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金华市体育中心
1.1.2项目建设单位
金华市体育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1.3项目建设地址
金华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位于金华市金安公路以西,南二环以北,上山背村以东,湖海塘以南。
1.1.4建设内容
金华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包括一场两馆,其中体育场3.6万座(含训练场),体育馆5500座,游泳馆1500座(设比赛、训练二池)。
1.2承办单位概况
为启动金华市体育中心项目建设,金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金华市体育重点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金华市体育重点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
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昆忠亲自担任;副组长由陶诚华、何文彬、林一心、王建平、朱福林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委办、市府办、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体育局、市环保局、市人防办、市开发区等相关部门的一把手为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夏康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1.3项目建设书编制依据
1、《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3、《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4、《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5、浙江省体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纲要
6、浙江省实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暂行办法
7、《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
8、《浙江省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9、《浙江省体育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试行)
10、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
11、金华市体育强市建设与“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纲要
12、《浙中城市群体育事业发展纲要》
13、金华湖海塘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14、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006年)
15、金华市体育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单位编制本项目的项目建设书的技术咨询合同
1.4编制范围
本项目建议书着重就项目区域社会经济现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需求分析和项目定位、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建设方案投资估算、效益分析等。
1.5主要结论
1、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本项目的建设主要反映在满足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是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品位的需要,该项目的建设不仅能促进第三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引导体育消费,而且还将带动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项目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方面有直接的意义,也能为当地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吸引人才、建设新型制造业基地等方面创造了条件。
在当地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可起到积极、关键和决定性作用。
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2、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通过当地的体育消费需求分析,从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国际、国内对比、体育消费的现实和远期分析,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分析,表明本项目建设的消费市场是客观存在的,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是旺盛和持续增长的,项目的需求基础是现实的。
通过对项目融资及建设资金来源的分析,认为项目的建设资金是落实的基本可行的,其建设资金保障程度是可靠的。
1.6项目预期目标
金华市体育中心项目经规划选址于金华市金安公路以西,南二环以北,上山背村以东,湖海塘以南。
项目预期目标为:
举办省运会和部分全国单项比赛。
主要设施有体育场一座,规模为3.6万座;体育馆(含训练馆)5500座;游泳馆(设比赛、训练二池)1500座。
第二章项目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金华市社会经济现状
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省的中部,为省辖地级市,以境内金华山得名。
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
金华历史悠久,历来为文化礼仪之邦,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2007年,金华市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社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财政总收入187.4亿元,增长2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101.97亿元,增长25.2%。
工业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完成工业投资253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36亿元,增长27.2%;实现利润99.2亿元,增长24.8%。
新农村建设开创新局面。
一般预算“三农”投入44.75亿元,增长21.9%。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实现农业总产值126亿元,增长5.4%。
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7家、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1个、无公害农产品45只、绿色食品23只。
社会事业有了新进步。
加大了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增长23.0%、文化投入增长45.8%、卫生投入增长23.2%、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增长28.2%、城乡社区事务投入增长22.7%。
推进“健康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8.6%,城乡社区卫生标准化率75.3%。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5元,增长11.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1元,增长13.6%。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亿元,增长16.8%。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城镇就业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
2.2金华市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金华曾被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所属的义乌市是“全国武术之乡”,浦江县是“全国田径之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金华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全市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组织网络日趋健全,业余训练稳步提高,体育设施不断改善。
2007年,金华市的竞技体育成绩突出。
市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夺得金牌81枚、银牌72枚、铜牌75枚,有8人次破7项市纪录。
在国家级及以上比赛中共夺得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7枚。
培养二级以上运动员182名,二级以上裁判员83人。
首次组队参战第六届全国城运会获得1金2银1铜,金牌榜列全省第四位。
并承办了2007阳光体育进校园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活动,被评为全国最佳赛区。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全市举办迎奥运启动仪式10次,大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45次,各类群体活动160多次,参与活动人数达80多万人;29个代表团2000余人次参加市机关首届运动会;创建省级体育强镇6个、先进街道2个、先进社区5个,市级体育强镇10个、先进街道7个;全市扶持建成省、市级新农村小康体育村204个;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323人;推选出金华市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候选人12名。
体育产业逐步起步。
全市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2.77亿元,同比增长14.1%;承办全国乒超联赛金华主场赛、全省青少年女子篮球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与中国移动金华分公司联合组建全球通金华女子桥牌队。
大型体育设施有实质性进展。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体育重点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成市体育馆、新华街游泳池改造和城市社区10项体育健身工程。
目前,金华市体育局把群众体育的工作重点向农村延伸。
一是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体育创强工作。
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创省级体育强县(市)1个、体育强镇(乡)15个、体育先进街道社区4个,市级体育强镇(乡)5个、体育先进街道社区2个。
二是建设新农村小康体育村。
近三年来,全市各级体育部门共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3000万元,扶持建设新农村体育小康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村级体育健身设施。
目前,全市农村拥有健身路径1000余条,篮球场2000余个,乒乓球室2100余个,门球场60多个。
2.3项目建设的背景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加快体育发展、建设体育强市,是加快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顺应现代体育发展趋势、应对国内外体育发展机遇和挑战、增强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鉴于上述体育的重要意义,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浙江省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意见(1995年制订)》中指出:
我省全民健身活动按“三个五年计划”实施,到2010年在全省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使人民的体质及群众体育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先进省市之列。
到2000年,全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二分之一以上的参加者分别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或《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小学生体质、体育场馆建设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公共体育用地达人均1平方米左右,群众体育锻炼的活动场所经引导基本落实,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实现到2010年把我省建成体育强省的目标。
同时,《金华市体育强市建设与“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健全组织网络,丰富体育活动,群众体育基本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4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基本建成以市本级为中心的能承办省运会的场馆群,为承办省运会等综合性赛事创造条件;形成以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和网球等一批能够承办国际赛事和职业联赛的体育场馆;公共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80%以上”的具体目标。
但现实情况却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与巨大人口相比严重短缺,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上海为0.36平方米,浙江为0.44平方米,江苏为0.58平方米,分列全国第24、23、19位,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上海2.40个,浙江3.7个,江苏4.38个,分列全国第28、22、19位,体育场馆建设情况与经济发达省份并不相称。
而金华市的体育场地设施也严重不足,是目前浙江省唯一的三馆(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不全和没有体育中心的地级市。
市本级高规格的体育场馆奇缺,各县(市、区)只有义乌市有可承办全国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的场地设施,永康、兰溪体育馆尚可承办一些单项赛事,其他县(市、区)均无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的体育设施。
随着金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需求,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高涨热情,金华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体育场馆设施的陈旧落后也严重制约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因此建设一处规模大、设施齐、档次高的体育中心已迫在眉睫。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响应“全民健身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
于2009年1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举行“全民健身日”新闻发布会,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
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体育节日,是群众体育的推广日,也是百年奥运在中国成功举办的纪念日。
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指出:
设立“全民健身日”,顺应民意、关注民生,是一项重要的利国利民举措,将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
“全民健身日”也是对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这一中华民族百年梦圆的庄严时刻的最好纪念。
它的适时推出,使得全民健身的热潮得以延续。
通过“全民健身日”的宣传和带动,健身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也让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早在上世界九十年代中期(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1995】14号),是一项跨世纪的具有宏观战略意义的群众体育发展计划,是关系到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通过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
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到时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加到总人口的40%左右,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
随后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并颁发了《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浙江省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在这些“决定”、“条例”“纲要”中,明确了到2010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数的4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实现人均公共体育场地占有量比2001年翻一番。
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群众体育普及、竞技体育领先、体育市场繁荣、体育产业发达、体育设施完备、体育科技先进、运行机制顺畅、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提前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
在《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每年六月为全民健身月”,到2010年在全省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全民体系,使人民群众的体质及群众体育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先进省市之列。
因此,金华市体育中心项目的规划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所以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2、是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稳定就业局势的需要
项目的建设也是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从去年10月开始,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在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在出快拳、出重拳刺激经济增长思路的指引下,4万亿元扩大内需投资会带动各行业和各地方的投资,对促进就业将产生较大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就业局势是当前的头等大事,解决就业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
金华市体育中心项目九亿元资金的投资建设,对各行业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将产生正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缓解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
从而对社会的安定团结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是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体育事业既是一项重要的群众性社会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体育产业是区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区域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也可推动区域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金华被列为了浙江省三大经济主区、两大经济亚区之一的金华亚区中心。
根据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的《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金华将加强浙中城市群建设,通过城市群间的分工协作,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多核心组团式城市群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区域战略性资源可共同持续利用等途径,最终形成辐射浙江中西部和“四省九地市协作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金华都市区,以及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金衢丽产业带核心区,浙江中西部地区的交通信息枢纽、商贸金融与现代物流集聚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可以看出,在政府政策的培育与扶持下,金华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
这就对城市功能、城市化水平、城市品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现代体育运动是城市化的直接体现。
1949年,我国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
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为17.9%,从那以后迅速发展。
2007年底,城市化水平达到44.9%,我国城市人口相应地达到了5.94亿。
城市人口造就了庞大的体育人群。
体育作为一项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民生事业,它的蓬勃发展对树立健康、文明的城市环境同样重要,功能完善的体育运动环境对改善投资环境的意义不亚于诸如丰富的劳动力、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等经济方面的因素。
目前,金华落后的体育场馆现状已经影响了金华的城市化进程,与日益发展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也与建设繁华、优美的金华都市区的目标相距甚远。
因此,金华市体育中心的建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配置和发展趋势。
金华市体育中心建成后,不但可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更可以推动城市总体发展,繁荣城市经济。
4、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有效促进体育消费的举措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
体育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世界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大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在各大行业总产值的排名中居第22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
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进入了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列。
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
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5%。
我国体育市场的产业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体育产业才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和较为完善的体育行业的制度。
虽然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迅速。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不仅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也不再是仅仅为了身体健康需要的产品,随着体育事业的产业化日益完善,体育更是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可供娱乐的消费品。
根据国家《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预计,全国居民消费10年左右预计可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比重将逐步上升,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多层次发展。
体育服务必须面向群众,提高质量,上档次,上水平。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面对扩大的市场准入和公开竞争的市场规则,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金华市体育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金华市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政府引导和促进居民进行体育消费提供了可能。
随着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将会随着产业的发展而逐渐显现。
第三章项目需求分析和项目定位
3.1金华市发展体育事业的有利条件
1、各级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和谐发展发挥着其他社会现象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群众体育事关民族体质与健康、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密切相关。
但是,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两翼,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竞技体育“一头沉”现象仍客观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突出。
资源是发展体育的前提,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下,一方占有资源多,另一方占有的就必然少,可谓此消彼长。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占用了较大的资源,而群众体育占有资源相对匮乏,造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不平衡发展。
鉴于上述客观情况,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尤其是群众体育事业,增强人民群众体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国家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浙江省体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金华市政府、体育局也相继颁布了《浙中城市群体育事业发展纲要》、《金华市体育强市建设与“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群众体育普及、竞技体育突出、体育设施完备、体育产业发达、体育市场繁荣、运行机制顺畅的体育事业发展格局,建成浙江中西部体育中心,全面实现体育强市目标。
”
《浙中城市群体育事业发展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在2005—2020年间,要加快金华市的体育设施网络建设。
金华市区规划建设能承办省级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可承接全国乃至世界单项重大赛事的标志性体育中心(包括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网球场等);各县(市)要设置“四场、一馆、一池”(体育场、灯光球场、网球场、门球场和体育馆、游泳池);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建造游泳馆。
根据本地体育的优势和特色,设置相应的专业馆和特色馆。
”的目标。
2、广大群众体育消费观念改变,需求增长
体育是促进人“身心群”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人们的体力劳动逐渐减少,脑力工作逐渐增多,加之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现代文明病”日益增多。
而体育具有改善有机体机能、排解不良情绪、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功能。
因此,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获得“身心群”健康最容易、最廉价、最有效、最受欢迎和最乐意接受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从1987年起,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流行病学家组织,历时13年的全美医疗费用调查研究的报告结论显示,按照1987年的币值计算,美国人每周三次每次保持至少30分钟的锻炼时间,他们平均医疗费用为1,019美元,不进行锻炼的人的医疗费用为1,349美元。
考虑到通货膨胀以及不愿锻炼的人数的增加,到今天为止,全美国节省医疗费用每年将达766亿美元。
近年来,更有美国和荷兰研究人员的研究把体育锻炼对人们的好处量化到了一个具体的水平,即:
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们增寿3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体育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2年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8.8%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过体育消费,比1996年增长0.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42元。
据推算,2010年中国的体育产业增加值至少可达281.2亿元。
《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中也显示,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水平为593元。
“十五”期间,金华市的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群众体育迅猛发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到全市总人口的38.5%,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提高了8%。
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3、经济、社会环境条件良好
体育的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
“十五”时期,金华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2005年底为1055.3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8%;人均GDP达到23302元,年均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8.84亿元,年均增长13.1%;实现财政总收入121.25亿元,是2000年的3.2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9.02亿元;全市经济开发区累计开发面积11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155亿元,入园企业5873家;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372.59亿元;全市金融系统存款余额达到1559.5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9.7∶56.6∶33.7调整为6.0∶53.4∶40.6,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的逐步降低,使得人民群众更加追求需求性消费和精神享受,力求全面开拓人的体能和智能,对健康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
过去那种认为“无病就是健康”观念已被“三维健康观”即“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美状态”所取代。
因此,城镇居民将越来越侧重于体育消费,而且体育消费的形式也将越来越具有多样性。
特别是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增强了全社会的体育意识,营造了浓厚的社会体育氛围,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体育的社会基础。
3.2项目需求分析
1、体育消费需求分析
体育消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行为,是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和观赏体育竞赛等对体育资源的使用和消耗,是人们为了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物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