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营销复习题及答案.docx
《国际市场营销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市场营销复习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市场营销复习题及答案
2014国际市场营销复习题第一章1.比较国际市场营销与一般市场营销的区别;比较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区别。
.与市场营销的区别:
面临的环境和背景不同;利用资源,获得比较优势的程度不同;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手段不同;市场营销管理的难度不同;市场营销过程的风险性程度不同与国际贸易的区别:
业务范围不同;交易的主体不同;超越国界的方式不同;实施的过程不同2.分析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演变过程。
60年代开始形成;70年代逐步趋于完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80奠定了全球地位两个重要事件:
1、70年代后期,开拓国际市场逐步趋于完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
70年代后期,美国的全美商学院大会要求各商学院增加以国际经济为导向的课程,从而开始了对国际市场营销学的系统研究。
2、从1982年开始,国际市场营销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1982年6月,当时北美及欧洲的著名国际市场营销学者聚集在荷兰商学院,对国际市场营销学所面临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从而奠定了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全球性地位。
3.归纳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趋势;二、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频繁的趋势;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明显加快;五、服务贸易迅速增长4.分析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和延伸到全球范围,是全球范围的国际化。
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新的高度的表现,也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两者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都是反映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过程,二者均是指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一种客观状态。
区别:
(1)经济国际化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全球化则与信息经济相适应。
(2)经济国际化时期,国家经济之间为线型联结方式是双边的经济交往。
国际经济强调国家主权,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为国家,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内部的交融关系,是企业层面的经济关系。
各国的国内市场有双重属性,它既是本国的,又是国际的,以同时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直接组成部分存在为重要特征,即通常所说的国内市场的国际化。
(3)经济国际化现象在国家与地区问经常出现。
经济国际化是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一国或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和程度。
而经济全球化囊括了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是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全球性经济同题。
第二章1.分析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一是出口,传统、简单、风险最低。
二是合同进入,又称非股权进入。
三是对外直接投资,又称股权进入。
2.比较与分析直接出口与间接出口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直接出口的优点:
(1)可根据国际市场的情况和变化自由选择国外市场。
(2)可缩短商品流通过程,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提高获利水平。
(3)与国外客户直接接触,可以及时掌握国外市场的动向,增强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直接出口的局限性:
(1)对企业的要求很高,即企业必须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资源和能力。
国际市场竞争的四大战略资源是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这并不是一般企业都能够轻易具备的。
(2)企业要承担国内出口商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经营风险。
(3)企业要增加较多的费用开支,占用大量的资金,因此,可能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
间接出口的优点:
(1)企业可以方便、迅速地依靠国内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人才、经验、信息、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产品的外销业务。
(2)企业不必为产品外销作额外投资,不必再办理出口业务,因此,可以节省大量开支,减少企业承担的经营风险。
(3)利用得当,间接出口可
以使企业以很低的投入有效地增加企业的产出。
间接出口的局限性:
(1)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被切断,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信息不足,导致企业缺乏随国际市场变化而迅速调整营销对策的灵活性。
(2)企业的产品外销缺乏长久性、稳定性,对国际市场的控制能力较差。
(3)企业无法在国际市场上锻炼培养自己的营销队伍,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经验,无法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因此,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实力的提高。
(4)企业通过间接出口方式来学习了解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低,企业控制海外营销活动的能力也极为有限。
间接出口的适用条件:
(1)刚刚起步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
(2)有经验的企业也可以利用间接出口投资少、管理容易的特点,作为覆盖大面积次要市场的手段,或者作为推销企业次要产品的一种辅助手段。
(4)有利于迅速培养起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队伍,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
(5)提高了企业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控制能力,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长期发展。
3.比较与分析不同类型的合同经营方式。
合同经营方式:
许可证合同,国际特许经营,国际战略联盟,管理合约,合同制造,交钥匙合同许可证合同:
是通过代理进行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
适用对象: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转移是许可证合同的核心。
优点:
(1)对被许可方而言,是其获取新技术的有效方式;
(2)对许可方而言,是其迅速大面积占领国外市场的有效方式;缺点:
但对许可方,其所获得的回报较低,有时还容易培植未来的竞争对手。
国际特许经营:
(1)是一种根据合同进行的营销活动
(2)是一种互利的合作关系,而且,风险较低优点:
1)能以低资本投入向国外市场迅速扩展;
(2)海外政治、经济风险小;(3)市场营销方式标准化,特色明显;(4)能较大地激发被特许人的经营积极性。
缺点:
(1)一般只适用于零售业、快餐饮料业、服务业等相对容易生产和经营的行业,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则不适宜采用这种进入方式
(2)国际特许人的利润受限,控制能力也较小,所以,作为一种过渡方式,待积累经验后,再向直接投资方式转移。
国际战略联盟:
特点:
1)合作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
(2)战略联盟实现了“柔性竞争”;(3)实行全方位合作,组织结构创新,技术、市场、资金、人才、信息等;(4)是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形式。
管理合约:
特点:
只管理不投资。
优点:
(1)不需要投入资金,风险低;
(2)易于掌握生产工艺;(3)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情况。
缺点:
(1)收益仅限于合约规定期限内的报酬
(2)不能在国外市场建立本企业的形象,却培植了自己的潜在竞争对手。
适用条件:
1)企业被邀请向目标市场国某家企业提供管理技术的同时,往往作为一种附带条件,可以向该企业出口销售自己制造的设备和产品;
(2)目标市场国企业的经营业绩恶化,签定管理合约,负有挽救该企业摆脱危机的重要任务;(3)企业向目标市场国出口产品遇到阻碍,而采取直接投资方式的资金投入大,风险高,报酬率低。
合同制造:
基本点:
仅仅是一种正式的长期合同。
适用条件:
当目标市场潜在销售量不大,不宜采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时,而出口方式又受到种种限制或成本明显加大时,合同制造才是可行的进入方式。
优点:
(1)与对外直接投资相比,资金投入相对较少,风险较小,但能迅速进入目标市场;
(2)不涉及股权关系,回避了有关所有权的问题;(3)与许可证合同方式不同,合同制造方式允许企业对所制造的协议产品拥有营销权。
缺点:
(1)与许可证合同方式相似,较难找到合适的当地合作伙伴;
(2)为保证协议产品的质量,负有监督和提供大量技术援助的责任;(3)有扶植未来潜在竞争对手的危险。
交钥匙合同:
优点:
对跨国公司来说,交钥匙合同不仅可以获得一大笔工程承包费用,而且还可以以后本公司进入该国做免费广告。
缺点: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交钥匙合同不仅代价高昂,而且还要警惕跨国公司转移的可能是即将为淘汰的技术或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
4.比较与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优缺点。
第四题:
对外直接投资:
国外装配:
优点
(1)比国外全部生产的投资要少很多,而且较为简单;
(2)相对于整机或最终产品的出口而言,还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关税及其他费用的支出;(3)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政府及市场的某些要求。
(4)可使大部分生产、增值、技术等留在本国,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
合资企业:
1、优点:
对于海外直接投资者:
(1)合资企业由于有东道国企业的参与,而易于获得东道国政府和人民的合作,减少东道国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政治风险。
(2)同当地伙伴合作,更易于取得当地原材料和资源,顺利打开东道国市场的销售渠道。
(3)合资经营由于有东道国伙伴参与,可以享有包括对外商投资和对本国企业的双重优惠待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通过当地伙伴可以迅速熟悉当地法令、商业惯例、文化习俗等,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
(5)如果跨国公司以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管理知识等作为资本投资,则既输出了资本,又销售了产品,一举两得。
如果合资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或零部件需要进口,跨国公司还可以得到这些商品的优先供应权。
(6)合资企业的产品容易被东道国人民看作是本国产品,因此,可减少商品进入东道国市场的阻力,有利于迅速占领市场。
对于东道国:
(1)合资经营是利用外资,弥补本国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较好的办法。
合资经营的外资投入是资本投入,不是借款,毋需还本付息,不增加国家的债务负担,而且吸引外资的期限较长。
(2)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填补东道国国内的技术空白,发展短线产业部门,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3)合资企业的产品可以通过跨国公司在海外的销售渠道打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
(4)可以获得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利润。
(5)可以扩大本国居民的就业渠道,并增加税收。
2、缺点:
(1)由于双方背景、兴趣、动机等不同,对合资企业的经营目标的选择不同。
双方因文化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管理方法上也容易产生分歧。
这些都会给双方的合作带来心理和实际的障碍。
(2)对跨国公司来说,其全球战略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习惯的经营管理方法也难以全面贯彻实施。
(3)对东道国来说,由于经验和技术水平方面均与跨国公司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控制,有时甚至是欺骗,遭受意外的损失。
独资企业:
1、优点:
对独资企业而言:
(1)投资者对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有着完全的决定权和控制权,在经营管理上能够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标进行经营管理
(2)有利于独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集中管理与决策,以及技术及经营方针的保密;(3)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信誉;(4)可独享全部经营利润。
对东道国而言:
(1)有利于东道国汲取先进技术,迅速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水平。
(2)有利于东道国培养人才,尤其是技术、管理方面的高层次的人才。
(3)可以带动同行业企业、配套原材料工业、相关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
2、缺点:
1)所需投资规模较大,费用高;(2海外经营的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都较高。
(3)它的创建:
创建的速度慢,周期长;要投入较多的各级管理人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对东道国环境的充分了解;要独立开创自己的销售渠道等。
创建方式比购并方式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购并:
优点
(1)可迅速地实现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意愿并取得成效。
(2)可利用东道国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有时甚至可得到具有较高水平的先进技术和专利,如原有企业的商标、特有资产乃至高新技术。
(3)利用东道国企业现有销售渠道的市场基础,迅速打入东道国市场,减少竞争,并把跨国公司其它子公司的产品引入该市场。
(4)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种类,实现产品多样化,取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
缺点:
(1)文化与民族背景的差异造成管理接轨上的困难;
(2)购并价格难以确定;(3)东道国政府和人民对本国企业被外来资本所购并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4)由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东道国对待工会的态度、习惯及法律方面的差异,跨国公司在购并东道国企业后可能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劳资纠纷问题。
第三章1.分析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罗斯托认为,从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
高度消费时期、趋向成熟阶段、起飞阶段、起飞前夕和传统社会,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起飞阶段:
起飞阶段的三个条件:
1.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净国民生产中的投资百分率)
应超过10%以上;2.某些制造部门有快速的发展;3.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社会结构配合经济发展,使经济起飞顺利进行。
2.分析经济结构对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结构总在不断升级或变化,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经济结构是选择目标市场的首要依据之一。
各国的经济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型:
生存经济类型、原材料或能源出口经济类型、新兴工业化经济类型和发达工业经济类型生存经济类型:
1)外向型企业,或是以出口创汇为目的的企业,这类国家不是理想的目标市场。
除非这个企业本身需要从这类国家得到某种商品,或通过易货贸易得来的商品能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上转手获利,否则,企业不应花费力量去开拓这些国家的市场。
原材料或能源出口经济类型:
1这类国家大量从国外进口轻纺产品、日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高档消费品及开发本国资源所需的机电产品、大型成套技术设备、运输工具等。
2对我国轻纺产品、机电设备产品等生产企业来说,这类国家是潜力极大的市场。
新兴工业化经济类型:
1一般地说,在这种经济类型的国家里,轻纺工业、家用电器工业、机电工业等制造业发展很快,其地位也日趋重要。
2这些国家已成为国际上纺织品、纸制品、汽车制成品、家用电器等最终产品的主要供应国。
3这些国家对加工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初级产品如纺织原料、钢铁等的需求越来越多,进口数量不断增加。
4如台湾利用进口的橡胶及胶鞋底,加工制鞋,然后出口,已占领美国胶鞋市场的2/3。
发达工业经济类型:
1这类国家技术、信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是目前国际市场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及知识、信息产品的主要输出国;同时,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或能源及劳动密集型产品。
2它们向国际市场大量推出高科技产品和人工材料,而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轻纺产品、一般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部分机电产品等。
这是我国企业目前最大的国外市场。
3.分析经济特征对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人口:
国际营销企业最感兴趣的因素之一。
直接形成市场,并决定市场规模及市场潜力的大小。
其中,总人口是决定消费品市场规模的一个基本因素;人口密度与进入市场的难易和营销效率有关;年龄结构中,25-45岁的年龄组属于最富裕的消费群——达到个人及家庭收入的顶峰。
人口自然增长率:
如果人口呈现正增长,意味着消费品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带动商品销量的增加;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降低,从而导致对某些耐用消费品、高档商品的需求减少。
收入:
收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用以统计、核算一国的收入状况。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是一国经济力量总和,是衡量工业品市场规模和潜力的重要指标;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国消费品市场规模,确定进入商品的数量、结构、甚至销售价格的重要依据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可获性与质量是衡量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通讯设施、金融以及具有销售辅助功能的情报、财务、销售网络等诸多方面。
自然条件:
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它们对市场营销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山区与平原的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对运输车辆的性能、装备等的需求不同。
山区对运输车辆性能、设备等的要求较高。
山区的运输成本一般也比平原要高。
自然资源的差异还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和购买力水平,如盛产石油的国家——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依靠石油输出,可以换取大量外汇收入,使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均较高,这为消费品生产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提供了理想的目标市场。
但相反,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自然资源匮乏,这为资源开采型生产企业提供了理想的目标市场。
4.分析城市化对企业国际营销的影响。
1、由于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城市消费者与农村消费者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而言,农村居民在食物、住房、服装等方面的需求较少,大部分都是自给自足。
而城市居民则主要是通过货币交换,在市场上购买各种食品、服装、住房等,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
因此,市场规模较大,需要的商品品种、
款式较多2、城市的文化教育设施比较发达,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比较快捷,所以,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文化水平,劳动技能、价值观念等都比较新潮,对新产品、新技术接受也较快。
而相对来说,农村消费者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现代信息不够灵通,所以思想上要保守、落后一些。
由此可见,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也要注意这种城乡差别。
5.分析政治关系对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6.分析政府对外商的态度及其对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7.分析企业海外经营中面临的常见政治风险种类及其对策。
第四章1.分析文化的含义及其特点。
含义:
人类社会全部知识和习俗的总和,即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伦理、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学而知之的,并非天生所有;
(2)文化是分成部分或因素的;(3)文化是某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享的,即不同社会的文化具有差异性;(4)文化是不断演进的。
2.分析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构成要素:
教育水平、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态度和价值观念、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等六个方面教育:
1.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决定当地消费者和用户对产品的不同需求;2.制约着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3.影响国际市场促销策略和方式。
语言:
1.语言是国际市场上各国通商的一把钥匙——沟通与交流;2.通过研究出口市场的语言来掌握目标市场国的信息,以利于制定相应的营销对策——加拿大英语和法语;3.语言是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说明;品牌名称与标志„„4语言是国际市场营销中文化环境里最有意义的一项,成功的国际市场营销企业,一般都能灵活、准确地运用目标市场国的语言。
宗教:
宗教是国际市场细分的一个重要变量;宗教节假日是最好的消费品销售季节;宗教戒律和文化倾向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风俗习惯:
1,日常生活习惯: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饮食起居、婚丧仪式、劳动分工、社团活动等都与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传统习惯分不开,对其消费嗜好、消费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商业习俗、惯例与国际市场营销:
对国外商业惯例的无知,缺乏感情投入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忌。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顺利地进入他国市场,必须首先学会适应和遵循他国的商业惯例和愿望,所有期望获得最大成功的国际营销商,都必须准备以外国经理人员能接受的方式与之周旋。
态度与价值观念:
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指的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不同。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社会或不同人群中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这里包括对时间的态度、对财富的态度、对待冒险的态度、民族自尊心、对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珍视态度等。
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
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之所以能影响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就在于它影响不同国度、不同文化条件下人们的观念、行为,甚至整个生活方式。
不但是在人际关系方面适应消费国的特殊情况,而且,还需要使自己的产品和促销资料也适应消费国的具体要求。
3.分析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国际经济法律。
目前的国际经济法只是特指约束国际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国际私法、国际公约或条约、国际惯例等。
4.分析国际司法管辖权的确定原则。
确定原则有属地管辖原则,属人管辖原则,协议管辖原则,专属管辖原则。
其中,属地管辖原则,包括被告住所地/居住地、诉讼标的物所在地、法律行为的发生地,而法律行为的发生地包括契约成立地、义务履行地、侵权行为地。
5.分析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
1、知识产权的认定原则:
普通法系是使用在先,而大陆法系是注册在先;2协议的法律效力的认定:
大陆法系法人签字时是要公证(注册);而普通法系法人签字时是确实存在;3英美法系的国家往往以住地法为属人法,这样当事人所居住的国家的法律即为适
用法律——属地原则。
大陆法系的国家一般规定当事人国籍所属法即为属人法,这样当事人所属国籍的国家即为适用法律——属人原则。
6.梳理企业国际经营中的争端解决方式。
商业争端:
先友好协商,不行再仲裁,还不行再诉讼,但是,各国法律一般都规定,只有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仲裁协议或订有司法诉讼协议时,才可提出司法诉讼。
第五章1.梳理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的动机。
动机可以区分为主动型动机和被动型动机两类。
其中,主动性动机又分为:
1.增长与获利动机2.管理者的意愿3.已经积累的经验4.产品与技术优势5.国外市场上存在的机会6.利用国外资源等;被动型动机又分为:
1.偶然的国外定单2.国内经济衰退3.国内市场狭窄(国内销售下降、饱和的国内市场等)4.国内资源不足5.季节性因素6.分散风险2.梳理企业国际市场营销评价方法。
国际市场环境评价的一般方法:
1、投资冷热国法2、投资环境评分法3、投资气候评核表另外还有国际市场环境矩阵分析方法:
1环境矩阵分析法、2波士顿矩阵分析法、3通用电器公司分析法3.分析企业的国际市场投资组合战略。
4.梳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战略。
根据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成本最低、产品差异化和集中化。
第六章1.梳理维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1)简介:
评价——是战后最有影响的国际分工理论之一。
角度——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
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技术差距贸易理论。
维农认为,在国际市场上,产品的发展需经过3个阶段:
即新产品阶段(产品导入期,本国生产)、成熟产品阶段(产品成长和成熟期,产品大量出口;同时,进行海外投资的决策)和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成熟后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1.按维农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在成熟期后才开始生产某种新产品,这使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的新产品呈现出价格较低和接受创新过程简单这样两个特征。
2创新阶段——技术密集型;成长阶段——资本密集型;成熟期后——劳动密集型。
3是对一般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4说明了国际经营的进步和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转移。
缺陷:
(1)无法解释发达国家向最发达国家投资,以及发展中国家也向外投资的现象。
(2)无法解释不具备技术产品垄断优势的企业向外投资的现象。
现实意义:
1能够为企业进行国际营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及时推出新产品,加速出口产品的升
级换代。
2利用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所处的不同阶段,调整出口产品的地区结构,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3因势利导,及时转产由先进国淘汰或转移的产品,及时占领国内外市场2.比较标准化营销与修正化营销的优缺点。
产品标准化策略的优点:
1、可取得生产的规模效益,提高生产效率;2、可节约研究与开发的费用;3、可简化经营方式,减少市场研究和广告费用;4、有利于树立统一的产品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缺点:
绝对标准化营销的适应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一般生产能力强,单位成本低的公司赞成标准化营销;而对营销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较敏感的公司则主张产品应因市场而异—修正化/差异化营销。
3.分析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
产品延伸策略:
销售目前正在销售的产品;改良产品策略:
赋予产品新的特征性,通过改良以适应新国家独特的需求;产品创新策略:
开发全新的产品产品延伸策略:
从产品本身方面说,主要适用于具有独特风格和国际市场上通用的产品。
从目标市场国的情况看,只要目标市场国的需求与本国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就可以采取产品延伸的策略。
产品改良策略:
产品方面的改良主要包括实体上的适应性变化和文化上的适应性变化两个方面。
产品改良需要付出成本,追求产品改良的过程应当是持续进行永不间断的。
产品创新策略:
适用条件:
随着企业转入差异很大的营销市场或营销地区,并对这些市场、地区进行较大的经济渗透时,现有产品往往不能适应国外某些市场的需要,实现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预期目的,此种情况下,企业只能放弃原有产品而开发新产品。
产品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