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文言文阅读之筛选信息与常识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
《专题10文言文阅读之筛选信息与常识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文言文阅读之筛选信息与常识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0文言文阅读之筛选信息与常识练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
专题10文言文阅读之筛选信息与常识(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
训练基础
1.【2017届浙江温州中学高三上11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刑赏论
【宋】曾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释者曰:
“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
”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
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
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
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
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
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
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
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
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
故曰: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yáo):
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
②丽:
施加。
③察察:
明辨,清楚。
④三宥三赦:
《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
愚蠢。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当:
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本末:
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酬:
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不经:
不合常法
【答案】B
【解析】本末:
原委,始末。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
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
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率天下之善②及其所之既倦
B.①则有功者易以众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焉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尽其道以待物矣②木欣欣以向荣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
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
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
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如此题A项“之”表转折,译为“到”,把“到”带到前面的句子
中,显然不通顺,前面的“之”是“主谓之间取独”的,可见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答案】B
【解析】“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错,文中是指在对功、罪的看法有“疑”时,不能妄下判断,
要秉行“忠厚”原则。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
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
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如此题选项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错,文中是指在
对功、罪的看法有“疑”时,不能妄下判断,要秉行“忠厚”原则。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答案】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
岂虚云乎哉共3分。
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扣完为止。
【解析】注意“也”“而”“盖”等标志性的词语,然后注意结构的对称。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
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
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注
意“也”“而”“盖”等标志性的词语,然后注意结构的对称。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3分)
②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4分)
【答案】①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②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解析】重点词语:
“所以”“至”“于是”“刑”“宁”“薄厚”。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
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
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所以”“至”“于是”“刑”“宁”“薄厚”等实词,同时
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①中的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还
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
“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
”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
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这是赏罚忠厚的到极点啊!
(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
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
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君臣相互匡助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
在那个时候,人们有罪行和功劳时,官吏通过推究事情的原委来考察它的经过,通过核查事情的虚实来详知它的实情,然后把它禀告朝廷,加以惩罚、给予奖赏,那么对于功劳和过失还会有遗漏吗?
然而当犯罪而加以惩罚,有功而加以奖赏时存在疑惑,凭借君臣的才能不是不足以拥有天下的智慧,凭借他们的谋虑不是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凭借他们的见闻不是不周知天下的故事,凭借他们官吏不是不能弄清天下的事情。
然而拥有智慧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了解,能够详尽清楚地了解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洞察。
一定会说,罪行有可疑而滥用刑罚,那么没有罪的人不一定能免于惩罚;功劳有可疑而没有奖赏,那么有功劳的人就不一定能得到酬报。
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古时施行教化来带领百姓,当他们有罪的时候,像这样宽恕他们;古时制定法度来引导百姓,当他们没有功劳的时候,像这样给以厚赏。
可以说是尽力行善去爱护他们,尽力行道去接纳外物,不是忠厚到极点能这样吗?
皋陶因此被舜称道,舜因此治理好天下。
所以惩罚不一定要明察他的罪行;奖赏不一定要厚赏他的功劳,天下的百姓已经被他的忠心所教化,被他的仁厚所折服了。
所以说:
“与其错杀没有罪过的人,宁可犯不合常法的过失,不事杀戮的德行与民心相合。
”圣人的品德施于百姓,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忠厚)啊。
到了周朝统治的时候,也制定了三宥三赦的法令,不敢决断有怀疑的事情,等到国家治理成功了,则忠直仁厚的教化推行到牛羊甚至草木。
汉文帝也推行这一主张来减轻刑罚,随着它的推广,民风也回归仁厚了。
推行的力度有轻重,而它的成效有大小,像这样的话,《尚书》中的观点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
2.【2017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卢柔字子刚。
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
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
宗族叹重之。
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
军中机务,柔多预之。
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
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
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
策之下者。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
胜败,遂南奔梁。
柔亦从之。
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
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
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
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太半。
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
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
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
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
书翰往反,日百余牒。
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
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
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
后拜黄门侍郎。
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
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
卒于位。
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1)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B.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C.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D.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常用的断句方法有:
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专门用于官吏向上级或者帝王陈述请求或建议。
B.爵即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指帝王即位。
D.古代对一些特殊地位的人的死有专用词来表示,如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专门用于官吏向上级……”说法错误,“表”只能用于官吏
向皇帝上书陈述请求或建议。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
重点突出对古
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
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
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
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
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卢柔参与军务,善于出谋划策。
他在贺拔胜手下担任官职,参与了很多军事机密;他劝说贺拔胜按兵不动,私下与梁国通好。
C.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
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
D.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
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
的内容。
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
小点,主要有:
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
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
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
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②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
【答案】
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
②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
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重点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翻译。
解答
时需注意下列重点词语:
①弱冠:
男子二十岁。
解:
懂得。
属文:
写文章。
②还:
返回。
遣:
派遣。
邀:
拦截。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
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
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
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
补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
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
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
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
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
司徒、临淮王无或见到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担任荆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
让卢柔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
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
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以卢柔为属官,加授冠军将军。
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
卢柔说:
“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
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
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领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
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
”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
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
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
卢柔也跟随他。
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
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劳存问,并送给丝绸锦缎。
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
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带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
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入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
到丰阳地界,卢柔迷失道路,独自在枯树之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到了长安。
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
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
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屡传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
文书往返,每日一百多件。
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
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授任中书舍人。
升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起居注。
后任黄门侍郎。
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
魏废帝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登位,任小内史,升内史大夫,晋位开府。
在官位上去世。
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的有几十篇。
3.【2017届广东佛山南海区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
甫冠,从胡瑗受学。
瑗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
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
岁旱,州课民捕蝗输之官,觉言:
“民方艰食,难督以威。
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
”守悦,推其说下之他县。
王安石早与觉善,引用之。
时吕惠卿用事,神宗询于觉,对曰:
“惠卿即辩而有才,过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
”神宗曰:
“朕亦疑之。
”其后王、吕果交恶。
青苗法行,觉奏条其妄。
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
“不意学士亦如此!
”始有逐觉意。
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
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
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
松江堤没,水为民患。
觉易以石,高丈余,长百里,堤下化为良田。
徙福州。
闽俗厚于婚丧,其费无艺。
觉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
令下,嫁娶以百数,葬埋之费亦率减什伍。
连徙亳、扬、徐州。
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问吏:
"法何如?
"曰:
"死。
"觉止诛其首,后遂为例。
进吏部侍郎。
擢御史中丞,数月,以疾请罢。
哲宗遣使存劳,赐白金五百两。
卒,年六十三。
觉有德量,为王安石所逐。
安石退居钟山,觉枉驾道旧,为从容累夕;迨其死,又作文以诔,谈者称之。
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传》十五卷。
(节选自《宋史·孙觉传》,略有删改)
【注】散常平钱:
青苗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B.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C.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D.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常用的断句方法有:
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文中指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般加“宗、祖”等字,如神宗、哲宗、汉高祖等。
D.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答案】B
【解析】B项,“掌管文武官员任免”错,武官任免不是由吏部掌管。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
东汉始置
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
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吏"
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
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
重点突出对古
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
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
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
些避讳的说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觉关心百姓。
他在合肥任职时,反对官府不利民之政;他在湖州改造堤坝,为民谋利;他纠正福建婚丧的不良风俗,有利百姓。
B.孙觉有见识。
孙觉认为,吕惠卿能言善辩,有才华,因利益而屈身于王安石,王安石却不明白。
后来事实证实了孙觉的看法。
C.孙觉有德行、度量。
他早年与王安石交好,后被王安石贬斥,王安石退职后,他主动和王安石来往,王安石死后,他写文章悼念,被人称赞。
D.孙觉得罪王安石,遭到驱逐。
他对青苗法有看法,王安石得知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曾公亮说下面青苗钱管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