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2282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docx

《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docx

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

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

潘广云

  [内容提要]自独联体成立以来,与整体一体化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积极推进,形成了多水平、多速度、多层次的一体化局面。

普京执政后,这一局面更有加剧之势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一方面表明独联体整合能力的低下,另一方面表明集团内部正在形成更紧密的一体化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独联体一体化当前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在可预见的未来,次地区经济一体化仍将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主流,“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将有望成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新的轴心,“亲俄集团”将出现新的组合,但独联体内仍将是以俄罗斯为核心和主导的经济格局。

  [关键词]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四国统一经济空间”

  [作者简介]潘广云,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教授。

一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产生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自1993年初启动后,其根本原则和法律文件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但由于独立之初各国民族主义高涨、亲西方成为社会民意主流、过分强调与欧盟和美国的合作,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作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指挥部和火车头的跨国经济委员会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独联体内未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调节机制,独联体“独”而不“联”,经济一体化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独联体区域内贸易额很小,成员国间相互贸易比重大幅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由所有12个成员国参加的经济联盟的思想因而转变为“多速度和多水平一体化”的思想,这导致了独联体国家的地区化和“双边关系十地区联盟”式的相互作用关系。

1994年以来,独联体内部相继成立了各种次地区组织,如90年代成立的中亚经济共同体(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白联盟国家、“古阿姆”集团(格鲁吉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东欧联盟(乌克兰、摩尔多瓦)、斯拉夫联盟(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四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

进人21世纪,又相继成立了两个次地区组织:

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于2000年10月10日在关税联盟基础上成立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于2003年9月19日成立的“四国统一经济空间”。

至此,独联体范围内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余11国均参加了不同的次地区组织,有的国家同时是多个次地区组织的成员。

在独联体众多的次地区组织中,中亚经济共同体、俄白联盟国家、“古阿姆”集团、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是五个公认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可见,独联体的经济空间已被地区集团分割成五大部分,后苏联经济空间的完整性正在弱化,独联体已形成了盟中有盟的格局。

  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表明后苏联经济空间地区化趋势的加强。

虽然每个组织都有其成立的具体原因,但从总体上看,这种地区化趋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独联体整体一体化处于停滞状态,各成员国对独联体整合能力低下不满和失望的一种反应,同时也是由各成员国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

独联体是由1个大国和n个规模不等的中小国家组成的地区国家集团,成员国虽都脱胎于苏联,但原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民族和宗教都有很大差异,加之各国在一体化目标与道路上各有不同的主张,因此,独联体范围内同时存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速度的一体化关系既是整体一体化不成功的自然后果,也是更容易被各成员国接受的现实选择,符合各国的实际需要。

这表明集团内部正在形成更紧密的一体化关系,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独联体一体化当前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二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特点

  纵观独联体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如下新特点:

  第一,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不平衡。

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成立的时间、目的及成员国的构成等方面各有不同,其发展进程也各有差异。

按成员国间经济联系的发展状况看,俄白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最为紧密,其次是中亚经济共同体,落在最后的是“古阿姆”集团。

  俄白一体化在1996一1999年三年迈出三大步,俄白从共同体到联盟,最后发展到联盟国家,成为独联体范围内发展最快、层次最高的一体化组织。

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也与政治关系的发展相伴攀升。

自19%年俄白结成共同体,两国的贸易额便由1996年的65.59亿美元跃升为1997年的93.25亿美元,1998年也保持在91.78亿美元。

2000年1月《建立联盟国家条约》生效后,随着两国《关于联盟国家统一货币和统一货币发行中心协议》(2000年11月)、《关于在联盟国家彻底实现统一和建立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调节制度协议》(2001年1月)、《关于在价格政策方面创造平等条件协议》(2002年4月)等一系列重要经贸合作协定的签订,两国贸易额一直稳步增长。

2000年俄白扭转了1999年因经济危机而严重下滑的贸易额,由1999年的69.97亿美元提高至92.65亿美元,2001年和2002年分别达到91.34亿美元和98.96亿美元,[1]2003年又突破百亿美元,达125亿美元。

[2]目前双方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独联体范围内,俄在白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提高态势:

已从1990年的64.6%提高到2001年的91.2%,[3]特别是在1997一2003年间,俄在白贸易中所占比重在独联体国家中一直是最高的。

白在俄与独联体国家贸易中的比重长时间以来也一直呈增长态势:

从1994年的21.7%增至2002年的38.4%。

[4]白在俄十大贸易伙伴国中的位置也逐年提升,由1995年的第六位跃升为2003年的第二位,并且自1998年起(除1999年和2001年外),白超过乌克兰成为俄在独联体国家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五国关税联盟基础上成立的欧亚经济共同体,由于五国在相互贸易中已取消了关税和数量限制,大多数商品实行了统一关税,采取了经过协商的非关税调节措施,对第三国实行统一的贸易规定,开始建立统一的关税区等,在其组建的当年(2000年),五国的外贸总额就高于独联体所有其他国家。

[5]2001年俄与其成员国的贸易额比2000年增长42.4%,[6]002年比2001年提高了0.7%,为145亿美元。

俄对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累计投资额也逐年增加,由1999年的4.92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5.67亿美元,2001年和2002年则分别达到5.88亿和6.12亿美元。

[7]

  中亚经济共同体因成员国在经济结构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基本以资源,尤其是能源产品为主,且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因此,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基础非常有限,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

在贸易方面,目前区域内贸易额分别占中亚国家进出口总额的15—50%不等,但需指出的是,共同体各国与俄贸易额均高于内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

[8]近年来,中亚经济共同体出现了“降格”和“变味”的趋势。

由于共同体成立以来所通过的多项合作文件均未能付诸实施,大多数文件流于形式,共同体各国元首已开始研究将中亚经济共同体改组为中亚经济论坛,这实际上意味着中亚经济共同体的“降格”。

另外,由于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在中亚地区活动日益猖撅,该共同体已不得不违背初衷,将主要精力投向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可见,中亚经济共同体名不副实、流于形式的趋势已不可避免。

  “古阿姆”集团虽多次声明成立初衷是出于经济目的,但严格地说,自成立伊始它就不是纯粹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从实际发展来看,成员国间的经贸合作在成员国对外经贸关系中所占的比重也很低。

仅以其中实力最强且为该组织主要倡导国之一的乌克兰为例,尽管自1997年“古阿姆”成立以来,乌与其成员国的贸易发展较快,但与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在乌对外经贸关系中所占比重很低。

2000年乌克兰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额占其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额的2.3%,与摩尔多瓦的贸易额占1.7%,与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贸易额仅分别占0.5%和0.4%。

[9]此外,与独联体内部其他以俄罗斯为主的地区组织不同,“古阿姆”成员中的“两乌一格”(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是独联体中离心倾向最重的成员国。

目前,由于摩尔多瓦现总统曾多次表示要大大加强和发展独联体,同时准备加人俄白联盟,“古阿姆”的内聚力正面临新的挑战。

  成立仅一年的“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是共同市场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共同市场除了要求成员国间完全废除关税和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还要求成员国间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共同市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完全的经济联盟。

因此,与独联体框架内的关税同盟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相比,“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是在更高层次上达成的协议,它不是政治性宣言,而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在条约签署的当年(2003年),成员国间的贸易合作就出现成效,包括非独联体国家在内,俄罗斯是白、乌、哈三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白、乌是俄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在俄1911亿美元的外贸总额中,俄白、俄乌贸易额分别为125亿和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和12.9%。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乌在俄十大贸易伙伴中的位置由2002年的第五位跃升为第三位,哈虽未进人俄十大贸易伙伴的行列,但对俄贸易增长也较快。

[10]

  上述分析表明,五个以截然不同的速度发展着的地区集团在后苏联经济空间发挥作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按多层次、多水平推进的。

  第二,多层次、多水平一体化模式愈演愈烈。

与整体一体化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不断向前发展并有加剧之势,突出表现在:

其一,各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不断扩大。

在独联体五个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除新成立的“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外,“古阿姆”和欧亚经济共同体都是由最初的四个成员国发展成今天的五个,中亚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也由原来的三国增至目前的四国,成员国虽未扩大的俄白联盟也出现了扩大的迹象(摩尔多瓦现总统曾表示准备加入俄白联盟)。

其二,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级别不断提高。

俄白联盟国家是由“俄白共同体”(1996年4月成立)、“俄白联盟”(1997年6月成立)发展而来;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前身是俄白哈吉塔五国关税联盟;2001年6月7日签署了《雅尔塔宪章》后,“古阿姆”集团由一个非正式地区联盟正式转化为地区性国际组织。

其三,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且合作力度加大。

在普京执政的短短四年时间内,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迅速,此间诞生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就是很好的例证。

而俄白联盟虽成立于90年代末,但推动两国一体化进程的一些重要文件均是在普京执政后出台的,仅在2000一2002年内两国就先后达成了关于统一货币和统一货币发行中心、建立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调节制度、在价格政策方面创造平等条件等协议。

由俄罗斯倡导的“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更因携乌克兰一道加人而倍受关注。

  第三,“亲俄集团”的合作最为密切。

目前,独联体五个次地区一体化组织已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有俄罗斯参加的双边或多边组织(统称为“亲俄集团”),包括俄白联盟国家、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另一类是俄罗斯不在其中的多边组织:

一个是由单一地区各国组成的中亚经济共同体,另一个则是横跨独联体三个地域(中亚、高加索、欧洲地区)的“古阿姆”集团。

从前述中不难看出,发展最快、合作最为密切的是“亲俄集团”。

  总之,与90年代相比,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有加剧之势,并且以俄为中心的次地区一体化组织发展势头更为强劲。

究其原因,除了独联体整合能力仍很低下外,无外乎有如下两点:

其一,普京实行的积极的对独联体政策。

90年代末独联体国家中的离心倾向仍很严重,为了防止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大国地位的进一步削弱,普京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落实独联体已经签署的决议和协定,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

自执政以来,普京频频召集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议(仅2000年就先后召开了三次),落实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并建立了督促和检查机制。

2000年7月问世的修订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与独联体所有国家的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的方针,同年普京先后出访了白俄罗斯、乌克兰、中亚国家,以及与俄关系不太融洽的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

事实上,俄也确实加强了与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最突出的实例就是俄乌关系的调整。

众所周知,俄乌经济联系的形成远非毫无波折,甚至至今双方的经济联系依然是国家间矛盾的焦点,但俄公司仍积极开发乌市场,特别是在乌2000年后广泛开展起来的允许外国投资者对大工业所有制进行私有化的过程中,俄在乌的众多企业的生产活跃起来。

俄开采公司成为乌工厂的所有者或共同拥有者后,将乌工厂作为再加工环节引人到自己的出口链,俄“卢科伊尔公司”、“天然气工业公司”和“俄罗斯铝公司”等正在实施类似的战略。

普京在2003年5月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指出,独联体是俄战略利益区,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相互协作关系早已正式宣布为俄对外政治的优先方面,俄应推进独联体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

2003年俄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达到了自独联体解体以来的最高点(341亿美元)。

[11]其二,俄罗斯凝聚力的提升。

这主要表现在近年来独联体国家与俄合作兴趣的急剧提高。

如今,实际上所有的独联体国家(除主要以原料向世界市场出口的国家外)都对俄成品市场表现出兴趣,其原因除了俄经济稳定增长外,最重要的是许多独联体国家在将经济联系转向非独联体国家市场的进程中遇到了严重阻碍。

独联体国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自身潜力较弱和有竞争力的商品少,特别是主要进口国实行贸易保护措施,通过增加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来获利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发展加工工业部门的最重要途径应该是扩大其产品在俄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销售。

这样一来,近年来关于建立多边自由贸易区,哪怕是同俄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如此盛行便不足为奇了。

另外,俄工业公司和银行的积极性成为后苏联空间经济联系(特别是生产一技术协作和投资)活跃的最重要的因素。

拥有最大的出口潜力,且在近年来积累了投资资源的俄工业部门企业(石油、天然气、铝和动力等)在后苏联空间建立起纵向一体化合作结构的同时,对扩大自己的原料基地和原料初加工的生产能力表现出了兴趣。

如今,独联体国家彻底意识到,西方国家投资者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帮助“从苏联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后苏联国家,而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在核算比较效益的基础上,独联体国家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决策和投资计划方面更倾向于与俄而不是与西方伙伴的合作方案。

[12]

三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第一,从近期前景看,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仍将是独联体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主流。

从国际比较看,次地区合作或一体化趋势在许多地区集团中都存在,如欧洲一体化早期的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拉丁美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拉美一体化协会、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

区域内的次地区一体化趋势是由其内部运行机制决定的,从总体上看,独联体加强经济一体化是其基本发展趋势,但由于独联体目前仍处在由一个松散、低效、缺乏集体意志和行动能力的国际组织向较为有效的实体过渡的时期,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改革方向和进度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并不是各成员国的唯一动机,因此独联体整体一体化仍难有作为,独联体内部仍将同时并存不同发展层次的次地区一体化组织,各国会选择适合本国的组织参加,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因而会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在可预见的将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有望成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中新的轴心。

在“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成立之前,俄白联盟国家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已成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圈。

目前,尽管无论从国际比较,还是从独联体的实际情况看,实现“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宏图大略都不会一帆风顺,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任重道远,但依然存在许多促使其发展的有利因素。

从理论上讲,“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比欧亚经济共同体等独联体次地区组织更适宜解决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可以把这一新的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看作是对后苏联国家经济一体化最佳模式的探索,做出这样的推测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1.从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经济实力及合作水平比较看,“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实力最强。

世界经验表明,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国家搞经济一体化是很困难的,而对那些具有高度发达工业潜力的国家来说,现实的一体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它们的经济不仅彼此竞争,而且彼此依赖,技术和工艺复杂生产中的专业化和协作把合作伙伴联合起来。

在独联体成员国中,俄、乌、白就属这类国家,哈也可列人其中。

四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相当发达的国民经济,其中主要是加工工业(如机器制造等),同时拥有高技术工艺、交通和通信机构、专业干部和高教育水平的居民。

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经济主要以农业原料结构为主,开采部门、农业和矿物原料的初加工所占比重很高,因此,他们更愿意或更容易开展经济协作,而不是经济一体化。

[13]另据2000年独联体国家概况统计,从各国人口、面积、GDP在独联体所占比重看,四国均位于前列。

  其中人口在独联体所占比重最大的国家依次是:

俄(51.61%)、乌克兰(17.47%)、乌兹别克斯坦(8.84%)、哈(5.29%)、白(3.56%);面积占比重最大的国家依次是:

俄(77.22%)、哈(12.32%)、乌克兰(2.73%)、土(2.22%)、乌兹别克斯坦(2.03%)、白(0.94%);GDP占比重最大的国家依次是俄(76.69%)、乌克兰(8.00%)、哈(5.60%)、白(2.74%)、乌兹别克斯坦(2.51%)。

[14]从表l也可以看出,四国的人口、面积和GDP在独联体中所占比重分别高达77.93%、93.21%和93.03%,均高于独联体其他次地区组织。

此外,四国继承了原苏联资源的90%,四国在区域内部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很高。

  2000年四国占区域内部出口的92.6%和进口的89.3%,[15]2001年四国占独联体范围内贸易总额的88%[16]。

可见,四国是独联体成员中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而“强强联合”的“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更适宜发展经济一体化。

表1独联体次地区组织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在独联体中的比重(2000年)

 

人  口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产品

农业产品

零售额

面  积

欧亚经济共同体

64.6

78.0

71.8

63.0

79.4

92.03

俄白联盟国家

55.4

71.3

67.0

55.4

74.7

78.16

古阿姆

32.3

20.1

26.9

35.9

19.9

5.62

中亚经济共同体

17.9

12.7

11.4

20.4

13.5

78.06

四国统一经济空间

77.93

93.03

-

-

-

93.21

  资料来源:

“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相关数据及各地区组织的面积数据根据[俄〕《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第129页计算得出,其余数据来自[俄]《俄罗斯经济杂志》2002年第5一6期第64页。

  2.四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和互补性是“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合作的基础。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互补是一切经济合作组织的物质基础。

世界经验也证明,只有通过成员国间的相互经济依存而不仅仅是靠各方签署一个一体化协定,非制度性的合作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四国均是独联体内技术最发达且在原料供应及加工领域协作方面密切相关的国家。

在苏联时期,15个加盟共和国按照统一的国家地域生产力布局原则以及原料产地指向和技术中心指向等配置了不同的经济部门和产业,形成了非常明确固定的分工协作。

独立后,虽然分工协作的格局被打破,但这种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仍客观存在。

按照苏联时期的劳动分工,乌克兰除农业外,主要发展重化工业和军工工业,乌仅能生产自己所需产品的20%,其余产品或是从俄等国进口,或与俄合作生产;哈萨克斯坦主要发展以采掘工业(石油开采)、冶金和化工为主的重工业,高科技产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产品生产量少,对外部环境尤其是对俄罗斯的依赖性很大,其工业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日用品大多从国外进口;白俄罗斯素有“总装配车间”之称,独立后其能源和部分原料不能满足其巨大加工生产的需要,90%的能源和原材料需由俄供应,8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需同俄进行。

可见,这样一种经济结构使四国极易形成相互依赖和补充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机械加工、组装及军工领域。

俄、乌、哈需要白为其进行各种工业机械加工和组装,特别是在重型机器和军工产品方面。

苏联解体后,俄数千家企业的“组装传送带”留在白境内,白三大工业巨头—新波洛茨克“聚合物”生产联合公司、白俄罗斯明斯克汽车厂和明斯克拖拉机厂在俄创造了120万个岗位。

目前,有200家白企业和近800家俄最大的企业需相互提供产品。

[17]在苏联时期,乌、白拥有雄厚的军工实力,仅白境内就有120家军工企业,白的供货在俄国防生产中占15%,其中主要是卫星和宇航通讯设备、无线电台用设备、无线导航仪器等高技术军事产品。

目前,俄约有200家军工企业与白120家军工企业保持着工艺技术上的联系。

(2)农产品和食品领域。

由于乌克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影响,乌、白两国的农产品和食品都难以向西方国家出口,均需容量大的俄、哈两国市场来消化。

2003年白俄罗斯的食品仅对莫斯科的供应就达950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近20%。

[18](3)能源和过境运输领域。

对资源相对匾乏的白、乌来说,所需的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需俄供应(乌克兰进口石油的85%和天然气的95%由俄供应[19]),俄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价格和运输安全性等方面优于波罗的海各国,同时,乌也需要另一能源大国—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作为俄石油的替代品。

对俄而言,向白、乌供应能源和原材料能保证稳定的销售市场,同时俄也需要白、乌发达的运输网和石油、天然气管道,以保障俄向欧洲市场出口的需要。

截止到2002年年中,俄对欧洲出口的75%需经白俄罗斯,其中80%是石油。

俄通往西方的五条主要输油管道中的两条和一条亚马尔一西欧天然气管道要经过白领土。

据西欧分析家的估计,正是由于亚马尔一西欧这条能源“白俄罗斯线路”,使俄每年节约8—10亿美元。

[20]俄出口欧洲的90%的石油和72%的天然气也要通过铺设在乌境内的管道。

同时,俄为了维护其作为里海一中亚油气出口第一过境国的地位也需与哈合作,以有利于其把里海一中亚油气开采和输送纳人自己的轨道,进而从上游控制整个欧亚地区的能源,对欧亚能源消费国施加更大的影响。

(4)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四国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

仅以2001年为例,在俄与独联体国家贸易中,乌、白、哈共占92.4%的出口和87.2%的进口;在白同独联体成员国的贸易中,仅俄、乌两国就占97.7%的出口和98.6%的进口(见表2)。

2002和2003年俄在独联体国家中的主要贸易伙伴依然是白、乌、哈,其中2002年这三国占俄与独联体国家贸易总额的90%。

[21]在投资合作中,俄与三国的合作关系在独联体国家中也是最为密切的。

仅以2002年为例,俄最大的投资投向了乌、白,其次是哈,其中对乌、白投资总额分别为1.262亿美元和9830万美元,分别占俄对独联体国家投资总额的52.7%和41%,对哈为614.3万美元,占2.6%。

虽然俄对哈投资规模明显小于对乌、白的投资,但俄与哈投资合作进展最快,2002年在哈的俄哈合资企业增至800家。

俄哈合资企业的产品价值在哈萨克斯坦的排位,从第七位升至第五位,继哈美、哈荷、哈韩、哈英合资企业之后,而按照所提供的服务价值看,则由第四位跃居第二位。

[22]正是上述经济上的高度互补和相互依存将为四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直接的现实推动力。

表2001年白、哈、俄、乌相互贸易《占与独联体国家贸易总额的比重)

 

白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

乌克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