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4373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温州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温州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温州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温州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大学.docx

《温州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大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大学.docx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一、引言1

二、“十一五”发展分析1

三、指导思想4

四、发展目标4

五、重点工作6

六、保障措施10

七、结语11

附录:

13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一、引言

“十一五”期间,学院办学规模逐步稳定,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温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在已有发展基础上,追求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追求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追求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使学院成为浙南地区乃至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基地、资源中心和研究中心。

二、“十一五”发展分析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进展

1.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十一五”期间,经过新一轮的专业合并与重组,学院师资队伍更加多元化,通过培养、引进和分流,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化。

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5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61.3%以上,博士10人。

省市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共9人。

省级、校级教坛新秀和教学名师共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已初步形成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素质较高、教学和科研并举的师资队伍。

2.专业与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新增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数达5个。

其中,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为校级重点扶植建设专业。

学院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教坛新秀1人,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新世纪教改项目5项,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

另外,获得市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校级教学优秀奖1项,校级精品课程群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教材建设项目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5项。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权威的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艺汇演中,355人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7200多人次获得校级奖励。

学院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3.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成绩明显。

“十一五”期间,共建成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省部级项目18项;发表一级(含)以上刊物论文89篇,其中权威刊物论文8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得市厅级科研奖励32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2010年达121余万元。

《现代教育》杂志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在温州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力逐年提升。

4.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

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现拥有硕士点1个,设有6个研究方向,年均招生16人,在校生规模36人。

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硕士生导师队伍,共有硕士生导师19人。

研究生招生制度、论文盲审制度、论文答辩制度、研究生校际交流制度等均已初步形成。

5.教师教育工作进展顺利。

“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全校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任务,以我院为龙头的“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获批,创立了“教师教育溯初班”,教师教育具有特色。

到目前为止,依据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实施了全校15个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教师教育图书资料和研究资源的建设工作,教师教育专项教改、精品课程、教学研究立项工作等。

到目前为止,全校15个教师教育专业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2人。

6.继续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特色。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省级“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学一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幼儿园园长培训及各县、市、区委托的其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等。

“菜单式”课程培训是“十一五”期间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特色项目,经过5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7.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五年,学院党建工作围绕学校党委中心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学院发展的需要,加强了组织建设、凝聚力工程建设和宣传工作等,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8.学生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建设了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等三支责任心强、工作业务水平较强的专兼职队伍,学生管理体系完善。

狠抓学风建设,创建了“四三两特”学风建设体制(四项班竞、班级三级联创、特色早晚自修制度、特色班级建设制度),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大力开展艺术素质活动和师范技能活动,并获得全国大学生展演一等奖、全国大中小规范汉字书写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寓言文学大赛一等奖、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省多媒体大赛二等奖、省大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金奖、省舞蹈比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严抓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品牌“知心姐姐”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个品牌获得省优秀项目。

暑期社会实践队多次获得省优秀团队称号。

形成以党建为龙头,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模式,建立一个支部一个品牌,一个班级一个品牌的党建工作特色。

大力开展特殊群体的“关怀工程”,注重动态普查,个体帮扶,专业指导,团队辅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关怀工程”呈现显著效果。

建立“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模式,使学生就业率一直呈较高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学院所取得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搭建了发展平台。

但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和我校发展的新定位,学院各项工作提升空间还很大,特别是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1.学院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

综合大学中教师教育的地位、使命与战略重点需要进一步系统设计。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关系需要进一步协调。

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需要进一步整合。

学院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

本院与其它拥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学院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2.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我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和教授数偏低,结构性缺编与超编并存,师资整体质量亟待提升。

师资队伍中在省内或基础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不多,领军人物缺乏。

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缺乏海外学习经历,严重影响了国际学术研究的视野。

3.专业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各专业建设水平差距较大,专业内涵和特色建设亟待加强,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协调性需要增强。

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成果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实验课程体系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

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内部与专业之间的教研活动需要进一步增加。

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教育及文化发展的适应性亟待提高。

学生的科研、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水平有待提升,考研率有待提高。

4.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学科团队建设缺乏整体布局与考虑,教师科研方向凝练不够,团队合作不强,内外互动意识不强。

国家级课题与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较少,科研经费总量相对不足,服务基础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待探索。

教育硕士点与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急需突破。

5.教师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扎实推进。

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办好教师教育,保持教师教育特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院在教师教育中的龙头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全校教师教育研究未形成大团队、大项目和大成果。

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进展较为缓慢。

教师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体系有待建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内容和模式改革有待突破。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使我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成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院。

四、发展目标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到201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院。

具体目标如下:

1.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队伍建设是学院发展关键的理念。

通过引进与培养,使教授、博士和学术骨干数量大为提升,各类人才工程人选有一定增加,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人数有一定增长。

努力建设成为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成一支管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积极向上的管理队伍。

2.学科与科研工作:

树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理念。

把课程与教学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成为市级及以上重点学科。

实现省部级科研奖项零的突破,省部级以上课题项目数量显著增加,科研经费快速增长;对接学校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计划,实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双双零的突破。

通过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新增学位点、改善学位结构、适度扩大规模、提升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明显增强。

3.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凸显教师教育专业优势,形成发展稳定、基础扎实的教师教育专业群。

依据建设基础,力争把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前和小教专业建设成为省级或市级重点专业,应用心理学通过新专业验收的同地,争取建设成为校级重点专业。

以国家质量工程二期计划为导向,注重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与区域特色和地方元素整合,取得若干新的标志性的教学成果,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区域教育文化发展有较高的吻合度,人才输出服务的整体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4.教师教育工作:

树立专业性与师范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理念。

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打造教师教育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落实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任务,组建全校性的教师教育研究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

搭建省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提升教师教育学院在全校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坚持师范生教学技能过关考核制度,实现教师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培养深受中小学普遍欢迎的师范生。

坚持以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改革教师职后培训的内容体系和模式,积极推进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各方面积极性。

5.社会服务工作:

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

改变观念,从被动适应转变到主动服务,从个体型服务转变到组织型服务。

充分利用省级教师教育基地资源,建立服务基础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学院成为区域性的教师教育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研发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

6.党建与学生工作:

以党建为龙头,以党建带团建,创新党建工作。

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方式、载体,提升学生思想水平。

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逐渐形成你追我赶、严谨求学的学习氛围。

进一步提升艺术节、师范技能节、知心姐姐志愿活动特色品牌的作用力,创建学生科研和阅读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深入开展特殊群体工作,通过关怀工程、科学措施,帮助他们健康成人成材。

建好“三维一体”的就业工作模式,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五、重点工作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根据学校人才工程的总体框架,围绕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和学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引进力度,对接学校师资队伍战略部署,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骨干教师国际化计划、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优秀人才团队化计划”四大计划,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能较好满足学院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鼓励教师攻读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学位,使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基本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有计划地选送教师赴境外访学、留学,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水准;鼓励教师赴教育教学单位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水平教授和博士的作用,通过引进和培养,着力加强高水平教学与学科团队建设。

到2015年,实现教授数超过20人,省级名师3人,出国进修教师数达到15人,省级人才工程3人,博士学位比例达到40%的目标。

(二)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层次与水平

围绕学校“搭建大平台、建设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等四大培育计划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培育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成果为重点,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做大做强教师教育研究和基础教育研究,整合研究力量,通过制定激励政策,以大项目为纽带打造富有特色的研究团队,采取非常措施,着力加强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申报力度,进一步提升科研研究的层次与水平。

积极响应学校“院系管教学、研究所管科研”的管理体制,设立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形成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信息化、学前教育、学习与发展4个方向稳定,科研实力强,影响力大的研究所和1个创新团队,为成功申报教育硕士点和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做好充分准备。

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到2015年,使在校研究生年规模超达150人。

加强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建设研究生培育基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实施研究生培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提升、实践能力提升”三大质量工程,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包括: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课堂教学规范、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科研激励机制,设置具有导向性的研究生科研招标课题,各导师组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沙龙;有计划地建设若干研究生实践基地,广泛建立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导师队伍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促成兼职导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

(三)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围绕特色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关键问题,深入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创新。

通过构建“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全程化的质量监控体系、精品化的质量工程建设体系、职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化的学科竞赛体系”等六大体系。

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包括:

1.加强特色培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各专业要通过校内外横向比较,提高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和特色意识,要围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努力打造专业特色。

着力加强特色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培养,通过试验班、导师制等方式使各专业涌现出更多的好苗子;要打通院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关联性,通过增大学院内部专业选择的弹性与比例,促进专业竞争意识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要设置以就业为导向,重能力、重技能、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和专业发展的自身要求不断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加强特色课程的培育,将专业导引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竞赛培训课程、研究生考试辅导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之中,增强学生就业升学的竞争能力。

2.要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以树立教学规范意识和教学质量意识,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落实。

坚持并完善教学经费项目化管理制度、课程组建设与管理制度、优秀(特长)生培育导师制等制度,并使之有内容、有措施,有检查、有验收,落实到实。

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加大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的建设力度,加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力度,加大实验室开放管理力度,培育实验教学质量工程,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体系。

3.构建全程化的质量监控体系,要通过改变和完善评价制度,树立教学优先的自觉意识。

进一步贯彻实施互听互学的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制度、选课制度、作业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监督管理制度、学生座谈会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考试管理制度、教学业绩考核制度等,实施全程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4.强化精品意识,挖掘地方元素,实现“质量工程”新突破,明确教学质量工程在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改变教师教学观念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通过积极组织、相互学习,发挥优势专业的模范作用,督促新专业的质量工程建设积极性,加大培育,鼓励教师认真准备、注重积累、积极申报;要争取在“十一五”建设成果基础上,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具有可持续性,实现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名师培育有新的突破。

5.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整体设计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与专业技能培养。

要明确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技能的重要意义,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教学师资和实践教学师资尽量打通;要设计好实践课程的必修和选修、课内与课外、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等环节,以课程实验实践、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七大模块”全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见习、实习基地建设。

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对高校办学的重要支撑作用,以教师教育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以实现实验室建设标准化为目标,加强教学实验室内涵建设和硬件建设,做到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梯度推进,努力把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省内一流水平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管理,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6.重视各类权威学科竞赛,使学科竞赛体系化。

充分认识到学科竞赛对于学生能力锻炼、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实施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艺展演的分类指导与培训,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学科竞赛指导能力,提高学生的参赛水平。

将竞赛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评价体系改革、就业竞争力训练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平时教学与强化训练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艺展演体系,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服务社会能力和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服务。

努力实现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多媒体设计竞赛、普通话竞赛、规范汉字比赛、文艺展演等多个竞赛项目获奖等级上的新突破。

(四)加强教师教育特色建设,扎实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

教师教育工作要在现有基本模式上,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课程创新和理论创新。

要做好“师范生执教能力、职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长资源”三个品牌。

具体包括:

在教师技能训练、见习实习研习制度、教师教育地方课建设、学科教学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等四个方面进行完善和创新;探讨和实践各种模式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以教师教育学院的师资团队为核心,组建教师继续教育师资团队,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性的体系,并不断吸纳来自中小学,教育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师资,走出去,扩大培训地域,扩大培训范畴,做大、做强教师培训团队,开发和建设尊重中小学教师自主选择权的“教师继续教育菜单”,建立稳定的“教师成长基地”,利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技术力量和教师教育各专业优势,大力推广远程教育,构建网络化的培训资源平台,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和培训效率;结合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工作,利用我院教师教育学科群优势,搭建“教师成长资源平台”,使该平台成为职前、职后教师的观摩、研究、训练、信息服务的中心。

(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工作层次

积极开展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与艺术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安全稳定为保障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新生教育、女生教育、就业教育”等三大内容体系的思想教育。

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学风建设为核心、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党建工作中力争创先争优,创建教工支部结对学生支部,形成一部一品牌,学生支部结对班级团支部形成一班一品牌的模式。

通过班级成长规划制度,加大建设师范技能节、艺术节、儿童剧、科研阅读节,使各项品牌学生活动与学生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学科竞赛等结合起来,形成优良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工作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持力量。

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和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依托心理学专业特长,重点打造“知心姐姐”品牌项目,构建“四个三”工作体系:

院团委—协会(志愿协会)--班级团支部三级组织机构网络体系;走向小学、走向社区、走向特殊群体的三大服务对象;建立大手牵小手,微笑联盟行动,春泥计划三大子载体;形成品牌的三化(专业化、基地化、项目化)。

依托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专业艺术与技术特长,打造“儿童剧展演”品牌项目。

加强特殊群体的关怀和帮扶工作,并通过活动,教育,培养学生自强、感恩、责任的精神品质。

以院一把手为领导,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以专业教师为辅助,以校友资源为补充形成就业工作一体化,并从三个维度(特色专题洽谈会、实效专题培训、就业辅导工作坊)着手,建构就业工作的三维一体的工作模式。

(六)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要通过鼓动宣传和激励机制的建设,牢固树立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形成浓厚的社会服务氛围。

建立“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等三大服务阵地,建立集信息、咨询、培训、研习为一体的社会服务平台,积极为浙南地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决策依据、信息服务与技术指导;要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社会服务新途径,积极拓展社会服务新渠道,逐步形成我院在浙南地区的社会服务网络,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服务新模式;要针对教育实践需要,组建若干支富有特色的服务团队,以服务团队创建服务品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完善干部聘任、选拔、使用、培训、奖惩等管理制度,打造一个团结、民主、有凝聚力、具备前瞻眼光的学院领导班子,建成一支素质高、配合默契、执行力强的学院中层干部队伍,为学院“十二五”规划的科学制定及有力执行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教工思想道德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思想保障

完善学院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会、全体党员和全体教职员工的三级学习制度,定时间定内容,并鼓励学习方式多样化,不仅把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学校及学院“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深入学习,还要下功夫抓好教师的人文精神、职业道德等教育,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师个人发展和学院、学校发展息息相关,从而保证规划实施能够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梳理原有规章制度,倡导以激励为导向的制度改革。

根据校院二级管理的形势发展需要,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以激励为导向,结合人文关怀,以完善人事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新建和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以效率为导向,科学设置基层教学组织与学术组织机构,规范办事流程,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夯实学院发展基础,为规划实施提供平台

抓住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的契机,争取一切有利于学院发展的资源,加快省级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有力地推动学院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服务队伍,提高学院行政办公效率;加强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保持我院学生工作特色。

营造学院和谐奋进的发展环境,为平稳进入“十二五”打好基础。

(五)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为规划实施提供机制保障

要把学院系统的内外关系做一次认真梳理,如本院与其它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学院,学院与系、中心、研究所,管理与教学,教学与科研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督导委员会、实验教学委员会和学生工作委员会等各类委员会制度,并积极激发这类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在学术性事务、学术性评价、考核、晋升方面更加充分地体现“教授治学”。

七、结语

“十二五”期间,既是学院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