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0505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docx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docx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14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弄清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评价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具有正确价值追求和学会正确价值选择。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 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20 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1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

22 感觉、知觉、表象是(   )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概念B.表象C.知觉 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6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

A.直接性B.主观性C.摹写性D.抽象性

27 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  

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

28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9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30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31 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

A.都具有客观性   B.都具有能动 C.都具有社会性   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32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4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

35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36 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具有(      )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37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38 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D.相对性

二、判断题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4.认识的客体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物。

5.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7.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真理与价值毫不相干。

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

12.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

1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4.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17.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8.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9.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20.毛泽东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价值评价的特点。

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5、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7、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5.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

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2.[材料l]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C 7、A 8、D 9、B 10、A 11、D 12、D 13、C 14、C 15、A 16、B 17、A 18、C 19、D 20、C 21、C 22、B 23、D 24、B 25、A 26、D 27、A 28、D 29、B 30、C 31、D 32、C 33、A 34、C 35、D 36、C 37、C 38、D

二、判断题

1—5√×√×√6—10×××√×11—15√×√×√15—20×√√×√

三、简答题见教材

四、论述题

 1、答:

(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

 

(2)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哲学上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

唯理论和经济论。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认为前者可靠,后者是不可靠。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

2、 

(1)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联结,互相渗透。

一方面,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

另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体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真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终极真理或真理发展的顶峰论是错误的。

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真理,既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或“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保守的教条主义。

3、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

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4、

(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5、 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反映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价值和价值评价:

第一,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所以马克思说: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有不同的价值评价。

马克思所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第二,价值具有多维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关系是复杂的,可以是双重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第三,价值具有客观性。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这种对抗是客观的,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第四,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这种对抗是在阶级社会中的对抗。

第五,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马克思的这段话,反映了马克思是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所作的评价是正确的,这些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

第六,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评价是否正确,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相关知识水平、素养、阶级立场、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的制约。

马克思除了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外,还由于其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立场,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才会有这些客观正确的价值评价。

第七,马克思的评价反映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6、人们的实践活动决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率性而为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所谓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

所谓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和要求为内容的特点的实践目标。

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第三,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第四,真理必然具有价值;第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总之,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获得成功。

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两者统一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原则。

成功的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

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坚持真理原则的客观要求这种意识的精神升华,是一种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自觉意识。

成功的实践还必须坚持价值原则。

人文精神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目标这种精神的升华,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

在实践中,坚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发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文精神。

另一方面,发扬人文精神,具有制约科学发展方向、促使科学技术在应用中不会被用于为害人类的重要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答案要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

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

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