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20新闻阅读.docx
《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20新闻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20新闻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20新闻阅读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20:
新闻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映秀镇,体育又回来了
记者张悦发自四川映秀镇
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
只是这一次“震中”不再是这里,而是在千里之外的鸟巢。
这个时候,在刚出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浩浩荡荡的队伍最前头,在2.26米的代表团旗手姚明身边,一个身高未及姚明胯部、虎头虎脑的孩子毫不怯场地迈着步子,走向全世界的镜头。
“我们浩浩跟姚明在一起,他也是旗手!
?
”陈建惊呆了。
这个在镜头中与姚明一起出场的小孩是他的外甥,“5·12”汶川大地震中在映秀小学废墟中救出两个同学的林浩。
“这是我们村的福气”
大山中的渔子溪村沸腾了,“整个村子都在激动,为映秀为渔子溪出了个小英雄。
”陈建说。
一大群人激动地跑到村委会附近,大家或者相互拥抱,或者大声欢呼。
陈建更是含泪跪在了地上,“这是我们村的福气,浩浩好样的!
”
这一安排也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
《华尔街日报》说,“在如此盛大的仪式中,身穿白色T恤和短裤的林浩丝毫不怯场,自然地环视着观众席,冷静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仿佛参加的不是奥运会开幕式,而是周末郊游,那一份镇定完全不输给任何一个世界冠军。
”
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容易让人想起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话:
中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
“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
在8月8日那天,映秀镇卖卫星接收“锅盖”设备的一天之内完成了往常一年半载才能有的营业额。
“260元一个,光我们渔子溪村的村民就有几十家买了‘锅盖’。
”陈建说。
映秀镇副镇长李强告诉本报记者,镇上在挖排污管道的时候,把电缆挖断了。
但阿坝州电力公司以最快速度出去买了新电缆,拉回来重新装。
李强说,重建家园也不可能一两天就好,地震前大家就都盼着奥运了,现在奥运真正来了,我们也希望通过奥运会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受到凝聚力,这样也可以转移地震带来的不能自拔的低落悲伤的情绪。
目前在映秀的居民有六千多人,大部分人已搬入活动板房安置。
陈建一家就是在奥运开幕前一周搬入板房的。
陈建说,“这一段时间脑子昏了”,房子没了,地没了,汶川的工业生产陷入停顿,连打工的机会都没了,“大家都不知道干啥,现在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
”
中滩堡村的村民也新搬进了活动板房安置点,这里的电视机是广播站发的,每个组一台。
开幕式那天,简陋的活动板房中充斥了欢呼声和玩笑声,还有歌唱声。
“奏国歌的时候肯定要唱,像我这种不唱出声的人,心里也要唱。
”
体育终于又回来了
映秀也有部分居民未能搬入活动板房,但是他们一样可以享受到奥运。
搬运石头、固定铁架、平整场地,8月8日午后,铁军高炮团八十多名士兵冒着酷暑赶建了一个可以容纳上千观众的“露天影院”。
一些居民在晚上6时便和家人一起到这里等待。
他们说:
活着就要开开心心地度过。
为迎接北京奥运会,铁军高炮团当天还组织全体官兵理发,以“全新”姿态迎接北京奥运会。
一名士兵说,支持北京奥运会的最好方式,是多为灾区做实事,尽早重建家园。
驻扎在映秀救灾的济南军区“铁军”则在岷江边上浇上水泥,建成一个标准篮球场,这天正在进行军民篮球联谊赛的半决赛,铁军队迎战援建映秀的东莞公安队。
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
1.这篇通讯以“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开头,说说这样开头的好处。
(4分)
2.文中的画线句“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两种高度分别指什么?
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5分)
3.文章结尾说:
“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
”综观全文,“体育”又回到了“这个心碎的地方”,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6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回答4—6题。
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
李安江郭晋嘉杜远
(中新社成都五月十八日电)“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五月十二日,我们作为中新社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行至绵竹汉旺镇时,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
“救救我!
”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
天一直飘着小雨,焦急的家长无助地围在废墟前,哭成一片。
前来采访的我们,面对那一张张泪脸,面对他们哀求的目光,一时不知所措。
采访还是救人?
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
我们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此时任何的采访行为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
“救人,十万火急”,但在坍塌的钢筋水泥面前,我们也束手无策。
“快点救人,快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出去”,有人向我们喊着,我们一路狂奔,终于走到了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立即用已经拨得发烫的手机发出了求救信息。
一夜折腾,已近黎明,我们这时却找不到返回的路,盲目前行中又遇一灾民安置点,我们正准备下车采访,一对焦急的夫妇直扑过来,“救救我们的孩子,求求你们”,急切的话语近乎哀求。
窝在妈妈怀中的小孩满脸是血、双眼微闭,只能喃喃发出不明呓语。
情况紧急刻不容缓,顾不得采访任务,我们又即刻开车送他们前往绵竹市区寻找医院。
副驾驶座的记者不停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坐在后座的女记者一只手紧握男孩母亲发抖的手,一只手轻抚男孩的额头:
“坚持住,会好的。
”三公里路程,我们知道,这是在和死神赛跑。
已经停电的绵竹市内一片漆黑,我们将男孩送到当地一个医疗点门前,司机打开汽车大灯照亮进入医疗点的道路。
此时,我们突然发现,刚才忙着救人,把我们的一个同事丢在了路上。
经过近一小时寻找,终于在绵竹市人民医院门口一条躺满伤者的街道上看到了同事熟悉的身影,此时的他,已将相机和笔记本放在一旁,正和几名护士将一名满身是血的重伤者抬上救护车。
那一夜,我们没有感到孤单,我们搭车的的士司机,就是来自绵竹的前往灾区献血队伍中的一员。
这一夜,我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
【新闻背景】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局通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北京等地均有震感。
4.作者认为他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原因是什么?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4分)
【此题考查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大纲对新闻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C】
5.这篇新闻在细节描写上很有特色,请举出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5分)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对应大纲对新闻阅读要求的第二点:
鉴赏评价D】
6.为什么说“采访还是救人”是一个“道德问题”?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说明。
(6分)
【此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应大纲对新闻阅读要求的第三点:
探究F】
得2分,答对二条得4分,大意对即可。
)
(5分,答对细节得2分,分析得2-3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回答7~9题。
历史不可复制 精神却能传承
记者:
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
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
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者:
张曼菱:
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
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
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
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稀世之宝的财富。
记者:
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
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曼菱:
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
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
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
这就是大学的“育人精神”。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
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
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
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
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者:
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曼菱:
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
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
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
就是回报。
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
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
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
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
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
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
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
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
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
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
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
7.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
(4分)
8.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的提问之间是什么关系。
(5分)
9.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
请阐述你的看法。
(6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民间助学成长与尴尬同行
今年,曾获“希望工程”和社会其他人士支助的‘‘大眼睛”苏明娟已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今年,南粤大地上依然有无数个待助的小“苏明娟”;而另一端,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助学团体“乐助会”也度过了三周岁生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义教组织“灯塔”走到第六个年头,他们独创了“朋辈教育”的新理念……正是他们搭建起民间助学的桥梁,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
’
镜头拉到5月3日凌晨2时30分,江西信丰。
连续6小时的行车,让在部队练就硬身板的湖南汉子“河马”(网名)和所有志愿者一样疲惫不堪,但他仍拿出本子记行程,只上过小学的他就着台灯一笔一画地写起来……这是三年来广州民间助学组织——“乐助会”第二次跨省查访。
今年4月,“乐助会”组织者金星做了个决定:
放弃多年来经营的公司,全心投入“乐助会”的工作。
“这个社会其实好心人很多,只是没有一个途径,‘乐助会’就是要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乐善好施的人都能找到方向。
”身为“乐助会”创办人之一,金星将助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三年的时间里,“乐助会”成为华南最大的民间助学组织,拥有志愿者500余人、共有1800多名学生通过“乐助会”获得资助,捐助‘资金达到11l万元,运作资金达800万元。
而三年前的“乐助会”还只是一群“小富人”组成的“车迷会”,“大家在一起谈论爱车,或者一起自驾游,根本不知道不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此时,在广州大学城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义教助学组织——“灯塔”开始为暑期的下乡支教招兵买马。
“知识的贫乏,观念的落后,思维方式的缺陷,从来不是单纯的财物捐助能彻底解决的,只有传授先进知识、全新理念,才能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并改变其思维模式。
”六年来“灯塔”在粤西粤北的农村实践着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快乐学习”、“朋辈教育”、“乡土认同”、“重视自我”等等迷人想法。
“我想我人生的路就这样了,但他们找到了我,让我重新回来读书……”怀集桥头镇桥头中学学生彩娇初中二年级辍学外出打工,“灯塔”的义工们几经周折在东莞找到她,并筹款为其解决学费。
目前“灯塔”的义工以大学生为主体,“灯塔”发展六年,现在我们也开始招募社会义工,“灯塔”副理事长卢思歆表示。
“灯塔”先后组织10批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共1000多人次,到肇庆、清远、广西和湖南等偏远农村1l所中小学义教,前后服务9()00多小时,受服务学生25()O多人次。
无论是简单的捐助还是带有新颖教学理念的支教,这些团体愈来愈受到广东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那些或普遍或个别的生存难题。
中国青基会违规投资的风波刚刚淡出人们视野,“打工之家”的集资纠纷也未有定论,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不信任感。
“即使有人愿意捐款,我们也不敢收,怕触犯法牮成‘非法募捐’,好多次国外基金会和一些跨国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合作意向也只好婉拒,这些义工为我们没有‘身份’,说到底是‘黑户’,”金星表示,“乐助会”的困境不在于人们的不信任,而在于缺少一个合法身份。
“乐助会”最近一次江西查访也成了“混乱的一次”.志愿者们分析原因称,内部管理没有跟上组织的发展脚步。
“灯塔”秘书长甘宁也在担心,“怕有一天‘灯塔’成了一个完美的组织,但不会做事了”。
“灯塔”虽然不做捐资助学,但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目前还是有小额资金捐助计划,但是去年6月发生的一次事故将灯塔拉入一种尴尬境地:
义工在怀集开展活动时,学生意外被村民认错殴打,被害者索赔未果,遂把“灯塔”告上了法庭。
和中国大多数民间组织一样,“灯塔”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而只是以一个项目的身份挂靠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官司至今仍无下文。
还有义工支教传授的教学理念,让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们分了心,孩子们希望老师可以和义工一样做朋友,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
——节选自2007年09月17日《南方日报》
【相关链接】1991年4月,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安徽采访希望工程,在众多的泥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推出了全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表一“大眼睛姑娘”苏明娟。
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和民间助学团体。
10.文章从写“大眼睛”苏明娟开头,主要哪些方面的作用?
(4分)
11.几年来“乐助会”和“灯塔”都收获了哪些快乐?
请分点概括。
(5分)
12.为什么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
你对这一问题是怎么看的?
请结合整篇新闻谈谈。
(6分)
阶层那解并支持其新的教学理念,使助学义教取得更好效果。
(4分;能说出目的、效果、做法三方面值得肯定之处的得3分,能提出两个改进建议中一个的可得1分;持不同意见但分析能紧扣原文、言之成理的也可评高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13~15题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温家宝总理再赴灾区,看望复课学生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学校在地震中受损,无法继续使用。
灾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为温家宝总理时刻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22日,温家宝重返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第二次来到正在清理场地、进行卫生防疫的北川中学。
23日上午,温家宝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
温家宝走上升旗台,充满感情地向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北川中学了。
让我们记住这场大地震,记住你们生长的北川,记住你们学习的北川中学,这样你们就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样崎岖不平。
“地震刚刚发生时,我曾经要求大家要镇定,要有信心、勇气和力量。
现在,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
“今天,别人拯救了我们,照顾了我们。
将来,我们学好了本领也要帮助别人,报答他们。
这种互相帮助就是人世间的爱。
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
”温家宝目光注视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
随后,温家宝走进高三
(一)班的临时教室,一位中年教师正在上课:
“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渡过这个难关……”温总理亲切地对这位老师说:
“我占用你几分钟,给同学们说几句话。
”
站在讲台上,温家宝诚恳地和同学们谈起心来:
“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
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
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
”
温总理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划竖着写下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
他说:
“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
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
“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
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
”温总理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同学们,加油!
努力!
”掌声再次响起……
随后,温家宝来到安置了1000多个孩子的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
10天前,温总理就曾经来到这里看望孩子们。
一顶十分宽大的帐篷内,上百名小学生正在上课。
黑板上方贴着“自强、自立、自信、自爱”8个大字,中间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看见可爱的孩子们,温家宝脸上就浮现出了微笑,加快脚步走到他们中间,在一张张小课桌前俯下身去亲切询问孩子们的情况,鼓励他们要坚强。
温家宝动情地说:
“同学们,我又来了。
很高兴,现在你们又有了学习的地方。
今后生活的道路还很长,你们必须学好本领,克服困难。
相信你们会坚强起来,会成长得更快、更好,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奋斗。
还是那句话,把家乡建设好,把祖国建设好,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
“温爷爷好!
”孩子们齐声喊着。
一个小学生手里拿着一条红领巾走过来,温家宝微笑着低头请他戴上。
戴着红领巾的温家宝面向全体同学,神情凝重地说: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遇难的同胞们行个礼吧。
”说完,他将右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也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
下午,温家宝来到彭州市小鱼洞镇的一个简易的“帐篷教室”,黑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家”字。
温家宝告诉孩子们,家有小家,也有大家,“大家”可以大到整个灾区,还可以大到一个国家。
他随即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字“爱”,告诉孩子们要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地震面前尤其要有爱心,要顽强不屈,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5月24日,有删节)
13.文中画线句子是总理针对什么问题而言的?
并请简要赏析这句话。
(4分)
【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对应大纲对新闻阅读要求的第二点:
鉴赏评价D。
】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温总理对同学们有哪些希望。
(5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应大纲对新闻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C。
】
15.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刊登署名文章说,“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你是否认可这种评价?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总理形象的理解。
(6分)
【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应大纲对新闻阅读要求的第三点:
探究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