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4877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docx

《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docx

自动控制课程方案滞后环校正

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设计》

 

班级:

自动化10—1班

姓名:

许明

学号:

1005130116

时间:

2018年12月17-21日

地点:

实验楼17实验室

指导教师:

崔新忠

 

自动化教研室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题目: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试设计滞后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系统阻尼比

,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图和闭环Nyquist图。

二、课程设计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内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关于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不同的系统选用不同的校正方式,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系统。

4.理解在校正过程中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相角裕度,截止频率,滞后角频率,分度系数,时间常数等参数。

5.学习MATLAB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会利用MATLAB提供的函数求出所需要得到的实验结果。

三、课程设计内容

1.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试设计滞后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系统阻尼比

,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图和闭环Nyquist图。

假定此时的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是符合要求的,即:

则有:

下面画出未校正前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所示可知Wc。

=1.91rad/s,计算出未校正前的系统的相角裕量

=-40.1°

相角裕量为负值,说明未校正系统不稳定。

K=13.44,故有;

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其对应的代码:

num=[13.44]。

den=[13.62.240]。

sys=tf(num,den>。

sys1=feedback(sys,1>。

t=0:

0.1:

45。

step(sys1,t>

holdon

grid

holdoff

title('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图'>

 

2>未校正前的根轨迹图

 

对应代码:

num=[13.44]。

den=[1,3.6,2.24,0]。

rlocus(num,den>。

grid。

 

3)校正前博德图

对应代码:

num=[13.44]。

den=[13.62.240]。

sys=tf(num,den>。

margin(sys>

holdon

grid

holdoff

由图中可得:

截止频率Wc=1.91

相角裕度γ=-11.6

幅值裕度h=-4.44

 

4)校正前奈斯图

其相应代码:

num=[13.44]。

den=[13.62.2413.44]。

nyquist(num,den>

title('校正前奈奎斯特图'>

 

四、校正装置设计

<1)参数的确定

在系统前向通路中插入一个相位滞后的校正装置,确定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ξ≤0.01

;取

=30.7°,一般取

c

>=-6°~-14°

=

>+

c

>

c

>=-10°,计算得

<

)=40.7°,

通过

<

)可求得

=0.597

根据20lgb+L(

>=0,

确定滞后网络参数b和T:

b=0.127,T=65.95

即校正装置传递函数为:

G=

校正后的传递函数为:

校正后的单位阶跃图

num=[13.44]。

den=[13.62.240]。

sys1=tf(num,den>。

num1=[8.381]。

den1=[65.951]。

sys2=tf(num1,den1>。

sys3=sys1*sys2。

sys4=feedback(sys3,1>。

t=0:

0.1:

45。

step(sys4,t>

从阶跃响应图中可以看到,系统此时稳定

3)校正后的博德图

相应代码。

num=[13.44]。

den=[13.62.240]。

sys1=tf(num,den>。

num1=[8.381]。

den1=[65.951]。

sys2=tf(num1,den1>。

sys3=sys1*sys2。

margin(sys3>

grid

相角裕度=35.5°

幅值裕度=12.5db

 

4)校正后的奈氏图

校正后奈氏图代码:

num=[112.627213.44]。

den=[65.95238.42151.328114.86713.44]。

nyquist(num,den>

 

5)校正后的根轨迹图

根轨迹代码:

num=[221.7613.44]。

den=[127.15458.74252.41622413.44]。

rlocus(num,den>。

grid。

五、总结

通过这次对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的分析,让我对串联滞后校正环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学会了公式编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在这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虽然开始有不少知识不是很了解,但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咨询同学和老师,最后都得到了解决,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平时缺少的东西,也使我深深认识到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平时看似不起眼的一些知识点在关键时刻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接触到Matlab软件,用它对控制系统进行频域分析,大大简化了计算和绘图步骤,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现在设计各种系统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因此熟练掌握各种绘图软件显得尤为重要。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发挥积极主动的精神,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掌握Autocad、Matlab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

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从课程设计的入手到最后分析,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个不小的挑战,注意到每个细节更是不易,我们班的各位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遇到难题互相帮助,使各种难题得到了解决。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但我想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六、参考文献

1《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与辅助设计》任兴权姚建宇徐心和马先编著东北工业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3、《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李宜达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4、《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薛定宇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5、《MATLAB7辅助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电子工业出版社

6、《MATLAB语言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魏克新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