較非直升學生稍高,且分數分布狀況都較非直升學生來得集中,由此推論直升學生的國文段考成績表現整體來說,和非直升學生相差不多,但直升學生國文成績和聯測成績均呈負相關關係則較令人費解,因此推測可能有其它重要因素影響國文成績之高低。

(表1、表2、圖1、圖2、圖3、圖4)

表1國文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國文1)成績資料表

國文1

算術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相關性

迴歸直線方程式

直升學生

78.384

8.775

-0.340

中度負相關

y=−0.396

+232.66

非直升學生

74.698

8.860

0.198

低度正相關

y=0.521

−132.38

差值

3.685

-0.085

 

圖1直升者國文1、聯測成績迴歸圖圖2非直升者國文1、聯測成績迴歸圖

國文2

算術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相關性

迴歸直線方程式

直升學生

76.807

5.991

-0.124

低度負相關

y=−0.099

+115.47

非直升學生

74.753

8.333

0.265

低度正相關

y=0.628

−175.47

差值

2.054

-2.342

表2國文10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三次段考(國文2)成績資料表

 

圖3直升者國文2、聯測成績迴歸圖圖4非直升者國文2、聯測成績迴歸圖

(2)質化訪談結果

A.甲師:

「我覺得英文有,國文可能沒有。

當研究者詢問到直升學生國文成績是否和其他人有明顯差異時,甲師如此表示。

可發現統計結果和老師實際感受不謀而合。

2.英文

(1)統計總結

「英文1」與「英文2」的統計結果指出的結論非常一致,兩次英文段考中直升學生成績的算術平均數都較非直升者高出3.3到5.9分,且分數分布狀況都相對非直升者來得集中,由此可推論直升學生的英文段考成績表現普遍較非直升者優異許多。

直升學生聯測成績與英文成績相關性較顯著則可能肇因於入學分數差距較大之緣故。

而非直升者因大部份聯測分數落於高分群區(397至400分)且分數差異不大,可能是導致聯測成績與英文成績相關性不明顯的原因。

(表3、表4、圖5、圖6、圖7、圖8)

表3英文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英文1)成績資料表

英文1

算術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相關性

迴歸直線方程式

直升學生

86.192

9.145

0.620

中度正相關

y=0.753

−206.92

非直升學生

82.867

11.172

0.002

低度正相關

y=0.007

+78.5

差值

3.324

-2.026

 

圖5直升英文1、聯測成績迴歸圖圖6非直升者英文1、聯測成績迴歸圖

 

表4英文10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三次段考(英文2)成績資料表

英文2

算術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相關性

迴歸直線方程式

直升學生

85.461

9.743

0.664

中度正相關

y=0.859

−248.93

非直升學生

79.560

11.390

0.034

低度正相關

y=0.112

+34.93

差值

5.901

-1.647

 

圖7直升英文2、聯測成績迴歸圖圖8非直升者英文2、聯測成績迴歸圖

(2)質化訪談結果

A.甲師:

「因為這邊的學區部分呢,都是比較有那個,他們小時候都會去,因為英文這部分阿,如果你從小時候就開始培養,跟你後來⋯⋯」

B.甲師:

「在英文的部分。

那個原因只是因為這樣,就很單純的因為學區。

C.乙師:

「然後再加上我覺得直升的同學有可能因為是學區的關係,所以聽說他們國中的時候其實英文程度就真的滿不錯的,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家長從小就比較在意語文的這一塊,是不是學區的關係這樣。

D.丙師:

「我發現直升上來的,他大部份他的英文,就是他們的英文,都有那個水平,那個程度。

可是有一個可能是因為學區課堂﷽﷽﷽﷽﷽﷽﷽﷽﷽﷽﷽﷽﷽﷽﷽﷽﷽﷽﷽﷽﷽﷽﷽﷽個她的幾冊﷽﷽﷽﷽﷽,對因為,這附近的小孩子因為家裡的背景,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他直升裡面有一些是外派(人員)的(子女),所以那個外派的子女他們英文上面都比較好。

國文不見得,但是英文是。

E.丙師:

「我只能說普遍上來講直升學生他的整個級分比較高的學生他在英文表現上確實是有比較好的,就是目前這樣看起來是這樣沒錯。

由敘述A、B、C、D可以發現,三位老師都一致認為,學區是造成直升學生英文成績較佳的主因。

附中國中部的學區位於大安區內,屬台北市的文教區,學生家長較可能也較有經濟能力早期培養子女的英文能力,而語文方面的學習又受到長期養成的影響很深。

因此推測這是造成直升學生英文分數普遍較高且較集中的原因。

另在英文成績和聯測成績相關係數部分,統計結果和D點丙師所述相吻合,說明聯測分數較低的直升學生,英文程度可能會和其他人有落差。

3.數學

(1)統計總結

「數學1」與「數學2」的統計結果指出的結論大致一致,兩次數學段考中直升學生成績的算術平均數都較非直升者稍低,但相差不多。

分數分布狀況則都大致相同,但標準差都偏高。

由此推論兩群體中的數學成績都顯得參差不齊。

兩群體的聯測成績與數學成績相關性都偏低,由此可推論數學成績的高低與其它因素有關,和聯測成績則無關。

(表5、表6、圖9、圖10、圖11、圖12)

表5數學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數學1)成績資料表

數學1

算術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相關性

迴歸直線方程式

直升學生

62.769

11.945

-0.169

低度負相關

y=−0.268

+167.13

非直升學生

63.078

12.396

0.301

中度正相關

y=1.178

−405.02

差值

-0.309

-0.450

 

 

圖9直升數學1、聯測成績迴歸圖圖10非直升者數學1、聯測成績迴歸圖

表6數學10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三次段考(數學2)成績資料表

數學2

算術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相關性

迴歸直線方程式

直升學生

68.076

12.125

0.077

低度正相關

y=0.124

+19.48

非直升學生

71.072

13.136

0.130

低度正相關

y=0.524

−137.52

差值

-2.995

-1.010

 

圖11直升數學2、聯測成績迴歸圖圖12非直升者數學2、聯測成績迴歸圖

(2)質化訪談結果

A.乙師:

「因為國中現在教的數學其實是太簡單了,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所以會覺得數據其實沒有差很多。

B.乙師:

「一年級又不是這麼的清楚,因為其實以高二的成績的話會更清楚,因為它會開始,一方面是課程會比較難,那社團也當了比較重要的幹部嘛,那其實你都感受得到那個成績會開始出現明顯的差異,其實那時候我們就看得出來了。

C.乙師:

「如果你要單就數學這方面,我會覺得(基測高分和低分者)差異性比較沒有那麼大,因為數學就像我剛剛講的,因為數學在國中弱化太多了,所以那個基測考出來的東西其實看不太出來他在高中的表現會有多好或多差,其實那個真的沒有,我覺得這部分顯示不出來。

由敘述A可以發現,乙師認為在高一段考成績方面,直升學生和非直升者沒有明顯差異的主因在於國中數學和高中數學的差異太大。

但在B點乙師以自身經驗說明,直升學生在高二以後成績便會和其他人出現明顯的落差,整體成績會較非直生者為低。

另外對於數學成績和聯測成績相關性部分,在C點丙老師也同樣認為乃因國中數學的過度弱化,所以導致兩群體的相關係數都偏低。

4.歷史

「歷史1」與「歷史2」的統計結果指出的結論大致一致,兩次歷史段考中直升學生成績的算術平均數都較非直升者為低,且分數分布狀況都相對非直升者來得分散。

由此可推論直升學生的歷史段考成績相對於非直升者來得參差不齊,且受聯測成績的影響比非直升者高出許多,呈正相關關係。

(表7、表8、圖13、圖14、圖15、圖16)

表7歷史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歷史1)成績資料表

歷史1

算術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相關性

迴歸直線方程式

直升學生

73.384

10.344

0.556

中度正相關

y=0.764

−223.84

非直升學生

75.801

9.318

0.244

低度正相關

y=0.698

−201.57

差值

-2.416

1.025

 

圖13直升歷史1、聯測成績迴歸圖圖14非直升者歷史1、聯測成績迴歸圖

表8歷史10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三次段考(歷史2)成績資料表

歷史2

算術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相關性

迴歸直線方程式

直升學生

72.269

11.313

0.251

低度正相關

y=0.377

−74.67

非直升學生

75.126

8.840

0.051

低度正相關

y=0.141

+18.16

差值

-2.857

2.472

 

 

圖15直升歷史2、聯測成績迴歸圖圖16非直升者歷史2、聯測成績迴歸圖

5.地理

「地理1」與「地理2」的統計結果大多互相矛盾,僅有標準差呈現較一致的結果,直升學生的分數分布狀況都較非直升者來得集中。

但算術平均數在兩次段考中分別由不同群體勝出,兩群體兩次段考成績與聯測成績相關性都呈現正相關,但相關程度則沒有一定的高低表現。

綜合上述統計資料推測直升學生地理成績較趨一致,但整體來說與非直升者的地理成績也沒有明顯差異。

(表9、表10、圖17、圖18、圖19、圖20)

表9地理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地理1)成績資料表

地理1

算術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相關性

迴歸直線方程式

直升學生

75.269

6.405

0.139

低度正相關

y=0.118

+29.13

非直升學生

77.433

9.030

0.334

中度正相關

y=0.862

−264.81

差值

-2.164

-2.625

 

圖17直升地理1、聯測成績迴歸圖圖18非直升者地理1、聯測成績迴歸圖

表10地理10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三次段考(地理2)成績資料表

地理2

算術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相關性

迴歸直線方程式

直升學生

79.884

6.602

0.344

中度正相關

y=0.301

−37.42

非直升學生

78.724

9.120

0.251

低度正相關

y=0.651

−180.4

差值

1.160

-2.518

 

圖19直升地理2、聯測成績迴歸圖圖20非直升者地理2、聯測成績迴歸圖

6.公民

「公民1」與「公民2」的統計結果大多互相矛盾,僅有與聯測成績相關性呈現較一致的結果:

直升學生成績與聯測成績有重大關係,相關性都呈中度正相關,但非直升者卻沒有任何關係。

推測可能是直升群體中過大的聯測分數差距造成。

算術平均數在兩次段考中分別由不同群體勝出,標準差的差值也不盡相同,綜合上述統計資料推測直升學生與非直升者的公民成績整體來說沒有明顯差異。

(表11、表12、圖21、圖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