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1题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3284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1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1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1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1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1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1题库.docx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1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1题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1题库.docx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1题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构建知识体系

二、考点诠释

 【唯物论】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观)

(四个概念,两对关系,四个原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

 

(1) 含义:

(2)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既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也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3)固有属性:

运动

 (4)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

 ✍       物质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是抽象的,永恒存在的

 ✍       物质的具体形态(即万事万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是有生有灭的

 ✍       两者是共性和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运动

 

(1)含义: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3.静止

 

(1)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②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2)静止与静止的观点的区别:

 ✍       静止是指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属于辩证法的观点

 ✍       静止的观点是指绝对静止,否认事物是运动的,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4.规律

 

(1)含义: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与现象的区别:

 ✍       现象是外在的、表象的,看得见、摸得着,是具体的

 ✍       规律是内在的、本质的,看不见、摸不着,是抽象的

 (3)与规则的区别: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或消灭它

 ✍       规则是主观的,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定、修改或废除它

 二、基本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从物质的状态角度上看)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刻舟求剑等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从运动的主体角度上看)

 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如惠能的“心动论”、毕尔生的“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等

关系内容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性质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区别

联系

错误倾向

角度

含义

特点或性质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

物质的具体形态

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区别

联系

错误倾向

角度

含义

特点或性质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

物质的具体形态

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三、基本原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哲学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②含义:

是指我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③原因: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④要求: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②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应用举例】

例1:

(2008年广东单科,39)乔治·贝克莱指出:

“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

”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辨析:

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参考答案】①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又要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举例】

例2:

材料一:

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

2008年9月26日,中国航天员顺利实现太空行走。

此外,在2009年至2012年,

 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参考答案】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材料二中神七发射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能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或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举例】

 例3:

(2008年广东单科,40)

 材料一: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

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

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

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从材料一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②材料二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例4:

(2008年海南单科,23)辨析题:

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

 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

 【参考答案】

(1)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

 (3)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

 (4)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观)

[一个概念,四个原理(一个作用)]

 一、基本概念

 意识:

 

(1)含义: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

 

(2)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性质:

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形式:

意识在形式是主观的(如理论、观点、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5)意识活动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基本原理

 1.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原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原理)★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举例】

 例1:

“神七”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我国计划于2009年到2012年,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这段材料体现了辨证唯物论什么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我国计划于2009年到2012年,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体现了这点。

 

(2)说明了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人类具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无限世界。

 2.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举例】

 例2: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决策。

 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参考答案】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1)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举例】

 例3:

(2009安徽卷37)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

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

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参考答案】

(1)能动地认识世界。

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

 

(2)能动地改造世界。

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区别:

意识的反作用:

是指人们在意识的支配下从事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

其外延小于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

包括三个方面: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想;人们改造世界的做;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外延最大。

 从外延上看: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2)联系:

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

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包括前两者,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意识的反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应用举例】

 

例4:

(2006北京卷39)“世界给我l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在北京燃烧l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请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参考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就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物质的决定作用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始终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综合应用举例】

 

例5:

北方某县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区,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只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业,越种越穷。

近几年来,他们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

 

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实际,一方面修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发展起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对蔬菜进行真空保鲜包装,销售到周边大中城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又聘请科技人员,引进高新技术办起了蔬菜、药材加工厂。

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组织起上万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该县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是该县农民能够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

该县从当地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本地的实际,修筑公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发展当地经济。

 

(2)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该县充分研究市场,深层加工,组织销售,培训科技人员等,都是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认识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观)

(三个概念,六个原理)

一、基本概念

 

1.实践

 

(1)含义: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①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②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

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②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3)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2.认识

 

(1)含义:

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性质:

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特点:

反复性和无限性

 

3.真理

 

(1)含义: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性质:

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与谬误相对立。

 

(3)属性:

客观性(最基本);条件性;具体性

 

二、基本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认识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怎样判断正误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应向何处发展):

学以致用,用来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应用举例】

 

例1: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