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5《离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2327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415《离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415《离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415《离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415《离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415《离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15《离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415《离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15《离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415《离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415《离骚》优化全解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4.15《离骚》优化全解粤教版必修1

1.整体感知

课文节选自《离骚》的1~19节,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谄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初衷不改的政治态度和对楚怀王反复无常的痛惜。

诗人发挥想象,多用比兴,用奇花异草来装饰自己,表现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些意象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形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意境,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2.学法指导

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岐,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

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等,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庖丁巧解牛

1.文题解读

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离──遭遇,骚──忧愁)王逸则说:

“离,别也;骚,愁也。

”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二说均可通。

2.走近作者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

而《离骚》中则自称为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

“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3.背景纵览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是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字词梳理

1.通假字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锡”(cí)通“赐”,赐给。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辟”通“僻”,偏僻。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道”通“导”,引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正”通“证”,佐证。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维”通“唯”,只。

茞(zhǐ)同“芷”,香草名,即白芷。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名:

取名。

字:

取表字。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纫:

贯串联缀的意思。

(2)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佩:

佩带在身上的饰物。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秽:

污秽的行为。

4.课文详解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颛顼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

高阳:

传说中的古帝颛顼(zhuānxū)的称号。

苗裔(yì):

后代子孙。

苗,植物的茎叶,根所生。

裔,衣裾,衣服的边缘部分。

朕:

古代贵贱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与“我”同义。

秦以后,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

皇考:

对死去的父亲的美称。

皇,光大的意思。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正好是寅年的寅月,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摄提:

寅年的别名。

这年大概在公元前340年前后。

贞:

正巧,正好。

孟陬(zōu):

夏历正月。

孟,始。

陬,即陬月,夏历正月的别名。

惟:

句首发语词。

庚寅:

纪日的干支。

降(jiànɡ):

降生。

以上4句,叙述世系和自己出生的年月日。

屈原降生的年月日,各家推算不同。

东汉王逸认为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游国恩在《屈原——诗人的诞生》中也肯定此说。

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认为是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林庚在《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认为是楚威王五年(前335年)正月初七日。

浦江清在《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中认为是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还有另外一些说法。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父亲在我初生之时,仔细地观察、估量我的气度,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表字叫做灵均。

皇:

上文“皇考”的简称。

览:

观察。

揆(kuí):

衡量,估量。

初度:

初生时的气度。

肇(zhào):

始,指初生时。

锡(cì):

通“赐”,赐给。

嘉名:

美名。

古代贵族男孩一出生,便由父亲命名。

名:

名词作动词,取名。

字:

名词作动词,取表字。

以上4句,叙述得名字的由来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一节,屈原自述自己的世系与出生,强调自己的高贵和不凡。

开篇第一句,屈原自述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强调自己出身高贵。

接下来,屈原再述自己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大吉日子(楚人认为这天降生的人是贵人),上天垂爱,家人厚望,“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表现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砥柱中流的崇高抱负。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我既具有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上我具有优秀的才能。

纷,王逸注:

“纷,盛貌。

”繁盛的样子。

在句中修饰“内美”。

提到主语“吾”之前,这是《楚辞》中常见的句法。

此,这些。

指代上文的家世、生辰、嘉名等。

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拿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扈(hù):

披。

楚地方言。

江离:

香草名,生于江中,所以叫做“江离”,即蘼芜。

辟芷(zhǐ):

生长在幽僻之处的芷草。

辟,通“僻”,偏僻。

芷,白芷,也是香草。

纫:

绳索,这里作动词用,贯串联缀的意思。

秋兰:

香草。

佩:

带,这里作名词用,佩带在身上的饰物。

古代男女同样佩用,以祓除不祥,防止恶浊气味的侵袭。

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以之比喻自己的优秀品质,衬托自己高洁的人格。

这是屈原的创造,人们称之为“香草美人”笔法。

以上4句,叙述自己已具内在美德,又加上有优秀的才能,再加上讲求整饰,通体芳洁,成为内外完美的人。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时光如流水,我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担心年岁不待人。

汩(ɡǔ):

楚方言,水流疾貌。

这里是指时光如流水,过得飞快。

不及:

赶不上。

恐:

疑。

不吾与:

宾语前置,即“不与吾”,犹言不等待我。

这两句是诗人担心时光流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

搴(qiān):

拔取。

楚地方言。

阰(pí):

土坡。

木兰:

香木,辛夷的一种。

揽:

采,采摘。

洲:

水中可居之地,水中的陆地。

宿莽:

指冬天不枯的芥革草。

莽,香草名。

仍是“香草美人”笔法,木兰去皮不死,宿莽经冬不枯,隐喻诗人在勤勉的进修中所养成的独立不移的坚强高洁的个性。

以上4句,叙述恐怕时光易逝,自己修身的情况,并用去皮不死的木兰和经冬不死的宿莽来表明自己志向的坚贞。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时光匆匆而过不能久留,春秋四季更相代谢。

日月:

指时光。

忽:

速,过得很快的样子。

淹:

久留。

代序:

轮换,即代谢。

序,次。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想到草木凋零陨落,担心自己年老而无为。

惟:

思,想。

与下句的“恐”对举成文。

零落:

飘零,坠落。

草曰零,木曰落。

美人:

自指。

美是壮盛的意思,美人指壮年的人。

一说指楚怀王,或泛指贤士。

迟暮:

指年老。

迟,晚。

以“美人”喻自己。

时光催人老,静静想来,真惊心动魄。

以上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

因此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顺当地转入后文。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君王啊)为什么不把握住壮盛之年抛弃污秽的东西,为什么不改变现行的腐化的政治法度?

不:

“何不”的省文,为什么不。

抚壮:

把握壮年。

弃秽(huì):

抛弃污秽的行为。

改:

更改。

度:

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驾着骏马飞快地向前猛奔!

来!

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光明!

骐骥:

骏马。

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贤臣。

驰骋:

(骑马)奔跑。

道:

通“导”,引导。

先路:

前面的路,犹言“前驱”。

屈原志向高远,只争朝夕,渴望变法图强,敢为天下先,决心把一切献给楚国的富强事业。

以上4句,诘问楚王:

为什么不立志改革,改变法度(或:

态度)呢?

如果能够任用贤士,自己是愿为前驱,引导走上正确之路的。

第二节,屈原自述自己的高贵品质和政治抱负,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欲使楚国实现尧舜禹三代盛世的斗争,但是却遭到小人谄陷,楚王毁约,被疏远、排除在楚国政坛之外。

屈原指天为誓,表明自己不计打击,初衷不改的对祖国君王的赤诚之心,并痛惜、指责灵修(楚王)毁约和反复多变。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忆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

三后:

指传说中的三位古代贤君。

有说是夏禹、商汤、周文王,有说是古时楚国的三位贤君。

后,君王。

纯粹:

没有杂质,比喻品德纯正完美。

固:

本来,确实。

众芳:

比喻众多有才能的人,群贤。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那时节啊,花椒与桂树层层相间,哪里只是把蕙草与白芷连成花环?

杂:

动词,杂集,汇集。

申椒:

香木名,即花椒。

比喻贤才。

菌桂:

桂树的一种,也是一种香木。

比喻贤才。

维:

通“唯”,只。

纫:

索,连成花环。

蕙:

香草,和兰草同类。

比喻贤才。

茝(zhǐ):

同“芷”,香草名,即白芷。

比喻贤才。

追忆先王,以众芳比喻众多有才能的人,群贤;以采取各种香草喻君王博采众善。

以上4句,举历史事实说明,在贤明君主时期,贤士就会为国君效力。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那尧舜是多么光明正大,他们顺着治国的正确方向,已经走上了正确途径。

尧舜:

唐尧、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圣君。

耿介:

光明正大。

既:

已经。

遵道:

遵循正道。

遵,循。

道,路,以喻治国的正确方向。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那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的猖狂放肆,他们不走正道以致寸步难行。

何:

何等,多么。

桀纣(jiézhòu):

夏桀、商纣,夏末和商末的暴君。

猖披:

猖狂放肆。

夫唯:

助词,无义。

捷径:

斜出的小路,比喻不走正道。

此喻桀纣为政之不由正途,逆理行事。

窘(jiǒnɡ)步:

难以举步。

窘,急。

以尧舜禹光明正大的做法和桀纣的狂乱失足相对照,给楚王作历史借鉴。

以上4句,举尧、舜光明正大的做法与桀、纣的狂乱失足以相对照,给楚王作取舍的参照。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君王身边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只知苟且偷安,国家的前途既黑暗又危险。

夫:

彼,那些。

党人:

指包围楚怀王的一群小人。

古人所谓党,是指朋比为奸的不正当的结合。

偷乐:

苟且偷安。

路:

道,指政治上的道路。

幽昧:

昏暗不明。

险隘:

喻倾危。

对黑暗现实的深重忧虑。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

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战车将要倾覆!

惮(dàn)殃:

害怕祸患。

皇舆:

君王的车乘,这里用以代表楚国。

败绩:

本指军队大败,兵车倾覆,此喻国破家亡之祸。

以上4句,指出小人走错路,陷国家于倾危;自己不避灾祸反对他们,是为了国家免受祸患。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急匆匆,我效力君王左右,希望能追随先王的足迹,使国家长治久安。

忽:

迅疾貌。

奔走以先后:

跑前跑后,犹言效力楚王左右,喻自己愿为国家的辅弼之臣。

及:

赶上。

前王:

指上文“三后”或“尧、舜”。

踵(zhǒnɡ)武:

足迹。

踵,脚后跟。

武,脚印。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君主啊,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

荃(quán):

香草名,隐喻楚君。

察:

体察,了解。

中情:

内情、本心。

谗:

挑拨离间的话。

齌(jì)怒:

盛怒,暴怒。

齌,本指用猛火烧饭,这里形容怒火之大。

以上4句,申说自己为国君效力,希望赶上前王的足迹。

不料楚王全不了解我的内心,反而信谗怒己。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我明明知道忠言直谏会招灾惹祸,但是内心又耐不住,不能自止而不言。

謇謇(jiǎnjiǎn):

正直敢言的样子。

舍:

舍弃,中止。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我敢手指苍天让它给我作证,我一切都是为了君王的缘故。

九天:

天的总称,指中央和八方。

正:

通“证”,佐证。

唯:

只。

灵修:

指楚怀王。

灵,聪明。

修,俊美。

“灵修”本是妻子对丈夫的美称。

《离骚》以男女关系来比君臣关系,所以借“灵修”来做臣对君的美称。

以上4句,说我明知忠言直谏对己不利,但为了国君,不得不忍受祸患而不断进谏。

我敢对天发誓,我只是为了楚王的缘故。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想过去,你与我披肝沥胆,定下约言,可后来,你却改变初衷而有别的打算。

初:

当初。

成言:

约定的话。

悔遁:

反悔变心。

他:

别的,这里指另外的打算。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我并不畏惧遭到疏远而与君王离别,只是伤念君王屡次地改变主意。

难:

惮,畏惧。

离别:

指自己被国君疏远而离去。

数(shuò)化:

屡次的变化。

以上4句是说:

楚王当初已经和我约定要走正确的路线,后来又反悔而有别的打算。

我已经不把与楚王离别看为难事,只是伤心楚王的屡次变卦。

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

据《史记》本传和刘向《新序》的记载,屈原任左徒时,取得怀王的信任,定下与齐国合纵方针。

自被谄见疏以后,怀王在秦国间谍张仪的诱惑、欺骗,亲秦派臣子的怂恿下,态度摇摆不定,屡次变更方针,绝齐亲秦,使得楚国的局势日益恶化。

第三节:

作者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一说。

本诗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节操。

全诗洋溢着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形象概要

屈原——出身显赫、德才兼备、忧国忧民、洁身自好、怀才不遇、忠君爱国、嫉恶如仇、失意忧伤

5. 结构巧解

第一节: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字余曰灵均”,共8句。

作者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生辰名字。

第二节:

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到“来吾道夫先路”,共16句。

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到“伤灵修之数化”,共24句。

作者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6.写作特色

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屈原的浪漫主义在《离骚》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诗中塑造了一个高大纯洁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了现实之上。

二是运用奇特的幻想、新奇的意象来表现个人生活和政治理想,感情充沛、强烈,语言华丽。

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

这一切都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2.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

《离骚》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香草、美人喻追求高尚节操的自己,以恶鸟喻邪恶小人,以淫女喻党人、奸臣,以天地诸神比喻历史,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上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将“兮”字去掉,对仗十分工整。

主旨探究

作者在诗中申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就屈原一生的表现看,他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他缺乏现实感,不懂得政治需要忍耐和等待。

他心理上有严重弱点,不仅有洁癖而且有过深的自恋情结,因此他孤独少友。

这种弱点导致他在政治上最终难以成功。

练习解析

一、请从课文中找出诗人佩戴香草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对塑造诗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解析:

《离骚》借香草作喻,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要了解诗人的品格、理想和追求,关键是理解这些香草的比喻义,理解了这些比喻义,也就能理解作者的品格、理想和追求。

参考答案:

诗人发挥想象,塑造自我形象,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来表明自己高洁和远大理想。

其中的“辟芷”“秋兰”“木兰”“宿莽”都是香草,用这些异花香草来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品行。

二、“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此题要结合全文进行探讨。

首先要把握全诗的主旨,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语句体现出来,这些语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

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充分展示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谗言所害,被罢官放逐荒野时,置生命于不顾,仍然心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面对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即使在被疏远之后,他仍然追求理想的实现,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明知直言诤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确是“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面对那些贵族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谗言献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而且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3.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4.余固知蹇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解析:

翻译题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倾向性。

详知句子上下文的含义。

诸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

参考答案:

1.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

2.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

3.有一批糊涂的人会苟且偷安,他们的道路既黑暗而又危险。

4.我诚然知道耿直是不能讨好,但却忍耐着痛苦不肯抛弃。

四、背诵“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到“来吾道夫先路”。

解析:

更上一层楼

1.人生启迪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

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2. 视野拓展

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参考译文:

我屈原长叹息泪流满面,哀人民生活苦多灾多难。

爱纯洁爱美好对已从严,早上去劝君王晚上被贬。

既罚我用香蕙作了佩带,又因我采芳草对我责怪。

似这样好品德在我心扉,哪怕是死九回也不后悔。

怨我那神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众女人嫉妒我长眉漂亮,诽谤我作风坏品行淫荡。

这世人本善于投机取巧,背规矩变法度只知讨好。

抛原则只追求歪斜曲弯,竞相把讨好人作为法典。

我忧闷我失意我心太烦,我独在这世上处境艰难。

我宁愿突然死如水流散,也不愿装这种世俗嘴脸。

是雄鹰是凡鸟不能同群,都这样自古代直到如今。

用方枘对圆凿哪能配套,哪里有道不同相互和好。

我只有受委曲压抑意志,竟忍心背罪过蒙受羞耻。

能保持清白身献身正道,本来是古圣贤大力号召。

我后悔选道路没有看对,久久地伫立着我想返回。

转过了我的车原路重返,虽然是迷了路还不算远。

赶我马登高地水边兰草,疾驰到椒树林丘陵歇脚。

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责难,回江湖重整我旧时衣衫。

剪几片绿荷叶来做上装,缝几朵白莲花制成衣裳。

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把我的高帽子加得更高,把我的长佩带延长几遭。

清芳物与污浊杂糅相混,唯独我明洁心没有亏损。

忽然间我回头放眼远望,我将去看四方土地宽广。

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即使我被肢解不变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鉴赏提示: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4.15《离骚》教案粤教版必修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