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2960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docx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docx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目标导航

1.知道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懂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掌握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4.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案例引入

轩轩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是大学音乐教师,妈妈是某高级中学的舞蹈教师。

由于从小受到较好的薰陶,很小的时候就会弹琴、跳舞、画画、下棋,尤其是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两岁的她就能背唐诗、数数。

上幼儿园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且不断拿奖。

小小年纪的她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大家都认为她是名副其实的“小神童”,长大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然而,事情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

轩轩上大班时,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轩轩不再像小时候那么活泼了,她开始变得不喜欢表现自己,也不怎么听话了,说话、做事开始趋于我行我素。

更可怕的是,突然有一天,“小神童”看着妈妈面无表情地说了句:

“活着真没有意思!

”当时,妈妈吓坏了,年纪这么小的人儿怎么会有这么种念头!

曾经一度把孩子视为“天才”的妈妈一时难以接受:

我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越来越退步的她就要升小学了,该怎么办呢?

面对现在的轩轩,妈妈没了辙。

事后,幼儿园老师了解到,轩轩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可就在轩轩4岁时,轩爸轩妈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缝,夫妻俩动不动就把家里弄得人仰马翻。

这让夹在中间的轩轩既悲伤又无助。

后来,轩轩一直跟着妈妈生活。

由于妈妈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教他,原本活泼好学的轩轩开始沉溺于网络游戏,对弹琴、跳舞、画画等爱好失去了兴趣,并且越来越不爱与人说话了,这与四岁前的她,判若两人。

轩轩的出生为她造就了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按常理,她应该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可是结果为什么会让人感到如此心寒呢?

上述案例涉及到的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

那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本章的学习将带我们一同进入并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是指从出生到入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我们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从而更自觉地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含义

发展是儿童心理成长的核心体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学前儿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学前儿童的心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它不仅包括数量的变化,还包括质的变化;不仅包括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从总体方向上看是进步的、提高的,在心理过程或个性方面,都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变化。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我们知道,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在初生的时候并不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比如,3—4岁的儿童头脑里还没有建立起数的概念,因此,对数的学习要借助于实物。

随着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数和实物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儿童对数和实物之间的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出现和个性特征形成的次序,都是从无到有,从不齐全到齐全,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

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的。

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才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例如,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4岁时开始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4—5岁时学会辨别近似色,5—6岁才能辨别混合色。

又如以儿童的哭闹的目的为例,最初儿童是为寻求生理上的满足或身体不舒服时而哭闹,随着经验的积累,当儿童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会用哭闹的方式对成人提出要求或表示抗议。

(二)从具体到抽象

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单从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

比如,他常常认为“儿子”总是小孩,当妈妈告诉他“爸爸是爷爷的儿子”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可思议:

“这么大,还是儿子?

”整个学前儿童的思维都处于具体阶段,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到学前末期才开始在他们身上萌芽发展。

(三)从被动到主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最初常常没有目的,具有很大的无意性。

这种无意性表现于儿童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活动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儿童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比如,大班儿童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特别是后来意志的逐渐形成,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或局限。

如,两三岁儿童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坚持性不强,自制力很差,主要是由于生理方面不成熟所致。

随着儿童生理的成熟,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增强,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四五岁儿童在有的活动中(如在做作业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在有的活动中(如自发游戏中)注意力集中,表现出个体的主动选择与调节。

到了五六岁时儿童个体心理活动主动地选择与调节能力大大增强。

如大班幼儿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能选择合适的时段和场合才表现出来。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很容易因情境的影响而改变。

比如,幼儿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一会儿堆积木,一会儿开火车等等,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整体性,有了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性,从而有了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表现出对画画持久的兴趣。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伴随着相应环境的作用,因而更具有适应性、组织性、有效性和复杂性。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的连续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从根本而言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的先前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发展是先前发展的结果。

比如,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先是直觉动作思维,再是具体形象思维,然后是抽象逻辑思维。

这些思维的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没有先前的发展,就没有后来的进步。

另一方面,高一级的心理发展水平包容着先前的心理发展水平。

如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后,并不就意味着具体思维的消失,在思维过程中具体思维照样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二)发展的阶段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又是由一个个具体发展阶段组成的。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胎儿期、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这些时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龄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表现为不同的心理过程的质的差异,也表现为不同的主导活动和不同的心理能力。

在具体行为上,又表现为不同的行为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些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是不可逾越或倒退的。

 

(三)发展的方向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不可逆、不可逾越的,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

譬如,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机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抽象思维的出现和发展最迟。

同样言语的学习,往往先掌握口头言语,然后掌握书面言语。

尽管学前儿童个体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差异,心理发展的速度也存在加速或延缓的问题,但发展的方向和顺序不会改变。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是等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比如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是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

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前后变化一般就不那么明显了。

二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的。

比如,学前儿童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而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三是不同学前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比如,有的孩子刚刚1岁零2个月就会说话 ,有的孩子已经两岁了,还没有开口说过话。

比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直到3岁多才会说话。

 

(五)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尽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着颇为一致的规律,表现出共同性,但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由于遗传素质、教育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发展又表现出相对特殊性,即个别差异。

例如,有的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强,有的学前儿童操作能力强,还有些学前儿童擅长与人交往等。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往往是以年龄为标志,年龄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特征是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

通常所说的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包括学前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儿童在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二)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3—4岁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性强,是整个学前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3—4岁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表现出很强的情绪色彩,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

如果老师拿来新玩具,他马上又破涕为笑。

3—4岁儿童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刚入园时,儿童情绪波动性很大,特别爱哭,不让送他的家人走。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虽不哭闹,但情绪压抑,表现为既不听老师指挥,也不参加活动,只是个人独坐。

3—4岁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感染,在幼儿园里常看到,一个小朋友哭,其他的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当看到别人笑时,他们也会跟着大笑。

3—4岁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还表现在很多方面:

高兴时听话,表现很乖;不高兴时,什么也听不进去;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情景再现

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小朋友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都拿起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画笔、纸及颜料画起了自己心爱的小动物。

有的画小白兔,有的画小鸭,有的画小花猫……。

老师表扬果果的小白兔画得真漂亮。

结果其他的小朋友都凑过来看,看完之后,小朋友们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画起了小白兔。

3—4岁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

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一的角色。

比如在“过家家”的游戏中,有些小女孩看见别人当妈妈,也要当妈妈。

她们才不管家里有几个妈妈呢!

又如玩开公共汽车游戏,大家都要当司机。

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游客,但仍然玩得很高兴。

周围人特别是父母、教师常常是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

在教育工作中,父母、教师要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模仿样板。

3—4岁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如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坐的直,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精神,其他小朋友都会跟着学,马上把小胸脯挺起来,并向被表扬的小朋友投去羡慕的眼光。

(3)思维靠行动

3—4岁儿童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

其思维的进行往往借助动作和运动。

例如,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3—4岁儿童的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一般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想好了再做。

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说像“面条”、“太阳”或“大饼”。

3—4岁儿童在听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动作。

例如,听到故事中说“小鱼游啊游”,他就会把身子晃来晃去。

儿童自己在讲述某件事情时,经常会把手里的东西放下,边讲边比划。

2.4—5岁

(1)活泼好动

活泼好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这一特点在4—5岁的儿童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他们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儿,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

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坐久了,也会感到疲倦,打哈欠,伸懒腰,左右摆动,不断搞小动作,不再像学前初期的儿童那样听话、顺从,他们有了自己的主意,让老师觉得“不好带”。

因此这一时期,无论教师或家长,在教育中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2)思维具体形象性

情景再现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剧。

爸爸问4岁的女儿欢欢:

“7加2等于几?

”欢欢愁眉莫展,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

“不知道。

”爸爸又问:

“那7颗棒棒糖再添上2颗棒棒糖是几颗糖?

”欢欢若有所思地说:

“9颗。

具体形象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

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突出。

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

如常看到学前中期儿童能说出4个苹果加3个苹果是7个苹果,也能算出8粒糖给了弟弟5粒还剩3粒,但通常还不能理解“4加3等于几?

8减5还剩多少?

”的抽象含义。

4—5岁儿童理解成人的语言常常依靠自己的具体经验。

比如,这个阶段的儿童常常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们无法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为什么会是儿子。

(3)初步具有规则意识

4—5岁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定的约束,初步能够遵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规则,如在活动室不大喊大叫,不乱扔东西,饭前便后要洗手,发言要举手,依次玩玩具,不破坏游戏规则等。

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

3.5—6岁

(1)好学好问

情景再现

一天,妈妈带红红去超市购物,走在路上她们正巧碰上了结婚的场面。

红红问妈妈:

“那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

”妈妈告诉她,那里有人在结婚。

“什么叫结婚?

”红红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要结婚。

”妈妈告诉她“你还小,等长大了,才能结婚。

”红红好奇极了,“现在为什么不能结婚?

为什么等长大了才能结婚?

”。

5—6岁儿童对周围世界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

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

”“用什么做的?

”。

这个阶段的儿童提出的问题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

家长、教师都应保护学前儿童的求知欲,要科学地回答他们的提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5—6岁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

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坚强、勇敢等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如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等;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在语言的叙述中能使用“因为……所以……”之类的连词,如因为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因为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如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能根据图画中人物所穿的衣服来判断春夏秋冬。

(3)个性初具雏形

5—6岁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变化比以前小得多,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

性格特征已有明显差异,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

个人的兴趣、爱好有所外露,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

第二节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这些因素可概括为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学前儿童自身活动因素三大方面。

一、生物因素的制约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良好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它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一)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人类通过遗传,可以将祖先长期形成和固定下来的一些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完成其种系的繁衍。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人体的形态、构造、血型、头发和神经系统等的特征,其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遗传作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知识链接

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但因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即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黑猩猩即使有良好的人类生活条件和精心训练,其智力发展的高限也只能是人类婴儿的水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了22.8万名儿童,其中3%-4%的低能儿和痴呆儿中有50%与遗传素质有关。

遗传素质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如果不具备人类正常的遗传素质,即使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

同时,遗传素质的缺陷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巨大障碍。

比如,生来双目失明的孩子,难以发展绘画能力;生来聋哑的孩子,难以发展音乐才能;无脑儿不仅不能产生思维,甚至还难以生存。

由此可见,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各个学前儿童的遗传素质又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这些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学前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形成个别差异提供了可能性。

小小的钢琴家、歌唱家、运动员等之所以表现出出色的才能,固然取决于后天的培养训练和自身的勤奋,但不能否认遗传素质在其中的作用,他们与其他儿童相比具有不同的遗传素质。

比如,手指长而灵活,声带音质纯净,动作协调性好等等。

因此,遗传素质不同是造成学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重要基础,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最优发展方向是不同的。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伴随着生理成熟而实现的。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成熟。

个体的心理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为发展提供可能性。

学前儿童的身体生长发育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其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地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知识链接

儿童生长发育的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远近方向(从中轴到边缘)进行的。

如,儿童的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是上肢,然后是下肢。

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是遵照首尾规律和远近规律发展的。

其顺序是:

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爬,最后才会用腿走路;先发展臂部动作,后发展手指动作。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的发育成熟也遵循一定的顺序或规律:

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生殖系统成熟最晚。

例如,儿童5岁时脑重已达成人的80%,骨骼肌肉系统的重量还只有成人的30%左右,生殖系统则只有成人的10%。

儿童生理成熟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出生的头几年,年龄越小,生长的速度越快,以后会减慢,到了青春期,又出现一个迅速生长的阶段。

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一定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实现的。

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知识链接

为了验证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进行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一对双生子T和C从不同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

先让T在出生第48周起开始接受爬楼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而C则在出生后53周才开始学习,即比T晚6周开始,C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

由此看出,机体尚未成熟时,过早的训练只能带来一时的效果。

真正的学习效果要在成熟之后才能出现。

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二、社会因素的制约

环境和教育是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成为现实,同时制约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情景再现

我国北宋时期,江西金溪县方仲永天资过人,5岁能作诗,而且是“指物作诗立就”,周围的人都很惊奇,并称赞他,其父也认为他是天才,就天天带他到四乡去表演,并从中取利,从此再也不让他学习了,等到12、13岁时,其诗已很平淡了,以后人们就再也听不到他的名字了。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学前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

如果脱离了社会环境,那么即便遗传提供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

方仲永离开了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教育,尽管他有良好的天赋,但也不能成才。

环境是指儿童体外一切能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如空气、阳光、水分、养料等。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家庭状况、社会气氛、受教育状况等等。

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的学前教育,也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

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作用。

儿童所处的生活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受教育的条件也非常不同,其心理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

人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反应快,有主见,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前辈人童年期的智力。

知识链接

心理学家曾用同卵双生子做过这样的实验:

把一对孪生姐妹在18个月时分开抚养,姐姐生活在一个边远地区,仅受过两年的正式学校教育,妹妹在一个物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且读完专科学校。

当她35岁接受测验时,妹妹的智商比姐姐高34分之多。

事实说明,分开教养的同卵双生子,尽管她们的遗传素质相同,但环境和教育发生变化,她们的智力就会产生差异。

可见,在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正常的前提下,决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是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目前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有:

家庭、学前教育机构和大众传媒。

(一)家庭

本章开头的案例中的主人公轩轩,原本拥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出身,拥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加之,他们为轩轩所创造的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并为她培养了多门兴趣爱好,小小年纪,能弹会唱,以及绘画、棋艺样样在行的她为何会沦落到沉迷于网络游戏世界,弹琴唱歌等爱好于她而言,已失去其意义的地步呢?

究其根源,显然,父母的离异是造成此番局面的根本缘由之一。

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家庭是学前儿童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职业和文化水平、社会关系及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

其中家庭教育起的作用最大,如,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等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有问题的教养方式,常常导致儿童学业不良、品德偏差或行为异常,而且还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还有一些研究证明家长抚养行为、亲子互动、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气质与性格也受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其人生的奠基石,家庭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学前教育机构

这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规则和组织制度而形成的对儿童实现早期教育的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