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2345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

《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

高二生物会考必修3稳态与环境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理解)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

(1)达尔文的试验: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波森和詹森试验证明这种化学物质由尖端向下传递

(3)温特的试验:

试验过程:

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郭葛的试验:

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试验结论小结: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

直立生长

不均匀:

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横向运输:

向光侧→背光侧

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2、(理解)“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

3、(理解)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不同作用

特点:

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了解)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

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如:

植物组织培养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例合适,会分化出根茎叶,两者过少只生长不分化,细胞分裂素太多只分化出茎叶,生长素太多只分化出根;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不会促进果实发育。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了解)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意义:

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相对恒定而不是绝对不变)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常见内环境成分:

水、无机盐、激素、脂类、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气体分子、尿素、尿酸、氨、血浆蛋白、抗体等。

而载体、血红蛋白、胞内酶则为常见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4、(了解)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调节人和动物的活动(P18)

5、(了解)神经元的主要结构、种类及特性

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特性:

是一种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神经元的结构:

由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6、(理解)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

(1)、反射: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过程:

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4)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5)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双向

突触的信号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7、(了解)体温调节方式及过程

(1)体温的概念:

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

直肠、口腔、腋窝

(3)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人体安静时热量的来源主要是内脏、肌肉、脑等组织代谢产热,热量的散发主要器官是皮肤,最有效的方式是汗液蒸发。

当环境温度在35℃以上时,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是出汗。

(4)体温调节过程:

a..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8、(了解)激素及内分泌的概念

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

内分泌腺结构特点:

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

9、(了解)体液调节的含义及其特点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只能由内分泌细胞分泌,而所有活细胞都能合成酶。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通过促垂体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从而调节和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体液调节的特点:

反应慢、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10、(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及它们分泌的部分激素的作用

下丘脑产生××激素释放激素或××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它们的化学本质为多肽,作用对象是垂体,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垂体分泌促××激素,生长激素等,它们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垂体通过促激素管理其它内分泌腺,其本身又受下丘脑的管理。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的作用

①胰岛素:

有胰岛β细胞产生,降低血糖浓度。

②胰高血糖素:

有胰岛α产生,升高血糖浓度。

11、(了解)甲状腺激素对发育、代谢的调节作用

⑴、促进骨骼的成熟及神经系统的发育(作用最明显是在婴儿时期)

⑵、促进新陈代谢:

产热效应,提高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

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

(由碘缺乏或甲状腺结构病变引起)

①、婴幼儿时期缺乏:

发育不良,尤其脑发育有缺陷,人患呆小症。

②、成年后缺乏:

人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态臃肿,代谢缓慢,智力衰退,反应迟钝等。

③、成年后过多:

表现为食欲旺盛,代谢旺盛,体温偏高,身体消瘦;反应敏捷,性格暴躁等甲亢症状。

饮食中缺碘:

地方性甲状腺肿

12、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主要作用

睾酮: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能增强代谢率并影响人的行为。

雌激素: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与孕激素一起建立和调节月经周期。

孕激素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妊娠时抑制子宫的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了解)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及作用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巨噬细胞和血浆蛋白。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2、(了解)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作用

体液免疫:

由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

细胞免疫:

通过T淋巴细胞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的免疫方式

3、(了解)抗原与抗体、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

抗原:

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等。

抗体:

指效应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他体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

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

移到

4、(理解)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

巨噬细胞表面

与巨噬细胞的MHC

结合

抗原-MHC复合体

多肽

巨噬细胞

吞噬降解

抗原

被B淋巴细胞识别被T淋巴细胞

5、(理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虚线代表细胞免疫)

与抗原结合,引起抗原凝集、沉淀

引起靶细胞裂解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

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6、(了解)免疫功能异常反应(过度反应、功能减退)

过敏:

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遗传倾向。

致敏原花粉、灰尘、青霉素。

免疫缺陷疾病:

概念: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分类:

⑴、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⑵、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

7、(了解)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8、(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1)病的名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RNA

(3)发病机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5)预防措施:

(P60最后一段)

第四章种群

1、(了解)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2、(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

3、(理解)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的含义及特点

4、(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Nt=N0λt

(1)条件: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

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第五章群落

1、(了解)群落的概念

概念:

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1)垂直结构:

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

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

影响因素:

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时间结构:

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包括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3、(了解)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森林、草原、荒漠、苔原)

4、(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群落演替的过程

原生演替:

(1)定义:

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过程: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

(1)定义:

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过程: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

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

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第六章生态系统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组成成分:

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理解)食物链的概念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包括捕食链、寄生链、腐食链

捕食链:

草鼠蛇鹰

食物链生物

植  物

植食动物

小型肉食

动  物

大型肉食

动  物

营养功能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结构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3、(理解)生物放大的含义

有机氯农药及一些有害物质(重金属盐)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

生物营养级越高,受害越严重。

4、(理解)食物网的概念、食物网的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

食物网:

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被多种生物所捕食,所以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

物种越丰富,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结构越稳定。

5、(了解)营养级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

6、(应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

 

特点:

●单向流动:

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7、(应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过程:

8、(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

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

基础是负反馈。

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

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

而森林恢复很困难。

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注意:

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但有一定的限度。

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9、(理解)反馈调节的概念,类型及稳态的自我调节过程

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

类型:

负反馈:

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正反馈:

结果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

1、(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

概念:

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功能:

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它为我们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2、(了解)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后果

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3、(了解)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措施降低出生率

4、(了解)温室效应(CO2)、全球变暖、臭氧减少(氟利昂)、酸雨(SO2)、水体污染、物种灭绝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

①温室效应:

是全球温度升高,全球变暖。

影响(P126)②臭氧层破坏:

主要是氟利昂等物质大量释放,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其危害是阳光中的紫外线更多的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生物,使人的皮肤癌、白内障等患病率上升,使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

③酸雨:

主要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含硫、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中,形成了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降落到土壤或水体中。

其危害有a.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b.鱼卵不能正常孵化;c.腐蚀建筑物;d.引起人的呼吸道疾病等。

④水体污染:

由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石油泄露等,使N、P等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结果表现为赤潮(海洋)或水华(淡水)。

5、(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基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生态价值、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

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5)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