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4856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

单元教材分析:

人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反之则不然。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

凡是精练、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文章不同题材的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单元教学重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11个,会写20个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5、体会相声的语言的艺术特点。

单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

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

“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

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

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

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

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

“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

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

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

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附: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梅

奇妙

孔君平孔雀

教学后记:

11、《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

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

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

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

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

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

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

水土不服

A、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

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分析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附: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楚王  钻狗洞  下等人  押强盗  晏子

(失败)               (胜利)

狗国   下等国  生盗之国

教学后记:

12、《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2、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

轻声地读一读。

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

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

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

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

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

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二、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

附:

板书设计

12、半截蜡烛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教学后记:

13、《打电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教学重点:

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

相声《打电话》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

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

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

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

哦,老胡呀。

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

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

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

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

学习吗?

不学习呀。

开会吗?

……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

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二、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的有关习题。

附:

板书设计

打电话──相声

说话啰唆    通俗易懂

废话连篇    风趣幽默

耽误事情    语言夸张

↓       ↓

说话要明白简练 给人启迪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

2、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教学准备:

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它买下来吗?

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

《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

《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教师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

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

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

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第二课时

一、审题,确定习作内容

1、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

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

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

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

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说清:

“我要竞选班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

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三课时

一、课堂交流、评议。

二、誊写习作。

教学后记: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准备: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

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

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

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

如: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

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

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

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

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

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

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

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

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

师适时点拨。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

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

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

“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

“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