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2575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暑假作业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部分

1.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d)

A.培根、洛克B.圣西门、欧文C.斯密、李嘉图D.黑格尔、费尔巴哈

2.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d)

A.马克思和李嘉图

B.马克思和圣西门

C.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D.马克思和恩格斯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

A.自我批评B.与时俱进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D.伸张性

6.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7.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本质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10.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d)

A.要向书本学习B.要向经验学习

C.要尊重人才D.要重视向实践学习

1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a)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70年代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c)

A.工人罢工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1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a)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C.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D.正确地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14.“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a

C.观念上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d)

A.反映论的观点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主观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d)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18.认识的主体是指(d)

A.一切有生命的人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9.反映论是(d)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2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A.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C.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2.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2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同盟的成立

C.共产国际的成立D.《资本论》的发表

24.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2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26.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2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说错误之处是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次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

C.从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29.度的含义是(b)

A.事物的数量和质量界限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30.“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d)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二、多项选择部分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abcd)

A.原因和结果B.必然性和偶然性

C.可能性和现实性D.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的原因是(abcd)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长期过程。

3.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是(cd)

A.阶级斗争学说

B.革命斗争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

4.“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5.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abc)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三、判断部分

1.价值的本质和商品的社会属性无关。

(f)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t)

3.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t)

4.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f)

5.意识形态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t )

四、简答部分

1.简述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

③科学实验

2.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3.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而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6.简述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内容。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7.简述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2、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作了物质基础3、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4、世界范围内商法体系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环境.

 

5、论述部分

1.谈谈你对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的理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2.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用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简述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影响因素。

)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2)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

但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这一矛盾的运动发展、社会主义基本事业的最终胜利都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也是导致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影响因素。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

一、单选部分

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c)

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前者是能动反映论,后者是机械反映论

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D.前者是唯理论,后者是经验论

2.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b)

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

3.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

4.生产方式包括(c)。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

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5.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d)。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6.资本主义经济中,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d)

A.级差地租B.绝对地租C.平均利润D.利息

7.商品经济是通过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8.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是(a)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9.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是(a)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

B.人们思想观念的高度进步

C.上层建筑的高度完善

D.民主法治的高度发展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B.阶级社会的分配原则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11.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12.有关阶级的概念,表达正确的是(d)

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

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1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A.科学技术B.生产资料

C.劳动者D.管理方式

14.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功能是(d)

A.价值手段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15.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c)

A.18世纪末期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6.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d)

A.加剧矛盾B.形成积累

C.导致竞争D.产生垄断

17.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是(b)

A.封建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D.农民起义

18.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性著作(b)

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D.《共产主义原理》

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三大差别的是()

A.工业和农业的差别B.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政治与经济的差别

20.下列不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是(d)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21.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23.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2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和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25.凝结在商品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a)

A.价值B.使用价值

C.价格D.交换价值

2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B.竞争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D.交换规律

2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8.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

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

29.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b)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国家政权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D.农民问题

30.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

A.共产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D.封建主义社会

二、多选部分

1.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bd)。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C.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D.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bcd)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

3.“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告诉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abc)

A.从实际出发

B.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C.从主体的愿望出发

D.从书本出发

4.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却超过了经济领先的英国,这说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与社会经济

B.社会存在不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平衡的

5.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三、判断部分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

(t)

2.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t)

3.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

(t)4.垄断价格是生产成本价平均利润。

(f)

5.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t)

四、简单部分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第二,劳动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第三,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消灭了阶级差别、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第五,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已经失去了其阶级性质。

第六,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第七,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人而言,是事物的存在不存在,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状态的问题。

哲学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然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真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使人的认识与认识指导下的结果能够进行对照。

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五、论述部分

1.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有利于推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通过改革开放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致力于解决这种社会矛盾,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第二,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

3.论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改革的现实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在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完善、巩固和发展;不适合自己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辩证的统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过程,它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来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可以看到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政企不分,克服官僚主义,消除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病,实现团结安定,政府廉洁高效,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