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2819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docx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docx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概要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

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

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

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6.下垫面:

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

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

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

有无、长短

4.水位:

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

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例:

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

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

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

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

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

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

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

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

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

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

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

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适用于:

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适用于:

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

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

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

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

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

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

个人偏好情感<例:

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

地形、土壤

2.气候:

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

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

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

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

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

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

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3.河道:

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

调洪

中游:

分洪、蓄洪

下游:

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

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

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

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

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

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

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

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

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

有利于蒸发

2.地形:

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

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

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

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

(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

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

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

交通便利

3.军事:

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

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

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

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

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

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

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特别提示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2.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3.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

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4.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

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一、   兴趣

二、   世界区域地理

针对世界区域地理,地名、国家名以及地区的轮廓难以记忆是同学们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

但现在的地理考试大趋势却是“无图不题”,一图带一题或一题带多图是现在地理考试的普遍现象,如何去记忆这些看似繁琐的地域名称和轮廓对于解答地理习题至关重要。

1.提问:

这在我上学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游戏(也是我最喜欢的课间娱乐方式之一)。

几个要好的同学拿一张世界政区图或地形图,两人或三人一组均可,一个人说出一个地名或地形区的名字,其他人在地图上查找它的方位,并且限定时间(我们那时是限时一分钟……呵呵),先找到的为赢,并且为输者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记得那时是弹额头…..)。

这个看似好笑的娱乐方式却给我帮了大忙,不知什么时候起发现自己对地理越来越有兴趣,在考试中发现平时见过的图越来越多,对于他们的地理位置也越来越熟悉,消失了以前对地理图的陌生感。

2.串联组句:

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各个国家或地理名称写作文,在学习世界地理时常用这一招,算是自娱自乐吧,对于地名的记忆还是蛮有用的,不妨一试。

3.重大地理事件或风景名胜记忆:

如印度洋海啸、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金字塔等。

在重大地理事件或风景名胜给人以冲击的同时也相应关注当地的其他信息,如板块运动、智利地震为什么会引发海啸、海啸又为什么会波及澳大利亚和日本等等。

这个小方法比较适合在读课外书的时候“浮想联翩”,可别在上课的时候走神啊。

4.重视地理观察:

当你去海边或山区游玩时也可以联想一下你所处的位置、地形,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自然地理的大环境之中,例如你一定体会到了昼夜的更替,但地理课本上的讲解比较书面化,不够立体,这时你可以看一下你头顶的太阳,是它在转动?

还是你脚下的大地在转动?

联系你所知道的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可以推断太阳是“自东向西转动”(东升西落)。

当然也可以面向南方,真切的感受一下脚下大地的转动。

5.重要地理位置记忆:

特殊经纬线经过的地方、地跨三大洲连接两大洋的国家或地区等。

6.经常使用地图:

如果你想学好地理,就必须从地图入手,从地区和国家的名称入手,在地图上一一标注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空间的世界政区图,当老师讲解到某个地区时能立刻浮现出它的位置、范围、地形甚至气候,这是地理学习并入门的捷径。

7.充分利用课本:

许多同学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觉得课本知识过于简单,对于做题方法和解题思路都没有涉及,其实不然,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的,当初自己也认为与其翻看无聊的课本还不如找几本好的练习题突击一下效果好,但最后的结果是这样么?

做题依然毫无头绪,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着急着做题远远不如静下心来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细心品读一遍来到实在(当然并不是要求同学们逐字逐句的去背诵课文,没必要),看似是在做无用功,其实效果很棒。

我的老师当年还教了我们一招,在睡前回顾一遍今天所学的知识,既能加深印象,还可能具有催眠的作用,一举两得。

8.凡事问个为什么:

地理知识多联系实际,如北京奥运会在八月举行,可以想一下为什么会在八月举行?

亚洲许多大江大河为什么均发源于亚洲中部地区?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而不是红色或是黑色的?

现在很多地理的辅导书中都有“趣味地理”之类的有意思的地理现象,当你在阅读的时候是否也会探究一下它们的前因后果呢?

三、高中——自然地理

1.比例尺的缩放 

(1)比例尺定义: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2)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计算面积:

根据“面积比=长度比2”来计算。

 (4)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数字式:

1∶10000000或1/10000000。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0100千米

线段式:

  (5)比例尺的大小与相应实地的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①图幅大小相同时

  A.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B.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C.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②实地范围相同时

  A.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B.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6)比例尺的缩放

  ①比例尺缩放的计算

  A.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B.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②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将原图的比例尺扩大(或缩小)n倍,则图幅面积就是原图的n2(或1/n2)倍。

许多同学对很多公式定律不是很敏感,那么这里对数字式比例尺中最常用的厘米化千米还有一个笨方法,即增/删5个0即可,例如1:

10000000(厘米)化为1:

X(千米),删去5个0为1:

100(千米)。

2.方向的判读

(1)一般定向法:

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

一般地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指示正北方向。

 (3)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

  基本原则: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在北极点上,四周所有的方向都是正南;在南极点上,四周所有的方向都是正北。

  ③如果两点既不在同一纬线上,也不在同一经线上,则既需判断两点的东西方向,又需判断两点的南北方向。

3.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因此,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由北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2)判断海陆位置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降温快,所以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海洋等温线弯曲方向和陆地相反。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

  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一般规律为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7月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

海洋等温线反之。

(4)判断寒、暖流

  寒流:

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暖流:

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

根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来判断。

  (6)判断地形名称

  山地:

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数值越小。

  盆地:

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数值越大。

1.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

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

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

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

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

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日出时刻=(24-昼长)/2=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度-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

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

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

(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某地昼长

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某地夜长

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

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

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

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

 

13.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

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

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

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

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

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

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

74。

 

25.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