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2567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秦汉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表明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B项正确;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是指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故A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C项错误;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秦汉”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

 

2.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

这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周礼•考工记》可知这一时期为周代,分析图片信息可知,周代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体现了均衡对称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了明显的等级和秩序特点,说明周代的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皇权至上是秦代创制的皇帝制度的特征,与周代王城的建筑布局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早期国家都城的建筑模式,不能据此得出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选项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君主权力由神授予,材料并未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清朝康熙帝积极尊尧舜之道,行孔孟圣学,黄宗羲没有“戎狄豺狼”的种族对立观念,而是认识到“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这反映出

A.黄宗羲对清初君主的统治表示了认可

B.清初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些民主的气氛

C.清初统治者注重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

D.黄宗羲要求限制君权的思想得以实践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朝康熙帝积极尊尧舜之道,行孔孟圣学”说明黄宗羲对清初君主的统治表示了认可,A正确;民主气氛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继承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D中实践说法错误。

 

4.“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这是革命家章炳麟先生讽刺慈禧太后的脍炙人口的名联,上阕三个“幸”字,下阕三个“割”字,其中“幸古长安”和“割台湾”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中法战争与《天津条约》B.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C.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D.八国联军侵华与《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幸古长安指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和文武百官仓皇逃亡西安;割台湾指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5.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

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

该历史事件

A.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

统治

D.动摇了儒家思想

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三个影响,我们首先能够得出这一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这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选项错误,这是北伐战争的影响;D选项错误,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分析历史事件。

从材料中给出的三个信息上看,“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和“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分别表示学生运动、爱国主义和工人阶级崛起,由此就能得出这一运动是五四运动,之后便可选出正确选项。

 

6.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1949年9月召开新政协,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新中国建国事宜,现有党派在新政协的基础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1954年,为了保证国家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特点

 

7.《诗经》相传孔子编订。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待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主要原因是

A.《诗经》符合儒家思想理念

B.符合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

C.先秦诸子大多推崇《诗经》

D.《诗经》相传是孔子编订

【答案】A

【解析】

【详解】“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待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表明《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主要原因是《诗经》符合儒家思想理念,故A正确;儒家思想符合专制政权需要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排除;自汉武帝之后,《诗经》才被列为儒家经典,故C排除;《诗经》由孔子编订无法说明是其被列为经典的原因,故D排除。

【点睛】诗经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原因:

一.诗经是春秋时期的民歌与宫廷伴乐的歌体,诗的内容大体反映了那个时代,周朝自文王、武王开国,周公定制度典籍,风俗、习惯、制度、文化受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影响较大,大体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概貌.当时的儒家,以孔子为代表,远追周公为该学说的鼻祖,所以诗经是在文学上对这一学说的集中反映.二.诗经涉及当时流传的民歌与宫廷雅乐很多,大概几千首,至少也有上千首,孔子选择篇目,把其中符合儒家学说的篇章摘录其中,删减其中的错字,和不妥的地方,相当于整理并编录,所以诗经从始至终都符合孔子这位真正儒家鼻祖的儒家思想与理念.三.诗经是孔子编录的集子,其它几部是《书》《礼》《乐》《易》《春秋》,称六经,后《乐》失传,从宋代朱熹注释定篇后,始称五经,所以诗经不仅是儒家经典,而且是比较重要的儒家经典.

 

8.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出现三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三大悲剧家,他们都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中寻取戏剧的题材,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

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成功之处在于

A.顺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

B.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宗教情绪

C.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

D.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文化。

依据材料“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可知,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与题意不符。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希腊的文化·成就

 

9.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这表明

A.法国改造成

君主立宪制国家

B.启蒙运动的思想在实践中彰显

C.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诞生

D.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等体现了启蒙思想,故B项正确;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A;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美国1787宪法,排除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故D项排除。

 

10.冷战时期,日本作为抵御苏联影响的桥头堡,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

朝鲜战争爆发使日本重工业复苏。

这些都开启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大门,由此可见

A.日本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B.日本经济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

C.日本经济实质上是美国经济的附庸

D.日本经济缺乏政府的主导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

“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朝鲜战争爆发使日本重工业复苏”等信息来看,说明当时的国际形势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即日本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因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形势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得出日本经济是美国经济附庸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排除D项。

【点睛】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除了削减和免除战争赔偿外,还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朝鲜战争还促使西方国家扩军备战升级,从而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这些现象说明日本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11.发表于1970年的美国短篇小说《玻璃山》,全文共分为100段,每段平均才一句话,并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出顺序,从1到100似购物清单的罗列以表面的数字逻辑和平行结构分解了文章的中心,从而凸显出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

这一风格

A.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

B.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C.强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D.突出文章主旨的明确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论述的短篇小说不仅文章结构不严谨,逻辑关系极为不明确,“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显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描写现实主义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学显然不注重对于把握文章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此类文学写作不突出对于文章主旨描写,故D项错误。

【点睛】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现代主义文学总的倾向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映分崩离析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绝望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实质上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中的问题。

 

12.下图是2018年7月刊登在《中国日报》上的一幅漫画,名为《开火》。

对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A.美国利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

B.美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挫折

C.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D.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损人害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世界经济的破坏,实质上指出了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损人害己,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漫画反映的是美国对世界经济的破坏,并不是美国利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故A排除;材料漫画并未体现美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挫折,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而是强调贸易保护政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C排除。

二、综合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答案】

(1)动力:

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开展。

影响:

推动农村城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许多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2)原因:

通商口岸开放;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或者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或者洋务运动开展;破产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或者自然经济解体。

时代背景: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

(3)前者:

大城市化;后者:

小村镇化。

制度因素:

前者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控为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导为主。

(4)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镇化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中国农村城镇化是走向大城市化,瑞士农村城镇化是小村镇化。

第二小问再结合中国和瑞士的制度因素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的特点等角度归纳回答。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城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现代城市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

美国

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年至1955年)

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年9月至1960年)

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政策阶段(1955年至1964年)

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1960年至1969年)

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

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

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1985年至1991年)

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

苏联解体后俄美关系回暖政策阶段(1991年至今)

两极格局解体后美俄政策回暖阶段(1991年至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

美苏在激烈的争霸进程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阐述:

二战结束后,虽然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两国四十多年的冷战状态,但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苏联与美国对彼此的政策在每个阶段的大体基调是一致的,或者合纵连横,或者以强对强,一国的政策取向往往影响着另一国的政策选择。

然而美苏两国在激烈的对抗中通常考虑到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核武器的相互制衡,及时调整对外政策。

总体来说,美苏之间政策互动的总体特征是美攻苏守;在决定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方面,美国始终占据相对强势和主导的地位。

【解析】

【详解】论题,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苏联和美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过程,据此即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

美苏争霸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阐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冷战状态、彼此的政策调整基调、国家利益及核武制衡、政策的总体特征等方面予以阐述。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据1964年统计,新中国全年卫生事业费九亿三千余万元中,用于公费医疗的二亿五千余万元,占27%,其中用于县以下的仅占16%。

这就是说,用于八百三十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五亿多农民的还多。

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毛泽东十分震怒,于是在1965年6月26日发表了一个讲话:

“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初中生。

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

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

”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由于有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和短期内培养大批适合农村经济条件的基层卫生人员的独特构想,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

到1975年底,全国已有8001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的卫生员3282481人、接生员615184人。

这支队伍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卫生部拥有的卫生人力总量(220万名卫生技术人员)。

他们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德成《毛泽东与集体化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农村医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医疗改革。

【答案】

(1)背景:

三年经济困难后,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

(2)评价:

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

【解析】

(1)问,“背景”,依据材料信息“这就是说,用于八百三十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五亿多农民的还多。

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毛泽东十分震怒”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学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等。

(2)问,“简评”,依据材料信息“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

到1975年底,全国已有8501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的卫生员3282481人、接生员615184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等角度分析。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誉察的威望。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

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

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

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

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

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

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

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

原因。

【答案】

(1)态度及目的:

英国与日本接近,组建“英日同盟”,其目的是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势力钳制美国。

美国对日本作一定让步,其目的是要拆散威胁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英日同盟”。

(2)原因:

欧美列强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方面矛盾激化;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得到列强认可;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以及所学可知英日接近以牵制美国;依据材料“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可知美国的态度和目的。

(2)依据材料“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和所学从欧美矛盾、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政府外交策略以及国内五四运动斗争等回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苏联仍然生活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从长远来说,与资本主义持久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战争。

由此产生的战争有两类:

两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和他们对社会主义世界进行干涉而发动的战争。

妄图逃避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精明的资本家们,倾向于后一类战争。

苏联及其在国外的朋友,都必须致力于加深和利用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如果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发展到“帝国主义”战争的地步,那么资本主义国家就必须把这场战争转变为革命起义。

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狂热的支持他的国家,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权威。

我们必须努力教育我们的群众去了解俄国形势的真相。

……不能仅由报纸来做这件事,这主要应由政府来干。

……我们同他们的利害关系是微乎其微的。

在那里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

……许多外国人民,至少是欧洲各国人民,他们正在寻求指导。

如果我们不给予指导,俄国人肯定会给的。

……归根到底,我们在处理苏联共产主义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落在我们头上的最大危险在于我们让自己变得同我们所要对付的人一样。

——摘自1946年2月《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

(1)根据材料,概括乔治凯南关于美苏关系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乔治凯南的观点。

【答案】

(1)美苏无法和平相处;美苏存在战争危险;苏联扩大影响必然影响美国霸权;美苏战争对美国无害;美苏存在根本利益之争(争夺欧洲势力范围)。

(2)客观上指出二战后两国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

但是夸大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夸大了战争危险,直接导致冷战局势,不利于二战后国家关系的发展。

【解析】

(1)由材料“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