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整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5216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儿科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儿科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儿科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儿科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整理.docx

《儿科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整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学整理.docx

儿科学整理

胎儿期:

受孕到分娩,约40周。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此时为机体各器官原基分化的关键时期。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死亡率及发病率高

围生期: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

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

智力发育较快,但识别危险能力不足

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6~7周岁。

学龄期:

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营养疾病孕母情况生活环境)

.体重:

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

出生数天内因丢失较多水分而发生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10%,4天后开始回升,生后7~10恢复。

3个月约6kg,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

  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7)kg

身高:

新生儿50cm,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70

新生儿头围34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

  

胸围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

前囟:

12~18个月闭合。

后囟:

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佝偻病,脑积水,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极度消瘦前囟凹陷。

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胸椎后凸;1岁会走腰椎前凸。

摄左手X线片。

10岁出齐,共10个;2~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约为小儿岁数1。

乳牙多于生后4~10个月萌出,乳牙20个,2.5岁出齐。

2岁内乳牙数为月龄减4~6。

恒牙(32个)的骨化从新生儿时开始;6岁萌出第一磨牙。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最早但是不完善

2抬4翻6会坐;7滚8爬1会走;2岁会跳;3岁跑,骑三轮车。

小儿能量代谢5个方面

基础代谢:

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

生长发育所需:

小儿所特有。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蛋白质特殊动力最大  活动所需排泄损失能量  

1岁以内婴儿总能量约需110kcal/(kg.d),每三岁减去10kcal简单估计。

宏量营养蛋白质:

其生理价值最高。

脂肪:

是主要供能营养素,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

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与矿物质:

水:

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的需要水量是150ML,每三岁减少25ml

(一)母乳喂养

母乳成分及量:

①初乳一般指产后4天内的乳汁:

含球蛋白多,含脂肪较少。

②过渡乳是产后5~10天的乳汁:

含脂肪最高。

③成熟乳为第11天~9个月的乳汁营养适当。

④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营养成分减少。

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钙磷比例(2:

1)。

(2)母乳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3)母乳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4)乳量,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简便又经济。

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5)促使母亲早日恢复。

 3.喂养方法:

尽早开奶,啼哭为准,按需哺乳,每2~4小时1次,每次哺乳15~20分钟右侧位以防呕吐

 4.断奶:

12个月左右可完全断奶,最迟不超过18个月。

(二)人工喂养:

牛奶制品:

①全脂奶粉:

重量1:

8或体积1:

4配制。

②蒸发乳:

③酸奶:

④婴儿配方奶粉:

接近母乳。

首选

牛乳量计算法:

一般按每日能量需要计算:

婴儿每日能量需要,需水分150ml/kg。

婴儿每日需加糖牛奶100~120ml/kg。

例如一个3个月婴儿,体重5公斤,每日需喂8%糖牛奶量为550ml,每日需水750ml,除牛乳外尚需分次供水200ml。

另需水量等于次数*50ml

(3)部分母乳喂养

代授法:

用配方奶或兽乳替代一次母乳量。

补授法;

辅助食品的添加:

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计划免疫:

根据小儿免疫状况和传染病监测情况而制订的免疫程序出生:

卡介苗乙肝疫苗3个月:

百白破三联脊髓灰质炎疫苗血压收缩压=80+年龄*2舒张压=收缩压*2/3

年龄左界右界

<1岁左锁骨中线外1~2cm沿右胸骨旁线

2-5岁左锁骨中线外1cm右胸骨旁线与右胸骨线之间

5-12岁左锁骨中线上或线内0.5~1cm接近右胸骨线

>12岁左锁骨中线内0.5~1cm右胸骨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及液体疗法

临床表现轻度中度重度

神志精神稍萎神萎烦躁神志不清

皮肤稍干,弹性稍差干,弹性差灰白冰冷,弹性稍差

前囟眼窝稍凹明显凹陷极度凹陷

唇粘膜稍干干燥干裂

尿量稍减少显著减少几乎无尿

末梢循环尚好差休克

失水量3-5℅5~10℅>10℅

估计累积30~5050-100100-120

失水(ml/kg)

低渗(较严重)等渗高渗

水盐丢失比失水<失盐失水=失盐失水>失盐

血钠(mmol/L)<130130~150>150

补液2/3张含钠液1/2含钠液1/3含钠液

液体疗法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根据脱水程度8-12小时内完成补液继续损失量20ml/kg

原则:

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浓后淡,见尿补钾

正常血钾为3.5~5.5mmol/L

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原因:

①摄入不足②损失过多:

胃肠道丢失,尿中丢失③碱中毒

临床表现:

①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②心电图:

S-T段降低,T波倒或平坦,Q-T间期延长,U波出现。

③肾脏:

尿浓缩功能差,尿量多

治疗:

①治疗原发病②补钾见尿补钾,多次监测。

口服补钾或静脉补钾:

浓度<40mmol/L(<0.3℅)速度<0.3mmol/kg.h.缓慢静滴,切勿直接静脉注射。

量:

一般可给钾3mmol/kg.d.严重者4~6mmol/kg.d.

高钾血症原因:

①排出减少:

肾功能衰竭、休克、严重脱水。

②产生或进入过多:

溶血、严重挤压伤、酸中毒、输入含钾溶液浓度过高、速度过快。

临床表现:

①神经肌肉系统出现四肢和口周麻木,全身软弱,嗜睡,腱反射降低或消失。

②心电图可见T波高尖,Q-T间期延长

治疗:

停止含钾液体及一切隐性的钾来源。

积极降低血钾:

①快速静脉应用碳酸氢钠1~2mmol/kg②输入葡萄糖(3g)+胰岛素(1U)溶液③10℅葡萄糖酸钙0.5ml/kg缓慢静注离子交换树脂、血液或腹膜透析

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足月儿、早产儿和过期产儿的定义1.足月儿:

指胎龄≥37周至<42周的新生儿。

2.早产儿:

指胎龄<37周(259天)的新生儿3.过期产儿:

指胎龄≥42周的新生儿。

(二)足月产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足月儿生后第1小时内呼吸60~80次/分,1小时后降至40~50次/分。

早产儿可有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秒钟以上,伴心率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

(2)循环系统:

足月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为90~16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3)消化系统:

新生儿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力低,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4)泌尿系统:

早产儿肾小管排酸能力有一定限制,可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

(5)血液系统:

新生儿脐血平均血红蛋白值为170g/L。

(6)神经系统:

腰椎穿刺应在第四五腰椎间隙进针。

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7)体温调节:

中性温度:

皮肤的蒸发、散热量是最低的,整个新陈代谢率也是处于最低状态并能维持正常体温最适宜环境。

(8)能量和体液代谢:

早产儿常有低钙血症。

(9)免疫系统IgG能通过胎盘,但早产儿体内含量低。

IgA、IgM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性IgA缺乏,使新生儿易患感染性疾病。

(10)常见的几种特殊的生理状态:

①生理性黄疸:

②乳腺肿大。

(三)新生儿护理

1.保暖2.喂养:

3.呼吸管理:

呼吸暂停早产儿可采用拍打足底、托背呼吸、放置水囊床垫等法,无效时可使用药物治疗,常用氨茶碱或枸橼酸咖啡因。

严重呼吸暂停时需用面罩或呼吸机正压通气。

4.皮肤粘膜护理。

5.新生儿筛查预防接种预防感染

新生儿窒息:

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

窒息的本质是缺氧。

临床表现及窒息诊断:

(1)胎儿宫内窒息:

早期胎动增加,胎心率>=160次/分;晚期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次/分;羊水胎粪污染。

(2)新生儿窒息:

Apgar评分系统:

8—10分正常;4—7分轻度窒息;0—3分重度窒息。

复苏方案:

ABCDE复苏方案:

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的循环;D药物治疗肾上腺素纳洛酮;E评估。

A是根本B是关键E贯穿全过程

呼吸心率皮肤颜色是窒息复苏评估的三大指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时最要的原因;

病理:

①脑水肿:

为早期主要的变化;②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及梗死;③出血

临床表现:

多数发生惊厥有脑水肿症状体征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顽固性惊厥,意识障碍4,治疗:

(1)支持疗法①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是核心②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世关键措施。

③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

(2)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3)治疗脑水肿;首选甘露醇(4)新生儿期后治疗

辅助检查:

头颅超声检查;头颅CT检查;核共振成像;脑电图;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脑型同工酶检测。

新生儿颅内出血

临床表现:

(1)兴奋症状:

早期常见:

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头围增加;意识形态改变,易激惹、过度兴奋、烦躁、脑性尖叫、惊厥等;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肌张力早期增高等。

(2)抑制状态:

随着病情发展,意识障碍则出现抑制状态,如淡漠、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面色苍白、青紫,前囟饱满或隆起,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射消失和散大;呼吸障碍改变,呼吸节律由增快到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诊断:

首选PVH-IVH

治疗:

1.加强护理,保持安静,减少搬动,供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控制入液量,宁少勿多,每天50~60ml/kg。

2.控制出血维生素K:

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和血凝酶(立止血)、氨甲苯酸或氨基已酸等。

3.抗惊厥 控制新生儿惊厥首选。

地西泮:

为治疗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3.降低颅内压首选呋塞米

4.维持正常脑灌注

新生儿败血症:

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常见为细菌(葡萄球菌)。

感染途径:

产后感染最常见,病原体以金葡萄菌为多。

产前;产时。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

①根据发病时间分:

A早发型:

生后七天内起病,病死率高。

B晚发型:

出生七天后发病,病死率较早发型低。

②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

反应差、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不吃、不哭、不睡、体重不增等症状。

怀疑败血症①病理性黄疸如黄疸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②肝脾大(出现较晚);③出血倾向如瘀点、瘀斑;④休克征象如皮肤呈大理石样花纹;⑤中毒性肠麻痹。

新生儿败血症较易并发脑膜炎。

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阳性;直接涂片找细菌;检测细菌抗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C反应蛋白;血沉加快。

(四)治疗原则

早用药,联合用药,静脉给药,疗程足,注意药物毒性作用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休克时用血浆或清蛋白、静脉注射多巴胺,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输给白细胞,重症者及早产儿可静注免疫球蛋白。

新生儿黄疸:

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①胆红素生成过多原因:

血氧分压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寿命短

②血浆白蛋白联合胆红素的能力差;③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④肠肝循环增加。

(2)、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①生理性黄疸:

A一般情况良好;B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到高峰,7—9天消退,最迟3—4周;

②病理性黄疸: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B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C黄疸退而复现;

治疗:

目的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光疗。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主要受寒引起,表现为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硬肿

(一)病因和病理生理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2.寒冷损伤。

3.新生儿感染、早产、颅内出血和红细胞增多等原因也易引起婴儿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现低体温和硬肿。

(二)临床表现症状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以早产儿多见。

(1)低体温

(2)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哭声弱或低下,吸吮困难,全身及四肢冰冷,呼吸浅表,脉搏微弱。

3)硬肿:

触及像橡皮样。

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4)感染:

并存感染者常并发肺炎、败血症。

(三)治疗

  1.复温:

关键环节  2.热量液体供给

3.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4.适当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对症处理。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1)病因营养或饮食不当;疾病诱发。

(2)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首先为腹部,最后为面颊。

皮下脂肪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

(3)并发症:

营养性贫血:

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各种维生素缺乏:

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

感染。

自发性低血糖。

(四)治疗:

先稳定生命体征处理并发症。

,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促进消化:

各种消化酶,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肌注苯丙酸诺龙,食欲极差者可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疾病或药物影响。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3月~2岁小儿

 1.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Ⅹ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

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

(1)头部:

①颅骨软化:

多见于3~6个月婴儿。

②方颅:

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④出牙延迟。

(2)胸廓:

胸廓畸形多发于1岁左右小儿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

①腕髁畸形:

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似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

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型腿或“X”型腿。

(4)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

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

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

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X线表现2~3周后恢复。

 4.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小儿。

遗留骨骼畸形。

(四)预防和治疗

  1.预防:

自出生2周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800ⅠU。

  2.治疗:

1)一般治疗:

2)维生素D制剂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多见于4个月~3岁的婴幼儿。

(一)临床表现:

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无热惊厥最常见。

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二)诊断:

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mmol/L(4mg/dl)。

(三)治疗1.急救处理:

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或地西泮迅速控制症状,对喉痉挛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2.钙剂治疗

 3.维生素D治疗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新生儿及婴儿口腔粘膜薄嫩,唾液分泌少,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常发生胃食管反流,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易发生溢奶及呕吐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

消化道感染时,肠内细菌或毒素容易进入血液,易发生全身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则以大肠杆菌为主。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临床表现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更为严重者病变可出现呼吸,吞咽困难。

治疗:

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

疱疹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在高热,咽痛后出现口腔粘膜上成簇小水疱或溃疡或融合后形成的大溃疡,7~14天左右可自愈。

小儿腹泻病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1.病因

1)消化系统特点: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

2.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

(2)致腹泻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3.非感染因素

(二)临床表现病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1.轻型腹泻

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腹泻

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

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1)胃肠道症状:

食欲低下,常有呕吐;大便每日10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

(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①脱水:

轻、中、重度脱水。

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居多。

②代谢性酸中毒③低钾血症④低钙和低镁血症:

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脱水、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极少数患儿搐搦或惊厥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

常见几种不同病原所致腹泻的临床特点如下:

(1)病毒性肠炎:

“秋季腹泻”。

起病急,常伴有上感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2)大肠杆菌肠炎:

夏季5~8月多见。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大便粘冻样含脓血,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大便镜检与菌痢不易区别。

(3)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继起病急,发热、频泻、大便腥臭、海水样便,严重者有休克,大便镜检可见多量脓细胞和革兰氏阳性球菌。

大便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2)真菌性肠炎:

常为白色念珠菌,多伴有鹅口疮。

大便稀黄,泡沫较多,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

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及假菌丝。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为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等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无其他症状,不影响生长发育。

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2.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常为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大多伴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

便次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2)坏死性肠炎: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渐出现血便,常伴休克。

腹部立、卧位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四)治疗治疗原则为: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疗法继续饮食,合理调整。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①口服补液:

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

②静脉输液:

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

纠正酸中毒:

对重度酸中毒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血气测定结果,另加碳酸氢钠纠正;5%的碳酸氢钠5ml/kg,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5mmol/L。

纠正低钾、低钙、低镁:

见尿补钾,

(3)药物治疗①控制感染:

1)水样便腹泻(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粘膜保护剂。

2)粘液、脓血便患者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2.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治疗

 

(1)积极寻找引起原因,切忌滥用抗生素。

 

(2)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营养治疗,继续喂养是必要的治疗措施,禁食对机体有害。

 (4)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应慎用;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肠粘膜保护剂。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婴幼儿鼻腔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于感染,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接,鼻窦口相对大,急性鼻炎常导致鼻窦炎。

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

咽扁桃体6个月内已发育,腭扁桃体至1岁末逐渐增大,4~10岁发育达高峰,青春期逐渐退化。

小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裂相对狭窄。

左支气管细长、位置弯斜,右支气管粗短,为气管直接延伸。

婴幼儿胸廓短、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较高;呼吸肌不发达,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肺不能充分地扩张,通气和换气,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青紫。

生理特点

(1)呼吸频率与节律:

年龄愈小,呼吸频率愈快。

(2)呼吸型:

呈腹膈式呼吸。

随年龄增长,出现胸腹式呼吸。

(3)呼吸功能的特点①肺活量:

小儿为50~70ml/kg。

②潮气量:

年龄越小,潮气量越小。

③气体弥散量:

二氧化碳弥散速率比氧大。

④气道阻力:

小儿气道阻力大于成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1.一般类型上感常于受凉后1~3天出现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发热等。

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可伴有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部分患儿发病早期出现脐周阵痛,与发热所致反射性肠蠕动增强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

急起高热,咽痛,流涎等。

体查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