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0296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docx

《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docx

0712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专题二2

作业训练四

1.(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图6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

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2.(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3.(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9题)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

“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4.(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

”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2题)右图是台湾回归的重要场景,它表明被日本占领了50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这一历史时刻是在()

A.1943年B.1945年

C.1997年D.1999年

6.(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7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B.北渡长江式

C.跨越陇海线D.挺进大别山

7.(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6题)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8.(2009年海南高考18题)“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D.1937--1945年

9.(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4题)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

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B.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D.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10.(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3题)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1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8题)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12.(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6题)图5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13.(2009年上海高考22题)“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

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小朋友!

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14.(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7题)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B.新四军C.义勇军D.抗日联军

15.(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

“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囗。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

”(注囗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1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17.(2009年广东高考9题)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

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

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8.(2008年海南高考20题)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20.(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21题)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此讲话发表于

A.华北事变之前B.西安事变之前

C.七七事变之后D.八一三事变之后

21.(2008年广东高考10题)“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

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

”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22.(2008年江苏高考22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

……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

……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3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4分)

 

1.(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图6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

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答案】C

【点拨】题干中“木兰”一词是关键词。

C项效法古人,抗战救国符合题意。

【结束】

2.(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结束】

3.(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9题)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

“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答案】C

【点拨】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结束】

4.(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

”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题时注意空间信息“西北”和隐性的时间信息。

另外,要注意解题技巧:

旧事物可能出现在新时间,新事物不可能出现在老时间。

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西北”,可以推断这是中共的宣传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征到西北后遭遇的地方军阀,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共屠杀甚烈(1935年后);“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可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1936年底);“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应该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

”出现于1927-1937年间。

A、B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统一战线”,故排除。

C、D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C当为最佳答案。

【结束】

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2题)右图是台湾回归的重要场景,它表明被日本占领了50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这一历史时刻是在()

A.1943年B.1945年

C.1997年D.1999年

【答案】B

【点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在被日本占领了50年后回归祖国怀抱。

【结束】

6.(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7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B.北渡长江式

C.跨越陇海线D.挺进大别山

【答案】A

【点拨】红军长征胜利,建立陕甘宁根据地,八路军开赴华北需要东渡黄河。

【结束】

7.(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6题)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内容,引用了新材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根据阅读题干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先排除B、C两项,因为两项中有“普遍”和“广泛”字眼,不符合历史实际。

A、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实际。

本题考查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属于中等题。

解题关键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成为外国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由于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日益重要,故D项正确,A归集个人魅力,不全面,B中共的抗日主张未被资本主义国家认同,C表述有误。

【结束】

8.(2009年海南高考18题)“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D.1937--1945年

【答案】D

【点拨】这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

注意歌词中的“驱除仇寇”是指驱除日本侵略者,“复神京”是指收复北京。

9.(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4题)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

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B.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D.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答案】B

【点拨】抓住题干的时间“1937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抵抗日本侵略。

10.(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3题)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分析是经验丰富的干部巧妙指挥小部队打击侵华日军,引起日军重视。

从材料中“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之句可排除A、D两项。

平型关战役属于小地域内的伏击战,而百团大战则属于“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的典型战例。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分析:

“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

1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8题)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

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答案】D

【点拨】A、B为中共提出的,应排除,持久抗战是毛泽东的观点,排除C,从国民政府抗战期间的多次组织大规模会战看,是在抗战中与敌拼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从“南京—武汉—重庆”的迁都路线看,是在以空间的转移拖延时间、拖垮敌人。

【结束】

12.(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6题)图5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答案】B

【点拨】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

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

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

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所以B符合题意。

滇缅公路致力于打通中国西南与外界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不能上升到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的高度,排除A。

滇缅公路修建时日军还没有打通大陆交通线,1944豫湘桂战役日军打通日军打通了中国贯穿南北以铁路大动脉为中心的交通线。

但这和滇缅公路并没有关系,所以滇缅公路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的提法是不成立的,排除C。

日军的投降是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指导下英勇抗战、苏军出兵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所以滇缅公路的修建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的提法不正确,排除D。

故选B

13.(2009年上海高考22题)“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

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小朋友!

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答案】B

【点拨】材料可以看出,该事件明显是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

14.(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7题)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B.新四军C.义勇军D.抗日联军

【答案】B

【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取材料信息,“扬子江”“敌后”是指在长江淮河一带的敌后根据地与敌进行英勇斗争的应是新四军。

八路军活动在北方地区,黄河流域,义勇军和抗日联军活动主要在东北。

【结束】

15.(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

“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囗。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

”(注囗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答案】B

【点拨】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文字信息中“沪平通车至济南”和“津浦客车通车至沧州”、“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说明平津形势紧张。

然后最好用排除法筛选选项较好。

“沪平通车至济南”和“津浦客车通车至沧州”说明平津形势紧张。

从空间上考虑不可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不可能发生在内战爆发后长江以北都惨遭战火蹂躏的时期。

【结束】

1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点拨】“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

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此次战役的特点是破袭战,规模较大,冀晋豫三省同传捷报,进分析应该是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是在山西东北,属于伏击战,故应排除;太原会战是在山西省境内,属于会战,故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在徐州境内,属于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结束】

17.(2009年广东高考9题)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

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

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答案】C

【点拨】抗战的爆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陕北革命政权也改称陕甘宁边区,虽然还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但名义上的中央政权还是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所以在此背景下才可能出现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的现象。

【结束】

18.(2008年海南高考20题)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C

【点拨】本题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

AD不合史实,B是次要的。

故选C。

【结束】

19.(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答案】C

【点拨】图中材料显示阴影部分集中在我国的华北、华东一带,属于抗日根据地的范围;A项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位于南方,故A项排除;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势力并没有到达这块区域,故B项排除;三大战役后解放区远远不止以上那片区域,故D项排除

【结束】

20.(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21题)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此讲话发表于

A.华北事变之前B.西安事变之前

C.七七事变之后D.八一三事变之后

【答案】C

【点拨】西安事变前,蒋介石的抗战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故A、B项错误;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故C项符合史实;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表示要对抗暴力”,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故不符合史实。

21.(2008年广东高考10题)“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

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

”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答案】A

【点拨】民族主义,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作为塑造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的理念基础。

其主张为:

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

既民族至上的观念。

从材料中‘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可以得出,美国《时代周刊》把蒋介石描述成民族主义者。

故选A符合题意。

22.【答案】

(1)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